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呃皇上”
冷晓磊有一丝失神,惊讶地目瞪口呆,是那么的错愕,露出一副难以相信的神情,只觉得嘴巴一阵阵淡淡的苦涩,心中涌现莫名的情绪,却还是艰难地继续说是:“可是,皇上,大明可是有着将近两亿的人口,即便是除去辽东的百姓,还有许多,如果全都交给那两万人,恐怕忙不过来,将会用非常漫长的时间。平均下来,差不多每人要负责一万个人。”
“呃”
第六百零三章 名利双收
经这么一提醒,崇祯顿时就反应过来,神情有一些不自然起来,也有一些尴尬,这才想起,不同于后世的那种,打一针就完成了接种疫苗,现在的这种种痘方式,还很原始,程序复杂,过程漫长,周期至少也要两到三个月,如果将近两亿人,都交给他们,估计累死也玩不成。
而且,崇祯还知道,冷晓磊还遗漏了一点,即便是人手充足,一年之内,也不可能完成那个任务,对大明的所有百姓接种疫苗,这之间还有一个时间跨度。
毕竟,接种疫苗的周期那么长,在农忙时期,是不可能进行的。
接种疫苗,只是防范瘟疫爆发之时,感染天花,不一定就会身患天花,而误了农时,却是,一定会饿肚子,量权相交之下,当然是取其轻。
何况,瘟疫又不是只有天花这一种,不可能为了天花而废弃一切,对于农民而言,更不敢耽误了农事。
“呵呵”
为了掩饰那一丝尴尬之色,崇祯干笑了两声,进而补救道:“放心吧,朕只是让他们以北方边境为,一点一点地向南推进,给沿途的百姓进行种痘,并不是说大明的所有百姓,都交给他们。”
“在这个过程中,朕还会从其他的军队或地方,抽调尽可能多的人手,全都是懂得种痘之人,奔赴大明各道,负责各个州府县等地,争取两年之内,大明的所有百姓,都具备天花抵抗力。”
“只要稳住了北方,陕西、山西和北直隶,等黄河以北的地方,北方的重镇,就减少了天花会蔓延至中原的可能,可以起到极大地缓冲作用。”
呼
冷晓磊也是明显长松了一口气,他还真是担心,崇祯会下达这样近乎于愚蠢的指令,能不能做完,暂且不说,但一定会影响到,全民种痘的大进程。
这个时候,崇祯的话音刚落,冷晓磊也从纷杂的思索中清醒了过来,张了张嘴,刚想要说什么,徐光启却是兴冲冲地跑了过来,边走边说道:“皇上,有几个江南的商人,想要从这里购置一批玻璃和自鸣钟。”
“哦”
徐光启走到近前的时候,身后还跟着几名商人,崇祯轻声回应了一个字之后,目光缓缓转移,扫视着那几名商人的同时,平静地问道:“据朕所知,江南应该并不缺这些东西吧尤其是自鸣钟,南京有着不少的洋人,应该可以买到这种东西。”
对于崇祯的反应冷淡,徐光启依旧是十分兴奋的模样,实在是,崇祯曾经给研究基地制定一个规矩,每一个发明,如果能够成为一门生意,获利之后,不仅研究所可以申请更多的资金,进行研发,奖金更多,相应的研究人员,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提成,分得不少的银子。
最为关键的是,转化为一门生意之后,相应的研究人员,可以在店铺里挂职,又可以领取一笔不菲的酬劳。
还有就是,若是发明创造的东西,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授以一定的爵位,亦或是得到爵位晋升,这可是莫大的殊荣,成为当今得到大明爵位的途径之一。
因此,仅就财富而言,他们这些研究人员或者科学家,已经算是大明的中产阶层,可谓是名利双收,惹得外人羡慕不已,很是眼红。
而且,其他的地方不论,单单是这京师,以及周边的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风潮,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学知识感兴趣,投身于其中,想要成为研究基地的一员。
这种风潮越来越大,不断地向周围蔓延,正在影响着大明的文化界,确切来讲,是在撼动儒家的社会地位,学而优则仕,虽还是主流思潮,却也在发生着丝丝动摇。
毕竟,不管是学而优则仕,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白一点的话,其实就是为了名和利,现在又多了一条途径,可以获得名和利,自然会影响着文化界。
