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末将领命,我自会主动出击鲜卑,调动鲜卑各部前来救援、分张纯臂助,只要使君别限制我劫杀鲜卑部众即可。”公孙瓒不卑不亢挺硬气地回了句,既算是答应了刘虞、也照顾了跟刘备的师兄弟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刘虞软弱的不满。
刘虞当然知道公孙瓒的真实意思,但现在大敌当前,他也只好妥协一二:
“唉,事急从权吧,我就一条命令,鲜卑你有本事杀就杀吧,乌桓人已然汉化内附,你不可再挑起矛盾。尤其丘力居斩送素利首级、让乌桓跟鲜卑彻底决裂,我绝不允许你在鲜卑未灭之前多惹敌手。”
双方不太愉快地结束了这次谈判。
李素回城后,直奔蔡邕蔡琰下榻之地,反正他跟蔡琰已经算是通过口头君子协定定亲了,多走动走动也是应该的。
蔡邕还没有恢复官身,所以刚才也不好出城迎接,辈分上也不合适。
蔡琰看到李素回来,立刻蹦蹦跳跳过去拉着手转圈:“师兄!陛下没封你京官吧?”
李素笑着摸摸蔡琰的瓜子脸:“陛下倒是想封我做太中大夫,在朝谏议,我说张纯未灭,善始善终,讨了个辽东长史回来了。”
蔡琰脸一红,很是开心,但随后又闪过一丝隐忧:“那要是张纯平定了之后呢?”
李素想了想,附到蔡琰耳边:“我自有办法,但是说出来有点大逆不道,船到桥头自然直,以后你就知道了。”
蔡琰被吹得耳根子痒痒,身体有些软,没有再追问。
李素也恰到好处地歪楼岔开话题:“不说这些了,我如今可是封侯了,不庆贺一下么?”
蔡琰眼珠子瞬间睁大,整个人也有劲儿了:“封侯了?跟爹一样的关内侯么?你毕竟是一起写了殿兴有福论的,早就该封个关内侯了。”
李素得意一笑,揽着师妹安抚:“既然你都觉得该封关内侯,那实际上当然不止了不然张举不是白杀了?我可是列侯,都亭侯。”
“都亭侯?不及弱冠就是列侯了?那可真该赋诗一首,以志其盛况。”蔡琰比李素还激动,抓着李素的双臂微微颤抖。
她倒不是贪慕荣华富贵,纯粹是为李素高兴,有一种参与和见证了历史的豪迈感。
蔡琰从软垫上站起身来,左右徘徊,全神贯注思索着词句,但想来想去不得要领,又回到李素身边坐下:
“师兄,都怪我想不出那种潜入敌营游说的盛况,这根班定远不入虎穴,情景定然又不相同吧?你多说说呗,当初夜入乌桓大营,是何等情形,我好为你赋诗一首。”
李素轻描淡写地吹嘘:“那有什么好说的?我当初可是一路潜行,还得避开张举安插在丘力居身边的耳目,所以是杀了丘力居的斥候队、伪装成斥候回营、神不知鬼不觉混到丘力居中军。”
蔡琰从没听过这些细节,不由悠然神往,抓着李素手臂的手心都出汗了:“当时天黑不黑?下没下雪?是不是很不容易?”
李素:“当然不容易了,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大致就是那样子了。遥闻胡酋拍案起,方知伪帝已受刑。”
蔡琰:“”
李素:“怎么了?描述得还不够清楚么?”
蔡琰:“我让你描述,结果你自己就作了!说,是不是这些天早就想好了?生平得意之功,难怪每天念叨,原来早就自己偷偷做好了。”
李素:“我这就是顺口描述当时情景啊,你可以重新做的。”
蔡琰咬着嘴唇想了一会儿:“算了,我作得还没你好。你怎么什么都会啊,跟你一起那么久了,每每还有意外之喜。我把这首诗抄下来,说不定以后有机会拿给人看。”
歇了一夜之后,第二天一早,李素就跟着刘备等人上任了。
刘备的兵马还大部分囤驻在辽西,他们只是自己年关回来蓟县述职、顺便接受朝廷的封赏敕命。所以回去也快,几个人每人数马快马加鞭,三天就能回到前线。
刘备骑在马背上,还不忘调侃赞叹:“贤弟,听说你昨夜做得好诗,连蔡公都嘉许,说你居然能首创七言韵律,你身上,竟还有多少采谋略,不为人知。”
李素:“这么快就传遍了?”
