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8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海战的位置,别说还挺像后世甲午海战时、大东沟之战的战场。

    这也不算巧合,只能说从辽东往朝鲜半岛海路运输补给物资,航线或许有好几条,但瓮津半岛尖端这个位置,是所有航线都会经过的——除非你刻意走远海、多绕路。

    公孙度跟着父亲在三韩多年,当然熟悉地理地形,在这个位置加强搜索,撞见敌军,也就不奇怪了。

    从战略上来说,公孙家把最后的翻盘希望,寄托在这么一场海战上,也不算错,因为其他选项他们只会输得更惨、劣势更大。

    朝鲜半岛北部多山,陆路补给难行。自古防守朝鲜半岛的一方,在陆战上无法快速取胜,甚至是惨败,都会自然而然想到海路拦截断敌补给。

    甲午海战的时候就不用说了,哪怕是壬辰朝日战争初期,朝鲜八道丢了七道,不也要指望李舜臣守住最后的全罗道、靠海军截断日军后路。

    公孙度今天出兵的出击基地,还别说,也恰巧算是后世朝鲜八道的全罗道地界,还包括了耽罗岛(济州岛)。

    只能说兵家对地理的认知,都是差不多的。

    随着对面的汉军舰队出现在海平面上,刚刚弱冠之年的公孙度,也是鼓足了血气方刚之勇,在旗舰上大声疾呼号召将士用命:

    “将士们!能不能守住三韩!便在此一战了!诸将务必努力!否则,别以为你们濊貊人、邪马台人能置身事外!汉军一来,你们也都要当汉人的奴隶了!杀!”

    公孙度的讲话当然无法传到其他船上,但可以靠旗舰疯狂擂鼓,来传达主帅的激昂。

    公孙氏海军将士一看,对面汉军才几十条船,反正肯定不到一百条,己方船数至少是对方的五倍以上!还有可能更多!倒也被鼓舞起了士气。

    当然,汉军的大沙船,都是糜竺这些年来苦心经营的,尺寸肯定是比三韩蛮夷造的近海小船要大得多。

    毕竟糜竺的船能在黄海上来去纵横渡海,但三韩这些所谓的海船,却是只能贴岸航行,根本不可能直接从瓮津半岛直航东莱半岛或者辽东半岛,稍微离开海岸三五十里以上,就有可能被风浪打翻的。

    可惜,因为两军刚接触时相距太远,这个时代又没有测距仪,三韩将士们经验不足,所以没估算出汉军船比他们大得多,只是数黑点数量、知道汉军船数很少。

    ……

    公孙度的对面,是太史慈此次战役的负责后勤工作的副将、李严。

    此时此刻,看着公孙度张牙舞爪想搏命最后赌一把大的,李严也是丝毫不怵,完全不顾自己就几千人,也敢正面硬扛公孙度的攻击。

    如今的李严还不到四十岁,跟历史上二十年之后的状态相比,现在的李严还是很靠谱的,管后勤守后路也从来没失误过。

    早在将近十年前、李素最初在荆南跟孙策、周瑜决战的时候,李严就守了好久的夷陵,最初是在赵云麾下做事。后来李素对孙策展开防守反击,李严固守后方、确保长江水路粮道补给通畅,也没犯过错误。

    当时太史慈也是在李素手下带领水军、跟周瑜作战,所以太史慈对于李严负责后勤也是挺熟的,两人可以配合。

    这次,太史慈就非常放心地把无法驶入汉江的那部分大海船,全部留给李严,负责运粮和保护后路。

    而且李严还配了望远镜,他其实更早就观察清楚对面的敌情了,知道公孙度的船不行,对方想战,他求之不得。

    “船队列阵,稍稍向东转向、利用风势,保持航速,不要给敌人逼停接舷的机会。要是有敌船挡在前面,就直接撞过去!”

