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掌握了日本近四分之一的富饶土地,并控制着大阪、京都、江户等重要城市,以及矿山,还有金、银、钱三种货币的铸造权,也垄断在手里。
还有一个最为高明的手腕,幕府在国内虽然实行了分封制,各个藩主虽有行政、司法和征收年贡的权力,但却分封了二百六十多个藩主。
日本不过是一个弹丸之地,一下子分封了那么多的藩主,不难想象,幕府绝对处于超然的地位,无人能够与其抗衡,再加上握有天皇这个傀儡,自然而然地,就有着无往而不利的优势。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日本,体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德川家族将一招耍弄地娴熟至极
脑海里快速地闪过这些念头之后,看着忐忑不已的冷晓磊,不敢正视自己的目光,崇祯并未多想什么,也并未留意到冷晓磊是在顾忌什么,经过短暂的沉寂之后,就着冷晓磊刚刚的那个询问,随即予以了回答:“不错,现在的日本天皇,和傀儡无异,不过是德川家族控制日本的一个工具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德川家光又与丰臣秀吉有着极大的不同,不管是他个人,还是他们德川家族,都需要一种认可,尤其是大明的认可。”
“如果有了大明的认可,有了那么一道旨意,凭着宗主国的身份,朝廷的这种认可,对于他们德川家族而言,可谓是极其重要,将会一举奠定和巩固他们德川家族在日本的地位,显得更加正统,名正言顺。”
有了朝鲜国王李倧的这个前例,对于这种说法,冷晓磊有着更加直观和更加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大明这个宗主国,在那些藩属国的地位。
相比于冷晓磊的这种感觉,崇祯更加明白一点,深受汉家文化影响的日本,一直都有着那么一股风气,不管有没有官方告示,都是奉中原为上国,对于中原文化趋之若鹜,几乎到了一种极端的疯狂膜拜。
不管是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还是第二代的德川秀忠,之所以早早退居幕后,让位于儿子,就是为了,彻底奠定和巩固这种世袭制度。
毫无疑问,若是有了大明的认可,德川家族的这个计划将会更加的顺利,在日本的地位将会更加的具有法理。
这个时候,很显然,随着崇祯的这番循循善诱,一再的提点,冷晓磊顿时恍然大悟,明白了许多,略微沉吟了一下之后,紧接着,试探性地问道:“皇上,您的意思是,由朝廷出面,派出使臣,前往日本,直接接回郑芝龙的妻儿”
然而,崇祯的反应却是含笑不语,轻轻点头,却也是一种明确的答复,自顾自地又说了下去。
“不管是哪种方法,总比郑芝龙出面要强得多,毕竟,受制于人的情况下,郑芝龙能做出的反制手段太少,要顾忌的地方太多太多,就算是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也不一定能够奏效,也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
听到这番的意有所指,冷晓磊深以为然,不住地附和道:“皇上英明,所言甚是,若是郑芝龙私下处理,不仅没有什么反制措施,日本方面还没有什么顾忌。自然而然地,就会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由朝廷出面就不一样了,可以光明正大地要回郑芝龙的妻儿,如果日本还进行阻挠的话,朝廷就有了宣战的理由,让郑芝龙征伐日本。”
“而且,皇上,诚如您所言,为了巩固德川家族在国内的地位,现在这个时候,那个什么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光应该更需要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不难想象,一旦与朝廷发生大的战争,德川家族在日本的地位,很有可能不稳,将会面临巨大的威胁。毕竟,丰臣家族虽灭,却还残留着其他的附属势力。”
第四百六十章 朱舜水