听到崇祯的问话,徐光启还未来得及回应,却是走上了一名商人,恭敬地答道:“启禀皇上,从洋人那里,虽然也可以购买到玻璃和自鸣钟,但价钱要高很多。”
“而且,尤其是自鸣钟,洋人所售卖的自鸣钟,镌刻的数字,全都是什么罗马数字,叫法也与汉人不同,虽然知道两种时间的转换方式,但也委实麻烦了一些,不如研究所这里的好。”
“这里铸造的自鸣钟,上面镌刻的时间刻度,全都是采用的子丑寅卯等汉人的时辰叫法,价钱也便宜了一半不止,所以,草民等人,想要购买一批玻璃和自鸣钟,运到家乡贩卖。”
崇祯的神色缓和了许多,变得随和了起来,面带着几分笑容,听得频频点头,露出欣赏之色。
此刻,崇祯欣赏的不是对方的口才,也不是始终如一的恭敬之态,而是几人的这份经商头脑,这还没过去多久,就发现了最为赚钱的两门生意。
毫无疑问,蒸汽机的应用还未推广之前,仅限于火车和采矿,而他们又不是相关领域的商人,自然还不会发现,也不在意蒸汽机的重要性,玻璃和自鸣钟就首当其选了。
至于其他的发明,多是以武器为主,亦或是与武器有关,还不可能将其应用于民间,大明还要保持武器装备的绝对优势,短期之内,还不可能将相关的技术推广于民间。
这个时候,听到那名商人说到,南京的洋人教堂中,几乎是每一个教堂都有一个自鸣钟,思绪翻飞间,崇祯不禁想起了后世的大本钟,英国的那个大本钟。
忽然间,崇祯的心中一动,脑海里闪现一个主意,暗暗自问道,为什么不可以用自鸣钟代替打更
而且,别得暂且不论,如此一来的话,用自鸣钟代替打更,有一个绝大的好处,不仅准时报时,还能省去诸多麻烦,只需每隔一段时间,维护发条即可。
在这个时代,虽然存在着圭表、日冕、漏刻等计时方法,然而,其中的诸多计时手段,多是以光照的长短为依据,即便不是,也是和光照有关,作为最初的计时。
有着一个后世的灵魂印记,虽然只是一个文科生,但崇祯也知道这种计时方法有多么大的弊端,有多么的不准确。
第六百零四章 统一计时
每一个的同一计时天,同一个时间点的光照长度,不仅和季节有关,还和所在的区域有着莫大的关系,哪怕是后世的一名高中人也知道,由于自转和公转的原因,太阳的运行轨迹,始终都是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太阳所在的位置时刻变换着,光照长度自然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哪怕是在同一个季节,同一个月的同一天,同一个时辰,相同的那一刻,以光照长度为计时方式,京师和海南的时间也有极大的不同,误差非常之大。
所谓的计时,只能有一个参考点,或是地球的自转,或是地球的公转,若是两者兼顾的话,时间就会变得非常紊乱,难以及时,不够准确,无法形成统一的计时方式。
当然,也有不可否认的一点,那就是在这个封建社会,还是以农耕为主,对于时间的要求,并不需要那么的精准,即便是有着一两个小时的误差,也不会对生活有太大的影响。
毕竟,这种误差更多还是偏向于地域的差异,而在这个农业社会里,每个地域的独立性很强,即便是相同的国家,两处地域的时间不同,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不像后世的资本社会,对于时间的精准性和同时性,要求的非常严格,统一时间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
吁
崇祯暗暗长呼了一口气,心中已经有了决断,古有秦始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那么,就由自己来统一时间,更加准确的计时方式,使各地使用同一个时间维度。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心里做出了这个决定,崇祯的理由也非常简单,不管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如何,但他大明,必须统一时间标准,好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打好更加牢靠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
