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也是为人折服的一点,这位年轻的皇上颇有远见,见解很是独到,往往能够从独特的角度看问题,显得很是透彻,对于局势的把控更是极为精准,就是连他们这些浸淫官场数十年的老狐狸,有时候,也是自愧不如。
这个时候,容不得他们继续深想,心中感慨,司礼监太监张彝宪走了进来,长施一礼的同时,汇报道:“启禀皇上,户部尚书毕大人已经到了,正在外面候着呢。”
“嗯,让毕尚书进来吧”
崇祯轻轻点头之时,一招手,回应了一句,转而看向了洛养性和曹化淳等人,朗声说道:“霍尚书留下,你们先下去吧”
“是,皇上,末将内臣告退”
两人异口同声地回了一句之时,长施一礼,进而缓缓退了出去,显得异常的恭敬,隐隐还有一丝敬畏。
第二百九十六章 进展缓慢
不久之后,毕自严走了进来,就站在霍维华的旁边,一左一右,位于崇祯的对面,都是一脸的恭敬之色,施礼过后,等待崇祯的训话。
“毕爱卿,此次宣你们进宫,朕就是想了解一下,针对驿站的改革,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现在究竟是一个什么情况驿站的那些改革,是否有效”
不得不说,崇祯对于驿站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皇家科学院,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他针对朝政、针对大明的一次真正性质的改革施政,主要还是在于,驿站实在太重要了。
如果说,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特务机构,就是大明的情报网,便于控制于天下,收集敌国的情报,那么,驿站就是这个情报网的节点。
毕竟,在这个相对还算原始的社会,交通不便利,缺少电报、电话这样的高端通讯手段,驿站就显得尤为重要,乃是朝廷快速了解天下舆情、快速将情报送抵京城的加油站。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还是一个联络点。
没有立即得到回复,看到两人一副迟疑的模样,霍维华与毕自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谁该发言。
见此情形,崇祯心中一动,为之恍然,顿时明白了他们为何是这副表情,乃是自己问得本身就有问题。
“嗯霍爱卿,还是你来说一下陕西驿站的改革情况吧。毕竟,驿站本就是你们兵部的附属,就是在你们兵部的管辖范围之内,自然而然地,驿站的改革,当然也是以你们兵部为主导,户部为辅。”
“嗯,是,皇上。”
霍维华极为恭敬地回应了一句,并未立即予以回答,而是沉吟了片刻,组织好语言之后,这才镇定地缓缓说道:“启禀皇上,目前为止,虽然是进行小范围的驿站改革,仅限于陕西一道,但是,由于改革的力度相当之大,不仅裁撤了原来的许多人手,但也同时征召了大批的年轻人,补充到驿卒的队伍之中,更是将各个驿站修葺一新,又增添了了许多的马匹等等,总得加在一起,也是一大笔开销。所以,驿站的改革很是缓慢。”
这个时候,霍维华的话语稍稍停顿,见缝插针之下,毕自严连忙补充道:“是的,皇上,按照您的要求,根据李自成送上来的改革方案,对于遣散的驿卒,给予一定的遣散费,驿站的翻修,补充充足的粮食,新招的驿卒待遇,马匹的添置等等,目前已经花去了将近百万两纹银。”
霍维华颇为感激毕自严为自己说话,适时地站出来,等到对方说完之后,连忙接过了话茬。
“而且,不管是原来的驿卒,还是新招的驿卒,亦或是驿站的相关官员,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和熟悉驿站的各个新增业务,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
“所以,到目前为止,陕西的各个驿站,还未进入正轨,只是暂时维持原来的业务,为朝廷收发与转送行文,配合各种军情邸报的送达。”
崇祯很平静,听得频频点头,并没有因为驿站改革进展迟缓而动怒的意义,反而是一副我能理解的样子。
