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9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他们不用跟打诸葛亮时那样,抱着“把敌人歼灭”的心态。跟太史慈打的时候,只要抱着“突围”的心态,孤注一掷,寻求突破即可。

    全歼灭敌做不到,难道集中力量突破一点还做不到么?关键是是否能突破,当天就能见分晓,突破不了立刻接上备用方案,不误事。

    否则这次入关,辛辛苦苦白忙一场,还折损那么多有生力量,来年刘备真对草原地区展开全面北伐,草原各族就越发扛不住了。

    ……

    十月底的最后一天,一大早,还剩二十万人的草原联军主力,在滦河南岸,一片非常宽大的正面上,发起了同时泅渡。

    冬天的幽州非常寒冷,枯水季滦河水位也比较低,东西绵延上百里的宽大正面,足有十几处位置可以不用舟船、直接让骑兵涉水渡河。

    而且这个季节,滦河不少水浅流缓的位置,甚至彻底封冻了,除了滑了一点,别的都非常适合骑兵机动——

    河北地区,大河结冰封冻都是正常的,黄河那么大的水量,腊月都能结冰几尺厚,只是做不到连底封冻罢了,但在上面小心点走人甚至跑马,都是没问题的。

    滦河比黄河又靠北了数百里,水量更小好多倍,全靠附近两个郡的燕山山区降水汇流,所以哪怕是农历十月底,连底封冻的河段都是有的。

    其实草原诸侯们要是动手再晚一个月,太史慈就没那么容易绕后了,到时候甚至连渤海湾的海面都会被封冻,汉军的船都开不进来。

    要怪只能怪草原胡人不懂航海,没有这方面的常识,明明住在那么北方,却不了解腊月的渤海能不能破冰开船,甚至一开始在布局战略时,就没往这方面的因素上想,只考虑了“天太冷对游牧骑兵自身作战也不利,牲畜容易冻死冻伤还马无藁草”。

    渡河开始后,太史慈也是尽量把能往上游机动动弹的海船全部撒了出去,逼胡人的渡河走位,尽量寻找半渡而击。只可惜太史慈兵少,没法每一处都堵住。

    但凡是被太史慈逮到的那个运气最差的点位,基本上都是被半渡而击得很惨,无数骑兵在泅渡过程中、以几乎丧失机动性和战斗力的状态,被岸上船上的汉军成批覆盖射杀,滦河水一时因之而红。

    好不容易草原联军全部上岸渡河后,太史慈又集结重兵死守徐无县的喜峰口谷道,跟草原联军展开了血腥的搏杀,

    连续那么多天赶路血战没休息好的草原各部,士气简直衰落到了临界点,可用兵力已然是太史慈七八倍的情况下,竟不能从内侧向外反突破长城——大半个月之前,他们从北往南破关而入的时候,要过长城都没那么难,现在居然回去比进来还难。

    双方在喜峰口山谷内血战到十一月初二,最后拓跋力微和楼班的心态终于有点崩了,主要是他们意识到,下面的将士们也都士气军心紧绷到了极点,再下去人心就彻底崩了。

    尤其是军中那些乌桓族的,很多都开始出现了逃亡,甚至打算放下武器隐姓埋名假装成汉朝顺民。毕竟当地乌桓人也那么多,混进去还真不好分辨。

    只有鲜卑人因为形貌和口音差距都比较明显,没那么容易混,又怕被清算烧杀掳掠的罪行,觉得逃散了被汉军搜捕到也是个死,才不得不继续作战。

 番外第50章 单于从此成为一个历史名字可汗还能稍微多存在几年

    “放弃粗重物资,别走主要长城关隘了,直接翻山吧。”在太史慈顽强的阻击下,草原群雄们最终下达了这个痛苦的决定。

    十一月初三凌晨,草原大军开始四散机动,化整为零往各个方向自行寻路翻山,争取出了长城再择机会合。

    走之前,大家也约定了几个重新集结部队的位置。

    因为部队要绕路的话,肯定要分批走,否则还是会被堵住。这就意味着一部分人要往西绕,一部分人要往东绕。

    为了争取时间,这两部分人绕路出关后的集结地点也不能选在一处,否则在重新集结的时候只会耽误更多的时间,被汉军抓住时间差追上。

    所以,双方很快达成了默契,也重新捡回了草原豪杰“各自为战”的“扁平化管理”优势,拓跋力微从喜峰口和卢龙塞以西绕,楼班从喜峰口和卢龙塞以东绕,他俩各自指挥自己的族人,自己选择集结点,不用顾及另一方了。

