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马江湖情-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秀道:“朝廷已经改了几次币制,货币明目繁多,造成社会极大混乱,现在又限制携带钱粮,这不是要将我等百姓赶上死路呀。”
  刘縯伸出拳头在桌上一擂,愤愤道:“王莽这狗贼,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圣明盖世,对内‘阿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诛杀异己。对外贬抑邻国,刚愎自用,主动挑起战事,轻率地发动对北方匈奴、东北高句丽、西南句町等各族战争,边境战乱不断,搞得大好河山满目苍痍,哀鸿遍野。我们身为高祖子孙,当振臂疾呼,拉起反莽大旗,决不能坐视不理!”
  林叔拍拍刘縯肩膀道:“贤侄压压气,王莽狗贼虽然昏庸,但我们势单力薄,不可逞一时之气白白丢了性命啊。”
  刘秀点头道:“林叔说的是,莽贼虽荒淫无道,但现在人心不齐,恐难成事啊!”
  “五弟为何这么说?”刘縯道。
  刘秀叹道:“自莽贼篡位以来,先有安众侯刘崇,东郡太守翟义打出匡扶汉室、为国讨贼的旗号,后有徐乡侯刘快,真定人刘都等宗室子弟举兵起事,至如今天下大乱,并州、五原、代郡等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义军人数少则数千、多则数万、数十万,但终究未成气候。究其原因,人心不齐也。”
  林叔道:“想当年叔跟随东郡太守翟义,聚众十万,传檄声讨王莽,号召天下共扶汉室,但终因孤军奋战,被莽贼残酷绞杀。莽贼诛杀翟姓三族,挖其祖坟,将翟姓男女老少推进一个大坑,与荆棘、蝎子、蜈蚣、蛇、马蜂、蟾蜍等一起活埋,死得尸骨无存。”说到后来,林叔脸上显出心悸神色。
  傅青云这才知道林叔并非眼前看起来那么简单,而是上过沙场,见过血腥的人,难怪与山匪搏杀时毫不畏惧。
  刘縯灌了一口酒,愤懑道:“难道任由这老贼继续霸凌百姓,作威作福,而我等高祖子孙却无动于衷。”
  林叔转头问傅青云道:“青云你是读书人,不知有何见解?”
  傅青云听他们三人谈论时势,心中已有想法。他虽仅仅十五岁,但他对历史长河中史诗般沉浮的英雄人物了解颇多,对照历史,这个问题尚可解说一二。
  傅青云整理了一下思路,欠欠身缓缓道:“小侄久居闭塞之地,见识浅薄,对中原形势不甚了解。但既然林叔垂询,小弟只能以史为镜,一点愚见仅供参详。”
  林叔和刘秀兄弟报以鼓励的一笑,傅青云深吸一口气,继续道:“小弟知縯哥、秀哥都是胸怀天下,深明民间疾苦之人,但要举大事,必须顺应时势。所谓时势造就英雄,英雄成就历史,悖逆时势,在历史烟云中最终只会昙花一现,虽灿烂却不能持久。”
  “何为顺应时势?”刘縯问道。
  傅青云道:“顺应时势,即为顺应民意。想暴秦之时,刑罚严酷,赋税沉重,致使民心丧失殆尽,万民呼唤英主救民于水火。适值项梁、项羽聚众起事,民众奔走相告,一呼百应,此为得势也。然项羽匹夫,徒知以武力服人,毒杀义帝、坑杀降卒、苛刻百姓,残酷尤甚于暴秦,致使民心向背,项羽得势而又复失势也,可笑其败亡时仍以为是天要亡他,岂不知亡他的正是其本人。而我汉高祖,虽出生农家,混于市井,近知天命之年尚才发迹,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但爱民如子,从谏如流,胸襟豁达,名将良臣景从之,黎民百姓共举之,此为顺势也,何叹不能成事。”


第7章 等待东风
  刘縯听得频频点头,虽然刘縯是具备大智慧、大勇气、大志向之人,但对历史中成王败寇的原因却从未如此深入思考过,仍然抱着“成事在人、谋事在天”的想法,却不知民心才是铸就大势的根本。
  刘縯道:“贤弟之言,精辟独到,让愚兄茅塞顿开。我今日始知楚汉争霸,我高祖胜的不是武力,而是胜在民心,胜在顺应时势。但愚兄仍有一事不明,望贤弟赐教。”
  傅青云客气的道:“縯哥请讲。”
  刘縯问道:“先前五弟说起,莽贼篡位之时,先有安众侯刘崇,东郡太守翟义,后有徐乡侯刘快,真定人刘都等宗室子弟打出为国讨贼的旗号,举兵起事,当是顺应时势,为何却功败垂成?”
