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心里这样想着,又有了新的谋算,借助新航路的开辟,海上贸易越来越频繁,尽可能地招揽欧洲的钟表工,主要还是诸多的科学家,譬如声名赫赫的伽利略、惠更斯等等。
这些人,可都是欧洲最顶级的科学家,在这个时期。
第六百零五章 第一受害者
几天后
当当当
钟声不断地在回荡,响彻在京城内的每一个角落,街上的行人停顿了下来,驻足寻找声音的来源;茶馆与酒楼等人群聚集之地,客人也停止了攀谈,凝神倾听的起来,窃窃私语般的议论声悄然响起。
“怎么回事儿这是什么声音钟声不像钟声,鼓音不像鼓音。”
“嘿嘿兄弟,你一定没有注意到,朝廷几天前发布的一个告示吧这是皇上让人铸造的新计时方式,从洋人的自鸣钟演变而来,专门用于报时,以便人们校对时间,现在就架设在鼓楼上面。”
“听这声响,根据朝廷发布的告示内容,现在应该是正午了,每到一个时辰点,就会响起一次钟声。”
“而且,就在最近几天,京城就会有相应的钟表铺开张,贩卖小号的钟表。”
尽管朝廷早就张贴了告示,提前向京城里的居民讲述大本钟的事宜,但大本钟第一次响起的这一刻,声音在回荡的那一瞬间,在京城内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骚动,人们纷纷议论了起来,言语中满是啧啧称奇之意。
更有甚者,对于大本钟极其好奇之人,纷纷涌向了钟楼附近,想要目睹大本钟的“真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新奇玩意儿,居然可以自动报时。
就在这个时候,文华殿中,崇祯也在倾听着这个钟声,渐渐地,脸上浮现出了一丝笑意,而站在对面的内阁成员,却是满脸的不解之色,皇上将自己等人叫到这里,难道就是为了一起听这钟声
现在这个点,可是吃饭的时候,难道皇上要请客吃饭,犒劳内阁成员
就在众人心中暗自猜测之时,钟声已经停止,余音还在缭绕。
此刻,崇祯已经清醒了过来,双眼明亮不已,脸上依旧挂着淡淡的微笑,看着内阁成员,突然开口道:“各位爱卿,你们都已经是内阁的成员,不管是各地呈送上来的文书,还是各种奏折,想必你们已经处理了不少的折子对于一个问题,想必你们早就深有体会,并习以为然,觉得司空见惯了”
崇祯不说话还好,一听到这番话,众人愈发的疑惑了,不知道崇祯嘴里所谓的“问题”,究竟是指什么叫自己等人来,究竟是何用意
显然,崇祯并未想过能够得到任何的回应,不等刘鸿训等人开口,就已经自顾自地说了下去。
“诸多奏折之中,十之七八,里面的内容都不乏溢美之词,奉承之语,什么天降祥瑞啊,什么龙恩浩荡啊,什么天象显示明君,等等,诸如此类,数不胜数,有时候,占了通篇内容的大半,奏折显得十分孔洞而枯燥。”
“不管是朕,还是各位爱卿,亦或是其他臣工,每一个人的时间有限的,溢美之词,虽好听,却也浪费时间,极为消耗一个人的精力,去揣摩通篇内容的意义。”
“太祖建国以来,虽然明令奏折都以楷书书写,尽可能地简化遣词造句,写得通俗明了,但还是改变不了那种恭维和奉承的风气,臣子的谄媚之心,想要讨好君主,博得一个纸面好印象。”
“这样做的话,想要博得上头的好感,本无可厚非,也能为人理解。可是,朝廷的事务何其繁多如果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被浪费在这些事情上面,只会降低朝廷的办事效率,毫无意义可言。”
渐渐地,众人明白了崇祯的意思,皇上这是想优化朝廷的办事流程,提高相应的办事效率,首先以朝廷的行文和奏折开刀,删减与剔除一些不必要的文字,使得内容更加直白,通俗易懂起来。
最好是,有什么事情就说什么事情,不要有任何的其他修辞,更不要有任何的铺陈,内容尽可能地简明扼要,直指要害点,没有一点的赘述。
崇祯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君主,不仅是大明的历代君王,还是历朝历代,都有君王诟病这种弊病,官员总是在奏折里添加各种溢美之词,长篇大论的赞美与歌功颂德之后,随后才会切入主题,即便如此,内容也是写得模模糊糊。