    拓跋力微便选择在了滦河河谷上游、燕山以北的白檀邑重新集结部队。那是绕过喜峰口之后,更北方一个主要的关外据点。

    大致在后世的承德,出了长城后不远就是了,后世的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就在那一带。

    而楼班选择了在辽河源头、燕山以北的白狼邑重新集结,那地方在卢龙塞以北,轻装绕过卢龙后找到辽河源头就是了——说句题外话,另一个时空,楼班的堂兄蹋顿,就是在白狼邑旁的白狼山下,被张辽斩了的。

    但他们这么选也不能说错,毕竟鲜卑人的草原本来就再更西边一些,乌桓人在东,所以要分东西两路绕出去的时候,拓跋力微往西绕而楼班往东绕,都是天经地义的,是为了更好的“主场作战”。

    十一月初三当天,发现草原联军化整为零后,太史慈当然是果敢地转守为攻,还想主动出击死死咬住敌人不让他们翻山跑。

    可惜太史慈的人数还是太少了,才敌人七分之一的人数,要追上咬住敌军主力,那是不可能的。

    血战中太史慈军的伤亡比例也是陡增,从打阻击战时将近十倍的交换比,上升到了不到五倍,也就是杀伤五个草原联军将士,就有一名汉兵伤亡。

    就在太史慈苦苦支撑的时候,草原联军后军在他们放弃的几处主要屯粮营地内放火,这就更是牵制了太史慈的注意力。

    很显然,草原联军的目的是破坏汉人在华北平原上前沿据点囤积的物资,把民间财富和粮食大量烧毁,就能破坏汉军来年北伐的战争潜力,给草原联军多续命争取苟延残喘。

    当然,这些粮食严格来说原本也不算军粮,因为囤军粮的重要城市并没有失守,田豫田畴始终在固守要害,这些粮食是从被烧杀的百姓那儿抢来的。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粮食被烧了,一旦汉军光复之后,朝廷不可能眼睁睁看着逃避战乱的流亡百姓饿死,这就得分出军粮漕粮来赈灾,那样也可以变相拖延汉军的战争潜力。

    太史慈知道这个重要性,见追也追不上,只好顺势改为猛攻断后之敌放火的营寨,杀散了数千放火残敌,尽量救火抢救物资。

    很快,只是拖后了两三天的诸葛亮也赶来,跟太史慈一起合力,把断后打阻击的、落在最后的那一部敌军歼灭了,救火救回来相当一部分物资。

    拓跋力微和楼班以为自己总算是断尾求生、狼狈找小路翻过了燕山。

    殊不知,因为翻山绕路比较慢,当他们重新离开燕山山区,分别在白檀邑和白狼邑集结的时候,拓跋力微在白檀邑遇到了张飞带来的两万骑兵部队,而楼班也在白狼山遇到了赵云逆辽河而来的两万骑兵。