记忆如泉水般涌来,关于日本的事情,随着谈论的讨论越多,这个时候,崇祯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人的名字,朱舜水,原名朱之瑜,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数次东渡日本,有“日本孔子”之美称。
寥寥四个字的形容,足可见朱舜水在日本的影响力。
眸光闪动,平静的面容之上,尽是思索之色,崇祯开始翻找关于朱舜水的记忆,他的具体信息,细细想来,现在这个时候,崇祯二年,他也就二十九岁的样子。
文武全才,七次东渡日本,两次赴交趾国,又到暹罗国,国破家亡之际,远走他乡,四处流浪,结交有识之士,反清复明,效力过过弘光皇帝朱由崧,追随过郑成功,直至最后流落到日本,定居生活下来。
一句留发不留头,彻底阻断了朱舜水归国的后路,从此留在日本,专心于研究学问,传播与弘扬中华文化,虽是落魄于此,流亡国外,但还是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在日本博得了“东渡孔子”的美名。
这一刻,崇祯有一些失神,随着脑海里的信息越多,对于朱舜水愈发的佩服,同时,也明白,朱舜水这个人,不仅有着极为高涨的爱国情怀,还有着一颗孤傲之心,不愿意随波逐流,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否则的话,朱舜水也不会有那番的举动,以“文武全才第一”被推荐于礼部,又被礼部推举为“开国以来第一”的人才,有着这般光环的加持,最后却选择了绝仕进之路,专注于学问的研究。
原因再简单不过了,那就是对晚明政坛腐败与黑暗的愤慨,那是对“世道日坏、国事日非”的心灰意冷,丢下一句“有识者期以公辅”,愤然远离官场。
仅此一点,足可见朱舜水的清高,又不失傲骨嶙峋,铁骨铮铮。
冷晓磊早已带着命令离去。
大殿里只有崇祯一人,不断地回想着关于朱舜水的信息,随着想起的信息越多,就越对这个人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朱舜水这个人,并委以重任。
现在这个时候,他崇祯,整个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官员,缺的而是能干之臣。
尤其是像朱舜水这一类人,犹如一泓清流,能够荡涤朝野的泥沙与污垢,还官场以清明,对于崇祯整饬吏治,实行新的官员选拔与任免,将会是一大助力。
毫无疑问,自命清高之人,最不屑于同流合污,结党营私,而这,正是崇祯目前想要的。
思绪万千,百转千回。
就在这个时候,崇祯的心思再次回归到郑芝龙妻儿的事情上,细细回想了一下,再次盘算了起来。
在这一瞬间,崇祯忽然觉得,如果只凭一道国书,还有那有的没的的威胁之意,恐怕很难让日本服软就范,恐怕很难接回郑芝龙的妻儿,必须有相应的实质性的钳制措施。
勘合贸易
崇祯的脑海里浮现出这四个字,不断地涌现相应的信息,这是不同于“互市”的另一种对外贸易方式,又称之为“贡舶贸易”,自大明实行海禁之后,以朝贡名义的一种海上贸易方式。
而勘探二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犹如现在的执照签证,相差无多。
这个时候,容不得崇祯继续回想这些信息,在司礼监太监张彝宪的带领之下,户部尚书毕自严和礼部尚书刘鸿训自殿外走了进来,那轻微的脚步声,在这很是安静的大殿里,是那么的清晰可闻,随即也打断了崇祯的思绪。
“皇上,毕大人和刘大人到了。”
“微臣参见皇上”
随着张彝宪的开口,毕自严和刘鸿训紧随其后,异口同声地喊出那么一句之时,身体随之微躬,极为恭敬地长施了一礼,随着崇祯的一声“免礼”,两人就极为安静地站在那里,而张彝宪很是识趣地缓缓退了出去。
这几乎成为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管是什么时候,若无崇祯的要求,不管是大殿里,还是处理政务的房间,不管是宫女,还是太监,都会退出门外。
尤其是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接见大臣之时,若无皇上的开口,更是不允许其他人在场。