刘备:“这是好事儿,怕什么?辞别蔡公的时候,他告诉我等的,真是应景呐。我倒是想作,作不出来,还是杀敌报国痛快。”
刘备还算好的,一路上最迷弟的是张飞。
张飞这人其实很喜欢附庸风雅,但除了字写得比较端正之外,没什么创作天赋。听说李素这首诗之后,就誊抄了好几遍,留下一副他自认为写得最端正最霸气的留下观赏。
李素心中微微不好意思:早知道就再字斟句酌一下了,现在收都收不回来。
李素连忙歪楼:“别说这些了,聊聊前线军务吧,我去了一趟雒阳,都不知辽西辽东那边局是如何。张纯如今屯兵何处?”
刘备:“张纯自守辽东郡治襄平,派乌桓难峭王沿大小渝水守昌黎、徒河。其余各处,应该不甚紧要,兵力也不多。但昌黎扼辽东辽西咽喉门户,我军出临渝至徒河,陆路四百余里无河可以运粮。
去岁辽西辽东又尽皆大饥,我们还用绝粮之计逼降丘力居,如今张纯再来坚壁清野,我军军粮几乎是从无终开始起运,水路辗转四百里,陆路又是四百里,只怕难以持久围攻昌黎,必得速战速决之法。”
李素如今对当地的地名也挺熟悉了,把刘备的话在心里换算了一下。大致就是说从后世秦皇岛山海关一带,往东北一直要走陆路运粮,到昌黎徒河,也就是后世的锦州。
锦州素来是辽西走廊的咽喉,往内陆去稍微走远一点就是燕山,不想翻燕山旧只能走昌黎锦州。
学田畴伐乌桓的卢龙古道路线迂回?
这是李素的第一反应,毕竟是历史书和演义上都写过的战例,肯定首先就想到这个。
但李素随即发现不对,因为历史上曹操伐蹋顿时,蹋顿作为游牧民族是在燕山以北的,主要防卫柳城。所以才不得不从卢龙、肥如绕到渝水大小凌河上游,迂回到大凌河沿岸的白狼、柳城。
现在刘备并不需要对付乌桓王庭所在的柳城,哪怕从柳城再沿着渝水顺流而下也能到昌黎,但没必要了。
李素想了想,决定跳出对历史窠臼的依赖:“我们有糜竺支持,糜家的商队船只,如今来往幽州不绝,为什么不让糜竺用海船为大军运粮呢?”
第21章 不毛之地
“让糜竺从海路运粮支援前线围城?倒是可以考虑,不管怎么说,可以作为后手、有备无患。如今仍然是敌军众而我军寡,还是得做好耗粮持久的准备。”
刘备对李素的建议还是比较嘉许的,略一思索就答应了这一建议。
他知道李素临阵作战指挥不一定行,但大战略和后勤保障还是想得很透彻的。
谁让李素后世念书期间经常看战忽局的视频节目呢,还得研究分析外交战忽的实战案例。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内行打仗拼看后勤”的思维境界。
李素便继续建议:“兄长如今已经位列郡国相,可以属官职务笼络糜竺,如国相治书,比六百石,以结其心。”
刘备微微一笑:“伯雅,这回你可见机慢了,我早已如此做了。”
李素微微汗颜,果然刘备在笼络人心这方面根本不用别人教,倒是多此一举了。
看样子军粮是暂时不用担心了,眼下最关键的,还是敌众我寡,解决掉这个大问题,才是关键。
如今刘备麾下汉军不过万余人,这还是去年击溃张举后收编败兵中的年轻力壮之辈,才凑够次数。
而张举的叛军,起码有四万人,胡多汉少,论兵力数量优势太大了,不用点计策还是很难剿灭的。
一行人快马加鞭,走了两日,先到临渝,也就是后世的山海关,回到大军的驻地,然后跟着后营兵马一起北上。
第一次进军北上还是稳一点,要沿途确保建立桥头堡、扫清障碍、熟悉地形,所以全军都选择了走陆路,还没坐船坐船还是等后续持久战运粮时再说。
也正是到了这一刻,李素亲身经历走过一遍路,才理解为什么三国时期中原政权一直任由辽东自行割据种田,哪怕雄如曹操袁绍,也都坐视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渊三代自闭主要是这个时代的辽西走廊太荒凉了!