    拓跋力微身边此刻至少还有十一万人战斗力保持完好的鲜卑青壮,以及一两万的伤病员。

    楼班那边,也有四五万乌桓战士,加上一部分他往东绕行路上收编回来的辽西令居围城部队(之前围困辽西郡治令居,跟守城的田畴对峙的那部分人马)。

    草原联军还有总共十七八万能喘气的人,也就是说这次入关,主力这一路近二十五万人,永久性折损至此也才六七万人之间,

    其中跟诸葛亮打的时候折了三四万,跟太史慈打又折了一两万。剩下的则是伤病加重、军中劳顿瘟疫逃亡折损,七七八八的损失。

    按说十七八万部队从人数上来说,还是有战斗可能性的,对面张飞赵云加起来才五万呢。

    可实际上,这十七八万人已经被各种疲惫、疾病、士气涣散、因为反复中计而心生迷茫恐惧,给折磨得不要不要的了。

    再把根本上不了战场的伤病员一扣,真正拿起武器的最多也就十四万人,这跟张飞赵云的人数比例差距,也就从四倍跌到了三倍以下。

    而最关键的是,张飞赵云驰援而来的,那都是骑兵为主。

    之前诸葛亮、太史慈要做那么久的局,各种拉扯迟滞,却不能给决定性的一击,关键就在于诸葛亮太史慈的骑兵比例比较低。

    看似每次四万或者两万战兵出战,实际上草原联军只要避战逃跑,诸葛亮和太史慈那各自只有几千人规模的骑兵,是不敢追着十几二十万人追杀的。

    张飞赵云就不一样了,每边两万多人都是骑兵,那是北方边境主要的边军精锐力量了,跟中原内陆驻防堵口的部队大不一样。

    虽然不至于像北宋时的“汴梁禁军”和“西军”差距那么大,但差距肯定是存在的。

    诸葛亮那种智将,擅长的就是总决战之前不停给敌人上状态、堆控制叠BUFF,最后暴力输出收人头,还是得看张飞赵云的操作。

    右北平以北的白檀邑,战斗在十一月初六这天,陆续打响。辽西以北的白狼山,战斗则在十一月初八打响。

    因为战场距离相隔数百里,而且双方集结部队也有先后、发生遭遇战时也都没有彻底完成部队集结,所以整个战斗过程非常混乱,也互相不知道另一边战场的情况。

    大家都是靠着求生本能而战,知道赢了就可以安全还乡,输了估计就要把性命丢下了。

    直接四散逃命也不可能,张飞赵云也都有足够的轻骑兵,要是被各个击破的话,追上的那一部肯定得重创甚至全灭,所以一定得跑团击退才好跑。

    而且,因为是奔袭战、遭遇战,双方其实都没彻底集结好部队。

    草原联军一方,因为各自寻路翻山通过燕山,本来到的就有先有后,遭遇战打起来之后,后面还陆陆续续有部队赶到战场。

    张飞、赵云那边情况也惊人的相似,每边两万多骑兵,在急行军的时候也会拉成长蛇阵,而仓促发现敌人后,为了尽快拖住、防止延误战机,基本上是先锋一边往回报信、一边就直接带人冲了。

    以至于交战双方都陷入了乱战,不得不承受“添油战术”的弊端,打着打着后方又有一队援军赶到、然后火线投入最前沿的厮杀。

    两场战场规模分别达到了十四万人被八万人左右的骑兵大会战,就这样在相当于后世科尔沁草原的广大范围上展开了。

    也就是后世的燕山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南的草原区域。整片区域大致包括后世的赤峰、通辽等草原市。

    十几万人的骑兵大会战,堪称汉末以来最壮观的骑兵对决。

    之前哪怕是中原争霸阶段,刘备和袁绍、刘备和曹操的最大规模总决战,交战双方人数都有比这个多的,但单论骑兵数量的话,最多的时候也不到今日之战的一半。

    装备了四棱锥枪和超长一次性换用骑枪的汉人铁甲骑兵,与弯刀长矛的鲜卑突骑血腥绞杀在一起。

    胡人骑兵的甲胄虽然差,但长矛冲刺的威力也不容小觑,即使扎在铁甲上矛杆就有可能崩断、矛头也会折损,但还是可以确保把汉人骑兵捅下马来。

    如果捅正了,矛头折损的同时,锻钢胸甲也有可能扎穿。如果稍微捅斜一点,倒是会被胸甲的弧度偏斜开,如同炮弹击中坦克斜面装甲会跳弹一样,但把人击落马背捅出内伤、再摔个重伤,还是绝对做得到的。

    相比之下,只有胡人骑兵的马刀挥砍输出,在面对汉人铁甲骑兵的时候,几乎难有建树,只能是跟汉人的游击弓骑混战时发挥点威力。

    而汉人骑兵的武器,无论哪一种,只要招呼到了胡人骑兵身上,至少都是重伤,或者直接击毙。

    场面一度非常血腥,战场中央很快形成了血肉屠场。双方的游击突骑也张弓放箭、逡巡奔射,箭矢蔽空,日色为之黯淡。

    ……

    因为张飞那边的战场先打起来,所以也先分出胜负,更早见识什么叫这个时代最血腥的骑兵遭遇战、乱战。

    拓跋力微和张飞都是亲冒矢石,督战狂杀,鲜卑勇士的战力也确实超过同时期乌桓勇士一截,称得上同时代汉人最大的敌人。

    拓跋力微有五倍于张飞的人数,疯狂血腥绞肉之下,成批成批的骑兵倒下,双方都渐渐变得强弩之末。血战打了整整一个白昼都没分出胜负,鲜卑人虽然伤亡惨重得多,但依然有大批后军刚刚翻出燕山赶到战场、添油投入到战场中。

    那源源不断前仆后继的架势,也让张飞杀得有点懵逼,一时不知道自己究竟面对了多少敌人。他最后只是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