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会因为是高祖子孙,就……反正,朕要做得比高祖更好,让大汉根基更稳固长久!”
李素听完,这才松了口气。
他毕竟是刚刚才到谯县,第一次了解前一阶段中路战区的很多使者洽谈细节。听说刘备没有搞任何谈判欺诈、盟誓后说话不算,只是曹操自己用计示弱诱敌,最后被歼灭,那就没有任何法理瑕疵了。
毕竟,李素还是很想建立一个重视重复博弈、重视国际信用的世界的。
当年的楚汉之争,确实很多人都可以说项羽残暴不仁,但不得不说,仁慈和信义是两个截然不相干的领域。在守信方面,项羽还是比刘邦可圈可点的。
每个人都有好有坏,好的方面就该学习,要对事不对人。而不是简单选边站队、粉谁黑谁。觉得一个人有某一方面不好,就把他所有的禀赋都打倒。
项羽残暴屠戮是没得洗的,“妇人之仁”、舍不得给属下封赏、重用亲信识人不明……这些都没问题。
但是项羽这人确实很少搞外交欺诈,亲自答应了的事儿就做,鸿沟之盟签了他就信了,把刘太公和吕雉释放了。
(当然也可以说刘邦诈签盟誓是权宜之计,为了救回父亲和妻子,人质到手就毁约。)
至于项羽不遵怀王之约、义帝事件,不能说是不守信,因为一开始就不是项羽自己答应的,是怀王要求的,最多说项羽抗命。
不轻易给人封赏、印信在手上把玩得棱角都磨没了也不发下去,这也说明他承诺的事情都是会做到的嘛!要是一开始就打算说了不算、最后会连本带利收回来,那干嘛不发!
刘邦发官印封王倒是爽快,彭城之战刚惨败的时候,甚至连“谁帮我一起干掉项羽我跟他分享天下”都说出来了。但轻易许诺的结果,是这些异姓王最后还是要找借口杀光的。
刘邦对百姓是仁的,对诸侯是不信义的。
所以人无完人,哪怕是残暴的君主,他如果有守信、尊重盟誓/条约的优点,那也应该把这些优点挑出来学。
如今的最终决战,依然是两军非常巧合地先隔鸿沟东西对峙、东军后撤后被西军追击打崩。这些迹象,一度让李素心中惴惴。
好在,最终得知刘备是守信的一方,算是学习了刘邦的长处、但屏蔽了刘邦的背信弃义缺陷。
或者说,是同时学习了刘邦和项羽各自的优点、去其偏弊。
刘备可以堂堂正正给曹操开一个对方不会答应的条件,曹操拒绝,这是没问题的。
谈得成就是谈得成,谈不成就是谈不成。谈不成而追过鸿沟,天经地义,得国极正。
“得国这么正,让大汉多存在几百年,我内心才不至于愧疚。看在陛下诚信的份上,以后依然尽量多帮帮他运筹帷幄,长治久安吧。”
李素心中如是暗忖,也算是一个悬念落地,舒坦了不少。
——
PS:曹操死后会有一些过渡章节,盘点一下。
还想看的书友只能麻烦你们保持耐心……
第855章 法孝直也有怕的时候
庆功欢宴在君臣同乐的氛围下落幕。
次日,正月初九。
将士们和文官谋士,都还处在连续血战辛劳后的疲惫恢复之中。
尤其是因为刚刚结束的这场跨年战役,耽误了大伙儿的过年休沐假期。好不容易曹操首级都拿到了,还不赶紧歇息补假?
