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9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多闽地百姓,已经远超了人均一百汉亩平原田地的规模,有些有两三百汉亩的,还能休耕轮作,山田更是人人都能占上几百亩。

    平原上灌溉最好、不涝不旱的田地,全部中上双季稻,生长期比吴越还长一些,产量也更有保证。

    过于靠近闽江JIN江河岸的低洼湿地,则是挖淤泥堆积圩田,圩田种芋头,挖深的位置种菱角菰米莲藕。

    灌溉差点的平整旱田,全部种上了甘蔗,再高处崎岖一点,满满都是茶叶。这小日子过得,每家每户都嫌劳动力不够用,可了劲儿地生娃,太恐怖了。

    李素前世是就知道闽中之地,茶叶产业后来发展得比两浙还恐怖。毕竟武夷山乌龙茶那是霸榜几百年的外贸拳头产品。

    如今这些闽中人的种茶手艺,还就是当年李素坐镇扬州时,官府出面从益州和吴越组织人手、劝农教导这些北方来的移民掌握技术。

    所以闽中茶业繁荣,李素是可以理解的。他只是没想到,为什么连种甘蔗和制糖也那么繁荣——历史上,好像没听说闽地是蔗糖的重要产区吧?

    为此,他还深入了解了一番,最后总算恍然大悟:历史上闽地在海贸发达后,只有茶业繁荣,主要是茶树只占用山坡地!稍微整顿一下梯田就能种。

    甘蔗虽然也适应南方气候,之前在益州湿润温暖的地区也有种,但毕竟对地块的平整度还是有要求的。

    梯田也能种甘蔗,但不能像种茶的梯田那样一行一个高度,得宽一点,需要的工程量就比较大。

    后世闽地甘蔗不发达,主要是人口多了,平地太稀缺。海贸发达时,闽地人口都过千万了,平原耕地才占全省面积一成、养活全部人口都不够,剩下九成都是山区,哪能浪费平地种甘蔗?

    现在却不同,才六十万人呢,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却已经提上来了,多种粮食根本吃不完,对外海运卖粮又不划算,毕竟海运也要成本,而粮食的价值密度太低。

    所以闽江两岸空出来的、稍微平一些的旱田,就全部种甘蔗呗!

    在泉县,在东冶,各处都有十几年前来的贫穷移民、自发原始积累后开榨糖工场,或者炒茶作坊。官府也依法管理、照章收税。

    一个封闭的、对外没有多少税负的世外桃源,只要海贸以贵重品抵扣纳税、对朝廷承担义务,最后居然能发展到如此小而美的小国寡民状态,也算是叹为观止了。

    有生产力,人口却还远不饱和,这种日子对普通平民而言真是可遇不可求。

    视察完之后,刘备在登船离开时,还忍不住把李素招到他自己休息的舱室内,屏退左右跟李素开玩笑:

    “贤弟,前些年没有立够功劳、把会稽郡二十二县全部获封到手,现在有没有后悔?

    朕记得,当时你的封地,就差这闽中之地了吧?如今发展得这么好,还多拆分出来两个县,人口还那么多。

    以后再发展发展,别说三县了,就是拆成五六县都是该的,再巧立名目给你记功加封,都难以封满了——如何?要不要趁着现在还没拆,朕找个由头都封了。

    就说是‘与故太傅合力修史,归化蛮夷有功’,毕竟太傅十几年前修的《史记索隐》,对鲜卑乌桓的同化效果,也是这几年才越来越明显。也算是遗策定国了。”

    李素也不贪心,既然是私下里的场合,他就很恳切地直言:“兄何必如此,小弟位极人臣,富贵至此,何必求全。留下几个县,将来给太子施恩吧。

    小弟这也是肺腑之言——兄虽是武人,身体强健,可还是要在女色上节制呐。小弟虽然文弱,毕竟才一妻五妾,女色最是伤身。”

    李素连“陛下”都不称了,而是难得改口以兄弟论,这是真心跟刘备说些外人场合不能说的话。毕竟谁敢谈论皇帝的预期寿命呢,李素这也是为了对方好。

    刘备笑笑,摆摆手:“也好,不过女色是戒不得的。天下如此太平,朕也没有别的奢靡。宫女妃嫔,都是早就纳入后宫的,这些年也没劳民伤财再多选。

    让她们久旷怨望,朕不忍心呐。自从上了年纪,那些没碰过的宫女,已经放出去很多了,但已经染指过的,总不好外放,也不好让她们守活寡。”