虽然对管理和运营不甚了解,但崇祯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事情的进行,都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像驿站这种彻底性的改革,牵涉的事情更多,涉及到方方面面,这个过程也就越长。
“行,只要不影响陕西的行文递送和军情邸报及时送到京城,不耽误这样的大事就行,晚就晚一点吧”
听到崇祯的这句话,毕自严与霍维华彼此对视了一眼,同时松了一口气,压在心里的一块大石总算落下,深怕皇上由于驿站的事情迁怒自己,实在是驿站改革的事情,进展地委实过于缓慢了。
即便如此,两人还是有一种心有余悸的后怕,毕竟,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足以说明崇祯的行事风格,不仅是雷厉风行,还是那么的杀伐果断,下手绝不留情,尤为重视办事效率。
私下里,他们这些官员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由于懒政的原因,也就是办事不利,撇开贪污受贿以及党争不讲,皇上惩处的官员,达到了百余名,尤为集中在最近的两个月。
而这百余人之中,其中一多半都是死罪。
可以毫无不客气地说,不管是朝廷的吏治越来越清明,还是办事效率越来越高,之所以有今天的这般成就,大明的情况越来越好,就是用人头与鲜血铺陈起来的,大明通向中兴的这条路充满血腥和累累白骨。
一时间,京城的官场上血雨腥风,风声鹤唳,人心惶惶,深怕这场整肃吏治的风波殃及到自己的身上。
俗话说,有人欢喜有人愁,官员死得多,被贬谪的多,也就意味着空出更多的位置,也就有更多人的可以往上爬,填补空缺。
因此,尽管崇祯的反腐整的轰轰烈烈,却未影响到大明的根基,从不缺少人手补充到相应的职缺上面。
尤其是班军过后,皇上登基之前的京营,全都被调离了京城,负责卫戍京师的军队,或是秦良玉的白杆子兵,或是卢象升的天雄军,招募的新兵,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子弟兵,亦或是像大宁都司这样的地方部队,皇上的施政力度越来越大了。
确切的来说,皇上对吏治的改革,对于惩治贪污腐败,可谓是大刀阔斧,下手毫不留情,说杀就杀,说斩就斩,毫无忌讳,宛若杀鸡宰你一般。
一时间,京师的官场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人头滚滚,百姓们却是欢欣鼓舞,为之津津乐道。
直到这个时候,京城的权贵阶层,这才反应过来,真正的意识到,这位年轻的皇帝,不仅颇具治国之能,对于朝政有着不俗的见地,更为关键的是,还不缺耐性。
就像是一只守候在水池旁的鳄鱼,极富有耐心,在猎物还未到来之前,在猎物还未进入攻击范围之内,一动不动的潜伏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
扳倒魏党如此,现在亦如此。
第二百九十七章 “两柄利剑”
在班军到来之前,这位年轻的皇帝,以卢象升为代言人,在北直隶组建了新军,招募了大量的平民子弟兵,为今时今日的大刀阔斧的整饬吏治,埋下了重重的一笔
仅此一点,足可见皇上的耐心,为了拥有自己真正的军中班底,具有控制整个京城、乃至于整个北直隶的实力,足足谋划了大半年,只待班军的这一天。
如果让这些权贵阶层知道,崇祯还埋下了其他后手,比如在沈阳大量掩埋雷石、秘密研究天花等等,他们惊讶地就不仅仅是崇祯的极富耐心,还有一颗很辣的心,形容为歹毒,也不为过。
如果说,天花瘟疫的研究,是崇祯的内心阴暗面,那么,在京师的一系列变革,就是他大气、雄才伟略的一面,凸显个人的魅力,极为重视大明的百姓利益。
因此,尤其是在京师,以及周边地区,崇祯的声望越来越高,极为受到平民老百姓的拥护,圣命超过了历代先皇。
所以,也就出现了那么一个现象,凡是新军,凡是征召的平民子弟兵,对于大明王朝,对于崇祯的忠诚程度,达到了从未有过的最高点。
原因所在,很简单,就是这些子弟兵的利益,直接与崇祯的皇位挂上钩了。
换而言之,如果崇祯不在位了,他们这些人的既得利益,很有可能受到冲击,很有可能再次被那些权贵抢走,再次变为没有田地的流民,再次过上风雨飘摇、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变得一无所有。
