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一季林邑稻,农历五月底前收割,就还来得及种第二季,该种传统糯稻”。
这就做到了早稻和晚稻种不同的品种,降低了百姓的抗拒,好歹收成里面有一季是软糯黏性的稻米。
顾雍还承诺,给朝廷缴纳粮税时,只要满足每人两石稻谷,无论早稻晚稻都行,让百姓可以自己选。
如此一来,那些相对富裕、口味挑剔的百姓,也纷纷选择种一季林邑稻拿来应付朝廷、交公粮。第二季传统晚稻留下自己吃。
历史上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总量超过北方,一直是到北宋时期才实现的。
南北朝的时候南方虽然已经靠衣冠南渡充分发展了,但南方的平原面积显然远不如华北,所以只能说太湖平原单位面积发展度追上了华北,而总规模依然远远不如,到了唐朝大统一的时候,河南河北人口和经济规模依然是超越江东的存在。
而历史上宋朝南北经济总量扭转的出现,主要就是占城稻(书中的林邑稻)推广后,南方普遍有了两季主粮农作物。
现在顾雍能让扬州如此高速地全民自发推广种植,连山越人都自发普及,拉动效果果然不同凡响。
虽然扬州的经济总量肯定还是低于冀州,可扬州如今江南部分的三百万人口(五岁以下小孩没算进去),估计发挥出了北方四百来万人的生产力。
而且顾雍的治理也不仅限于农业区。在少数人口稠密的繁华县城周边,确实田地不足、百姓也不愿意外迁到荒凉地区,顾雍还劝导百姓广事蚕桑和其他工商业生产。
吴县(苏州)、乌程县(湖州)等地的织锦产业已经开始模仿益州的生产方式,当地富商豪绅也比较舍得下本。
在顾雍属下工商官员的严格执法下,吴郡豪绅都依法缴纳织机税和足额的专利费,拿出积蓄投资扩大生产。从织绸缎到织麻布,所有的新式织机都有民间充分投资。
最让李素惊诧的是,今年他甚至还发现吴郡有人刚刚开始第一年尝试种植棉花,准备连棉布织机也一起投资。
要知道,此前大汉境内的棉花产区主要是西北地区,也是李素给凉州百姓寻找的一条生财养家的活路,相当程度上还平抑了西北百姓经常造反的问题。
棉花在日照充足的高纬度地区才最适合生长,同时也要充分的灌溉,西北夏天日照极长,这个优势江南是绝对做不到的。江南唯有在灌溉方面可以胜过西北。
李素视察之后,问了当地百姓是如何实现种植棉花的,才得知原来他们也舍不得用原本已经成熟的粮田来种棉,而是经过了几年的失败实验之后,拿的原本靠近海边,以及太湖下游沙质淤灌区的盐碱地来尝试。
众所周知盐碱地本来就种不了粮食,放着也是浪费。而棉花这东西虽然也怕盐碱,但经过劳动人民数年的测试,有人总结发现这东西只是在抽苗阶段特别怕盐碱。
抽完苗之后的生长期里,其实也没那么娇贵。这种特性,如果是在西北,那还没法利用,毕竟水资源宝贵。
但是在太湖以东、靠近海边的盐碱沙土平原,水就不值钱了。百姓们在种棉苗之前疯狂引太湖水长江水浙江水大水漫灌去盐碱,然后下苗。等抽苗后水也褪尽,盐碱度有所回升也无所谓了,这才确保了棉花的大面积成活。
李素了解了这些细节后才恍然,毕竟历史上南宋末期到元明,“松江棉布”的招牌也是很响亮的,而且按说历史上也没什么长途的农产品原材料转运,松江棉布肯定是靠松江附近的州府种出来的棉花织的。可见吴郡当地是可以种棉花的。
后世到了当代,吴会之地没有棉田了,一方面是工业发达了没那么多地种棉,还不如去新江种,发挥各地的产业差异优势。
另一方面也是经过千年的水土治理后,扬州各郡的水咸土碱问题也解决了。没有了盐碱地之后,就算有农田也犯不着种棉花。(一直到南宋以临安行在,临安的西湖水都是带咸味的,这才有南宋时在临安城内疯狂打井挖深层地下水喝的情况)
把这些民情都掌握之后,李素倒也犯不着去纠正顾雍。反正盐碱地种棉确实不占用良田,属于额外收益的添头。