    刘备说得理直气壮,听起来居然有点像“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既然惹了那么大个烂摊子,就要及时行乐一碗水端平”。

    听得李素都不禁好笑起来了,这世上还有男人能把好色说得这么冠冕堂皇,说成好像是“惹了的就要负责耕耘到底”一样。

    他也就没有对此再发表看法。

    不过,倒是刘备被勾引起了对身后事的看法,他也是豁达之人,不讳言这些话题,就私下里秘问:

    “天下传承有序,朕倒是不担心。不过看永儿也不像是什么康健的样子。唉,他母后生他的时候年纪还小,身量没有彻底长开,那时候又从成都、汉中、长安一路奔波,有点动胎气,生下来时也不太顺利,一直病恹恹的。

    朕有时候也在想,要是朕年纪再高寿一些,不仅过于高祖、光武,甚至高于武帝,成为从古至今最长寿的天子,永儿能不能熬到那时候呢。

    朕现在也常看古之长寿君主传位的史料,鲜有太子安然接位的。虽然扶苏、戾太子都是死于阴谋。朕年老昏聩之时,不知会不会做错什么事。”

    李素听了刘备这番自我剖析,也是有点紧张:“陛下何出此言?陛下龙体康健,乃天下之福。太子仁孝,也是顺其自然便能垂拱而治。”

    刘备摆摆手:“你我兄弟,说这些干什么,朕特地周遭无人跟贤弟说这些,是想听贤弟意见:若是永儿比朕走得早,又当如何?”

    李素深呼吸了一口:“陛下家事,非外人当言。真到了那天,陛下坚决留下明诏,臣遵旨便是。不过,以嫡以长,自古礼法,没有特殊原因,最好还是依照成法,从皇后诸子仲按长幼之序。”

    刘备仔细看了一下李素的眼神,恢复释然:“也好,朕其实也不太希望标新立异刻意选哪个儿子,或者单纯论长不论嫡。

    朕也想过了,天子高寿者,嗣君未必要求长。国有长君是幸事,可登基都四十几岁了,也做不了多少年,频繁更替,反而不稳。

    如今每每读贤弟当年所著《殿兴有福》,除周公辅成王顺利,其余太康、太甲、扶苏都不得继位。惠帝虽然短暂为君,却也英年早逝无后,光武帝长子东海王刘疆,因母后被废,嫡庶易位于明帝。

    虽然本朝没有这些纠葛,但愿是朕多虑了,越老越是后怕。真要是永儿熬不过朕,就让皇后次子理儿继承大统吧——这次出巡,朕让永儿留守监国,带其余数子随驾到外面见见世面,也有这个考察的想法在内。

    不过,朕不会学秦始皇,出巡居然只带一个胡亥。诸子皆在,就算有点闪失,也不会给人可乘之机。贤弟之贤,远过李斯,朕之侧近,又绝无赵高之属。”

    把这番话说开之前,刘备其实是挺担心李素在太子不在时,单纯论长幼、把甄姜的儿子推上去——好在那样其实也不是很合理,所以李素绝对不会徇私。

    因为甄姜最大的儿子不仅是庶出,同时排长幼也只排到第三。刘备的次子,也是一个庶子,是贵妃宋都所生。

    宋都历史上是刘协的妃子,但这一世刘协不是194年就放弃长安出逃了么,所以很多长安宫中的美人还没来得及长成被刘协临幸,就提前被刘备救出收编了。

    至于皇后吴苋,倒是累计生了三个儿子,但她的次子、三子在刘备诸子中,单论年龄才分别排到第六、第八。

    李素有些不敢听下去了,连忙打断:“陛下别说这些了,若是真觉得身体微有什么不适,那就放弃后续行程,直接回雒阳吧,疏忽不得。

    若只是觉得以史为鉴有些后怕,那着实大可不必,历史不会简单重演,后人会吸取教训,总会避免掉完全重复的错误的。”

    刘备也意识到自己说多了,摆摆手打住话题:“罢了罢了,你我兄弟,如此坦诚,说些这个都把你吓成这样,不说也罢。或者下次要说,也得云长翼德都在,这样贤弟也不必避嫌。”

