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李孝恭仍是皱着眉头:“可这事……派李靖他们前去,不更好吗?”
李靖那些武将,近些年一直在朝堂活动,他们对地方的威慑,可一点都不比李孝恭差。
而且他们身居军武要职,对各地军人的掌控,远在李孝恭之上。
李世民摇了摇头:“武将们一旦出动,便会引人怀疑……”
他又看向李承乾两人:“你们想想……此次调查,定是要到北线边关一带探访调查。可这些武将前往边关,明眼人就能看出来,这是要针对突厥有所动作。那些世家,势必会停止勾结之事!”
李孝恭又道:“可我也是军伍出身,人家还是会这般猜想……”
“不……”李世民摇了摇头,“王兄,你别忘了,你还有另一重身份,你是我皇族中人!”
李承乾两人正自疑惑,李世民又解释道:“朕打算,拟一道明旨,派遣王兄前往边关,代朕慰劳边关将士……”
他这话一说出来,李承乾才终于明白过来。
原来李孝恭的特殊之处,竟在于此。
他是皇族中人,代天子慰劳边军,名正言顺。
而且因为他并无军中官职在身,此时前往边关,并不会招致怀疑。
人们只会认为这是李世民想向边关展现皇家恩德,笼络人心。
这样一想,李孝恭的确是个极合适的人选,有才能手段,又不至于引人怀疑。
而且遇到非常情况,李孝恭还能凭借其自身威望,镇压住地方局势,保证万无一失。
“王兄……”李世民已起身走到李孝恭身旁,“此事事关重大,而且一路盘查,路途颇远,非王兄不能胜任……”
这又是李孝恭的另一个好处了,他现身居闲职,花费工夫在边关调查,不会对朝堂造成影响。
要知道,突厥与大唐接壤的北境,可是绵延一大片。
目前偷卖粮食的情况还不明朗,要走访调查的地区,可能会绵延整个北境边关。
其中辛劳,不言而喻。
李孝恭低头沉吟片刻,将拳一抱:“既然陛下看重,臣义不容辞!”
见李孝恭应下,李世民颔首微笑,他又看向李承乾:“接下来……咱们就该商量商量,此事究竟该如何操办了……承乾,你心中可有计策?”
李承乾一直都在一旁思索此事,他心中已有了初步构想,这时李世民相问,他随即起身:“父皇,儿臣以为,第一步,是调查粮食是从何处运至突厥的。”
北境边关漫长,李孝恭要调查,总得有个重点和源头。
否则真一路调查过去,怕不得要花个一年半载的,才能有所收获。
李世民叹了口气:“朕早派遣暗探前去调查此事,但那颉利可汗极为谨慎。暗探查了许久,仍没有查到运粮路线。”
查不到运粮路线,就意味着李孝恭没有调查的方向。
这时李孝恭已沉下脸去,显然也知道此行困难颇多。
李世民又接着道:“朕的意思,是先以几大世家的根据地为原点,慢慢辐散开来调查。”
他又吩咐老太监王德取来一副地图,展了开来,那地图上已标明了世家的根据地。
这五姓七望,千百年来盘踞在河东及关陇一带,距离突厥边关,都算不上太远。
如果世家要运粮前往突厥,多半会以这七个州县为原点。
李世民已给出了基本方向,但这个方向,显然还不够精确。
李承乾看着那地图上自东往西的七个位置,自西边的渭州陇西始,一直到东面并州、赵州乃至幽州等地,其范围辐射实在太广。
如果要李孝恭一个个跑下去,他得来回奔波,其难度,不下于直接将北部边境整个扫一遍。
而且,他们现在还没办法确定,究竟是某一个世家与突厥有勾结,还是几个世家联合向突厥卖粮。
另外,若是联合卖粮,他们又是分散运粮,还是集中粮食统一向突厥运送?