只要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战争调度潜力,地方上的具体民政细节完全可以放权。怎么样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怎么来好了,何必非要纠结微操呢。
顾雍这种种灵活的激励和劝农施政手腕,让地方的财政和物资积蓄非常充裕。
他治理下的扬州,虽还远不能跟已经首善十年的益州比工商生产,但居然已经跟荆州相差不远。
考虑到做了多年荆州布政使的鲁肃,内政才干也绝对是一流的,顾雍这个成绩已经非常可观了。
当然鲁肃的政绩被追赶,倒也不是鲁肃能力不行,实在是荆州地区这几年财政负担重,富余的民力、徭役都被抽去挖南阳运河了。
荆州地区的农业受官府控制程度也比较重,绝大多数田地都要种粮食,多出来的谷物才好供给挖运河的民夫、以及高顺在荆州集中训练的十几万新军。
荆州这几年的民营工商业,几乎没怎么发展。绝大多数的民用工业投资都是李素、诸葛亮这样的勋贵寡头投的,主要是白糖和白瓷。
不过随着运河彻底修完,未来数年荆州地区也算苦尽甘来,可以进入收割红利的高速发展期。
李素了解完了顾雍的全部政绩、视察了各处府库实际情况、验看完账目后,也不得不承认,当初他给皇帝刘备大致规划今年的统一战争各战区出兵规模时,着实有点低估扬州地区的战争潜力了。
既然扬州的生产恢复得那么好,双季稻和各种休养生息加持、三百万人能顶北方四百多万人产能,之前按照“三百万人口供八万正规军远征”估算的出兵规模,显然是非常轻松了。
李素也想速战速决,一上手就来一把狠的,争取直接攮下来曹操至少一整个州,他也就临时决定多调集部队,以壮军威。
反正刘备阵营如今是六十三万正规军、出兵四十万远征曹操,剩下的分布各地守家,所以预备队动员潜力还是非常充裕的。
短短半个月的军需准备期内,李素秘奏刘备拿到许可,又增添了两万部队,把从江东渡江北伐的部队总规模扩大到了十万。
同时,他还从益州、交州累计抽调了两万战兵,只是距离比较远,传令也比较慢,需要再有两个月的时间调度到位。
所以现在五月下旬进攻时,李素只能先动用十万人,但到了七月底八月初的时候,他还可以再得到两万生力军援军,到时候把总兵力扩充到十二万。
部队所需的渡江战船也是非常充沛。既有足够的江海两用大福船,也有包铁船舷的五牙战舰,都是曹军所没有的(也包括曹操部下的孙权)
李素的兵力和军备、器械都大大加强后,对面的曹仁,却因为曹操中了诸葛亮的疑兵计,还得抽调走淮南守军北上堵漏。
谁让曹操觉得田畴假装关羽缺船是假的、而诸葛亮希望他相信李素策反了孙权也是假的。两个虚实相印证之后,曹操相对更重冀州而轻淮南,李素当然占便宜了。
五月二十一,李素的军队正式拔锚,开始发动对瓜州和濡须口的正式军事进攻。
在军事进攻之前,李素也顺水推舟,利用诸葛亮为他创造的条件,往孙权的辖区散布消息,试图跟孙权联络上,让孙权知道他已经被曹操猜忌了。
曹操是否猜忌孙权不重要,重要的是孙权得知道有这回事儿。不管曹仁和孙权谁被逼动手,反正对李素都是有利的。
第825章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五月二十二,合肥城内,吴侯府邸。
对于孙权来说,今天本来应该只是平平无奇的一天,跟妻子过过寓公的日常生活,然后读点书,就过去了。
孙坚生前的爵位只是乌程侯。孙策生前有一段时间的爵位是吴侯,但后来作为诸侯拥护承认刘和为帝后,其爵位又得到过一次提升。
只可惜,孙策是兵败失地而亡,孙策的最终爵位并没有被承认传给孙权,所以孙权投曹后,名义上的爵位依然是吴侯。
这个吴侯,只是吴县侯的意思,跟吴郡没关系。
