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8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月倏忽而过,转眼在雒阳过完中秋佳节,时近九月,天气也凉快了下来。

    朝廷这一波为期五年的战争债券发售,总算也到了最后一年了,今年的发行量降低到了五十亿,算是一个平稳的过渡。

    毕竟前一年还卖了一百亿呢,今年要是骤降到零,怕财政波动太剧烈,各处开支和减税撑不住。

    而发行工作的推进也很顺利,可见朝廷信用依然处在一个巅峰上,民间豪强商人阶级依然踊跃认购。

    五十亿卖光之后,财部尚书刘巴宣布明年开始停售,等市场上的存量抄引消化掉一部分、每年被商人们拿来实际用掉再说。

    工商税和债券的事儿顺利了解,农业税和徭役那边,一切也推进平稳。203年关东地区依然是免除农业税的,但关西和扬州已经开征了,

    那些地区在刘备治下多年,恢复得不错,所以中间只为庆祝天下重归一统免税一年,已经很给面子了,今年当然要重新交。

    各地也没有任何不满和摩擦,切换得很顺利,入冬时基本上就能在地方上收齐。

    和平年代,一年里最重要的行政工作就是税赋钱粮,这块稳住之后,朝廷的办公压力也大减,愈发没有非李素亲自处置不可的事儿了。

    李素就按照计划,跟刘备请了几个月的假,刘备也准了,从十月份开始算起,一直算到年底。

    然后也不出意外地给了他一道诏书,从明年正月开始,安抚关东青徐兖扬四州事务,进一步消弭暗中拥曹拥袁的残余,并且筹备种田渡海对付三韩。

    总督数州事务的任期当然是一年,不过到期还能追加一年。

    天下初定,需要人坐镇新占领区,这也是效法周公分陕而治的故事嘛,只不过现在不是分陕了,这个治理区划分的地理分界线又往东推了至少七八百里,而且不包括黄河以北。

    另外,丞相督师在外,照例是要留一点家眷在后方的,不过不叫人质,那太难听了。

    刘备其实不担心李素,但他也是为了制度建设,如果对李素破例了,将来后世有功臣也会谋求破例。

    所以最后权衡的结果,只是李素恰好把蔡琰留在陈留郡的汴梁,再把他跟蔡琰所生的姓蔡的次子,也留在汴梁。

    毕竟都203年了,过完年就是204。他老丈人蔡邕已经比原本历史多活了整整十二年。

    虽然原本历史上的蔡邕是牢狱之灾遇害,不算自然死亡,可那也是六十岁的人了。多活了十二年,就意味着过完年后蔡邕虚岁七十二了,自然寿命的极限也已逼近,甚至要不是这些年李素这边生活条件好、擅长养生,蔡邕都活不到那么老。

    早在刘备刚刚灭掉曹操后没几个月,蔡邕七十岁时、最后一次参加完朝廷庆典后,就进入了彻底退休状态,回到封地陈留郡,在汴梁县的公爵府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从此养老,算算日子,蔡邕过这种日子也快两年了,健康着实日渐衰朽。

    蔡邕连写书的工作都交给女儿扫尾了,好在他完全退休前已经把《史记索隐》可以预见的部分都写完了。

    后续要不要再编造补充修饰完善,就看刘备的武功开拓有没有超出蔡邕的预设想象。这个活儿是没有尽头的,要配合着军事打击边打边写,所以蔡琰也可以胜任。

    比如目前蔡邕已经把三韩甚至耽罗岛对马岛上的民族“是商人后裔”都编完了,还润色了不少细节史料写得有鼻子有眼。但这个写法,是建立在刘备将来只打到三韩为止的情况下的。

    如果追击公孙度的时候,不小心追到曰本去了,那就得再往下编,这就不是蔡邕看得见的了,只能让女儿续写。

    李素身为丞相,要外任是不可能被家人束缚的,好在他跟蔡琰成亲也十五年了,老夫老妻也没什么太腻歪分不开的。蔡琰就决定留在汴梁,给父亲养老送终,别的事儿以后再说。

    蔡琰对父亲的健康是有数的,知道不是什么不治之症,就是时候到了。而且民间都传,孔子七十三亡故,孟子八十四亡故,这是两道坎,尤其对圣人。

    蔡邕估计是活不过孔子的寿命了。

    李素只能是带着甄宓,还有其他的妾侍,以及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前往会稽,先休假三个月建设自己的封地,然后好好总督东海四州。

