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9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砍珊瑚依然效率低下。

    不过即使是这样的工艺,也是汉人殖民者哦不是官府来了之后,才教会当地人的生产方式。

    别说倒退二十年了,就是倒退十年、交州北部来的汉人刚刚大批到此完成定居的时候,当地土著都还没有任何先进生产技术,是全靠肺憋气采珊瑚的。

    基本上水深超过三丈的地方的珊瑚就只能干看着,而且上浮下蹿几十次,可能才砍下一丁点珊瑚枝,这才导致珊瑚在中原卖得很贵,历史上后来能成为石崇王恺斗富的标的。

    最近这十年下来,珊瑚几乎一年一个价,中原的珊瑚都跌去三分之二了,奢侈品程度也大大降低,都是林邑这边产能升级的结果。

    刘备对这些热带产业一个都没见过,兴致颇佳,临时要求当晚就上岸居住。

    不过这个要求可是吓坏了随行官员,连李素都亲自出面劝说:“陛下,林邑郡暑热潮湿,毒虫瘴疠横行,上岸恐有不妥。陛下身为北人,怕是水土不服。”

    但刘备一再坚持,最后还是在李素的劝说下,做了折衷:这次先暂时不住岸上,先在船上盘桓一两夜,只是白天上岸视察。

    另一边,派出快船通知下一站占城、扶南临时变更准备,同时林邑这边也加紧施工,用100%的驱虫香木搭建几座房子,而且是要造在高台之上,避开地面湿气。

    李素敢这么答应,也是考虑到才农历正月底,哪怕热带也不是非常热,虫子没到最猖獗的季节。要是农历三月往后,他是绝对不敢让刘备冒这个险的。

    安排完之后,李素也是暗暗摇头:刘备算是皇帝里会玩的了。作为中原王朝的皇帝,这辈子能见识一下南洋热带风光,也算是开了眼界了,还有什么没吃过没用过没玩过。

    古今其他多少皇帝,都不可能做到这种享受了。秦始皇隋炀帝是奢靡,可也没见过这些啊。

    刘备知道这是为了他好,才算答应。

    此后将近一个月里,船队的行程也是非常赶,因为丞相下令了,必须在二月份一个月之内,把占城、扶南、狼牙修这些地方跑完,而且要返程。二月底之后,在回到中原的南海郡番禺港以前,绝对不许再在岸上靠港。

    刘备便这样行色匆匆地视察完了剩下三处新征服地区。其中占城算是伪林邑国原先的一部分领土,是赵云二十年前就搞定的。

    扶南和狼牙修如今理论上还算是独立国家,但太史慈死前在暹罗湾的后世曼谷、北大年两处都占了地盘、修了港口。扶南国和狼牙修也乖乖臣服了汉朝,暂时作为附庸国。

    当地的国家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状态,所以也没有明确的土地疆界,跟中原商朝至西周初年的情况差不多——也就是国家不太在乎对领土的明确占有,而更关心对人口的占有。

    西周初年不就是这样么,天子分封主要是大致划个范围,建国的关键还是有人口,要聚拢起一大群子民。西周末期郑国都能迁移百姓异地建国,便是最好的证明。

    如今的扶南人也是,他们根本没有发达的航海造船能力,就算出海也是小木船,不需要港口条件。汉人来了,太史慈一句话要占领深水良港,当地人直接就送了,跟汉人做贸易即可。

    刘备看到这些结果时,还不觉得如何。倒是李素亲眼见证之后,心中暗忖:这不就跟达伽马抵达印度后,葡萄牙人在那儿建立果阿港一样么。

    航海贸易文明,到了新的地区之后,都是确立对一个贸易港的拥有权就行了,暂时不追求大量占领内陆领土。气候差异和热带雨林的恐怖,没有适应的医疗条件之前,深入内陆就是找死。

    在扶南等地,刘备也总算是如愿住上了岸上的临时行宫,得以缓解一下连日坐船的疲惫,好好放松放松。

    全部用香木造的行宫,建在五丈高地基的土台上,外围远处还弄了一道半径数十丈的熏香屏障,既不至于太近、烟火味熏到了皇帝。又不至于太远、百密一疏把虫子放进来。

    住在高台香木行宫内,每天还可以眺望看见扶南和狼牙修的本地人在那儿摘椰子、顶着种胡椒种豆蔻,然后一船船装上汉人的商船,运回中原。

    刘备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胡椒豆蔻这些香料,在收获阶段需要非常的“劳动密集型”,跟种棉花差不多,所以李素才建议在当地推广,让蛮子来种,以免汉人百姓太辛苦。

