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隶就有万顷良田。”
“庆阳伯就有五千四百余顷良田,分布在庆都、清苑与清河三县;长宁伯也有一千九百余顷良田,分别在景州、东光等县地;指挥佥事沈传进讨沧州、静海县,拥有六千五百余顷良田”
“崇祯”的心情很沉重,尽管早就了解到这些历史知识,但研究者和直接体验者还是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让他更加直观地意识到,明末时期的土地兼并有多么的严重。
仅仅是北直隶这一地,就能知微见著,可见一斑
之所以有这一番的对话,对刘若宰的询问,崇祯的目的很简单,无疑就是想要考验一下刘若宰这个新科状元,是否敢直言其中的利弊,得罪京城的那些勋贵
历史上的刘若宰虽然是名不见经传,比不得孙承宗、孙传庭、洪承畴这些人,但作为崇祯年间的第一位状元,这位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忠臣,任劳任怨,积劳成疾,最终死在任上。
尤其是他向崇祯举荐的两名官员之一,出任安徽巡抚,可是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史可法,智勇忠介,兼具经济的才能。
推荐的另一个官员阮之佃,乃是江宁主簿,虽然声名平平,却是极为忠于明室,以忠节全,而又不失治理一地的才能。
呼
崇祯心里常常地吐出一口浊气,尽管知道解决土地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效仿毛爷爷,推行“打土豪、分田地”之策。
但是,崇祯也很清楚,现在不是推行这一改革的最佳时机,时机还不成熟,若是行使皇权,使用雷霆般的强势手段,强制推行这样的土地政策,必然会引起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弹。
因此,在实行这一土地政策之前,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他崇祯对军队的强有力控制。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崇祯”不可能不知道毛爷爷推行这一土地政策时的情况,不仅仅是贫苦老百姓的众望所归,主要还有军权的支持,有着军队作为强有力的后盾。
毕竟,相对那些土豪劣绅,农民虽多,但依旧处于劣势。
所谓的劣势,不仅仅是财富和武器上面,关键还是在思想上面,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不能众志成城,不能团结一致的对抗那些土豪劣绅。
军队在侧,作为后盾,就有了极大的自信和勇气,再有那么一个人登高而招,振臂一呼,必然是云集响应,裹挟民意形成的雷霆之势,很容易就能推行“打土豪、分田地”之策。
脑海里飞速的闪过这些念头,崇祯露出满意之色,看着刘若宰,刚要说些什么,却被一个英姿飒爽的声音所打断。
“公子爷,马车里实在太闷了,也太无聊了,我也和你们一样骑马吧”
第八十章 化名
策马缓缓而行之间,众人循声望去,纷纷看向了中间的马车,一身男装的贵妃田秀英已经走了出来,站在赶马车之人的后面,衣带飘飘,身材纤瘦,英俊的神采之中,又透着淡淡的阴柔之美。
当然,相比于一般人的女扮男装,也许是一身武艺的原因,田秀英有一种英之感气,显得更加朝气蓬勃,像极了江湖儿女,自带着一股淡淡的侠者之风。
“秀英,你怎么出来了”
很显然,田秀英很享受崇祯这种亲昵的称呼,有一种普通人家夫妻的感觉,故作爽朗的一笑,颇为玩味的回道:“公子,待在马车里实在没意思,还不如骑马而行,欣赏这一路的风景,岂不快哉”
这时,似乎想到了什么,田秀英颇为撒娇的展颜一笑,话语稍稍停顿了那么一下,露出一副如嗔似怒的模样,转而说道:“公子,秀英现在可是男儿身,也该换一个名字,不能再使用这个名字了。不然的话,这副装扮就白费了。”
说话之间,似乎想到了什么,田秀英的脸上现出莫名的兴奋之色,故作沉吟的抛出了一个名字。
