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达人秀-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出条件的那一刻,卢象升整个反而轻松了起来,愈发的平静,顾忌也少了许多。

    “皇上,您也知道,以顺天府为中心,京城为中心点,北直隶十之七八的土地都掌握在皇亲国戚、勋贵和一些朝廷的重臣手里,而那些人手握如此多的良田,却无意、也不能将全部的所属田地充分利用,许多都是废弃,成为了荒田,亦或是成为了草场。”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尤其是一个明史专家,“崇祯”瞬间就明白了卢象升的意图,却未给予明确地答复,还卖了一个关子。

    “卢象升,既然你这么的自信,有把握,朕这次南下微服私访结束之后,如果你能够草拟出治理北直隶的折子,如何将其治理好好的各种措施罗列出来,要是可行,朕就会同意。至于你的那些顾虑、担心之处,不久之后,就会全部消失。”

    说这话之时,崇祯的心里愈发坚定了那种想法,先在北直隶实行另一种形式的土改,方式方法将会更加的温和。

    渐渐地,两人又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自始至终,崇祯都从未提起过今天的事情,反而那股欣赏之意愈发的明显。

    看着卢象升从窗户跳出去,崇祯想起历史上的这位名将死得很是憋屈,同时也联想到了袁崇焕,皇太极带兵入关,兵临京师城下,一连串的请求虽然激化了历史上的崇祯的猜忌之心,但皇太极的反间计之所以成功,京城的那些勋贵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距离京城越近,属于权贵的土地越多,越集中,袁崇焕的消极防守策略算是惹恼了京城里的那些权贵,毕竟,建奴持续的祸乱北直隶,一直在京城四周“转悠”,他们损失的越惨重。

    所以,当听到袁崇焕勾结建奴的流言,再加上有心人的推波助澜,还有崇祯的猜忌之心以及积累的不满,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了。

    因此,在此时的“崇祯”看来,袁崇焕之死,不是皇太极的反间计有多么的高明,而是多方作用的结果。

    擅杀大将,不管是什么的原因,袁崇焕在崇祯的印象都是急转直下,直至跌落到谷底,恶劣到极点。

    “崇祯”摇了摇头,不再想那些历史信息,脸上现出意味深长之色,北直隶先进行小规模的土改,另一种形式的“打土豪、分田地”,不仅是在搞实验区,更是将卢象升彻底推到勋贵与乡绅的对立面。

    到时候,只要卢象升站到勋贵与乡绅的对立面,自己才能真正的放下心来,将土改推行到全国,彻底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不难想象,近有天雄军的保驾护航,远有秦军的策应,两支最为精锐的军队一东一西,不断地向南推进,一点一点地实行土改,直至覆盖全国。

    解决了土地问题,拥有了土地,就等同于将绝大多数的百姓束缚在了田地之上,让他们有了牵挂与寄托,轻易不会跟着造反。

    当然,在这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赋税不能过重,百姓能够生活下去,有口吃的。

    如此一来,土地才真正的具有捆绑作用,将百姓牢牢地绑在那一亩三分地之上,凭着辛勤耕耘的天性,不断地劳作,在地里刨食儿吃。

    这就是华夏人的天性,那种有一些“犯贱”的品格,但凡有一口吃的,就不会闹事儿,跟着造反。

    即便是后世,放眼于天下,没有谁比华夏人更热爱和平,不喜欢战争,就算是在某个特殊的时期,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有口吃的能够勉强度日,就不会闹事儿,任劳任怨地看着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

第八十八章 无奈之举?

    时有诗云:“中州地半入藩府”,“唯余芳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

    这一天,河南开封府的荥阳附近,官道之上,崇祯一行人顶着火辣辣的烈日,缓缓前行,看着身边不时走过的百姓,骨瘦如柴,面黄肌瘦的模样,崇祯的心情就十分沉重。

    尤其是听到诸如此类的诗词、民谣或顺口溜,崇祯的心里就会有一阵莫名的刺痛,相比于了解到的那些历史,眼前的这一切更加的真是,让人感触深刻。

    小冰河时期已经初现征兆,正在影响着河南的百姓生活。

    一路走来,大家似乎猜到了崇祯为何生气,作为生意人的吴邦宰,常年来往于南方与北方,相比于那些朝廷官员,对于一些地方问题更有独到的见解。

    “公子,不必这么忧心,这些藩王宗室之所以这么看似疯狂的兼并土地,这也是无奈之举,没办法的事情,为了满足王府的花销,为了让家室维持富足的生活,他们不得不这么做。”