    这些作物的共同特性,就是同一片田地里,果实/花朵的成熟期差距比较大,所以收获期要每天到田里转一圈、把刚刚熟了的摘下来。

    不像种谷物蔬菜那样,基本上一批都差不多时间熟、或者收获物对成熟期不敏感、晚几天摘也没事。

    这些香料成熟后在枝头多待几天,不是烂了就是香味种子掉落了。一串豆蔻荚每天只能挑三五颗刚刚熟透的摘了,明天再来摘几颗。

    相比之下胡椒比豆蔻稍微轻松一些,因为胡椒不管是熟透的还是稍稍有点没熟透的,好歹都能吃。熟透的就是白胡椒,没熟透的就是黑胡椒。

    (注:黑白胡椒是同一个品种,只是处在不同的成熟期)

    这种收割阶段劳动强度很密集、但播种阶段相对轻松、热带多雨水环境下只要放养自然生长就行的作物,确实太适合蛮夷了。汉人更应该种植那些前期阶段需要精耕细作、但收割方便的东西。

    “看来子义遗泽也是不小啊,对这些地方,确实应该徐徐图之,也不该一味用武征服。”

    刘备在视察完之后,也是由衷感慨。

    最后,他只是还有一点疑问,就找来李素讨论。

    这问题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刘备发现近年来,香料贸易的增幅有点夸张,每年好几成地涨,过去十年中原的香料用量都涨了有十倍了。

    但是香料价格的下跌,却不如珊瑚珍珠那些那么明显,可见还是可以卖完的。莫非中原百姓真的因为和平久了、变得奢靡了么?这种奢侈品都能有多少卖完多少。

    李素却不以为意,示意刘备垂拱而治即可:“陛下,每贩卖一石香料,朝廷抽的海商税不下数千钱。十几年前,最大宗的那几种香料,从南洋运回的,也不过每年数千石到一两万石。

    如今普遍涨到了五万至十万石,仅此一项,朝廷抽商税已近20亿,也比十几年前涨了十倍了。曹操初灭之时,全国商税不过六七十亿一年,整合关东后涨到近九十亿。

    如今商税是一百四十亿了。增幅的里面,香料就贡献了三分之一。陛下乐见其成不就好了?至于用量大增,这也应该跟商贸更为发达有关。

    十几年前,只有长安雒阳周边农民,敢全部种菜不种口粮、卖菜买粮维生。现在各州五十万人以上的大县周边,都敢如此。

    互通有无便利了之后,百姓中的富裕之户自然需要尝试更远地方的特产。几十年前,或许一郡豪强,也只能吃到本郡产出的肉食蔬菜,现在扬州人都可以尝尝鲜益州的特产,自然要香料来盖味保鲜防腐。

    用这些香料的都是愿意花钱开眼界尝鲜的富户,正好为朝廷均贫富、缓解百姓分化。尽管鼓励就是了。”

    刘备一想也对,奢侈消费的事儿还是别打击了,让有钱人把钱花掉而不是买更多的田利滚利,才对国家更有利。

    这个香料贸易还是可以继续鼓励的,对扶南国和狼牙修的彻底蚕食,也可以作为长期国策慢慢加强经营。

    定下了这个调子后,刘备基本上也在当地玩够了,天气也有转热的趋势,他只好返程北归。

    回去的途中,船队严格执行了命令,没有再过多靠岸,直接回到南海郡,随后略作休整,沿着东海北上扬州。

 番外第65章 江湖越老胆子越小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刘备从南海返航抵达扬州时,恰好是撞见了暮春时节,如此光景。