    ……

    双方都是自信满满地相互逼近,汉军补给舰队也是一点不怂,丝毫没因为己方是“运粮队”就怯战。

    逼近到两三里地时,汉军已经结好了一个稳固的船阵,把投掷碎石雨的轻型投石机和床弩都推到一侧船舷。所有携带神臂弩的汉军弩手,也全部到女墙垛堞、舱室射击孔旁蹲伏,上弦搭箭。

    公孙氏的水军士兵们,直到两军进入弓弩射程,才注意到汉军的船舱明显比己方要高出一截,而且舷窗射击孔密密麻麻,防护也非常完备。

    可惜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时候也没得回头路可走了。

    汉军强弩及远,神臂弩理论射程可接近三百步。不过考虑到海上风浪颠簸,哪怕瞄得再准,发射平台本身的起伏也会带来巨大误差,所以汉军弩手基本上等敌船进入了两百步后,才开始第一波放出箭雨。

    风浪颠簸同样会影响到三韩水兵,他们拿着普通弓弩,而且主要是猎弓,正常情况下弩不过一百五十步,猎弓不及百步,到了海上还得各自留出三成射程的余量以抵消误差。所以老远就被汉军射得抬不起头来。

    三韩战船船舷也不是很高,没有多大回避空间,士卒只能是扛着圆盾顶箭。结果发现简易的木盾只能挡住普通箭矢,在神臂弩面前却毫无防御效果。

    不少持盾水兵被弩矢贯穿盾牌后扎进手臂,惨叫连连。不一会儿,海面上就此起彼伏哀嚎不断。

    “靠上去!跟汉军打近战!”公孙度也是急了,对方的船上层建筑防御太严密了,根本不可能从射击孔里把箭射进去击杀汉军弩手,那就只有打近战了。

    可惜,汉军的船队虽然结阵,却始终保持了一个还算不错的速度坚定向前,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深秋时渐渐转为西北风的风向,对于从西北而来的汉军也有利,大船顺风不用怎么划桨,也根本难以被小船截停。

    不少三韩小船靠上去想跳帮接舷战,结果直接被撞翻撞沉,落水者众多。

    汉军的大沙船属于海船,所以当然不可能跟五牙战舰那样装拍杆,那玩意儿重心太高,到了海上会被风浪倾覆的。但是“撞角”这种武器,并不会提升船的重心,汉军大沙船也能用。

    而此前的华夏船舶,是不存在撞角的,因为更古早的船只,都是方头船型,没有龙骨结构的时代,很难把大船造成尖头,也没地方接撞角。

    而十几年前、李素发明出龙骨结构后,这种结构是既可以用于黄海沙船,也可以用于东海南海福船的。把修长坚固的龙骨顶端、在延长一段榫接套一个金属斧刃,既便于海船破浪,也可以用于撞击,结构负担也不大。

    这些东西,三韩之地的人都是从未见过,于是就有了对射射不过、接舷又逼不停的窘迫。

    李严带着船队如入无人之境,直接在公孙度的船队阵中横冲直撞,撞不到的就一阵神臂弩连弩贴脸输出,撞到了就是直接斩断,黄海之上惨叫如沸,拥有五倍以上人数优势的三韩水军,被汉人追杀得惨不忍睹。

    乱战之中,公孙度本人的旗舰因为过于醒目,被李严麾下将士盯上,一通穿插猛攻,公孙度都没捞到机会搏战,直接被撞沉淹死在黄海中。

    ——

    PS:周日要出门……明天请假一天。

 番外第21章 平定日韩

    黄海海战爆发的时候,太史慈本人因为身处三韩腹地的正面陆战战场,不得不错失了立功的良机。

    同时他也担忧后方的情况,一时不敢继续轻进,唯恐负责海路后勤的李严随时需要他支援。所以连续数日,他都选择了停止进攻、原地待命等后方的消息。

    这一驻扎,便是三四天。到九月初,李严的船队打完海战、顺利航行到汉江口靠岸、他自己率领一队小船逆流而上准备回师,同时派出探马报信。

    太史慈这才得到了后方胜利的喜讯。

    “果然还是可以信任李严的随机应变之能!咱大汉的海船比三韩蛮子好那么多,只要不是庸才,都能打赢数倍之敌吧!好歹没丢大汉的脸!”

    太史慈振奋不已,内心暗暗侥幸了一会儿,随后便觉得理所当然。

    他那些侥幸,也是看在敌人人数确实多于李严数倍,所以才有些担心。要是双方规模差不多的话,那他就一点都不担心了。

    现在看来,海军是个技术兵种,这条真理果然一点不错。船太差,哪怕人数多好几倍,还是被碾压。

    又过了三四天,李严本人也带着小船船队和部分兵力赶到,还带来了不少三韩战死贵族的首级等献功之物,外加部分坠海后生擒捞起来的俘虏。

    太史慈提前通知了赵云,大家聚在一起先庆了个功,大摆宴席杀猪宰羊。

    酒宴之间,李严拿出一件纹边的红色蜀锦战袍展示,也不算夸耀吧,就是跟人分享一下。太史慈看了,不由好奇追问:“此为何物?”

