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8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挥得淋漓尽致。

    对好几处县城的试探进攻,都以汉军付出了百十来人的伤亡为代价,不得不暂时撤回来。

    而守军只是被汉军以神臂弩覆盖墙顶抛射、射杀了一些。虽然守方伤亡也不低,可汉军毕竟是统一了天下的久战之师,跟这些蛮夷之地的敌人换命,显然是不划算的。

    ……

    太史慈不得不略作休整,搜集情报思索对策。

    “这些三韩蛮夷的木墙怎么那么难撞塌?看上去不是跟中原那些夯土砌尖桩的营垒差不多么?打这种堡垒冲车还不够?”

    回营之后,太史慈立刻招来部下几个负责具体攻城战的副将,好生盘问。

    几个部将也各自陈述了一些困难,说法不一,总之是强调三韩的防御工事确有独到之处,让太史慈有些郁闷。

    他这边正开着战争会议呢,另一边赵云听说他进攻受挫,也派了人过来协调,交流经验。来的人正是田豫,他更了解情况,撞见这场面,就给太史慈一方的将士们讲解。

    “太史将军稍安勿躁,这些敌人虽为蛮夷,但筑城之法还真是确有其独到之处,某久居辽东,对三韩、扶余多有了解,故而知之。”

    太史慈耐着性子,虚心求教:“哦?愿闻其详。”

    田豫便用他们的实战经验来解说举例:“将军您抵达之前,我军在骠骑将军率领下,也攻破迫降过十余处汉江南岸的烽火台堡垒,那些容易打的都被骠骑将军顺手拿下了,所以留给太史将军您的就难啃一些。

    某曾进入过几座攻下来的烽火台堡垒看过,果然印证了战前的猜想,这些蛮夷修堡垒,都是用的扶余以巨木为筋骨之法,中实夯土。

    故而极为厚重坚固,可不能以中原的夯土埋木桩式的营垒视之。而且此物造价低廉,建设快速,故而可以广筑堡垒,比中原更为俭省。”

    太史慈听了这个简略的概述,还有些似懂非懂,只是不得不相信敌人在防御死守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

    田豫也觉得这样讲解效果不好,就邀请太史慈去一座赵云之前拿下的烽火台堡垒实地看一下。

    太史慈一行策马出营,来到汉江之滨,田豫带着他们登上一座被半拆卸研究的陷落堡垒,太史慈这才看得分明。

    原来,扶余人筑造木质堡垒,是拿粗大坚实的圆木,一部分沿着墙体长度排布用的木头就不砍,另一部分沿着墙体厚度方向排的,就砍成八尺长的段子。

    两者先搭成“井”字形的交叉长方格——嗯,说“井”字形还有点过了,因为四周露出的部分没那么长,确切地说应该是介于“井”字和“口”字之间。

    第一层两根横放的、上面一层就两根纵放,第三层再是两根横放……然后搭到足够高,就疯狂往框子里填土,一直到填满为止。

    木头和木头搭接的位置,为了确保稳固,所以稍稍拿木锛刨平一点,好让两个平面的部分搭在一起。

    当然,这样的搭建,还是会在每层纵横木头之间留出比较大的缝隙,夯土填进去压实的过程,会有很多土从木框缝里漏出来,但施工的人也不管,继续往下塞,塞到彻底夯实为止。

    这样筑出来的堡垒,墙体还是会呈现一定的坡度,跟重力坝一样,下面被漏出来的土堆得更宽,上面窄一点,还是比较容易被沿着墙爬上去的,但结实绝对结实。

    毕竟墙体有八尺厚甚至一丈后,中间的木框子等于是起到了钢筋笼一样的效果,投石车都不太容易砸毁。

    也亏得太史慈不是穿越者,所以他只是觉得这玩意儿精妙,没看出别的端倪来。

    而要是让李素今天亲自来检阅,看到这种扶余人的原始堡垒,他肯定会诧异——这货怎么跟一千年后,罗斯人征服西伯利亚时修的克里姆林那么像?