    天气非常好,不冷不热,对于从未来过江东的刘备而言,刚刚经历过南海的暑热,反差之下,不啻是回到了天堂仙境。

    在扬州靠岸的第一站港口,还不算什么繁华之地,只是才设县不到十五年的泉县(泉州)。

    记得二十年前,李素刚刚封为会稽郡公时,整个闽中之地只有一个县,那就是东冶(福州),其他都是只有山越自治的地方,根本没有朝廷税赋管理体系。

    整个闽中地区,受朝廷管辖的纳税人口,当时只有两万多户、刚刚超过十万人。这可是后世相当于一个省面积的地方,而且不是什么西北偏远不毛。

    才十万人,可见汉朝原本对闽地的开发有多差,可以说是兵家不争之地了。

    十四年前,曹操死后第二年,李素被刘备放了个长假,出镇关东新光复的地区,治所就在扬州。当时李素才请旨以青、兖的山区贫民移民分田,把闽地扩建到了三个县。

    泉县、漳县都是那时候才有的。

    当时移过去三万户,加上本地两万户,一共是五万户近三十万人口。

    这才十四年,当地已经增长到了八万户、六十多万人,可以说是发展非常迅猛了。

    实际上,光靠汉人移民的自然出生,也不可能涨那么多。多出来的三十万人里,有二十万是汉人繁衍出来的,还有十万是山里的山越渐渐羡慕汉人富足的生活方式,逐步彻底归化了。

    历史上,对闽中山越的渗透同化,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东汉末年,被朝廷实际控制的本来就只有几条大江的河口县城,内陆闽江沿岸,历史上都是孙权称帝后才渐渐搞定的。

    至于离开闽江河谷平原的纯山区,那更是历史上连孙权都搞不定,一直到永嘉南渡、北方汉人大量涌入南方,成熟田地实在不够用,才彻底把山区逐步汉化,整个过程原本要持续将近两百年。

    如今,刘备的提前统一、中央王朝的强势、李素的铁腕移民,等于是提前把山越地区的开发程度,一下子拔高到了历史上永嘉南渡后一二十年的程度,也算是超前发展一百年了。

    而当地户数增长不过六成、人口增长却直接翻倍,也可以看出移民过来的汉人大多还没有分户,只是出生人口太多,每户人数都急剧膨胀。

    反而是新附的山越民依然保持了比较小的家庭规模,谁让他们生产力落后,哪怕有那么多未开发地区,依然养不活太多子女呢。

    刘备在泉县盘桓歇脚了两三天,看着海港繁荣,JIN江上游百舸争流往还不断,各处百姓丰足,也是颇为欣慰。

    “记得朕年轻时,听人提起扬州,都说自山阴以南,全是山越杂居的蛮夷之地。真是被那些没见识的家伙骗了多少年!早知道江东气候如此怡人,也无湿暑严寒,早就该多南巡几次!”

    他感慨之余,也如是跟李素闲谈。

    李素闻言,陪着笑解释:“陛下这是遇到了最好的节气,三月不冷不热,再过一个多月,这里也会炎热的。不过好在按照之前安排的行程,到时候船队已经过了句章或者吴县,已经要往三韩去了。”

    刘备笑道:“行程这么急切么?每处多盘桓十天八天的,也没什么,年底回到雒阳便是。朕没那么怕热,南海都忍过来了,闽中之温润,已经很不错了。”

    李素善意劝道:“陛下,后续风景优美之地还多得是呢,扬州精华之地,陛下还一处都没看过。而且臣之前定下的行程,关键是要凑五月前东渡东海,彻底避开夏末秋初的大风。

    此事万万不可轻忽,大海之上,季风最为关键。风向对了,事半功倍。宁可最后行程时间有余,在北疆多视察盘桓些日子。”

    东海上,遇到台风可不是闹着玩的。刘备的舰队可以不怕别的,但一定要敬畏自然。两千吨的船在台风面前也毫无抵抗之力。

    刘备这才应允。

    随后几天,他少不了跟其他各地视察一样,问起当地具体的民情民生,甚至还好奇亲耕体验了一下。

    主要是他发现,闽中地区虽然绝对人数还不多,山区地形也那么复杂,但百姓生活是真的可以,家家户户都有余粮,甚至年节都能吃得起肉,这哪里像是移民前都是赤贫的“泰山贼、青州兵”呢。

    其实不光刘备诧异,连十年没回扬州的李素,都有些诧异。

    因为他看到如今闽地各县,开荒力度非常之大,人均占有田地很多。虽然平原上的田有分田上限,不许乱占无主之地。但山坡地却是朝廷不管的,随便占。

    很多闽地百姓,已经远超了人均一百汉亩平原田地的规模,有些有两三百汉亩的,还能休耕轮作,山田更是人人都能占上几百亩。

    平原上灌溉最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