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达人秀-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模样,声音加重了几分,沉声的又说出了一番惊人言语,还做出恍然地轻抚额头的动作。

    “对了,对于皇家军事学院的实战考核,朕已经给各个军中的统帅打过招呼,没有死伤名额的限制,也就是说,只要是正常的军事行动,哪怕是你们全部折戟沉沙,死在战场之上,相应的将领也没有任何的责任。”

    不得不说,崇祯的这番话,引起了一阵不凡的反响,不仅是使得那些世家子弟愈发的恐慌,更是使得旁听席的那些讲师震动不已,尤其是身为副院长的茅元仪。

    在他看来,即便是真刀真枪的实战考核,对于这些朝廷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培养的学员,就算是允许折损,也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然而,崇祯的这番言辞,却是打破了他的想法,使得茅元仪暗暗着急了起来,有心插嘴,但在众目睽睽之下,也不好打断崇祯的讲话,扫了皇上的兴。

    至于那些凭着真才实学进入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除了一开始的讶异,神情再无波澜,显得很是平静。

    毕竟,不管是参加武举科考,还是参加皇家军事学院的入学考试,对于他们而言,早就有了进入军中的心里准备,早就有了为国尽忠而死的觉悟。

    所以,在听到崇祯的这番言语,不仅不觉得以外,还有着一股莫名的冲动,心里更是暗暗亢奋不已,颇有摩拳擦掌的味道,恨不得立即奔赴战场,奋勇杀敌。

第二百六十二章 终于来了

    冬去春来,新年刚过不久

    皇城之中,文华殿,大殿之上,有着内阁四大辅臣周道登、来道宗、刘鸿训和杨景辰,以及兵部尚书霍维华等人。

    此刻,崇祯意兴阑珊的坐在那里,一脸的平静之色,似乎是沉浸在朝政之中而无法自拔,头也不抬的正在处理着奏章,空旷的大殿之内,回荡着霍维华那谨小慎微的声音。

    “皇上,新朝刚立一年多,由于种种的原因,以及前朝的诸多事故,朝廷的班军已经数年未进行,未在京城演练朝廷的军队,除了第一线的军队,许多军队都是数年到十几年未曾经历过战事,军纪早已涣散、松弛,更是缺少平常的训练,因此,今年是否举办班军,对朝廷的军队进行检验”

    渐渐地,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崇祯已经停下了手上的动作,缓缓抬起头,双手交叉在一起,手背托着下巴,平静地看着徐徐讲述的霍维华,却有一丝饶有兴致的神色,打量着对方。

    此刻,崇祯的面色虽然平静非常,但心里却是兴奋无比,霍维华这个时候提出班军之事,正中他的下怀,早就是他期待的事情。

    毕竟,早在去年祭拜祖陵之时,也就是在凤阳,崇祯就想通了一件事件,要想大刀阔斧的改革,使用强势手段除去大明的诸多弊端,最好的契机,就是在于班军。

    不管是秦朝的商鞅变法,还是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亦或是后世的辛亥革命,等等。

    无一不是说明,要想进行一次彻底地改革,要想彻底地治愈或推翻一个王朝,关成败的键所在,第一个条件,那就是在于是否掌握着军队的实际控制权

    毕竟,进行一场彻底性的改革,无一不是触动着最大利益既得者的利益,一旦损害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就会变得疯狂起来,奋起反抗,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做得出。

    商鞅变法成功了,王安石变法失败了,改革开放成功了

    这些成功的事例,无一不是有着强大的武力作为支撑,震慑着那些既得利益的势力。

    正如后世的改革开放,改革之初,面对诸多反对的浪潮,邓爷爷有着那么一句话,鲜为人知,而又是那么的脍炙人口,三军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这句话里面的意思,不仅是针对外国诸多虎视眈眈的势力,更是对国内的一些人。

    “皇上,按照以前的惯例,每年的班军不仅是在京师城外进行,轮流从中都、山东、河南与大宁都司分掉兵力,军队的规模更是在十六万人,因此,要是进行班军的话,必须要提前两到三个月,进行相应的准备,否则的话,将会出现不少的麻烦。”