    殊不知,历史上罗斯人就是从东北渔猎民族那儿扩散过去的技术,发展出征服寒温带原始森林所需的堡垒的。

    “克里姆林”这个词,一开始就是指罗斯人在寒温带原始森林里修的木质要塞,也兼作冬季伐木人的聚居堡垒。

    大约出现在13世纪、也就是蒙古人西征又离开之后,罗斯人趁着蒙古人把当地原有的渔猎民族驱逐干掉了,回来填补真空,这个时期就大肆修了克里姆林,逐步蚕食西伯利亚。

    当然,后世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罗斯人的克里姆林肯定比长白山区原始森林里的扶余人修的木质堡垒要完善很多——

    至少罗斯人知道把垒墙的圆木削出半圆柱形的凹槽,确保上下层圆木可以严丝合缝地堆好,木头和木头之间不会有土漏出来,然后再往木框子里灌满土夯实。

    这种要塞连15XX年的早期原始火炮轰击都能扛住,再往后罗斯人才需要在喀山修建石质包土的近代棱堡要塞。

    具体缺乏想象的看官,可以去看《帝国时代4》罗斯族战役的技术讲解实拍视频。那里有详细介绍克里姆林是怎么盖的。

    当然,克里姆林类要塞的修建,也不是没有劣势——真要是那么强,可以轻易防住投石车甚至原始火炮,那也不会一直在东北长白山区、大兴安岭发扬光大,却无法传入中原了。

    克里姆林类要塞,最大的缺点是怕火攻,尤其是夏季高温又干燥的时候,毕竟外面包的都是木头嘛。

    其次,就是克里姆林类要塞会消耗巨量的木材,在东北和西伯利亚茫茫林海中,伐木工村落小范围修个堡垒是可以的,要跟中原城市那样把几万人口都包进去住在城里,那妥妥会把当地树木全部砍光都不够用。

    而且南方也没那么多树木可以长到参天大树的程度。

    最后,这些未经处理、干燥的原木直接筑垒,也就只能在极寒低温环境下确保常年不腐烂。在西伯利亚,克里姆林要塞是能耐久五百年左右的。到温热潮湿的中原,可能几十年就腐烂了。

    这些因素,导致了这种城寨结构只能在西伯利亚和大兴安岭长白山使用,推广不到中原的。

    而历史上的匈奴、鲜卑、蒙古这些草原游牧民族,其实也不掌握这些技术,也没法用。因为他们是草原民族,不是更北方的原始森林民族。

    后世蒙古和罗斯的分界线,基本上就是草原文明和原始森林文明各自的发展极限了。草原民族也不是越往北就越适应、越强的。

    他们只能在漠南漠北草原、以及那块“漠”中间耀武扬威,真到了比漠北草原更北的贝加尔湖,草原游牧也会被制约,得换上渔猎樵采民族的舞台。

    只可惜,古代中原王朝的皇帝大多数不知道这个道理,从刘彻到朱棣,脑子里只有一个大而化之的空泛概念,觉得“草原游牧肯定是越往北越强,一直到最北面的世界尽头,都是这些游牧蛮子如鱼得水的地方”。

    殊不知真到了西伯利亚,其实就换了另一套生存逻辑了,那儿哪来的草原给你混。

 番外第20章 海陆都不是大汉的对手

    太史慈和田豫研究了许久扶余人留下的简易却好用的要塞,不由感慨:“难怪三韩、扶余蛮夷工巧技艺方面如此低下,却能不要钱似地造那么多小型堡垒坚守。

    他们也算是把北方苦寒多林之地的天赋发挥到极致了。若不是这次讨伐公孙康,咱在中原想破脑袋也不会知道世上还有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生存方式。

    果然还是丞相说得好,不管与什么蛮夷打交道,都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把这些蛮子在苦寒莽林中筑城的法子,画成图本,到时候平定了公孙康后,带回去给丞相过目,说不定也能借鉴点东西。”

    田豫也觉得此法甚善:“确实如此,骠骑将军攻打完这些烽火台时,也是深入视察观览了一番,让人仔细研学。

    说是将来或许可以在辽东往北拓荒时,在大山密林边缘、让汉人也修筑此种营垒,围堵高句丽人。遇到那些山林渔猎蛮子到平原劫掠,也好提前发出烽火警戒。

    这样的营垒造起来也不费什么钱财,诸葛使君家不就有发明锯木机、当初修雒阳新城的时候,就开了很多切割木材的工场。赵将军准备让糜使君也花钱在辽东北部广造锯木厂,多修木格填土的堡垒,蚕食高句丽人。”

    历史上对辽东更北方的开拓,一直是汉人文明做得比较差的地方。一方面是明朝以前缺乏棉袄、御寒的衣物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在东北造房子营垒城寨成本都比较高,取暖燃料也比较费工费时。