江东地盘都丢了,孙权实际上也只被曹操保留了一个淮南郡的合肥县,作为其实际封地食邑。
孙权侯府上的属官可以在合肥收收税,供侯府用度,但也管不了当地别的民政,理论上更管不了合肥城的防务。
孙家其他跟着来降的文官武将,也只是被曹操分开任命、保留一些职务,以防止他们重新抱团结党。
算是表面优礼、依然重用,但也分而治之。
朱治为庐江太守,其子朱然为庐江都尉。吕范为扬州别驾,吴景为广陵长史。朱桓为濡须口都尉。(东汉官制,郡和关隘都可以设都尉)
江东旧臣跟着投曹后,能做到副郡级别以上的,就只有这几个。毕竟总共投过来的时候也就两个郡地盘,肯给这些人留五个副郡级官职,曹操也不算亏待他们了。
其余严畯、阚泽、胡综、吴范不过是文士、说客。严畯稍长,又有经学文名,被调去鄄城当学术官僚,另外几个都留在庐江、广陵、淮南做些县级文官。
谢旌、周善、谭雄、丁奉不过或为虎贲宿卫、或为别部司马,不值一提。
跟着孙权归降的淮泗人才,不过上面这几个,别的再没有历史留名的了。
他们之前也一直挺安分,好多看起来都习惯了直接为曹操做事,没有再跟孙权走动太近,当然也有可能是为了保护孙权。
尤其那些太守和武官,一直都在跟镇守淮南的曹仁搞好关系。
以至于曹仁近年来都有些错觉,觉得那些淮泗将领已经真心改认他为主了,至少是直属领导。
……
故土丢失已经超过两年半了,这两年半多的时间,孙权过得还算衣食无忧,跟妻子曹茱恩爱有加过过小日子。
曹茱是曹操妾室刘氏所生,跟曹昂同母。但曹昂是长子,所以被曹操正妻丁夫人收养,视为嫡出。曹茱只是女儿,没必要被正妻收养。她历史上后来得了清河公主的封号,本该嫁给夏侯楙。
除了夫妻之间的日常,孙权剩下的生活内容,主要就是跟小舅子曹丕、曹植一起读读书,偶尔四弟孙匡也会来看看他,一起读个书。
岳父曹操也没有苛待孙权全家,除了孙权本人想离开封地时的限制手续比较多以外,他的三弟四弟和小妹倒是基本行动自由。孙权自己只要不出合肥城,也没人管他,城内游玩基本上哪儿都能去
应该是曹操也看出来了,孙翊孙匡那些人完全没有威胁,更没有城府,年纪也幼小,沉不住气,何苦为难几个还未及冠也未娶妻的少年人呢。
孙权今年十九岁,投曹的时候才十六。
而孙翊今年十七,孙匡只有十四,一介女流的孙尚香更是才十二岁,这些人根本不配被提防。
不过,就在三四天前,孙权的行动稍稍受到了些限制,孙权自己也嗅到了一丝异样。
首先,是曹仁麾下的合肥守将刘勋(袁术旧部降将),礼貌地告诉孙权:
最近长江上李素的兵马调动频繁,不知道是否会全面进攻,虽然合肥距离前线还远,中间隔着濡须水和巢湖,但毕竟兵荒马乱的不安全,还是能别出城就别出城了。
原本孙权想出城游玩,知会一声申请一下就行。现在等于是改成了不接受申请。
人在矮檐下,孙权也没有流露出不满,表面上跟刘勋满面堆笑,感谢曹仁将军和刘校尉对他安全的重视。
孙权更不知道,自从他被控制在城内、合肥城门关闭后,他的四弟孙匡试图从外地来探望他,告诉他一些紧要消息,但是也被阻拦,无法蒙混过关。
好在孙匡还算长脑子,当时到了合肥城门外,见城池紧闭,他没敢亮明自己的身份去叫门,只是试图用别的办法以随行之人的身份贿入城中,也依然未果。但好歹是没有让曹军将领警觉。
孙匡碰壁之后,回去显然又跟其他亲戚故旧通报了一下情况,一小撮人群策群力密谋,才算是在今天又交代了一个孙家的亲戚来探望。
而这一次的探望理由,因为兹事体大,合肥守将也没法拒绝、不能拦着他们不见孙权,毕竟双方还没撕破脸呢。孙权这两年表现一直这么好,总不能直接逼得孙策跟曹操关系出现裂痕吧。
这天一早,孙权的表哥吴奋,忽然带着一小群随从,浑身丧服来到合肥,光明正大请求叫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