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好像迎面被泼了一盆冷水,孙传庭的脸上再次现出了凝重之色,刚想回应徐光启的讲话,却被旁边的高文采给打断了。
“呵呵两位大人,不必担心,这段时间里,皇上筹措到了不少的银子,国库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最多半个月,朝廷就会再次划拨新的赈灾之资和军饷,至少在两百万左右。”
“那就好那就好”
孙传庭与徐光启异口同声地来了这么一句,脸上虽是满满的高兴,但在对视的那一瞬间,都闪过了意味深长般的庆幸之色,不禁同时想起了京城的那场风暴。
“对了,孙大人,这是皇上给你的手谕。”
高文采就好像没有看到两人那一瞬间的神情变化,突兀的来了这么一句,同时从怀里掏出了一样东西,将其递给了孙传庭,而后者疑惑的接了过来,并立即展读了起来。
渐渐地,孙传庭眼里的异样之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兴奋的光芒,越来越炽烈,随着浏览的深入,整个人愈发的激动。
这个时候,徐光启没有再客气,怀着复杂的心情,稍稍上前一步,微微偏头,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也看起了手谕里面的内容,不看还好,一看之下,也是欣喜不已。
以田替饷,以田作为赈灾之资。
徐光启与孙传庭的脑海里相继浮现出这个念头,将那些无主的荒田和没收的良田转化为银子,作为军饷,作为赈灾之资。
对于那些有家人的士兵,拖欠和将来的一部分饷银,以市面上的价钱,换算为同等价值的土地,将土地补偿给给士兵的家人。
还有那些参与水利工程的民夫,以田地的形势,补发他们的报酬,从而减少对现银的需求。
如此一来,就可以节省出一大笔的军饷开支,也能让陕西的部分百姓拥有土地,只要这个政策能够长期维持,并予以贯彻,陕西就能够稳定下来,就不会出现乱军多如牛毛的情况。
被土地束缚起来的农民,只要能够勉强糊口,他们就不会造反,就不会跟着那些乱军闹事儿。
加上迁移一部分百姓到西南,分流出去,短期之内,即便陕西的大部分土地还掌握在那些勋贵与乡绅的手里,形势也不会像现在这般紧张。
毕竟,作为明末时期的两个有名大臣,孙传庭和徐光启还是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有些人,要分时候,有讲时机,才能去做,才能去动。
否则,只会偷鸡不成蚀把米。
高文采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就仿佛从未来过一样。
第八十二章 遥遥跟随
孙传庭与徐光启看着高文采离去的身影,两人的神色很是轻松,后者却突然问道:“孙大人,本官实在想不明白,高文采不过是一个锦衣卫千户,位阶不过正五品,您为何如此重视,不惜降低身价的亲自相迎”
“呵呵”
孙传庭很是没有来由的淡淡一笑,显得很是突兀,并未回答徐光启的询问,而是直直地迎向对方疑惑的目光,徐徐说道:“徐大人,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几个月以来,凡是皇上提拔的官员,年龄多是在三四十岁之间。”
“而且,破格提拔、委以重任的年轻官员也是越来越多,根本就不在呼朝堂上的那些老臣反对。从武科开试的这一改革举措来看,皇上越来越倚重武将。”
“如果梳理一下皇上这段时间的为政举措,以及预判一些政策所带来的结果,不难发现,照这样的形势发展下去,武将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高,直至可以比肩文臣,甚至于超越。”
然而,徐光启的反应却是很怪异,又是点头,又是摇头,紧接着抛出一句话,不知是在回应孙传庭,还是在喃喃自语。
“真是搞不懂如今的朝局,越来越看不清咱们的这位新皇上,这究竟是要干什么”
两天之后,大名府的官道之上,崇祯一行人遥遥地跟在一个数千人的押送队伍之后,不疾不徐的赶着路,
“李若珪,事情查得怎么样了有没有得到证实”