    明朝后期,为了对抗后金女真,虽然也想过步步筑城蚕食,但用的筑城建筑技术,却是中原的。用中原方式在东北造城,不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灵活降低成本,那朝廷的财政当然扛不住了。

    但如果学了那些渔猎民族生存智慧发展出来的“克里姆林类堡垒”,再加上诸葛亮的水力锯木技术,再开拓东北,成本不知道要降低多少倍。

    此后十余日,太史慈也想通了,毕竟他知道自己的目的,只是牵制咬住公孙恭,也不用非得强攻坚城。

    既然相持也能有收获、学到新东西,那就换个心态,等甘宁那边也彻底到位,最终包个饺子。

    不过,还真别说,太史慈不急之后,公孙恭却更怂了。

    因为太史慈摆出了想要“全面围困、围而不打”的架势,一改之前“围三缺一”、故意留条路给公孙康走,变成了彻底“四面合围”。

    这一转变,居然把公孙康吓得唯恐到时候跑都跑不掉、诱敌深入也无法做到。

    反而在太史慈变阵之后第三天、包围圈还未彻底合拢前夕,选择了弃城突围,直接把最坚固的国都屯南县城都给放弃了。

    当然,公孙康跑的时候,本来屯南城内的兵力就不是非常多。因为他的主力是被摆在了更南边的沿海地区,以及提前迂回埋伏到了耽罗——毕竟如前所述,他的计划,是把太史慈的有生力量引进来,然后绕后把太史慈留在汉江口留守大船的海军吃掉。

    第二天醒来,太史慈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发现,自己强攻没攻破屯南,改四面合围后却把公孙康给吓跑了,直接白捡就把屯南拿下了。

    这找谁说理去?

    “公孙康是吓傻了么?这是什么战略?守又不守,降又不降,就知道跑?莫非有诈?都这样了他还诈什么?”

    太史慈觉得敌人实在太弱,也懒得多想,既然有便宜就占呗,便继续节节推进,把主力都渐渐压了上去,数日收一城,稳扎稳打往前压。

    又过了数日之后,大约是八月底的一天,太史慈终于知道公孙康要干什么了——因为他收到了来自后方汉江口方向、他留下来那批走海路给大军运粮的大沙船船队,送来的急报。

    “将军!前日公孙康有水师自南侧绕海而来,袭击了我军在汉江口锚地的海船船队!敌军约有数万之众!竟是比此前突围的屯南守军还多!”

    太史慈直接从马札上跳起来了:“什么?公孙康竟然有这个胆子?他把我一步步放进来,就是要我水陆分离,想吃掉我的水军?战果如何!”

    太史慈的语气,竟然不是害怕。

    虽然他在后方只留了几千人守船和负责粮道,但他对于自己的战船和武器质量有信心。

    丞相说过多少次了,海军是一个技术兵种!不是看人数多少!

    那些蛮子居然觉得自己陆战打不过就要跟大汉打海战、断粮道,简直异想天开!

    可惜的是,太史慈本人在陆战战场这边,不在西线,没能亲自赶上杀贼的机会。这个具体作战的功劳,要让下属的部将捞走了。

    ……

    两天之前,汉江口外海,也就是大致相当于后世仁川港外海的位置。

    大约两万多人的三韩军队,由公孙康的儿子公孙度率领,包括数千濊貊仆从军、还有一些被公孙康刚刚征服、强拉入伍的邪马台渔民,由数百条大小船只运载,突然出现在了洋面上。

    不过,太史慈留下的船队,也不是完全在汉江口位置静止待命的,他们也得负责给大军运粮。所以是每隔十几天一个来回、在辽东的沓氏县和汉江口之间这条航线上,往返运输、巡航。

    三韩海军抵达汉江口的时候,没有直接撞见太史慈的补给舰队,就沿着海岸继续往北搜索,一直搜索到瓮津半岛最突出部的位置。

    居然还真就在这路上,撞见了载了不少粮食物资、从辽东半岛方向来的汉军补给舰队。

    这个海战的位置,别说还挺像后世甲午海战时、大东沟之战的战场。

    这也不算巧合,只能说从辽东往朝鲜半岛海路运输补给物资,航线或许有好几条,但瓮津半岛尖端这个位置,是所有航线都会经过的——除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