    “无奈之举”

    崇祯嘀咕了一句,回头瞥了一眼吴邦宰,进而继续说道:“这是不是过于无奈了”

    “公子,你可能还不知道,河南的这些宗室,并不全是像福王、潞王、周王、赵王、唐王、郑王和崇王几位王爷,在各自的藩地有大片的土地,即便没有朝廷的禄米,也能过上奢靡的生活。”

    “其他的宗室却截然不同,由于朝廷的诸多禁令,宗室不能出仕,若无旨意,更不能离开藩地,这一系列的限制,就只使得他们只能不顾一切的兼并土地,从而获得收入。”

    “而且,河南就这么大,除了七大藩王之外,其他小的郡王宗室不计其数,河南会是这样的情况,就也不足为奇。”

    作为一个灵魂穿越者,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崇祯”当然知道这些事情,之所以神色难看,心情低落,只是身临其境之时,有一些难以接受而已。

    这时,刘若宰走了上来,吴邦宰说完之后,也说了一些自己所了解到的事情,有些补充说明的味道。

    “公子,在京师之时,属下就曾经了解过,嘉靖八年的时候,宗室人口还只是八千二百左右,到了万历三十三年,登记在册的宗室人口,就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七千人,按照宗室人口的这种增长速度,宗室人口的禄米总数,在全国的田赋总收入之中,早就出现了逆差,到了天启四年,这种逆差高达一倍有余。”

    “嘉靖三十二年的时候,岁供京师的禄米不过四百万石,而朝廷所需要承担的各处宗室禄米总计却有八百五十三万石”

    “万历初年的时候,全国的财政总支出约有一千八百五十四万两,用于宗藩的俸禄就约有五百五十二万两,时至今日,用于各地藩王宗室的支出肯定会会更多,而朝廷的财政收入却不断减少,大幅度的缩水,每年不过两千万两左右。”

    呼

    崇祯又不傻,暗暗长呼了一口气,又怎么会听不出刘若宰的意思

    这不仅仅是为藩王宗室说情、安抚自己那么简单,更是在与自己算一笔账,往深得说,就是暗指分封的危害,那些宗室已经成为蛀国之虫,不断地蚕食大明的国力,吸百姓之髓,朝廷已经无力负担。

    当然,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有着诸多束缚的许多宗室,确实有一些无奈,在面临不能按时拨发禄米,就只能使用其他手段,巧立名目,通过兼并土地的形势,增加何人收入。

    这一刻,“崇祯”不禁想起了一份历史记载,万历三十五年的时候,邢科左给事中曹于汴的奏疏,其中所透露地当时军费开支,宁夏之役所费饷银两百万,东倭之役七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三百余万。

    也就是说,万历初年用于宗室的俸禄,不包括米粮,就够一次宁夏之役和播州之役。

    换句话讲,如果朝廷不再供养这些宗室,让他们自食其力,每年就不用再为军费开支而烦扰了。

    别人不知,他这个“崇祯”可是清楚,明末的时候,也就是崇祯年间,宗室人口已经达到了百万,而大明的总人口更是高达两亿

    为了百万人,而逼迫一亿多人造反,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情。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毛爷爷的那句“从农村包围城市”,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仅仅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分析而出,还有一种历史教训的总结在其中。

    毕竟,推翻大明王朝的不是清廷,而是李自成这些起义军,社会最底层的存在。

    所以,在“崇祯”看来,在中国的历史长流之中,真正读懂历史,以史为鉴,根据现实情况,并能将其运用到现实之中,唯有两人。

    李世民和毛爷爷

    崇祯摇了摇头,看了看四周的风景,在明末起义军的历史上,有一个荥阳大会,汇聚了明末时期起义军中的各个风云人物,商量对策,如何应付明军

    对于是否真得有“荥阳大会”,历史研究界虽然有着很大的争议,但这并不影响崇祯此时的感触,河南一半的土地落入藩王之手,再加上那些乡绅巧取豪夺、兼并的土地,还有多少田地是属于农民的