  傅青云微微一笑道:“恕小弟不敬,莽贼篡位之时,其政绩、德行、吏治与汉成帝、哀帝相比如何?”
  刘縯沉吟片刻,说道:“胜之!”
  刘秀接口道:“成帝荒淫、宠幸歌伎赵飞燕,大权旁落,最后落得精尽人亡;汉哀帝有断袖之癖,宠幸男侍董贤,不理政事,奢华无度,致使朝政腐败,地方肆意搜刮盘剥。如青云贤弟所言,此为民心向背,失势也。莽贼篡位前,沽名钓誉,每逢升官加爵后更加谦恭有节,将自己的车马轿分给门客,俸禄、采金全部用于结交名士,笼络人心,得礼贤下士之名。莽贼篡位初期,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将天下田地改为王田,山川河流收归国有,划分给百姓耕种;又改革币制、官制,使民耕有田、物价平稳,百姓安居乐业、得以休养生息。王莽人心所向,此为得势也。故安众侯刘崇、真定人刘都等打出为国讨贼的旗号,无人响应,此为逆势而动,终功败垂成。”
  傅青云道:“秀哥所言极是,安众侯刘崇等非是顺应时势,而是悖逆大势而行,焉能不败。”
  林叔叹了一口气,说道:“原来当初翟太守逆势而动,难怪举旗时无人响应,不当时啊。”
  刘縯似有所悟,点点头,继而又摇摇头,继续问道:“那如今天下大乱,并州、五原、代郡等地人民纷纷起而抗莽,未有成功者,也是逆势而动吗?”
  傅青云道:“既是顺势,又是逆势。如今莽贼无道失势,天下人心思汉,此时举事正是顺应民心,此为顺势而为也。但举事义军名为匡扶汉室,实为谋一己之私,结党成群,占山为王,四处抢劫,荼毒乡民,沦为悍匪巨寇,深为百姓痛恨。人们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终使民心向背。固其是顺势举事,逆势行事,焉有不败之理。”
  林叔和刘縯兄弟连连点头。傅青云旁征博引,分析玲珑通透,见识独到,众人深表认同,不由得对眼前年轻人另眼相看。
  刘秀叹道:“青云之言,简直字字珠玑,发人深省。顺势、逆势,皆在民心啊!”
  傅青云道:“秀哥所言极是,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乃千古不变之理。”
  刘縯言辞恳切的说道:“贤弟,愚兄岁月虚度,时至今日方明白成败之关键所在,愚兄还有一事万望贤弟不吝赐教。”
  傅青云道:“縯哥太客气了,请讲。”
  刘縯拱拱手,谦逊的道:“如今天下大乱,各地纷纷揭竿而起,愚兄身为高祖子弟,自然不甘落后,然不知如何行事,方能顺应时势,请贤弟教我。”
  刘縯如此诚恳求教,让林叔和刘秀大感诧异,也让傅青云有些局促起来。傅青云挠了挠头,说道:“縯哥见外了,赐教不敢当。小弟只是多读了几本书,字上谈兵而已,一己之拙见,愿同两位兄长、林叔共斟酌。”
  “当今之势,朝廷上下已腐朽糜烂,外有蛮匈环伺,内有变民蜂起,人心思汉,天下苍生渴望英主,正是举事伐莽之良机,然尚缺东风。”
  刘氏兄弟同时问道:“如何讲?”
  傅青云道:“纵观古今,凡成大事者,无不是顺天时、占地利、得人和;现在天时已至,而縯哥广交豪杰,南阳郡内刘姓宗室子弟又唯縯哥马首是瞻,是为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已得其二,唯缺地利尔。”
  “地利怎讲?”刘縯急切问道
  傅青云道:“小弟略知地理,南阳城三面群山环抱,北有洛阳所在的伊洛河冲积平原,西北方向是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东为江淮平原,南为江汉平原,南阳恰好位于这几大经济、政治中心的交叉点上,固南阳城的位置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南阳郡必是重兵把守,又城坚壁厚,易守难攻。刘姓宗室若在城外举事,攻打城池怕是梦中说梦,大军一至,恐只能作鸟兽散而落为无根草寇;若在城内贸然举事,恰被瓮中捉鳖,恐将全军覆没,此为地不利也。”
  刘縯又急问道:“如何破?”