有着几十年的宦海经验,这些内阁成员,不仅深知这一点,也同样干过。
大势所趋,无奈之举。
可以讲,他们这些内阁辅臣,才是真正的第一受害者,深受其害,巴不得进行这样的改革,奏折之中,少一些华丽的辞藻,少一些孔洞而毫无意义的内容,多一些简单而直接的话语。
毕竟,除了一些特殊的奏折,来自于天下各地的奏章,都是要先经过内阁,由内阁辅臣整理之后,摘抄相应的重点,并提出建议,才会上报给皇上,然后才会做出处理。
简而言之,虽然皇上看到的还是同样的奏折,却是内阁辅臣划出了重点,摘抄了主题,并不用多做揣摩。
因此,对于在奏折里的这种做法,内阁辅臣比崇祯还要深恶痛绝。
在这时候,崇祯的话音刚落,内阁首辅周道登随之站了出来,躬身行礼道:“可是,皇上,在奏折之中,使用各种华丽的词藻,将各地的异象上报朝廷,言其为祥瑞,乃是人之常情,不过是那些同僚讨一个好彩头罢了,还请皇上莫怪。”
不得不说,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尤其是朝廷着手裁撤“两京制”,由其为主导,周道登的心性早已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再像当初那般的刻板,行事木讷,非常的滑头,变得敢于直言了许多。
真心换真心,四两换半斤。
显然,随着周道登的变化,不再那么的碌碌无为,不再是事事都以明哲保身为原则,周道登已然获得了崇祯的认可。
即便是当着众内阁成员的面,近乎于顶撞,崇祯也没有一丁点的不满,还非常的有耐心,等到周道登将话说完,这才再次开口。
“周阁老,你之所言,有几分道理,也确实是人之常情。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一国之事,既然上报到朝廷,就绝不是小事,也容不得丝毫的马虎,更不能有所拖沓,事事都关乎着国计民生,来不得半点延迟,越早解决越好。”
崇祯顿了顿,神色也是为之一敛,变得郑重了许多,语气也随之变得有一些低沉起来。
第六百零六章 大难题
“奉承也好,恭维也罢,为了讨好上司,博得一个好印象,都是人之常情,朕不是那种迂腐之人,能够理解,若是在日常的生活交谈之中,倒也没有什么。但是,也将其应用于朝廷的各种往来公文之中,朕就不能接受了。”
“朕倒想问问,在这朝堂之上,在这关乎到国计民生之中,涉及到天下黎民的福祉,究竟是人之常情重要还是国家大事重要”
这个时候,随着气氛的变化,崇祯再次停了下来,看到几人那怪异的神情,愣神了片刻,心中为之疑惑,再一回想和回味自己的这一番言语,顿时了然于胸,知道了周道登等人为何是这副表情
“声明一点,朕不是在抬杠,更不是在强词夺理,夸大其词,而是在阐述一个事实,你们都是内阁的辅臣,应该都知道处理奏折的流程,除了你们亲自递送上来的以外,要稍快一些,其他的奏折都要经过反复的审阅之后,才能给予答复。”
“而且,若只是三两个奏折,或者是十几二十多个奏折那样写,写就写了,也就算了,朕权当一乐,就当缓解一下疲劳的精神,放松一下。可是,成百上千的奏折里,都掺杂着相同或相似的吹捧,先不说会不会审美疲劳,那已经是一种精神折磨,长期以往下去,让人看得想吐,非疯了不可。”
“当然,朕也知道,这不能说是哪一个官员的错,而是朝堂就是这种风气,使得一些官员不得不这样做,跟着效仿。否则的话,就会被视为异类,将会被人挤兑。”
说话之间,尽管崇祯的神情很平静,但在周道登等人的眼里,对于精于官场上的人情事故的他们而言,却是那么的不平静,话里话外都充斥着不满和义愤填膺,字字句句都透着小孩子般的置气。
他们能够理解,也能够想象,对于这样的年轻帝王而言,天天批阅着这样的奏折,重复地看相同或相似的言词,成百上千遍,绝不单单是审美疲劳,也不是单纯的麻木,而是有着想吐的冲动。
毕竟,曾经何时的他们,初期的时候,在处理着这样的奏折之时,日积月累下来,也被搞得脾气暴躁不已,直至渐渐地习以为然,麻木不仁了。