    当绝大多数农民沦为了佃农,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隐藏着一种巨大的危机,平常只是,倒还不觉得什么,一旦有大的天灾,这个危机就会显现出来,犹如火山爆发,像河流溃堤,一发而不可收拾。

    元朝末年不就是这样吗

    虽然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主要还是绝大多数的百姓没有自己的田地,如果朱元璋的父母有那么几亩薄田,也不至于饿死,还会有后来的朱家王朝吗

    崇祯摇了摇头,不再想这些十分沉重的问题,而是侧头看向了李若珪,询问道:“还需要多长时日,才能到河南府洛阳”

    很显然,李若珪愣了一下,没想到话题突然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只是失神了那么一瞬间,当即就答道:“公子,至少还需要三天。”

    崇祯轻轻点了点头,就没有再多说什么,而是望了望天空,那极为刺眼的烈日,如此恶劣的环境,严重影响着一行人的赶路速度。

    即便英姿飒爽如田秀英,在如此的酷暑之下,皮肤被晒得微黑之后,也不得不忍受那份枯燥与无聊,重新钻回了马车。

第八十九章 很严重

    开封府,巡抚衙门。

    巡抚丘兆麟处理公务的同时,不时地看向书案前的几名官吏,虽然是在奋笔疾书,在行文上勾勒之间,却不影响他下达命令,治理河南的政策。

    “本官就不多说废话了,只要是河南的老人,在这河南的官场之上,没有人不知道我丘兆麟的。”

    “不管别人如何,不管其他省如何,只要本官还是河南的巡抚,在任一天,你们就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朝廷的律例,不得徇私枉法,不得胡乱摊派苛捐杂税。”

    “一定要注意了,本官可不是说说而已,一定要加强河南的里甲制度。”

    “还有河南境内的土地,不管是在耕的,还是荒废的,都必须登记在册,丈量清楚。”

    随着一个又一个政令抛出,下方的官吏早已震动非常,微微动容,钦佩丘兆麟的大胆之时,居然敢做出这样的举措,心里很不是味儿,觉得很难做。

    这位重新启用的巡抚大人,可谓是野心勃勃,这才上任没多久,就想大展拳脚,政令遍布河南的民风、教育、军备、仓储、土地等等。

    与此同时,这些官吏看似唯唯诺诺的样子,心里却怀着观望的态度,这位丘大人虽然一心为民,对朝廷忠心非常,但能否长久待在河南,他们还是保留着很大的意见,并不是很看好。

    毕竟,当成为河南势豪的公敌之时,不论官大官小,都是罕有好下场

    官吏们各怀心思的相继离去,管家丘璀走了进来,同时也是丘兆麟的心腹,满脸忧心忡忡的模样,看到老爷还在埋头公务,那副勤勤恳恳的模样,让他就是心有不忍,语气变得也缓和了许多。

    “老爷,你可要小心了,千万不要太过相信那些官员,别看他们现在一副顺从的模样,暗地里却是小动作不断,与当地的豪绅、勋贵勾结在一起,给老爷你使绊子。”

    “丘璀,怎么了”丘兆麟抬头看了一眼丘璀,再次埋头处理公务,不等对方回答,似乎想到了什么,进而问道:“你是不是听到了什么消息”

    很显然,丘璀迟疑了一下,似乎有所顾忌,但一想到丘兆麟之前的种种作为,宁愿辞官归故里,也不肯与魏党同流合污,祸乱天下,老爷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将当官看得十分重要,心里的顾忌也就少了许多。

    “老爷,是这样的,一些豪绅勾结河南的权臣,并获得河南诸王的同意,他们私下起草了一份联合署名奏折,向朝廷弹劾你,想将老爷赶出这河南。”

    丘兆麟很平静,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依旧在批改着衙门的公务,似乎感受到了丘璀的焦虑之意,淡淡的回应道:“弹劾就弹劾吧,当做那些事之时,老爷我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