    李严:“这是公孙康之子公孙渊的战袍。公孙渊可是此次三韩水师的主将,他父亲把水师都交给他了,就赌这一把。

    公孙渊本人的坐船是被咱直接用大船的撞角撞沉的,所以他堕海沉底溺亡了,没有捞到尸首,连首级都没割到。

    铠甲头盔沉重,估计也都沉底了吧。最后打捞到他船上一些军官士卒活口,拷问之下,他们只只认了这件战袍,说确是公孙渊之物。”

    太史慈接过仔细看了一番,战袍所用的是典型的五尺宽幅蜀锦,纹彩精美,在中原或许不算很昂贵,但绝对是蜀地原产。

    而蜀地位于大汉最西南方,三韩却在最东北方,几乎隔了整个中原。在东北的蜀锦几乎都是前些年糜竺家贩卖来的,价格极其昂贵,三韩公孙氏也只有家族顶层权贵才用得起,看来确实是公孙渊本人遗物无疑了。

    太史慈也是感慨不已:

    杀扶余王尉仇台被赵云抢了功,好不容易公孙家族肯出战决战,还是场海战,接过因为自己的主力看起来太强,威名远播,又被人避开了,偏偏去找李严的麻烦,让李严立功了。

    看来要立功,示弱很重要呐。

    既不能让敌人躲着你不给你机会打,也不能让敌人觉得你太强、一旦不得不对你出手,就集中倾国之力下死手。

    太史慈一想到自己跟随刘备很早,但中途总是被派到其他地方去辅佐次要防区,这些年错过了多少密集立功的黄金期,不由生出一股“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

    这辈子爬到四镇将军难道是极限了么?好不容易天下一统,这次还能对三韩动手,开疆拓土,莫非依然不能立下头功,升到征东将军?

    不行,后续必须好好努力了,公孙康本人的首级,必须他来拿下!

    不能再让已经升无可升的赵云越俎代庖了,赵云明明只是来监军、防止丞相的部队在外肆意妄为的呀。怎么几千骑兵的监督队伍,就硬生生打成了主攻呢?

    休整够了之后,九月初六,太史慈重新整顿兵马,继续推进,一路猛攻,把公孙康的人马打得节节败退。

    太史慈好几次都自以为有把握围歼公孙康了,无奈公孙康跑得非常快,放弃起地盘来简直毫不犹豫。以至于太史慈只是拓地数百里,却暂时未能围歼敌主要有生力量。

    转眼被拖到九月过半,战场局面已经近似于后世韩战初期、米国人登陆之前的态势了。公孙康和濊貊王的联军被逼到了相当于后世釜山盆地周边。

    ……

    公孙康得知儿子的死讯、水军被重创的消息,足足比太史慈又晚了四五天。不过九月初的时候,他也已经彻底搞清楚形势了。

    儿子的死讯,当然令公孙康悲痛,但他没那么多精力来关注儿子的死活了。相比之下,两万多人的三韩水军被击溃,才更让公孙康绝望。

    那都是他逃命和将来在异域重建统治的家底啊。

    好在大海之上,总归是很难打出包围歼灭战的,毕竟海上没有地形险要,无法围出铜墙铁壁的封锁圈。

    三韩水军决战时的人数规模,又远多于李严数倍,人多船小,李严只能是直捣腹心、把三韩水军的指挥中枢给斩首打崩。等三韩水军溃散后,小船四散而逃,李严也只能挑其中一两成追击。

    最后,居然还给公孙康陆陆续续逃回来万余人。

    当时公孙康就决定,不能再等了,直接后撤到相当于后世釜山附近,然后就要搜集剩余全部海船,一边焚烧宫殿官府,假装自尽,一边就先偷偷渡海去对马。

    他之所以陆上缓缓抵抗迟滞太史慈的推进,也不过是为了争取时间让更多的水师溃部归队。毕竟被打散的部队是不会跟成建制部队那样高效后撤的,你得慢慢等。

    九月十六,公孙康觉得不能再等了,而且最后几天,每天归队的水师溃兵也已不足百人,再等下去也不会明显集结到更多人,公孙康便就此打住。

    不然,太史慈麾下的李严也可能会反应过来,过来截断海峡。那样就弄巧成拙,想走都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