尽管天下还有两个半州没有来得及军事占领,伪帝刘和的行在也还没拿下,但刘备阵营上上下下都觉得不差这几天。
曹操的死讯传遍各州,也需要时间。去得太急,说不定当地还没收到消息,以为是汉军来诈城,难免多造杀孽,增加不必要的死伤。
但是,众人松懈休闲的当口,初到谯县的大汉丞相李素,却是难得地起了个早,非常勤政。
勤政到连他的弟子诸葛亮都在睡懒觉补假,他却已经开始干活。
之所以如此一反常态,是因为李素觉得,他还能最后再发挥一次、他对如今天下人才禀赋的先知先觉。为大汉朝在人事任免奖惩工作上,最后开一次挂。
这次挂开完之后,历史已经彻底改变,对人的先知了解也已充分用尽。
将来就真的只能靠实打实的真本事,来治理国家了。
而这次开挂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也很容易想到:
李素要盘点一下曹操死后,曹营有多少文武人才死了,有多少被俘获了,有多少即将可以迫降。
这里面有哪些人该惩处,有哪些人可以重用,又有哪些人要防患于未然。
没错,李素最主要提防的,就是程昱和司马懿,这两人心术不正。历史上曹营那些危险谋士里,贾诩早就罪有应得,多年前就死了,可这些还在呢。
至于其他郭嘉之类的谋士,只能说是各为其主,谈不上战争罪行。而且郭嘉按说也没几年寿命好活了,没必要为难。
荀彧如果经李素亲自面谈了解、确认对方确实有汉臣气节,能用也用一下。
但毕竟是最后关头才被俘的,也没什么功劳,也要讲究论资排辈,功绩轻重,不可能因为他有才干就拔擢到高位。
这不是打游戏,要考虑到朝廷的团结和凝聚力,不能看谁能力值数据高就直接给高官。
至于巧立名目、罗织罪名、打击政敌和潜在祸害,倒是方便不少。战争还没彻底结束,谁是曹操一派的死硬内奸,李素还不好组织证据么?
这也是为了国家好,难得武断一回又何妨。
李素此时的心态,就有点像《终结者》电影里穿越回去、想杀了终结者发明科学家的杀手:
我知道他现在还没发明天网和终结者呢,还没犯下帮助毁灭人类的罪行。但我就是知道他未来会干,先杀了他,又如何呢?
以刘备对李素的充分信任,只要做得有理有据,对小人物的处置,肯定是李素怎么说刘备都会听的。
……
李素怀着挂尽其用的心态,很有动力的让幕僚属吏弄来全部曹军人才俘虏的档案,个别人还有初步的审问记录,李素全部都要,仔细一一翻看。
毕竟这里面很多人是谯县易手的时候被俘的,都过去七八天了,刘备身边的其他文官,这些日子闲着也是闲着,所以李素来之前,有不少人已经被提审过了。
李素看那些卷宗,很多还都是刑部尚书法正亲自过问提审的。一些恶劣的死硬分子还被法正用了杖刑或鞭笞来逼供。
看来法正这个刑部尚书当了这么多年,戾气是一点都不减,亲自审问敌对阵营的战败被俘高官,动不动就大刑伺候。
被法正一衬托,李素忽然负罪感都轻了很多,觉得自己即将做的事情,简直就是仁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程昱现在还在后方的鄄城……那里还没被王师拿下,伪帝刘和也在城内。如果鄄城最后投降,那还怎么处置程昱呢?不太好找借口杀他呀。
不过这种人原先大规模、有组织地搞人脯军粮,而且在曹操的最后阶段,那些疯狂强拉壮丁快速扩军的罪责,确实可以算在他头上。
按这些其他曹营被俘文官提供的口供来说,强迁大批冀州贫民到黄河以南、撤退时还在冀州焦土破坏、大肆劫掠。这些账都可以算到程昱头上,行,这也够了。
嗯?原来去年曹操洗劫邺城的决策,也有这些人参与了?这个口供好用,残害河北士民,这是对百姓的暴行,该严惩的都可以严惩。”
李素大致捋了一下卷宗,把程昱先安排明白了。
随后,李素开始看荀彧的材料。
荀彧是在谯县被俘的,据说被抓的时候,本来就是被曹操软禁着,剥夺了权力,理由似乎是荀彧的堂兄和侄儿都在刘备那儿做官了,而且和谈失败,曹操顺势把和谈的罪责推给了荀彧。
李素看到这儿,心中暗忖:“原来荀彧最后还帮朝廷争取了曹操投降,那也算态度可以,虽然没成功,不过这也算是一个任用的思路。
到时候给他机会,让他出面去劝降兖州、青州剩下的地区。虽然不管谁去劝,都有较大把握无血开城,曹操都死了他们也没抵抗的意义了。但毕竟对劝说的人而言,这也是一项大功劳,便于升官。”
李素想到这儿,不禁也联想到了一些类似的近代史敌营高层将领,也是最后派来和平谈判,没谈成。但只要这类敌营高层能通电劝说、让某些州(省)和平过渡,那就是可以给予高级职务的。
安排荀彧的过程中,李素又顺便仔细看了之前尝试和平谈判阶段,双方的公文条件往来。然后李素就发现了一个意外之喜:
司马朗、司马懿兄弟,居然也在荀彧的使团中,还有一个董昭,这些人都是副使、随从参赞。
李素一边看一边思索:
“司马朗确实是帮曹操处理过一些外事,从目前的口供来看,当年曹操为了向袁绍虚与委蛇、假装臣服,还通过司马朗贿买许攸。
嗯,这个许攸也有多年的历史问题,到时候好好处置一下,他如今在伪朝身居三公,拿下鄄城之后也不能放过。
扯远了,先看这司马懿……司马懿在曹营做官才两年,没有什么出使的经历,主要是帮他兄长料理文书,这次曹操怎么非要把司马懿也派上呢?