“好了,徐爱卿,朕知道了,关于这两件事情,你只需要报备于商部与户部即可,对商铺进行注册。”
“是,皇上”
徐光启面色就是一喜,连忙答应了下来,连同他身后的那几名商人,也跟着激动不已,买这么一批玻璃和自鸣钟,也就意味指着,回去之后,他们又能大赚一笔。
莫说是一来一回的路费有了报销,又能稳稳地大赚一笔,此次京师之行,可谓是收获颇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算是名利双收了。
毕竟,能够得到皇上的亲自宴请,并在皇城内游玩一番,虽然到的地方有限,但也足以夸耀一番,在人前卖弄了,不是谁都能见到皇上,与其共进晚餐,尽管一起的人足有十位。
几名商人离去了,再次去那些稀奇古怪的展览区,徐光启也想要走开,然而,这才刚抬脚,就被崇祯给叫住了。
“徐爱卿,等一下。”
“皇上,还有什么吩咐吗”
徐光启转过身来,迎着崇祯的目光,本能地问了一句,满脸的疑惑之色。
“徐爱卿,你们铸造自鸣钟之时,按照大明目前的州府数目,再铸造一批,所有的费用,都由朝廷报销,由户部下拨。”
“好的,皇上。”
一种生活习惯使然,徐光启本能地回应了一句,在那么一瞬间,心中一动,大概猜到了崇祯想要干什么,忍不住地问道:“皇上,难不成,您要给每一个州府,都配备一个大的自鸣钟,用于报时”
“嗯,你说得不错,朕正是这个意思,有这个打算。”
并未让徐光启失望,崇祯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更是轻轻点头,进而补充道:“朕想要统一大明各地的时间,使得时间的计时更加规范,更加的准确,人们谈论时间之时,谈论的是同一个时间,而非是单纯地以光照为依据。”
有着丰富的天文知识,更是对历法知之甚详,徐光启当然也知道,如今之时,天下所使用的各种计时手段,有多么的粗糙,不够精准。
同时,徐光启更加的意识到,崇祯这样做的话,统一计时手段,使其规范化,意义有多么的深远,绝对是大功劳一件,为后世所称颂。
尤其是作为科学家的他们,更加能够体会到,时间的准确性和规范化,有多么的重要,有多么的宝贵,完全可以比拟于统一货币度量衡。
想到这里,虽然崇祯只是简单地几句话,没有一个明确地建议,但徐光启已经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并回应道:“是,皇上,臣会责令吉坦然他们,日夜兼工,尽快赶制出大的自鸣钟,并校准统一的时间,送往各地”
说到这里,徐光启的话语一顿,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转而问道:“可是,皇上,铸造好自鸣钟之后,送到各个州府之时,应该将自鸣钟安装在哪里呢毕竟,根据您的要求,自鸣钟的体积将会很大,一般的地方根本就放不下。”
“钟鼓楼”
“对,就是钟鼓楼,还是皇上英明”
随着崇祯缓缓吐出三个字,徐光启顿时就心领神会,明悟了许多,忍不住地惊呼了一句,更是说道:“钟鼓楼,虽然是钟楼和鼓楼的合称,但多是位于城中的中心之处,若是将自鸣钟安装于其中之一,全城的老百姓都可以听到钟声,知道相应的时间。”
“这样的话,就能达成一个共识,所有的时间都以钟鼓楼的时间为标准,可以使得许多事情变得简便一些,而不是总凭目测去估计时间。”
崇祯并未接话,他那淡淡的笑容,不时地轻轻点头,以示回应,已经是表明了他的态度。
这个时候,就在徐光启心思翻转间,崇祯想到了更多,根据历史记载,自己所了解到的历史信息,依稀记得,由于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卷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虽然哥白尼死于十六世纪,但随着“日心说”的广泛传播,即便是教廷内部,也出现了分裂,那些哥白尼的追随者,尤其是欧洲的钟表工,纷纷涌现了瑞典。
崇祯心里这样想着,又有了新的谋算,借助新航路的开辟,海上贸易越来越频繁,尽可能地招揽欧洲的钟表工,主要还是诸多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