“嗯那就叫田禾吧”
“呃这是什么鬼”
崇祯愣了一下,忍不住地嘀咕了一句,进而又问道:“田禾秀英,你怎么取了这么一个名字”
“嘿嘿公子,臣妾这可是在学你啊”
田见秀意味深长的回应了一句,意有所指,在多数人还在愣神和疑惑不解之时,崇祯的脑海里却是闪过一丝明悟,顿时明白了,自己的化名就是取名字的后面两个字,“由”谐音为“尤”,最为姓氏。
而对方呢
取得的也是姓名的前半截,姓氏自不必说,“禾”不正是“秀”字的上半部分吗
“好吧田禾就田禾吧。虽然怪了一点,但还不错,喊起来还算朗朗上口的。”
崇祯颇为宠溺的来了这么一句,脸上忽得现出坏笑之色,进而看向距离马车最近的一名侍卫,也露出了淡淡的玩味神采,打趣的喊道:“你,将马匹让开田公子”
“好勒,谢过尤公子”
田秀英来了兴致,也打趣的回了一句,进而一个腾空跳跃,伴随着极为利落的前空翻,就稳稳地落在马背之上,双腿更是轻轻一夹,来到了崇祯的旁边,并肩而行。
仿佛失忆了一般,崇祯一扫刚刚的阴霾,像是忘记了土地问题所带来的不快,进而对着周围的众人喝道:“都记住了,以后若无特殊的情况,不仅要叫我公子,也要喊秀英为田公子。”
“是,公子,属下记住了。”
就在这时,一阵嘈杂的声音自前方的拐弯处传来,打断了众人的讲话,由于是夏季的原因,到处都是绿树成荫,杂草丛生,崇祯看不到拐弯处发生了什么,只能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的争吵,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就越来越清晰。
“告诉你,如果你不先发一部分行脚费,我们大家就不走了,这两千余辆小车的米豆,你们自己拉回去。”
“告诉你们,莫要把我们这些里甲惹恼了,逼急了。否则,全都撂挑子,统统不干了,直接回家,你们就请等着衙门的问罪吧。”
“别以为俺们这些庄稼把式不知道,此次到天津卫押运米豆,你们是私自动用的里甲。”
“朝廷可是有着明文规定,为公家气运粮食,必须给我们这些苦力行脚费。”
“哼你们这些苦哈哈,别给脸不要脸,切莫忘了,如果你们胆敢逃走,将会牵连到里甲内的其他人家,若是有了什么损失,要是赔不起的话,就拿你们家的童稚抵偿,卖给人家换银子。”
崇祯脸上的笑意早已消失不见,化为了一片乌云,阴沉的可怕,耳边还在回荡着前方的争吵,清晰可闻,转头看向了一侧的王之心。
“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儿”
“是,公子。”
相对于“崇祯”的愤懑,异常的生气,激烈反应,旁边的田秀英与刘若宰等人要淡然的多,一副平静的样子,似乎见惯了这种情况,一点也不觉得意外。
拖欠工钱,连坐,强抢人家孩子,变卖为现银,作为罚款,等等。
诸如此类的事件,在明末这样的时代,或许是司空见惯之事,再正常不过,但对“崇祯”这位拥有现代人灵魂之人,却是无法容忍,异常的排斥与反感,完全不能够接受的。
何况,“崇祯”还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
而在这个时候,陕西却发生着一件值得人高兴的事情。
汉中城内,巡抚衙门,大厅之中,巡抚孙传庭与布政使徐光启都是满脸的兴奋之色,相互祝贺着,毫不吝啬各自的溢美之词,高兴的神情溢于言表。
“哈哈徐大人,恭喜啊,推广新的农作物,已经初见成效,今年虽然依旧大旱,尤其是这个夏天,降雨量更是少得可怜,但您种植的番薯却是一片大好,很是喜人。”
“呵呵孙大人,你真是过誉了,下官推广的这些新农作物,之所以成功的在一些田地上搞试种,若不是大人你的鼎力支持,徐某也不可能成功啊。”
“徐大人,不用这么谦虚,本官不过是提供了一些田地,至于番薯、玉米和土豆的引入,在一些地方栽种,全都是您的功劳,而孙某一直都在主抓陕西的军纪。”
渐渐地,孙传庭与徐光启脸上那兴奋地红光开始收敛,恢复了平静,变得非常的凝重,后者更是语重心长地提醒道:“孙大人,下官在这里不得不泼一盆冷水,新农作物虽然耐旱,成功在陕西试种,在秋天就能见到成效。但是,也不能忽视一点啊”
听到这里,孙传庭的心里就是一紧,有一种不好的感觉,控制不住地打断了徐光启的讲话,询问道:“哪一点”