再说了,世家的势力,绝不仅限于他们的发源地。
他们大多是以发源地为根基,逐渐向四周扩张。
周边地区,多半已被世家渗透了。
他们极有可能将粮仓建余周边地区,从附近州县向突厥调粮。
这么想来,要盘查的范围,又无形中扩大了数倍。
李承乾想得脑壳生疼,如此盲目地探查,实在难得成效……
………………………………
第一百五十二章 等待
地图上七个标记点格外醒目,自陇右一直延伸到河北道。
而李承乾最先注意到的地区,自然是渭州。
渭州是陇西李氏的地盘,也就是那李耀等人的老巢。
陇西李氏此前曾策划过诸多阴谋,而且又与李泰走得极近,李承乾视之为自己当下最大的敌手。
所以对这渭州,也自然多加关照。
他沿着渭州,一路往北看,心中规划着陇西李氏若想向北运粮的路线。
往北去,有东西两条道。
东线走会州、灵州便能直抵突厥。
而往西北方向,经兰州,便能到凉州、甘州等地,那里也是与突厥相望的边关重镇。
如果从凉……
当李承乾的视线,落在那凉州之时,他突然愣住了。
凉州,多么熟悉的地名啊!
上一次,那李耀与季明理的对话,不还提到,陇西李氏最近在凉州方向有大动作么?
难道……他们所说的大事,就是指卖粮之事?
李承乾心下一惊,忙将所有事情都串联起来。
他记得,当时李耀曾说过,这件事与季明理的家族也有关联。
而那季明理,正是凉州当地的一个世家。
会不会……陇西李氏正是借助地处边关地区的季家,来运送粮食给突厥呢?
这个猜想虽然没有任何证据,但无疑是极有可能的。
照那李耀上次的口吻,他们所谋的事,定是件不能为外人所知的非法之事。
而里通外国,卖粮给敌国,这显然很符合李耀那日的口吻。
想到此处,李承乾愈发肯定,他在心中想了想,便主动站了起来。
“父皇!”
他走近李世民身旁,向那王德手中的地图一指:“儿臣以为,当从最西边的渭州开始调查,若他们从凉州地区运粮,向北走,无论是走大漠,还是走贺兰山脉,都能运送直突厥王庭……”
李世民愣了一愣,也回头朝那地图看去。
他点了点头:“你所规划的路线,的确很有可能,从渭州直往突厥,距离并不算远。”
“但是……”他又沿渭州朝东指去,“若走灵州方向,或继续往北,走丰州等地,不也能直达突厥吗?”
的确,边关地区与突厥接壤的地区太多,单独拎一个凉州出来,实在太没有道理了。
李承乾一时也找不出个理由来,他现在还不想将那日探听到凉州之事给说出来。
原因无他,没有证据。
他的一切推断,都只建立在猜测上,没有切实的证据,他怎么好断定凉州是关键地点呢?
李承乾决定,将这事先搁置下来,反正李孝恭也不会立马动身,这件事还有商量调查的时间。
他在等一个回复,等段思文给自己一个回复。
前些日子,他曾交代段思文,派遣游侠前去调查凉州之事。
他要等段思文回来给出调查的结果,再行定计。
倘若查明陇西李氏当真做了里通外国之事,那他是绝对要将此事上报的。
挫败陇西李氏这等阴谋,对他李承乾而言,那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李世民最终根据几大世家的根据地点,定了数个计划,这其中,就包括派人调查凉州。
他的态度,是先派人前往各地调查,而后,再根据调查的情况,决定李孝恭此番出行的路线。
李孝恭明面上是慰劳边军,但他并非一定要赶往北地,大可以中途找个理由,在路经世家根据地时,停留下来。
到那时,他有大把时间探查真相。
只要拿到世家通敌卖国的证据,那他便能仰仗李世民颁下的旨意,和随同而去的大军,直接将世家拿下。
犯下这种天大的罪行,即便李世民违逆天下官员和仕子的意见,强行镇压世家,想来天下人也不会再有意见的。
对于李世民制定的计划,李承乾暂不表态,他只能先按兵不动,等着段思文那边的消息。