从临渝县出发,沿着海岸走了四百里路,居然都是丘陵无人区!一直要到靠近辽西郡治阳乐县,才能看到点人烟。
阳乐县在小渝水小凌河拐点的北边,而如今还控制在张纯叛军手中的辽东属国的要隘徒河县,则在小渝水的东边。
徒河县与更东边的昌黎县,分别背靠大小渝水,这俩县的地盘加起来就等于后世的锦州,构成了辽西走廊末端的扼守要害。
“这一路看着草木葱茏,怎得会毫无人烟垦荒?百姓不会在这儿耕种的么?”
李素跟着部队行军了几天,路上风沙风雪愈紧,他也是苦不堪言。
有那么一瞬间,李素甚至都在怀疑要不是他还年轻,加上过去这一年来又注重营养、锻炼和养生,说不定他也会在远征辽东的路上,跟郭嘉一样水土不服染病。
刘备和其他将领也是第一次深入到这种苦寒无人区,同样觉得非常辛苦,不过他们都是习武出身,比李素这种士好多了。
“来人,腾出一辆篷车来,让伯雅坐车前行,车轮包上布匹,减少颠簸。”刘备倒也礼贤下士,就如同后来曹操对郭嘉的安排那样,给李素搞特殊化礼遇。
坐上车之后,李素觉得好点了,至少不用被风沙吹袭。
每到傍晚驻军,刘备也亲自来探望情况,还让士卒到海边抓鱼,给李素开小灶熬鱼汤开胃调养。
这天傍晚,李素刚喝上鱼汤,刘备又来了,还带来一些消息。
“伯雅,你前日问的此地为何荒无人烟,今日总算逮到附近百姓问了。这辽东苦寒之地,每年开春时雨水稀少,全靠融雪汇入河流形成凌汛、提供灌溉。
若是附近没有河流,靠人力汲水浇灌,则极为费力。大汉朝又不是没地可种,故而这卢水与渝水之间的四百里地,并无人耕种,朝廷也才没有设任何乡县。”
李素用他后世的地理知识琢磨了一下,又要来了地图,验看核对,这才了然。
原来,辽西走廊在这一段太狭窄了,燕山山脊距离海边只有不到二十里宽。而因为燕山起到了分水岭的作用,所以绝大部分降水都被隔到了山北,形成渝水,要到徒河县附近、燕山延伸到了尽头,渝水才突破山脉阻挡往南拐注入渤海。
这四百里长、二十里宽的走廊,一条常年有水的大河都没有,还拿什么种田?
李素心中暗忖:“难怪古人开发东北那么难,据说一直到唐宋,对东北土地开垦最大的制约,就是水利工程不足。
而且因为北方太冷,冬天的降水都以冰雪状态积存下来,蒸发量很少,春天的降雨也就少,只能靠冰雪融化形成凌汛。但凌汛都是沿着河发洪的,有河的地方涝死,没河的地方旱死。
如此说来,东北真不是一个争霸天下的好根据地,除非是走海路把物资和兵源运出去,否则就算在这里种田种得不错,靠陆路把物资运到外面,损耗也太大。光一个辽西走廊要走四百里无人区,难怪中原王朝也懒得越过无人区来收拾公孙度,因为他们收拾了也无法把辽东的人力物力高效调度出去。”
想明白这一切之后,李素也为刘备在灵帝驾崩前的最后一波选根据地筹划上,多留了个心眼。
如果未来机缘巧合,一切顺利,也不排除在辽东起家的可能,顺其自然就好。但如果要在辽东,两个事儿必须解决,第一个就是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扩大灌溉,否则那么多地皮都不能种太可惜了。第二个就是继续改良海运船只。
如果这两点做不到,辽东就不是好地方。
而修水利肯定是需要大量官方密集组织劳动力的,目前辽东人口太少了。
按照官方的最新统计,辽东四郡当中,辽东属国加上辽东郡,一共也才22万人口。玄菟郡和乐浪郡更是分别只有4万人和3万人的汉人户口,四郡加起来才29万人。
后世公孙度末年和公孙康时期,辽东倒是号称巅峰人口过百万,但那是因为幽州和冀州比辽东多打了15年仗。
公孙瓒、袁绍和曹操反复洗来洗去,所以幽州西部和冀州的渤海平原等郡的流民大量涌入辽东。加上辽东没有战争自然繁衍生息人口增长了近30年,直到曹丕都篡汉了的时候,辽东才达到破百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