化身为尤检的崇祯直直地盯着前方的押送队伍,目光闪烁不定,旁边化装成普通随从的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珪相当于副锦衣卫指挥使,听到询问,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张口就回答了出来。
“公子,已经确定了,根据先行的锦衣卫暗卫来报,打听到的消息,这支队伍压送的米豆是从天津运到大名府,承办的人员是开州的官吏,私自动用了地方的里甲,允诺那些里甲,以朝廷的赋税抵扣行脚费。”
“那他们怎么起了争执呢”
崇祯的眉梢挑了挑,这样问之时,心中已经有了某种猜测,虽然还不是真相,但也八九不离十。
“公子,这也弄清楚了。”
李若珪脱口而出,回了一句,似乎有着某种顾忌,害怕崇祯动怒,但也只是持续了那么一瞬间,紧接着就继续说道:“这些里甲之所以与承办人员起了冲突,原因很简单,在起运米豆的过程中,他们听到了消息,开州官吏口中所谓的赋税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乃是杜撰而来,所以他们就想要回应得的行脚费,而不是以赋税或徭役地形式抵扣”
作为一个明史专家,“崇祯”当然知道,里甲乃是明朝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理论上讲,一里之内为一百一十户,推举丁粮最多的十户为里长,其余白户分为十甲,每甲有甲首一名,如此构成了里甲制度,明朝行政的最基本单元。
而里甲制的存在,极大方便了官府治理地方,征税粮食以及各种徭役,也是通过里甲完成的。
里甲的服役很简单,平常之时,轮流服各种徭役,如此一来,不至于影响地方的正常生活,农事的照常进行。
当然,不得不提一点,所谓的里甲,仅仅是理论上而言,并不一定一里内必须有一百一十户,毕竟南北的实际情况不同,由于地域的差别,生活习惯的不同,村落的分布特点也有极大的差异。
崇祯心中了然,明白的轻轻点头,自语道:“按照朝廷的规定,对于这些负责押运的运夫,官府都要予以行脚费。这些开州承办人员真是打得好主意,私自动用里甲,以服徭役的名义前往天津,以眼前的情况来看,至少私派了两千小车,每辆折银二两,如此一来,这些官吏最少也能贪污四千两。”
猫有猫道,狗有狗道。
崇祯已经平静了下来,不再那么生气,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明末各种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贪官污吏横行,大官可以通过横征暴敛贪污,这些小官小吏也能以这种方式敛财。
“公子,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越接近大名府城,从承办人员的种种表现来看,挑毛病的动作将会越来越频繁,恐怕那些里甲很难拿到行脚费。”
刘若宰策马走了上来,如此说了一通之后,看了看前方,进而又补充道:“而且,那些里甲多是一些普通百姓,在起运米豆的过程中,饮食起居的花销都是靠那些承办人员的。一旦没有了吃食,即便承办人员真得不付行脚费,他们也无法在大名府城生活下去。毕竟,告状好办,但结果却需要一个过程,衙门的审理有一个时间段。”
“不错,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根本就耗不起。”
崇祯回应了一句,话里充满同情之意,进而颇为嘲讽的继续说道:“何况,自古以来,就有那么一句话,民不与官斗,这些开州的承办人员虽然只是一些小吏,但也属于官的范畴,若无意外的话,那些里甲很可能选择息事宁人,认倒霉。”
这个时候,吴邦宰策马走了上来,稍稍落于人后,似乎是知道“崇祯”的秉性,喜欢别人的畅所欲言。
“公子,小的倒不这么看,反而觉得那些里甲会据理力争,不顾一切的讨回行脚费,哪怕是闹到公堂之上,与那些官吏撕破脸”
“喔吴邦宰,你怎么就知道他们一定会闹,不惜得罪那些官吏”
“公子,你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里甲的情况,除了里长和甲首之外,其他的人家生活的并不是很好,省着点用的话,二两银子足够一些普通百姓一年的开销。”