这绝对是一大奇景,不管是其他的朝代,还是当今的大明,崇祯都算开了一个先河,很少让宫女和太监在侧伺候着,或是端茶倒水,或是侍立左右。
毕竟,放在平常之时,只要不是有要事需要密谈,哪个皇帝不是有几个太监和宫女站在一旁,随时恭候着,等待着服侍,深怕有丝毫的慢待之处
“刘爱卿,身为礼部尚书,想必你应该知道勘探贸易吧并且了解其中的一些细则,以及招待那些外国使团的规矩吧”
随着崇祯的一声发问,随即就打破了大殿里的沉寂,而刘鸿训连忙躬身道:“启禀皇上,微臣知道。”
说到这里,刘鸿训略微停顿了一下,双肩微微抖动,站直了身体,摆出一副侃侃而谈的架势,徐徐说道:“所谓的勘探贸易,就是自从朝廷实行海禁之后,海外之国仰慕于中原盛产之物,对于生丝等物,有很大的需求,而朝廷特许以恩惠,以朝贡的形式,允许外国使团进入中原,携带一些商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朝贡贸易。”
“同时,因国家不同,允许进行朝贡的时间和地点不同,例如,日本每十年可以进行朝贡一次,而琉球、暹罗、交趾等国,与朝廷的关系相对较好的藩属国,两到三年不等。”
“至于接待那些外国使臣的流程,那就是再简单不过了,多是地方负责招待,所有随行人员的食宿费用全由朝廷支付。”
在这一刻,不仅是刘鸿训,就连毕自严,都明显感到了崇祯的情绪变化,脸上流露出淡淡的不快之色,尤其是那随后出现的微微蹙眉。
“食宿费用”
崇祯的声音虽轻,看似漫不经心,但刘鸿训和毕自严听得都很清楚,两人的心里更是豁然开朗,顿时明白了看来,心中暗想,恐怕皇上那小气而爱钱的毛病又犯了,并不是对他们有什么不满,而是不满,大明居然还要负责那些外国使团随行人员的食宿费用。
第四百六十一章 面子工程
当然,这个时候,两人也明白一个道理,何为积少成多,在最为巅峰、最为热闹的时候,向大明朝贡的国家,足足有二百之多
尽管朝贡的时间有着间隔,使团的人员数量也有着一定的限制,但那也是一笔不菲的费用,毕竟,从东南沿海到京城之地,单单是食宿,积累下来,也需要不少的银子。
何况,向大明朝贡的国家,又不是只有那么几家。
随着崇祯的声音再次响起,听到后面的话语,刘鸿训与毕自严彼此对视了一眼,更加验证了他们各自的心中猜测,也是同样的想法。
“传朕的旨意下去,从此以后,凡是外国的使团,不管是何种因由,是不是朝贡,朝廷一律都不再担负相应的食宿费用,住宿驿站之时,必须支付相应的报酬。”
“同时,户部和礼部也要联合下发一道行文,告知各州各府各县,户部不再拨付相应的银两,礼部也无需特别的招待,只需使团到达京城之时,稍稍接待一下即可,无需太过隆重,一切从简。”
“还有,告诉各州府县城,再遇外国使团之时,只需提供相应的指引即可,若是再有相应的财政支出,谁花的钱,谁个人掏腰包,朝廷不会再有任何的补偿。”
听到崇祯的这番言语,刘鸿训和毕自严忍不住地再次对视了一眼,露出了一副“果然如此”的神情,更加验证了他们心中的猜测,面对朝廷巨大的财政开支,想着法子地缩减不必要的支出,尤其是那些面子工程。
然而,在愤愤然地下着命令的过程中,崇祯心中想的却是另一点,对于所谓的“八方来贡,万国来朝”的观点,很是不以为然,甚至是嗤之以鼻。
所谓的朝贡,不仅仅是在赔本赚吆喝,更是一种极为愚蠢的傻子行为。
什么面子,面子,那是什么,面子值几个钱,日子过得舒坦,那才是王道,没要必要花钱让人说自己好。
有着历史学家这一重身份的加持,崇祯还是相当认同利玛窦对朝贡的评论,这个在中国逗留了有二十八年之久的意大利传教士,有着“中国通”的别号,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不是世界向中国朝贡,而是中国向世界朝贡。
毕竟,纵观整个朝贡过程和历史,除了一个名声,让人说自己好,大明不仅没有捞到一丁点的好处,反而耗费了大量的钱粮,支撑着这个面子工程。
不难想象,那些朝贡而来的货物,对于大明这个所谓的天朝上国,往往是以那些货物价值的数倍,以其他贵重物品的形势,又赏赐给了那些国家,如此朝贡方式,犹如撒钱一般,对于那些朝贡的使团而言,可谓是满载而归,哪个国家不愿意前来朝贺
何况,只要得到了大明的境内,那就是免费的吃住,这与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