“哎孙大人,何必明知故问,您又怎么不可能知道是哪一点”
第八十一章 新的政策
徐光启叹息了一语,言词中弥漫着淡淡的无奈之意,进而继续说道:“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农作物确实适合在陕西栽种,一旦在陕西大规模栽种,再加上一直都在修建的水利工程,明年之时,最迟明年的秋天,旱灾就能有所缓解,三年之内,就能得到很大的治理。”
“然而,咱们不能不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如今的陕西,绝大多数的田地都掌握在那些勋贵与乡绅的手里,即便他们接受了这些新农作物,但是陕西的那些百姓很难从中得到实惠啊。”
“徐大人,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所谓的赈灾,就是帮助那些百姓走出困境,能够自给自足,稳住陕西越来越动荡的局势。”
孙传庭附和了一句的同时,轻轻点头,脸上的凝重之色愈发的浓郁,更是说道:“即便所有的水利工程完成,陕西大面积栽种新农作物,但对那些没有田地的老百姓而言,依旧没有什么用,还是要饿肚子。”
“孙大人,不仅如此,还有呢,皇上虽然划拨了百万赈灾之资,又拿出了一部分内帑作为军饷,但是,相对于陕西这么大的军费开支,还有以往拖欠的军饷,还是有一些捉襟见肘,远远不足啊。”
“如果后续的军饷没有着落,不能接上,孙大人,恕徐某多嘴,或许是有一些杞人忧天,军队的渐渐不稳,不能安抚好那些兵卒,陕西还是会出大问题的。”
一语落罢,徐光启直直地看着孙传庭,后者刚想要接话,说些什么,却被进来禀报的兵卒给打断了。
“孙大人,外面有一个人求见,自称是锦衣卫的千户高文采,说是有要事找大人,还带来了兵部和户部签发的联合行文。”
“快快,还愣着干嘛赶紧将人请进来啊”孙承宗不满的催促了一句,似乎想到了什么,转瞬就反映了过来,连忙说道:“算了,还是本官亲自去迎接吧”
很显然,徐光启愣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疑惑不解之色,一个锦衣卫千户而已,尽管有着户部与兵部的联合行文,用得着如此重视吗
尽管心中这样想,徐光启怀着满满的不解,没有多做停留,还是紧跟着上去,并附和道:“孙大人,稍等一下,还是咱们一起吧”
不久之后,大厅中不仅有孙传庭和徐光启,还出现了了高文采,后者一袭飞鱼服,显得很是飘逸而魁梧,散发着别样的神采,显得很是自信。
此时,孙传庭正在展读着联合行文,随着浏览的深入,变得神采飞扬起来,抑制不住的赞叹道:“妙,真是妙,朝廷的这个政策来得真是太及时了,大大缓解了陕西的赈灾压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徐光启有一些愕然,看到孙传庭的神情变得如此之快,显得是那么高兴,还是发自于内心的那种,不禁心生好奇之意,行文里面究竟是什么内容朝廷又有怎样的新政策
“徐大人,你也看看,朝廷的这个政策是不是来得很及时了正好一解咱们的燃眉之急,赈灾的压力将会小很多。”
徐光启疑惑而好奇地接过朝廷的行文邸报,没有回应孙传庭的话语,立即投入行文的内容之中,快速浏览了起来。
“徐大人,孙某早就听闻,天启年间的时候,兵部就采纳了贵州巡按傅宗龙的提议,向西南迁移中原百姓,充实到云贵等地,从而削弱那些地方吐司的影响力,最终达到彻底平叛西南之乱的目的,永久的解决问题,教化西南的那些化为之民。”
“实不相瞒,孙大人,徐某也听说过这个提议。”
徐光启附和了一句,轻轻点了点头,已经看完了行文的内容,并将合了起来,递给孙传庭的同时,脸上再次现出担忧之色,语重心长地转而说道:“可是,孙大人,咱们还是不得不面对那个实际问题,赈灾和军饷的银子依旧不足,朝廷的财政还是非常的紧张,调拨不出更多的银子。”
就好像迎面被泼了一盆冷水,孙传庭的脸上再次现出了凝重之色,刚想回应徐光启的讲话,却被旁边的高文采给打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