难道,是因为荀彧劝说曹操和谈,勾起了曹操顺水推舟用计诱敌的心思,但又因此不信任荀彧,需要人监视?”
李素这么想本来也没什么问题,他再仔细看司马懿被俘后的说辞,他就是个打酱油的,在使团内什么事儿都没干。
法正之前也没对司马懿动粗,就觉得这是个没用的小人物,随便问了几句就结案放过了。
但是,李素顺着“曹操荀彧内部矛盾”这个思路往下深挖,自然而然被他发掘出一条“诬陷”司马懿的可能性来:
“曹操既然有可能是让司马懿监视荀彧,那使团回去的时候,司马懿多半也有可能如实把荀彧在汉营的言行,全部汇报给曹操吧?
这种事儿可大可小,但要说成是‘司马懿把不利于荀彧和曹操关系的情况,向曹操透露,导致了曹操对荀彧的信任进一步下降,从而间接导致曹操对荀彧带回去的和谈条件也不信任,最终导致谈判破裂’,也不能算冤枉他吧?”
想到这一层可能性,李素立刻来了精神,而且都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再正当也没有了,毕竟他这是合理推测,要是真有其事,那司马懿确实是有罪的,
要是他能帮荀彧齐心协力、请曹操别打最后一战,那天下不就能少死二十万人了么?拍板决策的首恶当然是曹操,但司马懿哪怕只是进过一句促进其决策的谗言,也是可以被适当惩办的。
当然,现在已经死无对证了,李素要拿到铁证,是不可能的。好在古代也不讲究“不能逼供诱供”,管他怎么取证,有线索就好。
想到这儿,李素吩咐身边的幕僚张松、王甫,去准备材料,丞相要亲自提审一些俘虏。
丞相要提审敌营俘虏,这当然没有任何难度,属下办事极为利索,不到半刻钟就全部办理妥帖了。
李素这边,也趁着这点时间,准备了一些诱供会用到的文书、假口供。
不一会儿,年仅二十四岁、才做官两年的司马懿,被带到了李素面前。司马懿比诸葛亮还老两岁呢,但这一世的官运显然不是很好。
因为曹操袁绍都没前途,司马懿二十岁都没出山,就在家耕读,给大哥私下打杂。
此时此刻,李素也提防司马懿会点武艺,所以堂上站着铁甲侍卫,还有典韦。司马懿离他至少二十步。
司马懿一脸懵逼,心中惴惴,但表面上依然冷静、很有城府地拜服在地,不知道为何他这么一个六百石的小官,会被丞相亲自讯问。
李素也不跟他废话,他本来就指望搞情绪突袭,看对方的破绽,
所以李素直接甩出几张伪造的绢帛口供,上面据说分别是郭嘉、李典、许褚等人的口供。
反正,就是一些陪着曹操走到最后一刻的人的口供。
“自己看看吧,曹贼临死之前,还跟身边亲近之人感慨,说悔不该听信你攻讦荀彧的那些谗言,要是当初听了荀彧的苦谏,放弃最后一战的搏命念头,纵然死,也好给子孙留更多善缘!”
司马懿心中一惊,曹操在逃亡的最后一两天里,真这么后悔良心发现了么?为什么还要说出来、向身边人抱怨?这不是把细心隐秘为他办事的自己人给坑了么?!
他心中惶恐,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硬找借口,却不免已经露出了破绽。
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