 番外第9章 南方大开发

    203年10月,李素以“休假”的名义,再次抵达了扬州,并且即将首次抵达他的封地会稽郡——

    五年半之前,李素带领大军平定江东的时候,亲自主持的最后一场战役,仅仅只是跟周瑜的太湖决战。那场打完之后,后续的扫尾工作就交给了黄忠太史慈和顾雍,

    所以当年李素的足迹,最远只到吴郡,乌程县再往南的地区,他并没有去过,更不可能渡过钱塘江踏足会稽。

    时过境迁,五年半之后再来,李素又带了不少幕僚和水军将领,其中甚至还包括已经被打服了重归汉室的周瑜,不得不说命运有时候实在是难以捉摸。

    那可是当年在太湖战场上被李素摁着暴揍的敌将。

    另外,李素还带了同样来冬季休假的弟子诸葛亮。诸葛亮也只有这几个月的假期可以自行瞎逛,等来年开春,诸葛亮就要去青、徐督军、并继续负责地方上的安抚和战后重建工作。

    对于诸葛亮而言,他也是趁着这个冬天,先观摩一下恩师是如何建设自己的封地的,可以吸取一些经验,

    明年回到琅琊和东海之后,他也可以考虑在徐州北部沿海新建良港,发展海运,跟李素一南一北配合,为大汉将来的继续东进做部署。

    李素这次带来的武将,主要就是太史慈和甘宁,毕竟将来要跨海对付公孙度,路军将领实在没有用武之地,暂时带这俩就够了。

    太史慈祖籍东莱,对青州沿海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且早年跟随糜竺的时候,也在辽东和糜竺老家、东海郡朐县之间跑过多次海路,当时还帮糜竺把东海的徐州百姓海路移民到辽东。

    所以,太史慈在年后也会跟着诸葛亮一起北上,到时候可以统领青州沿海地区和徐州东海郡驻扎的海军,确保海防,将来伺机而动,负责对三韩作战的北路海军。

    而甘宁就留在长江口李素即将建设的新驻地,将来负责长江口北岸的徐州广陵郡沿岸驻军,乃至整个扬州的沿海驻军。

    ……

    李素诸葛亮一行,带着数千精锐护卫,九月二十离开的雒阳,二十三日抵达陈留郡汴梁后,李素先留下老婆孩子,又拜望岳父停留数日,探视其病情、对医官做了点指示。

    一直留到十月初,李素才从汴梁继续沿着运河南下。之所以连住十天,主要是他内心也隐约有种预感: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见到蔡邕了,以蔡邕的健康状况,估计撑不到公孙度覆灭。

    后续的南下行程,李素走的是运河,这和五年半之前下扬州时所走的路,也大不一样。

    毕竟当年从司隶到扬州,主要得先走陆路到南阳,然后走淯水、汉水、长江顺流而下。现在雒阳到汴梁既可以走虎牢关,也可以从孟津走黄河水路顺流而下。

    后续汴梁转入鸿沟之后,再随机应变、在汝颍之间切换也非常便利。这完全要得益于刘曹决战之前、诸葛亮建议刘备在大军相持时挖讨虏渠,改善了汝阳周边的航运。

    汝颍入淮后,淝水、邗沟都可以通长江。邗沟在周泰平广陵的时候,被战时疏浚了一下,以便于运粮。

    而淝水在芍陂那一段的人工河道,也被稍加疏浚过,正是最后统一决战前,李素杀曹休、曹仁那一系列战役时的举措,为的是确保粮道绝对畅通。

    (注:淝水的芍陂这一段,是春秋时楚国孙叔敖修的,所以跟吴国的邗沟一样,某种意义上也算人工运河)