  傅青云道:“需待东风,借势造势。”
  傅青云也不卖关子,顿了一下马上接着说道:“小弟跟随林叔一路来到南阳城,见偏僻山野乱民已四处荼毒,但靠近城池的地方还比较安定。由此可见,荆州地界内乱民尚不成气候,还没有形成有实力的大股匪患,尚不能对南阳城官兵形成牵制。小弟说需待东风,就是要等到乱民结党成悍匪巨寇,威胁到南阳城池之时,方可起事,此为借势!”
  刘縯高兴道:“贤弟高见,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让愚兄豁然开朗。那如何造势呢?”
  傅青云道:“造势,就是要创造出顺应民心之时势。举事之后,当首先与乱民划清界限,明确匡扶汉室之宗旨,传檄昭告天下莽贼之罪状,订立以万民福祉为根本的行动纲领,严明军纪,对民秋毫不犯,在占领区废除严苛刑罚,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民耕有其田、居有其屋,与民休养生息,如此必将民心归附,声威远播,仁人义士望风景从,何愁大事不成。”
  刘縯站起身猛灌一口酒,大喜道:“贤弟真乃张良,萧何再世!得遇贤弟,真乃高祖显灵,天降大贤匡扶我高祖子孙也。”
  林叔、刘秀也是齐声称道。傅青云暗暗抹了一把汗,心想自己所言,无非是将诸多历史搬过来现炒现卖罢了。论及见识,自己一十五岁小子,哪有多深的见解。像刘縯、刘秀等人,本来俱是豪杰,只是当时消息闭塞,缺少全局的把握,不能像傅青云站在历史的巨人肩上,以局外人的角度去审视全局罢了。


第8章 读书意义
  次日,傅青云早早的起床,感觉腿脚又比昨日灵便了不少,已不用拐杖支撑,心中欢喜,在屋子外来回走动,喜形于色。林叔见他已行动自如,以为他只是昨日赶路崴了脚,休息一晚已经康复。
  用过早餐,傅青云准备好笔墨纸砚,唤来林正君,说道:“正君,今日开始,我就教你识文习字。”
  “好啊、好啊!”林正君欢呼道。
  “正君,你可知道读书的意义何在?”傅青云问道。
  林正君嘻嘻笑道:“读了书,能写好文章,能做朝廷大官,过人人羡慕的好日子。”
  傅青云摇头苦笑道:“正君,读书不是为了写锦绣文章,更不是为了做官中饱私囊,过腐朽日子。若如此,不读书也罢。”
  “那读书有何用?”林正君瞪大眼睛问道。
  傅青云抬头望向门外,两眼渐渐放空,想起了前世中的点点滴滴。自幼父母遭遇不幸,被孤儿院阿姨带大,学堂里的骄子,遭遇车祸的噩梦,人生的梦想戛然而止。短短的人生历程,对于读书,自己又何曾有高明的体悟,只是感觉读书是自己少年时期唯一的快乐罢了。对人生的思考,恰恰却是在遭遇车祸瘫痪之后,才有了一些粗略的思考。至坠江以来,两世为人,目睹百姓流离,苍生倒悬之苦,对读书乃至人生的意义,才有了超越同龄人的深刻感悟。
  傅青云回头深深凝望了林正君一眼,缓缓道:“读书是为了养正气、明事理,修身以做人,兼济天下,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才不枉在这世上走一遭。”
  “那如何才能读好书?”林正君点头问道。
  “读书之人,当首要立志。人贵有志、有志则不会沦落为下流;第二要有胆识,有识方知学问无穷,不敢得一而骄;读书还须持之以恒,勤习不怠,厚积薄发,如愚公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日。”傅青云道。
  林叔在旁竖耳听着,连连点头,心中暗赞傅青云果然是真才识学,教授有方。
  自此之后,傅青云每日认真教习,林正君也是相当的聪明伶俐,学得相当的快。
  会学之人往往会教,识文习字之时,傅青云就引经据典讲述一些历史典故,人物史实,林正君学得更是兴致盎然。
  林叔对傅青云的才华是由衷的佩服,对傅青云更是礼遇有加,伺候周到,每次卖完牛肉回来都会给两少年带一些甜食、香饼之类稀罕之物。
  刘氏兄弟和林叔交情深厚,两家人有来有往,经常串门,锅不分家。刘氏兄弟也是有空就向傅青云请教,还常常跟着林政君一起听傅青云讲授历史典故,不亦乐乎。如此一来二往,傅青云与众人感情是愈加深厚。
  而傅青云俨然成为了林家的一份子。林叔对他礼敬如宾,亲如己出,时间一长,则是亲过于宾;而傅青云父母早亡,自懂事之时就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众人对他呵护备至,他是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