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达人秀-第1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

    冷晓磊有一些着急,刚吐出两个字,但一看崇祯那平静如水的眸子,带着命令的意味,顿时将后面的话语给咽了回去,露出心有不甘的神色,还是老老实实地回道:“是,皇上,末将遵旨”

    整个过程中,一直都在保持沉默的孙元化,相比于错愕和不解的冷晓磊,却是心中了然,看着风轻云淡的崇祯,眼皮就跳动了两下,神色愈发的恭敬,更多的还是莫名的敬畏。

    秋后算账

    孙元化的心里浮现这四个字,对于崇祯的那番话,深深地知道,看似平静,看似古波无澜,看似人畜无害,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实则却是杀意凛然。

    看来,又要有一批官员遭殃了,皇上又有了动他们的正当理由。

    这是孙元化心里浮现的第二个念头,看向崇祯的目光,带着发怵的味道,实在是崇祯的这种阴人手段,不知道什么时候,暗地里来那么一下子冷刀子,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这个时候,随着崇祯的再次开口,正好验证了他的这种猜测,皇上并不是真得要放过那些辽东势族一马,而是另有打算,尤其是那些曾经投效过野猪皮的家族,更是“关照”的重点。

    “对了,小磊,传朕的旨意下去,告诉孙承宗和袁可立等人,在收复辽东失地的过程中,除了鞑子以外,不可骚扰当地的百姓,一定要贯彻朕制定的政策,不可扰民,不可激起众怒”

    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崇祯不仅没有追究那些辽东势族的罪责,反而予以了一定的关照,保护他们的安全与家产,这本身就很反常,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恍惚间,孙元化有一丝明悟,大概猜到了崇祯的用意,为何那样做

    原因很简单,皇上这是尽可能地降低收复失地的阻力,这是尽可能地削弱建奴,毕竟,建奴的诸多物质,武器供应,等等,很大一部分要靠那些辽东势族,为他们提供。

    不难想象,若是没有了这些辽东势族的依附和支持,即便是现在,无法予以建奴重创,但时间过得越久,建奴的民生将会倍加艰难。

    尤其是朝廷严格管控的物质,建奴很难再弄到手,自然而然地,就算野猪皮再如何的野心勃勃,想要在建州重整旗鼓,恢复实力,恐怕也是千难万难。

    显然,皇上做出的这番安排,就是为了稳住那些辽东势族,待到收复失地,鞑子被赶走,辽东之战结束之后,就是秋后算账的时候。

    踏踏踏

    这个时候,容不得孙元化继续深想下去,随着远方传来阵阵的马蹄奔腾之声,声音越来越大,思绪随即被打断,耳边更是响起哨兵的汇报,在这一瞬间,水师的所有士兵也随之警戒了起来,处于临战的一种状态。

    “元帅,袁大人他们的大军来了。”

    显然,水师将领早就习惯了这种场景,犹如条件反射一般,当即就做出了反应犹如演练了千万遍一般,动作显得很是熟练。

    即便有着哨兵的汇报,瞭望所得来的信息,来人乃是袁崇焕的部队,即便没有孙元化的帅令,水师还是进入了临战状态,就好像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一场大战,依旧摆出了攻击的架势。

    这个时候,崇祯已经站了起来,来到战船的西侧,凭栏而望,神色依旧平静,静静地等待着,看着越来越近的大军,淡淡的下了一个命令。

    “孙爱卿,打出旗语,让袁崇焕和袁可立过来见朕,但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暴露了朕的身份。”

    “是,皇上,微臣明白”

    孙元化脱口回了一句,神情有一些错愕,但更多的还是犹疑,但只是愣神了一瞬间,转而向着身边的士兵吩咐道:“传本帅的将令,告诉袁大人和满总兵,就说有紧急军情要找他们商议,非常的重要,速速前来战船上相聚。”

    不久之后,在一阵阵隆隆的马蹄声之中,大军正在通过桥梁渡过辽河的过程中,一叶扁舟离开了岸边,缓缓靠近崇祯所在的战船。

    看到崇祯的那一刻,袁崇焕和满桂惊得目瞪口呆,满脸的难以相信之色,有一些发愣的看着崇祯,一时之间,都快忘记了行礼。

    “微臣拜见皇上”

    “末将拜见皇上”