这一场密谈在悄无声息中结束,第二天一大早,李孝恭便赶往温府,将那莱阳县主接了回来。
李承乾并未参与,但从府里人打探的情况来看,那李孝恭似乎没费什么力气,便迎了女儿回去。
想来是温如苏出了些力气,好生归劝了县主。
李承乾这两天,一连跑了几趟城南段家大院。
但每次过去,都大失所望。
游侠一去已有近一个月,但依然没有任何消息。
这也不怪他们,如今这个时代,联络沟通的办法太少,游侠们又没有准备信鸽随时报信。
想要获取凉州方向的消息,只能安心等着那几个游侠回来。
据段思文的说法,他所派出的几个游侠,个个都是手段高超之人。他们打听这样的消息,绝对是十拿九稳。
得了段思文的保证,李承乾即便再不放心,也只能按捺下焦急情绪,静心等候。
这一等,又是十多天。
十多天里,没等来游侠的回复,却反而等到了周掌柜过来报喜。
原来是那棉布的纺织技术,已渐渐成型。
李承乾原先已从后世的书籍工具中,提供了诸多思路,再将这些思路提供给那些纺织好手,他们研究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如今,他们已研究出最新的纺织器械,掌握了纺织棉布的技术手段。
按周掌柜的说法,纺织棉布的技术,比起麻、丝等布料的纺织工艺,要先进不少。
只要有大量棉花供应,他们能将棉布的成本控制到极低,甚至比普通葛麻布料的成本还要更低。
李承乾自然欣喜,这棉布对他来说,可算得上是一个全新的契机。
他能从中挖掘出巨大的经济利益,并通过这利益,笼络一大群势力。
现阶段,他所有的棉花,都是通过交易空间,以古董花瓶交换而来。
但李承乾心中清楚,他总不能自己一人,便交换出可供天下人使用的棉布来。
这棉布一但上市,棉花的供应,绝对会出现巨大的空缺。
棉花从哪里来?自然是田地里来。
而他李承乾手头上的田地并不算多,真要种植棉花,还得靠其他掌握田地的人。
李承乾已想好了,先利用交易空间里交换而来的棉花,制造第一批棉布。
等棉布真正畅销之后,他便能笼络一大批掌握田地的人,跟着自己种棉花。
他掌握棉纺技术,这些人种了棉花,还得仰他李承乾鼻息。
这等于纠集了一群利益共同体。
这样的利益共同体,对他李承乾维护自身地位,是很有用的。
而就在李承乾满心欢喜地从仓库里搬出棉花,准备大干特干之时,段思文找上来门了。
“殿下,游侠……回来了……”
段思文的脸色,极是惨淡……
………………………………
第一百五十三章 凉州见闻
“一共派去了四人,都是凉州本地出身的精猛汉子。可是……”
“唉!如今只回了一人……”
马车上,段思文一脸的苦涩惨淡,显然这一次行动的失败,以及为此付出的损失,让他备受打击。
李承乾拍了拍他的肩头:“先过去看看情况再说吧!”
现在情况不明,他只能催促马车再快一些,尽快赶到段思文的府邸。
这一次,前往凉州的任务,段思文很是上心,他在李承乾面前拍了胸脯作了保证。
而后,段思文又在游侠之中,择了四名凉州本地出身的汉子,前往调查。
但这四人去了一个月,回来时,已只剩一人,而且据说还负了伤。
至于其他三人,段思文没有明说,但看他的脸色,李承乾也能猜到,怕是凶多吉少。
马车一路南下,直赶到段家府邸。
段思文又引着李承乾直朝后院,到了一处安静的小屋前。
敲了敲门,段思文朝里喊道:“高老哥儿,是我!”
门内传来一个很是虚弱的声音:“进来吧!”
段思文立马推门,引着李承乾进屋。
进到屋中,李承乾便见到一个中年男人半靠在床上,正不住咳嗽。
这男人的相貌,倒是出乎李承乾的意料,有些过于瘦弱了。
照段思文的说法,他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