枪杆子出政权,同样的道理,枪杆子也是维持一个政权稳定的根本所在,乃是扫除一切障碍的强有力后盾。
有着现代者的灵魂,还是一名历史学家,对于历代王朝兴亡更替,有着相当程度的研究,崇祯更是知道这个道理,明白其中的历史教训所在,并且深以为然。
听着两人介绍陕西驿站改革情况,崇祯的思绪翻飞了起来,脑海里浮现出这个念头,从这几个月的施政来看,崇祯的心里就愈发地坚定,觉得自己当初的分析没有错。
要想救治已经“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犹如千疮百孔的破船,关键所在,就是先抓住一部分军权,班军就是最好的着手点,然后就是在京城进行小范围的整肃吏治。
如此一来,遇到的阻力最小,反对的声音也最弱,毕竟,惩治贪官污吏,乃是千古不变的话题,任何人都无法提出反驳的理由。
而且,这样的话,整肃吏治,也是最大限度地不触犯那些拥有强大潜力的士绅利益。
京师,不同于其他地方,乃是大明的权力中枢所在,一旦顶层的吏治得到大治,肃清之后,再对地方的吏治进行改革,进行大整顿,也就容易多了。
一旦吏治变得清明起来,到时候,他崇祯的手里就等于握了两柄利剑,一文一武,军队作为威慑的存在,文官负责治理地方,再收拾那些士绅的话,几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毕竟,士绅的势力之所以那么大,就是因为,他们凭着自己的能量和关系,可以影响到朝局的走向,一旦切断了他们与朝中官员的关系,那么,他们就等于丧失了獠牙和利爪的老虎,只有挨宰的份儿。
霍维华和毕自严离去了,崇祯面前的龙案上却摆放着一个账本,随着了解的越多,随着浏览地深入,崇祯的神色越来越难看,眉头都快拧成了一个疙瘩,隐隐有一丝暴怒之意萦绕于眉宇之间。
砰
崇祯再也看不下去了,也压制不住心中的那股犹如火山般的怒意,右手紧握成拳,猛地砸在桌面之上。
呼
不得不说,“崇祯”穿越前的学者素养,那种沉稳的心性,渐渐复苏,影响着此时的他,很快就压下了心中的怒火,调整好心态,长呼了一口气之后,脸上再次恢复了平静。
“皇上”
听到动静,张彝宪着急忙慌地跑了进来,刚吐出两个字,就被崇祯给打断了。
“宋献策到了没有”
“启禀皇上,宋大人已经到了,就在宫外候着呢,内臣这就要汇报”
“好了,不要说这些废话,快让宋献策进来”
“是,皇上。”
不久之后,只有一米五多高的宋献策,出现在了崇祯的对面,手里就捧着那本账册,快速浏览着,不消片刻,就将其中的内容开了一个大概。
“启禀皇上,江南士绅的赋税,每年只有几十、数百两,除了老百姓之外,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只要是一个稍有权势之人,多多少少都会知道一些,皇上您不必动怒,此乃历代遗留下的问题,并非圣上您之责”
听着宋献策的宽慰之言,崇祯的心中一动,不禁想通了一件事情,明末之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萌芽,却未像西方那般,快速演变为资本社会,为后来者鞑子朝廷所扼杀。
凡是有因有果。
原因很简单,从明朝的教训中,尤其是明末时期,所谓的江南士绅和商人无异,每年缴纳的税费却只有寥寥数十两、几百两,朝廷财政匮乏,缺钱发军饷,缺钱赈灾,然而,那些士绅们却是富得流油,当朝者却没有捞到一点好处。
作为继任者,满清又岂能不吸取教训
所以,也有了后来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满清极力效仿明朝时期的杀鸡取卵做法,不仅不重视商业,还频频搞破坏,抑制商业的发展。
因此,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何消失的那么快为何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
“好了,宋献策,不用安慰朕,之所以找你前来,不是说这些有的没的,为得就是,如何将江南士绅的赋税收上来,增加朝廷的持续性财政收入,而又不至于造成大的动荡你有没有好的办法”
“嗯”
宋献策的戛然而止,面露沉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