    两人异口同声地喊出这么一句话,连忙躬施行礼,双手抱拳。

    “两位爱卿,无须多礼,快快起身”

    崇祯象征性地寒暄了一句,更是右手一挥,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不等袁崇焕与满桂开口,爽朗的一笑,转而说道:“对了,水师的此次行动,掩护你们渡河,鲜有人知道是由朕亲自挂帅,知道之人,绝不会超过一掌的手指之数。因此,你们切莫泄露了朕的行踪。否则的话,在这辽河之上,尽管有着水师的保驾护航,朕的安全也要危险了许多。”

    “是,皇上,微臣遵旨”

    “是,皇上,末将遵旨”

    这一刻,袁崇焕和满桂早就从震惊中清醒了过来,已经接受了眼前的事实,相继回应了一句之后,正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被崇祯给打断了。

    “朕之所以将你们叫到这里,就是告诉你们,不用再赶赴沈阳和抚顺等地,你们的任务而是分成数支军队,沿着辽东的西部边境,一路向西北而行,收复和驻守沿途的各个关卡,阻止蒙古人进入辽东。”

    听到这番话,袁崇焕还未说什么,满桂顿时着急了,面有不甘之色,就想要争取进入辽东,与鞑子正面作战,却又被崇祯给摆手打断了。

    “你们二人,都是在辽东身经百战的老人,对于辽东的局势极为了解,更是清除女真人和蒙古人的作战风格,善于露野之战,而不精攻城。”

    “因此,凭着你们这四万多人,有着大量的火器配备,足以收复辽东西部边界的所有关卡,那些重要的军事要地,并能够守住。”

    “而且,攻克那些关卡之后,朝廷还会一定的支援,补充一定的红夷大炮,便于你们守城。”

    

第三百八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八)

    从一开始的心有不甘,对于崇祯的强行分派任务,袁崇焕与满桂还想试图争取一下,但是,随着崇祯的徐徐讲述,渐渐地,不管是摄于对方的身份,还是大局使然,两人都无法再反驳什么

    毕竟,如果林丹汗所统帅的蒙古军要是进入辽东的话,局势将会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辽东之战,将会持续更长的时间,自然而然地,大明将会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能赢得这场战争。

    最为关键的是,从全局来看,没有人比他们更加合适,更能胜任这个任务,截断林丹汗进入辽东的最近入口。

    毕竟,自己等人所率领的大军离得最近,最容易拿下辽东西面的各个关口。

    脑海里快速闪过这些念头,崇祯的话音刚落之时,看到对方的脸上流露出不容拒绝的神色,袁崇焕与满桂只得认命,接受这个任务,相继做出了回应:“是,皇上,微臣遵旨”

    “是,皇上,末将领命”

    轰轰轰

    袁崇焕和满桂相继离去了,在一阵爆炸声之中,大桥被摧毁之时,数万大军分成好几路,相继向着西北的方向而去,伴随着的还有策马奔腾的呼喝之音,回荡在这郁郁葱葱的辽河两岸。

    踏踏踏

    不知是什么时候,崇祯已经坐回了那个睡椅之上,手里捧着一封密报,正在展读着,神色恬淡而平静,再无之前的慵懒、意兴阑珊之态,渐渐地,嘴里开始念念有词起来,伴随着的还有淡淡的冷笑,和那话语夹杂在一起,充满嘲讽与轻蔑的味道。

    “呵呵我的这个老丈杆子还真是打得好主意,现在是精明的很呐,朕不过十八岁,春秋正盛,绵延无期,现在就想将自己的外孙,朕的长子朱慈烺推向太子之位,眼光可真够深远的”

    尽管崇祯的念念有词很是模糊不清,宛若呢喃般的自语,站于两侧的冷晓磊和孙元化还是听到了个大概,看到崇祯的眉宇间浮现出的丝丝怒意,就知道,这封密报触动了一个帝王的敏感心弦。

