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不错的开头,尤其是得到崇祯的微笑示意,吴三桂就像得到了莫大的鼓励,变得更加自信起来,那种紧张感和拘束的模样,越来越淡,整个人显得很是神采飞扬。
“据不完全统计,建奴的女真族,总人口大概在二十万到四十万之间,而我大明的人口规模,却在两万万左右,兵力在百万以上,若是集中兵力,尽可能地歼灭鞑子,即便建奴的战斗力再如何的彪悍,迟早也会被朝廷剿灭。”
“如果朝廷一味地偏重防守之策,以城池为依托,各个堡垒为点,进行被动地防御,抵挡建奴的进犯,固然是稳妥之策,但是,如此一来,也给予了建奴的可乘之机,给予了他们趁势发展壮大、增加人口的机会。”
“从努尔哈赤后期的表现,再到如今主政的黄猪皮,很显然,他们就是意识到这一点,自身的不足,人口数量过少,无法及时而有效地补充兵源,无法支撑他们的野心,所以才会改变对待汉人的态度,想要迁移更多的人口,到他们的领地。”
“而且,不管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他们之所以组建八旗军,主要就是为了有效地控制麾下的蒙汉各族,为他所用,如果鞑子的直系军队遭到削弱,大幅度折损,没有了军队做后盾,他们很难再维持如今的局面,联盟的形势很容易就会分崩离析,被瓦解,不攻自破。”
语惊四座,所有人都被吴三桂的这番言语震撼到了。
震撼的不是这番言语犀利无比,对于辽东形势有着极为清晰的了解,着眼点,把握的非常精准,众人震撼的地方而是,这番言语居然是出自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之口,觉得很是不可思议。
第二百六十章 没有那么简单
一时间,在吴三桂还在阐述个人的观点之时,周围炸开了锅,已经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轰动,有人窃窃私语起来,压低着声音议论起来。
“这个吴三桂好不简单,不仅一身的功夫了得,考上了武举人,还有就是,年纪轻轻,居然就有如此非凡见识,可谓是真知灼见,真是人不可貌相”
“嘿嘿那是自然你也不看看这个吴三桂何许人也也不看看他是何出身父亲就是辽东的将领,舅舅是声名显赫的祖大寿,耳听目染之下,对于辽东局势的认识,当然是远非常人所比,会比其他人了解的更加透彻。”
“而且,还不止这些,听闻,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就是武举出身,乃是天启年间的武进士,而吴三桂自幼习武,深得其父的熏陶,又有刻意的引导,有着这样的见地,也不足为奇。”
此刻,听着吴三桂的讲述,崇祯是频频点头,眸子里异彩连连,欣赏不已,青年才俊,不外如此。
翻开历史,早年的吴三桂,尤其是年轻的时候,还是怀着一腔报国热血,敢打敢杀。
奈何,沧海桑田,从军多年,深受其父吴襄的影响,渐渐地,也变得圆滑起来,凡是都将利己放在首位。
尤其是明朝将亡之时,李自成即将打到京城,从他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已经有着其父吴襄的行事风格,多是明哲保身,保住自己的性命为第一要务
当然,有着现代者的灵魂,还是一个明末历史学家,“崇祯”知道,不管是吴襄,还是吴三桂,心性的变化,乃是受到当时的局势所影响。
吴襄,经历过广宁之战,亲眼目睹过辽东经略熊廷弼,被传首于九边,更是知道辽东巡抚王化贞如何下狱而死,作为一名武将,心性发生了转变,也不难理解。
至于吴三桂,更不难理解了,
死在崇祯手里的忠臣良将,何其多,吴三桂渐渐变得圆滑起来,凡是以明哲保身为主,自然而然地,也不难理解。
当然,即便是当时的形势所迫,依旧无法磨灭吴三桂的人生污点,不仅是叛国投敌,更是大肆屠杀汉人,仅此一点,将其贴上汉奸的标签,一点也不冤枉他。
很显然,附身于朱由检的身上,成为崇祯皇帝,贾亦韬的心性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将近一年的灵魂融合,更加适应了如今的身份,没有了研究者的书生意气,多了几分务实。
因此,对于此时的“崇祯”而言,并不在意吴三桂这类人历史上的后面表现,在意的只是,此时的他们,是否忠君爱国是否会勇于杀敌