    首辅周道登突然打断了霍维华,说出了这番话,苍老的声音里面,底气十足,一副为君分忧的样子,再无担任内阁首辅之初的那种大智若愚之态。

    “而且,正如霍尚书之言,朝廷的许多军队多年未曾经历过战事,更缺少平时的作战训练,尤其是京营,绝大多数的士兵居然不懂得如何使用火器,若有强敌来袭,骚扰京城周遭,恐怕他们难当大任,击败来犯之敌。”

    “呵呵这才是内阁首辅应该有的表现,这才是朕想要的大明首辅之臣”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崇祯忽然爽朗地大笑一声,连连夸赞了周道登一番,进而神色为之一敛,显得十分郑重,若有所悟地轻轻一点头,沉声说道:“阁老说得不错,京师乃是军事战略的咽喉要地,乃是国门所在,紧靠着边境之地,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外族的入侵,京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算是说关乎着大明的生死存亡,朕的性命也在他们的手中,丝毫也不为过。”

    听到崇祯的这番言语,话里话外透着大明的一条祖训,天子守国门,众人为之赞同与欣慰的同时,心里更多的还是忧虑重重,很是无奈。

    尤其是经历过土木堡之变,一旦外敌打入关内,进入北直隶,可谓是长驱直入,严重威胁着京师,如此一来,就使得大明处于骤然危险之中,很有可能重演靖康之耻的那种情况。

    毕竟,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之中,一旦帝王落入敌人的手中,形势将会急转直下,将会出现灭国的危险。

    如果京师还是在南京的话,那就完全不一样了,中间存在着巨大的战略纵深,即便是一时不敌外族,朝廷也可以有着充足的时间,从中斡旋,商量对策,应对外族入侵的危机。

    只要京师犹在,君主无事,以中原的地大物博,人口规模,可以化解一切的危机。

    纵观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经历的次次危机,无一不是帝都率先失守,君王的安全受到威胁,才会使得形势急转直下,天下大乱。

    唐朝时的五胡乱华,不就是如此吗

    这个时候,心里想到这些的时候,周道登的脑海里浮现一个念头,有那么一股莫名的冲动,想要劝说崇祯,进行迁都,返回南京,使得君王不立于危墙之下。

    然而,不等周道登说出这种想法,崇祯再次开口了,平静的声音之中,隐隐透着几分激动与期待。

    “嗯第一次的班军,就从大宁都司开始吧”

    一语落罢,虽然不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但也使得大殿里的气氛变得有一些异样起来,周道登等人暗暗对视了一眼,心领神会之中,却又是那么的心照不宣,没有点出崇祯这样的目的。

    无人不知,如今的大宁都司,都指挥使正是卢象升,又兼北直隶的十府巡抚,军政一把抓,可谓是深得皇上的信任与倚重,权力极大

    毫无疑问,一旦皇上从大宁都司抽调十六万兵力,在京师城外操演,在那段时间里,皇上想干什么,都不必有所顾忌。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京营大半都在皇上的控制之中,如果假借整饬军纪之名,调离或者淘汰军营,进行更新,大肆换血,也就意味着,在这北直隶,尤其是京师,皇上有着无可置疑的话语权,有着真正的绝对权力。

    毕竟,卢象升手中的天雄军,绝大多数都是新兵,农民出身,有深得皇上的恩惠,以军饷的形势,他们的家人都得到了田地与耕牛等牲畜。

    自然而然地,这些新军对皇上绝对是拥护无比,异常的忠心

    而且,之所以让这些人有这种想法,并不是无的放矢,一时的心血来潮,有着一定的根据。

第二百六十三章 扭亏为盈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从皇上的种种布局来看,让孙传庭在陕西组建新军,名曰秦军;在河南,鼎力支持河南巡抚丘兆麟的施政,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更是有着超乎想象的支持。

    北直隶有着卢象升的天雄军做后盾,西北有着孙传庭的秦军,南边有着丘兆麟正在大肆整饬军队的河南兵,辽东的形势渐稳,对朝廷越来越有利,北面有着英国公张维贤主持大局,钳制刚刚经历过一场恶战的土默川等蒙古各族,等等。