最终,感受着各位同僚那殷切的目光,态度开始发生转变,渐渐站在崇祯那一边,还是周道登站了出来。
“皇上,如果您真的不胜其扰的话,可以下一道手谕,通令各州府以及朝堂上的大小官员,从此以后,再次书写奏折之时,不得有任何的虚词,奏折里的内容,必须言简意赅,不得有任何不必要的赘述和夸大之言”
“周阁老,不止于此,朕的意思不仅仅是这些。”
崇祯爽朗地打断了周道登的讲话,脸上再次现出了淡淡的笑容,不等对方作出回应,进而又说道:“还有朝廷颁发的各种告示和行文,也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只要是识文断字之人,都能读的懂,哪怕是一个庄稼把式”
刹那间,不管是出头的周道登,还是内阁的其他辅臣,神色顿时僵住了,那种轻松愉快之色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毫无疑问,对于学识渊博的这些朝忠而言,被崇祯这个看似简单而合理的要求,给难住了。
虽然人人写得一手好字,都能写出一篇锦绣文章来,但是,没一个人能够保证,有那个底气,可以写出雅俗共赏的文章来。这个“雅俗共赏”的俗,不仅仅是指那些学识浅薄的读书人,还包括种庄稼的识字百姓。
显然,崇祯给他们出了一个大难题,天大的难题
这个时候,礼部尚书刘鸿训站了出来,开口说道:“皇上,即便是朝廷和官府颁发的告示再如何的简单,通俗易懂,像庄稼把式这些只是认得为数不多的字的百姓,也很难完全读懂告示的内容。”
“毕竟,除了之、乎、者、也等断句的语气词以外,那些庄稼把式能够勉强分得清,像其他没有这些语气词的句子,他们根本就看不懂,必须有读书人在一旁解读。”
“要写出这样的告示,只要是一个识字之人,就能看得懂,这也太难难了,也是千百年来困扰读书人的一大难题。否则的话,在私塾之中,认识书中的字,也不会让夫子一句一句的教了。”
整个过程中,崇祯都是认真地倾听着,没有任何的反驳,也不会去辩驳,因为他知道,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的标点符号的。
因此,虽然有文字,有书籍,要想看懂一本书,要想断句,判断到哪里是一段话,都需要老师的口述,念一遍,解释一遍,方能读的通,读得懂。
否则的话,若是随便拿一本书,给那些读书人看,他们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先研究一番,弄懂一篇篇文章的断句,然后才能去理解,不然,根本就可能立即阅读。
当然,像朝廷的文书、人与人往来的信函等等,之所以能够看懂,就是在于,书写之时,在一句话的末尾,都会带着语气虚词,比如之、乎、者、也、呜、呼、哀、哉之类的词语,从而替代标点符号的作用。
即便如此,有了这些语气虚词,读起来也有一些费事。
对于那些只是识得一些个大字之人,读起来就不能说费事那么简单了,而是吃力,甚至于根本就看不懂,而对那些经验累月浸y此道的读书人而言,当然是轻松无比了。
渐渐地,文华殿的气氛再次发生了变化,变得有一些异样起来,以周道登为首的官员,神色都是凝重不已,很是复杂,一副心事重重、很难做的样子。
然而,崇祯的神情却是轻松无比,是难么的坦然,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似乎并不觉得这是什么难题,事实也是如此。
眼前的这些名儒大家,学识渊博之人,他们虽然不知道标点符号的存在,也不懂得如何运用,有着后世灵魂印记的崇祯,却是懂得这些,可谓是门儿清
第六百零七章 好处多多
显然,当提出这些问题之时,崇祯就有了相应的准备,并有了应对之策,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事情进展地不会太顺利,不是因为臣子的对抗心理,抵触情绪,而是这个时候的局限性。
“喏你们先看看这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