最为关键的是,满腔热血的这些年轻,十几二十多岁,有着极大的可塑性,特别是在思想方面。
之所以有着这样的态度,原因很简单,有着现代历史学者灵魂的“崇祯”,深深地知道,如果予以相应的信任,给予武将同等的重视,他们就会粉碎碎骨的报效国家,何谈叛国投敌
士为知己者死,不外如此
这些言词虽多,但却是在崇祯的脑海里一闪而过,等到吴三桂说完之后,崇祯轻咳了两声,以彰显自己的存在,进而总结性的说道:“吴三桂说得不错,如果每个将士都是奋勇杀敌,怀着誓死报国的决心,临死之前,也要拉一个敌人垫背,在辽东,朝廷何至于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如坠泥沼一般”
“纵观朝廷数次北伐建奴,不仅仅是败多胜少,连连失利,还让建奴的实力越来越强,反而让鞑子获得了大量的物质和军事器械,没有达到一点将其削弱的目的,凡此种种,难道还不值得深思吗”
点到即止,虽然崇祯没有再说下去,但最后的一番话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不禁暗暗猜测,恐怕辽东的水不仅浑,还很深,远没有那么简单。
毕竟,朝廷的数次北伐,征讨建奴,不管是兵力,还是武器装备,都是远胜于建奴,努尔哈赤能够逃过一次围追堵截,近乎有着覆灭的危险,或许还可以说是运气使然。
然而,一连数次如此,还越来越壮大,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远不是建奴狡猾、骑兵厉害能够说得通的了。
这个时候,崇祯忽然流露出回忆之色,颇为感慨地说道:“遥想南宋时期,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是,他们的总人口却是金人的数倍有余,即便金人再如何的善战,身体再如何的强壮,难道两三个宋人还打不过一个金人”
南宋,只要是一个稍有学问之人,没有人不知道这个朝廷
整个南宋时期,就是汉人的一个耻辱记忆,一个屈辱的历史,往往是被当作反面教材,教训子孙,警醒世人,因此,也有有了最为刚烈与强硬的大明。
否极泰来,前有南宋的懦弱,对外族的卑躬屈膝,经历过元朝的严酷统治,才会有后来以铁血著称的大明王朝,最能说明汉人也有着铮铮铁骨,一样能征善战。
当崇祯提到南宋之时,无人言语,每个人都知道,此时此刻,它是一个敏感话题,映射的是皇帝的昏庸无能,皇上说出来,倒没有什么,一旦出自他们之口,可就变味儿了。
伴君如伴虎,众人还是知道这个浅显的道理,即便年轻、热血、张扬如吴三桂,也没有再大刺刺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南宋。
很显然,崇祯也深知这一点,从未想过能够得到众人的回应,早就有了心理准备,语气一顿,进而颇为强势的继续说道:“南宋苟延残喘的一百多年,但在朕看来,靖康之变时,居然还能安享于江南的繁华与富庶,就已经代表着,赵氏王朝已经名存实亡。”
这一刻,在众人不知道该如何接话之时,崇祯的神情显得是那么的孤傲,散发着属于帝王所特有的气质,接下来的言语,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却是那么的铿锵有力,使得众人心神为之一振,变得哑口无言起来。
“苟延残喘的活着,还不如一战而死,帝王更应该如此”
第二百六十一章 不一样的反应
刹那间,整个教室都变得极为安静了起来,针落地的声音犹可闻,唯有崇祯的那句话的余音还在回荡,缭绕于众人的耳畔,使得他们的心里更是翻起了阵阵波澜,骨子里的血性被彻底激发了出来。
在场之人,八成以上都是年轻人,其中的绝大多数又都是武者,相比于那些文官和读书人,极为尚武的他们,更容易被蛊惑,更容易被煽动,崇祯的短短一句,顿时撩拨地他们热血沸腾,纷纷山呼了起来,双眼里满是狂热之意,对崇祯倍加推崇。
“万岁,万岁,皇上万岁”
“威武,威武,皇上威武”
“我等谨遵皇上训示,宁可战死于沙场之上,也绝不会苟且偷生于世”
声若洪钟,又似海浪,喊声震天的同时,又是一浪盖过一浪,滚滚而来,气氛顿时沸腾了起来,被点燃到了极点。