崇祯听得频频点头,一点也不怀疑吴邦宰的这些话,据他所知,明朝时期的一个县官,年俸也就几十两,可以养活一大家子,仅此一点,足可见二两银子的购买力。
赶路的过程中,崇祯可是询问过米价,二两银子可是能够买到三百多斤大米。
何况,对于那些普通百姓而言,尤其是现在的这种光景,怎么舍得买好粮食
多是粗粮为主,糊口度日,能够果腹就行,如此一来,二两银子就显得更加重要。
崇祯偏头看向了李若珪,突兀的问道:“对了,大名府现在的知府是谁”
话刚一说出,“崇祯”就后悔了,脑海里浮现一些历史信息,想到了大名府的知府是谁,那可是明末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李若珪的回答正好验证了这一点。
第八十三章 另一种形式的土改
“公子,大名府的知府是卢象升。”
刹那间,天雄军三个字浮现在“崇祯”的脑海里,不禁心中一动,暗想,或许可以提前组建天雄军,拱卫京师的同时,也能为土改保驾护航,先行在北直隶搞小规模的土改。
当然,所谓的土改,不仅仅是先在北直隶搞试点,土改的形势也是不一样的,不像毛爷爷那般来得彻底,上来就搞“打土豪、分田地”的那一套,而是更加的温和,以其他的名义收回大部分的土地,以奖赏或发饷的形式分给百姓良田,而不是直接、无偿的给予。
比如,入伍参军,服各种徭役,等等,
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义务出力,有着一定的“薪资”,只是这个所谓的“薪资”不是现银,而是土地,或是将土地给那些人自己,亦或是给那些人的家人。
当然,一旦实行土改,将会出现各种由头,从那些勋贵手里弄到良田的同时,以各种理由给北直隶的百姓,争取人人有田种,属于农民自己的田地。
闪过这些想法之后,崇祯轻轻点头,这才回道:“嗯,知道了。”
不久之后,随着那队运送米豆的队伍进入大名府城,崇祯一行人也来到了城内,站在大街上的一侧,看着渐行渐远的运送队伍,崇祯头也没回的说道:“杨启聪,带着几个人,跟本公子一起去看看。”
作为绝声卫的指挥使,虽然是一个哑巴,但听力却是格外的灵敏,立即做出了几个手语,紧接着,走出了几名绝声卫,其中也不乏正常之人。
“李若珪,你带着其他人先找一个客栈,安置下来,再差人到大名府城的粮仓找我。”
“是,公子。”
李若珪犹豫了一下,似乎有什么心事,还是一口答应了下来,虽未提出反对,却向其他人投以求助的目光,脸上弥漫着淡淡的担心之意。
尤其是化名为田禾的田贵妃,更是直接说道:“公子,只带这么几个人,我们实在不放心您的安全。不如咱们先找一个客栈住下了,留下一个人跟着就是,随时将消息传给你。”
很显然,大部分人都不放心崇祯这样做,只身犯险,只是带几个化身为随从的绝声卫,担心出什么问题
“是啊,公子,眼看着快天黑了,那两千多辆小车的米豆根本不可能一下子放入粮仓,只要那些承办人员不傻,绝不会在这个时候卸磨杀驴,对那些里甲不利。否则,一旦米豆有一丁点的闪失,绝不是他们能够吃罪得起的。”
刘若宰说服了崇祯,使得后者没有再坚持。
“也是,就算是要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也要等到米豆入库,那些承办人员才能放心的离去,逃之夭夭,迅速返回开州。”
说这些话之时,崇祯心里总有一种感觉,运送米豆的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看似不过是官吏贪墨几千两的行脚费,但却动用了几千人的里甲,可是有着两千多辆的小车。
就凭这一点,能够抽调几千人的里甲,绝非是几个小官小吏能够做到的。
“走吧,留下两个人跟着,咱们先找一个客栈住下,一连几天在荒野赶路,也挺累的。”
一语落罢,崇祯舒展了一下身体,一马当先,径直向前走去,而锦衣卫同知向旁边的两个大汉使了一个眼色,后者随即留下坐骑,快步追向运送米豆的队伍,遥遥跟随着。
天色渐暗,唯有晚霞犹存,红彤彤的就像烈火焚天一般,使得大名府城陷入暗红的光幕之中。
大名府城内的粮仓大门洞开,一辆辆小车被推入其中,里甲刚想卸掉小车上的麻袋,却被旁边的官吏阻止了,引起了短暂的争执。
“哎哎先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