    有些话,两个人的场合说,反而容易被认为是试探,虽然刘备是真心的,但他有这个情商。还是有机会把关羽张飞都拉来,才放得开,因为刘备绝不可能同时试探三个人。

    李素也趁机打住,心中也忍不住帮忙估算:皇帝太长寿,太子熬不到年纪,或者位置不稳,也是古今常有的……也罢,无论将来如何,俯仰无愧于心,遵照朝廷礼法制度即可。

    反正刘备任何一个儿子,都没跟他家联姻,李素是绝对犯不上为了甄姜和甄宓的亲姐妹关系而蹚浑水的。

    李素六个女儿,最大的女儿已经23岁了,是蔡琰生的,跟顾雍家联姻了。二女儿便是甄宓所生,如今17岁,在当时也已经是结婚的年纪了,所以去年嫁给了诸葛瞻。

    剩下四个女儿,都小于14岁,至今没有定亲。李素这种治家风格和对子女婚姻的筛选,也算得上是无欲则刚了。

    ……

    勾引起刘备考虑身后事,说到底还是因为闽中地区的封赏,李素那句“留点封赏施恩的机会给太子”。

    李素也确实是出于好心和远见,谁让汉朝的皇帝,历史上普遍还正统性足够,压根儿没想过这些蝇营狗苟的小手段呢。

    汉朝皇帝对于辅政大臣的荣誉,之前大多是一次性给到位的。但遗留的问题也不少。比如霍光的家族,还有与霍光斗争的上官桀。

    李素也必需要为猜疑链的打断做一些额外努力,这是对大家好,他自己后人长远富贵,后代的皇帝遇到同类情况也少点忌惮心。

    道理说明白之后,李素也知道应该冷处理一段时间,让刘备自己想清楚。所以在闽中视察的最后几天,他基本上不跟皇帝再有深入讨论,走马观花一样把闽地的视察工作快速结束掉。

    随后就立刻继续北上,四月初顺利抵达了会稽郡的句章县,已经是长江口外了。李素也是指望离开闽地后,刘备能放空大脑,暂时忘掉之前的尴尬闲聊。

    好在他的这个期待倒也容易实现,因为当船队抵达长江口外时,饶是刘备贵为皇帝,也立刻被句章县甬东群岛上的奇观灯塔给震撼了,其他事儿都没心情瞎想了。

    没错,这座奇观,就是十三年前李素在扬州时,跟诸葛亮规划的,不过五年前才实际开工。

 番外第66章 危塔高百丈手可摘星辰

    “噫——吁——真特么高!”

    刘备一行好不容易爬到句章灯塔的中段,他本人就已经气喘吁吁,左右都有人搀扶也依然累得够呛。凭窗外望,忍不住就骂咧咧吐槽了一句。

    后面的李素,其实情况也没好多少,全靠他比刘备年轻十二岁,还养生,经常有氧运动,走走停停才没显得喘。

    听了皇帝的骂语,李素也是惊呆了:陛下这是当初年轻时待在益州那些年,学了几句蜀人的土话语气词,情急之下又蹦出来了?

    原来李白的“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毕竟奇观是李素规划造的,他请客皇帝参观,总要尽地主之谊,当下周全地建议:

    “陛下要不在这层歇歇,先远眺一下海景,歇个一炷香再爬,反正已经爬了一半多了。或者,让侍卫们准备肩舆吧。”

    刘备坐定喘息了几口,喝了一点用藤袋瓷壶装的、还没凉透的温茶,摆摆手:“不必麻烦了,一开始就是朕自己兴致高涨,坚持走上来的,那就继续走吧——

    不过,这塔到底多高?到了里面真走起来,感觉比外面看着的还累人。”

    李素拱拱手:“此塔设计时是按七十丈做的。不过,后来为了这层钟楼,要多留出一些余量,实际造好有七十二丈整。

    这个高度是有讲究的,为的是海船驶出吴县华亭镇或者海盐县的长江出海口后、一旦江口海岸从瞭望手西边视野中消失。瞭望手立刻转向东南面看,就可以看到这座灯塔的夜晚微光闪烁,从而确定方向。”

    七十二丈,就是折合现代170米左右了,比一开始的设计预期又多出来五米。

    刘备听了之后,也是振奋跃跃欲试:“那从这儿、登到最顶眺望,能看见长江口的陆地么?还有,贤弟说这层便是钟楼层?那大钟在何处?为何要为了这钟额外加高两丈塔身呢?可是钟太大了放不下?”

    李素笑笑:“要看到长江口陆地,还是有些难的,因为海船的瞭望视野是接力的,还要算上两倍的船桅杆高度。

    大钟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