崇祯的脸上也满是红光,兴奋了起来,但还是保持着镇定的姿态,理性犹在,挥舞着双手,上下起伏,热闹的场面再次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是目不转睛,等待着他后面的话语。
“你们马上就要进入大明的各个军中,进行历练,作为你们的第一个实战考核,毫无疑问,你们将会身处第一线,或是在地方剿匪,或是进入边军之中,与外敌交战。”
崇祯缓缓吐出这番话,神色再次变得冷峻起来,显得郑重无比。
“尽管你们的老师已经有过交代,但朕还是要再说一遍,每半年为期一到两个月的实战考核,不仅仅是体会军旅生活那么简单,而是有着生命危险,和普通的士兵没有任何的区别,现在后悔还得及。”
很显然,随着崇祯煞有其事的这番说辞,尤其是听到实战考核有着生命危险,和普通士兵没有区别,不会有任何的特殊照顾,下方顿时发生了小小的骚动,一丝极淡的恐慌情绪在那个小骚动区域弥漫。
崇祯的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嘲讽与鄙夷之意,对于这种小到几乎可以忽略的骚动,不仅不生气,还早就有了预料。
毕竟,产生恐慌的那些人,全都是拿着高价学费,进入皇家军事学院的贵族子弟,娇生惯养的生活过惯了,贪生怕死之心地作祟下,会有这样的表现,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之所以会有这些人,崇祯有着自己的打算,不仅仅因为他们拿出的那笔银子,加在一起,可以填补学院的不少花销,主要还是在于,将他们弄到这军事学院之中,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总好过让他们在外界寻衅滋事。
毕竟,他们的身份摆在那里,以大明如今的情况,一旦他们寻衅滋事,还是一个不小的麻烦,不可能使用强势手段,全都以罪论处,或是处斩,或是流放,亦或是变为庶民等等。
仅就现在的情形,这样做的话,很不现实。
崇祯明白一个道理,一些事情可以做那么一两次,却不能经常做,比如那种近乎于敲诈勒索的绑架行为,否则的话,将会引起那些贵族世家的极大不满。
一旦抵触与不满的情绪越来越强烈,将会影响自己的施政,将会影响整个大明王朝的正常运转。
人力有时穷,短期之内,大明的运行,还需要这些人的父辈,维持大明各个衙门的正常运转。
“好了,言尽于此,贪生怕死,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凡是不想参加实战考核的,不想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只需到学院的教务处备注,即可,不会泄露你们的信息的。”
这一刻,下方的众人顿时为之恍然,知道了,皇上的这番话,就是讲给那些花大价钱才进入皇家军事学院之人,毕竟,也就只有他们才有一个特权,就算门门考试不及格,不参加实战考核,还是可以继续在学院呆着。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按时交纳贵的吓人的学费
一直以来,众人风闻一个消息,就算是那些贵族子弟掏得起天价学费,要是不能完成学业的正常检测与考核,四年之后,依旧没有皇家军事学院的结业证书。
也就是说,那些人享受不到皇家军事学院的各种福利政策,更不用说,毕业之后,将会被朝廷重用,在军中担任要职。
换而言之,一旦他们放弃了有着性命之忧的实战考核,也就彻底失去了拿到毕业证书的机会。
想到这些,那些凭着真才实学考入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也就心安了许多,感觉心里平衡的同时,隐隐地,流出一丝轻蔑之意,有一些看不起那些流露出畏惧之色的世家子弟。
似乎是为了印证那个小道消息,印证那些学员的心中猜测,崇祯的声音再次响起,话语的内容,使得那些有一些恐慌的学员犹豫了起来。
“当然,放弃了实战考核,也就等于失去了获取毕业证书的资格。”
崇祯漫不经心地讲完这句话,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脸上浮现出一丝恶趣之色,转瞬即逝,故作一副正经的模样,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