    冷晓磊的神色依旧,宛若万年老木一般,站立在一侧,一副忠心可靠的模样,只听圣命,浑然不在意崇祯说了些什么,话里的内容意味着什么。

    可孙元化却不然,眉头微微蹙了一下,闪过一丝莫名的情绪,尽管也觉得国丈周奎太过于着急了一点,皇长子还未满周岁,此时就想拥立其为太子,委实过于仓促,过早了一点。

    毕竟,天有不测风云,即便是皇家之子,幼年之时,也很容易夭折,只是比寻常人家的孩童成活的几率大了一些而已,因此,在大明的历史之上,鲜有还未满周岁的太子。

    不过,话说回来,周奎做得也不算过分,谋求的也算合理,皇后之子,乃是嫡长子,当之无愧的储君,不二的人选,附和大明祖训。

    想到这里,心念一动,孙元化情不自禁地有了某种猜测,难道皇上

    然而,容不得孙元化深想,继续猜测下去,却被崇祯询问的声音所打断。

    “孙爱卿,你也算名家大儒,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历史,又身处于辽东这个动荡的地界数年,你觉得,历代先贤的警世名言和祖训,相比于江山社稷的稳定和天下黎民的疾苦,哪个更重要”

    一时间,孙元化沉默了,并不是被崇祯那看似轻飘飘的询问给难住了,而是和自己的固定思维,经过儒家经典熏陶而形成的理念,做起了天人相隔般的斗争。

    毕竟,圣人之言,孔孟之道,儒家历代先贤的著作,一直是他们这些读书人奉为的经典,做事的准绳,现在拿这些与江山社稷和天下黎民相比,自然使得孙元化迟疑了,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似乎从未想过孙元化能够回答自己,崇祯看了一眼孙元化,随即目视远方,淡淡地继续说道:“不知道你的心里如何想的,但对朕而言,大明更重要,大明的黎民百姓更重要,只要有益于大明,只要有益于大明的百姓,不管是什么学说,并没有什么三六九等之分,更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别,实用最重要。”

    “而且,朕想,大明的历代先皇,每个人都有留给后人的训示,尤其是对继位者,这也就形成了大明祖训,这些先人的初衷,为得无非就是,大明能够长久的兴盛强大下去,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富足的生活。”

    “因此,在朕看来,大明的诸多祖训,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也是大明历代帝王的初衷,只要于大明有益,只要于大明百姓有益,能够让大明持续的繁荣昌盛下去,不管是什么办法,都是好法子。”

    随着崇祯抛出一句句惊人之言,孙元化的心里早就翻起了滔天骇浪,波澜滚滚,双眼瞪得大大的,眼珠子圆鼓鼓的,都快突了出了,震撼地看着崇祯,一脸的难以相信之色。

    这一刻,孙元化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崇祯的不按常理出牌,思维的跳跃性,犹如天马行空,尤其是这份不循规蹈矩的心性,丝毫不将历代先贤放在眼里,乖张的心性,让人为之咋舌,心绪难以平静。

    尽管心中不忿,对于崇祯话里对圣人的不敬,有一些不满,但孙元化却无可奈何,又无法反驳,只感觉心里憋闷的慌,就好像喉咙里卡了一个东西,咽不下去,而又咳不出来,异常的难受。

    毕竟,皇上挟大义而来,以江山社稷和天下黎民为依据,去置疑圣人先贤,而这一依据,又是圣人和先贤口口声声所强调的,正如那句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思绪转念间,孙元化又想到了一点,反而明白了崇祯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悖逆祖先,毫无将祖训放在心上,而是选择性地去执行祖训。

    回溯历史,纵观大明的历代皇帝,不难发现,都有着悖逆祖训的血液因子,尤其是在“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这一条上面,有着深入骨髓的抗拒心理。

第三百八十五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九)

    尽管大部分的皇帝最终都贯彻和执行了这个祖训,但历代的立储风波还是不断,尤其是万历时期,更是闹得最大,持续了十几年之久。

    想到这里,尽管从某种程度上找到了解释或说法,孙元化的脸上还是布满疑惑之色,很是不解崇祯的这番言辞,目前为止,皇上只有一个子嗣,尽管皇后和田贵妃又怀上了龙种,却难保他们诞下的就是皇子,现在这个时候,皇上不该有有所偏爱才对啊

    然而,即便孙元化想破了脑袋,又怎能明白,崇祯这个有着现代人思维的帝王,心里究竟打着什么主意

    岁月如梭,时光如白驹过隙,时间一天天过去

    随着袁崇焕与满桂率领大军撤离辽河套,返回辽东,随着所有的大军全部就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