    这一切的一切,皇上的种种布局,现在细细回味,不难发现,时机把握的刚刚好,着眼点非常精准,现在呈现的局面,就好像是都在等待这一天,以京师进行班军为契机,可以名正言顺抽调卢象升的天雄军,入驻京城,和秦良玉的白杆兵形成拱卫之势,护卫皇上后面的行动。

    若无意外的话,操练过后,皇上将会天雄军填充到经营之中。

    毕竟,皇上将三千营与神机营给了秦良玉之后,同时也撤销了他们的藩号,让他们彻彻底底地成为了地方军队,驻扎在云贵等地。

    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地,三千营与神机营的藩号也就空了下来,正好可以给卢象升的天雄军。

    “好了,关于班军之事,就说到这里,就这么定了,具体的细节,就由刑部与礼部去操办,朕就不管了。”

    这个时候,不等众人继续深想,崇祯以总结性的口吻,来了这么一句,进而目光放到了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身上,询问道:“对了,一直以来,朕都无暇过问户部的事情,毕尚书,年终盘点过后,关于朝廷去年的财政收入,大致是一个什么事情”

    毕自严刚想要回答,崇祯似乎想到了什么,进而又补充道:“朕所讲的财政收入,仅限于朝廷的各种税收,那些罚没款项和查抄两王所得,不在其内。”

    一时间,随着崇祯问出这番话,众人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来了兴致,对于朝廷去年的财政收入情况,有着极大的好奇。

    毕竟,去年不同于往年,不仅对魏党大肆清洗,有许多官员得意沉冤得雪,主要还是在于,陕西、河南和北直隶三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土地改革。

    因此,相比于以往,就算朝廷的财政收入还未扭亏为盈,但收支两者的差距,一定有着相当的缓解,趋向平衡。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皇上那一连串的施政和用人,成效如何

    很显然,虽然毕自严早就想到了崇祯会问财政的问题,却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问法,略微迟疑了一下,更像是在组织语言,沉吟了片刻之后,就缓缓地予以了回答,那副侃侃而谈的模样,显得很是自信。

    “启禀皇上,由于徐大人在陕西推广了新的农作物,再加上诸多的水利工程,陕西的灾情明显有了一定的缓解,所需朝廷赈灾的粮银,相比天启年间,有了大幅度缩减,若无意外的话,只要继续坚持这种赈灾方式,最多两年,陕西的灾情就能够得到大治,不仅不用朝廷再赈济,还能向朝廷缴纳一定的税赋。”

    毕自严话语一顿,就在这时,兵部尚书霍维华瞅准时机,上前一步,连忙插话道:“而且,皇上,由于朝廷在陕西兴修水利,进行许多的水利工程,用到了许多的劳力,由于参加之人,不仅享有朝廷的赈灾粮,还有少许的工钱,如此一来,极大稳定了陕西的民情,相应地,民乱也少了许多。”

    崇祯听得频频点头,心里是那么的喜不自胜,油然而生一股踌躇满志的感觉,脸上的满意之色更是越来越炽盛,眸子里神采连连,霍维华刚一说完,退回去的时候,毕自严连忙接过了话题。

    “皇上,至于河南,由于裁撤两王的原因,大量的土地返还于民,再加上河南巡抚丘兆麟的施政,坚持一鞭法,凡是以百姓的利益为主,单单是河南今年的盐税、粮税等税收,相比于往年,就已经翻番。”

    “而北直隶的形势,由于还给百姓的土地要多得多,因此,朝廷在北直隶的粮税,增长了近五倍。”

    “总结而言,相比于以往,朝廷的财政收入,不仅没有了亏空,还略有盈余,收入有五十万两。”

    这一刻,大殿里一片寂静,却不是那种紧张的氛围,而是处处透着喜悦的气息。

    五十万两虽少,却胜在没有财政赤字,户部不再是入不敷出,对于朝廷而言,众人已经记不得,有多少年出现过收支平衡,更谈不上还有盈余

    不要忘了,在皇上的种种政策之中,有着一项重大的财政措施,无论官职大小,所有官员的俸禄都是翻倍,也就是说,户部的财政压力又大了几分。

    不过,众人一想到另一件事情,也就释然了,相比于那件事情给户部带来的减压,百官的俸禄加倍,也就不算什么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