    李素这次特地走这条路,显然是存了顺便检阅水利工程效果的心思,重温一下他和诸葛亮师徒的种田成就。

    他们的一举一措,都是利传后世的,不仅仅是为了一时的统一战争军事需要!仗打完了,百姓还能长远受益。

    鸿沟、汝颍、淮河、淝水,一路走了一千多里水路,由黄河到长江,花费还不到十天,基本上相当于后世隋炀帝修的通济渠加邗沟全程了。

    十月十五这天,渡江在即,扬州布政使顾雍提前得讯,亲自到丹阳郡长江边的牛渚迎接,给丞相接风。

    顾雍也清楚,李素来了之后,他这个扬州布政使,很快要调回中枢,补上一段九部尚书的履历,便于将来升任三公。

    要做三公,怎么着也该确保既管过至少一整个州的政务,又管过中枢的部,这样才会眼高手低。

    主政地方,补足的是一个官员接地气的能力。主政朝廷各部,补的是官员看问题的全局眼光。既接地气又有全局眼光,上去后就不容易误国。

    顾雍知道李素生性奢靡,所以接待上费尽心机。

    好在扬州已经五年没有打仗,充分的民生恢复,早已让这里自给自足由于,还能对外输出物资、反哺朝廷的其他重大行动。

    顾雍在照顾排场的时候,也尽量与民休息,花小钱办大事。

    他知道李素喜欢江鲜海鲜,就大量冬捕名贵鱼鲜海货供应,这些东西少归少,却不搜刮民财,也不破坏生态,让百姓渔民捞到之后记得留着、供政府采购即可。

    于是,李素就做到了顿顿都能保证初冬肥美的长江刀鱼,毗陵湖一汉斤一个的大闸蟹,还有东海长江口活着带海水拉回来的真鲷、巴掌大的鲜活凤尾虾。

    其中,刀鱼和真鲷确实是汉朝已经被列为名贵珍味之物,其余两样则是很小众的,完全可以视为怪癖。但谁让五年前李素来时就吃过呢,顾雍就记住了。

    这也不是他讨好上官,没那么庸俗,纯粹是同门师兄弟之间礼尚往来一下——顾雍是蔡邕的得意弟子,可不得算李素的师弟么。所以他这是自费招待师兄和师侄。

    不过,顾雍的准备,也有一些没有想到的。

    比如他觉得会稽那边如今条件还挺艰苦,都是山区为主,不像丹阳和吴郡地处太湖平原,相对鱼米之乡。所以,李素多半该在金陵驻留数月,顾雍连府邸都收拾准备好了。

    但是,酒桌上他问起李素南下的行程,才发现李素早有打算,根本没打算在金陵久住。

    李素直截了当说了自己的规划:“这两年奉陛下之命东进,第一件事就是要安抚青徐兖三州,其次就是要在大江江口新建港口城池,再营造海船船厂,贯通大汉的南北海运,让东部沿海各州更加长治久安。

    所以,趁着冬季农闲,我打算尽快赶到会稽,在娄县、海盐或是句章,先考察择地建港。”

    顾雍对这事儿没有概念,不过他对扬州治下的地理区划还是知道的,不由问道:

    “既是要在江口造港,选娄县不就行了?那儿最正对江口,转运便利。而且娄县海盐都在吴郡,只有句章在会稽。”

    顾雍提到的这几个地点,大致相当于后世的昆山、嘉兴和宁波,已经是长江口最沿海的了。

    至于后世的沪江,不好意思,汉朝确实不存在,绝大部分还在海底呢。只有后世松江和宝山两个区,因为地势相对高一点,露出了海平面。

    不过如今这俩地方统称华亭,而且不是县,只是个乡镇。华亭镇是娄县

    李素:“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当然要多留几个点考察一下,以备不虞。海运和港务的事情,元叹你不懂,不是地处河口就行的。还要看是否深水适泊,通盘考虑。”

    李素这番稳重的考量,显然是来之前路上,就跟诸葛亮科学评估过的。

    在大江大河的河口直接造港不是不行,但那样必然要解决泥沙淤积,得年年清淤维护航道。长江每年带来的泥沙也是非常巨量的,这个工作就会很复杂,长期维护成本不可小觑。

    这绝对不夸张,可以设想一下,比汉朝晚一千年的宋、元时期,海港依然要面临这个问题,比如宋元的时候对外贸易最大的是泉州港,那地方色目人聚居极多,都是阿拉伯胡商。

    但元被明驱除之后,大明因为仇恨蒙元的色目人助纣为虐,把那些为虎作伥的家伙都驱除干掉后,明人不再维护泉州港的水道,后来有明一朝闽地最大的外贸海港就南移到了厦门,就是因为泉州淤塞了。

    但厦门的情况也没好多久,明朝亡后,清朝禁海封锁明郑,没几十年厦门也年久失修废弃了。再到近代才重新修复开埠。

    泉、厦两地,分别还只是JIN江和九龙江的入海口,闽地多山,植被覆盖也不错,按说水土流失很少,泥沙淤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