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4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是。”
  陶应一听糜竺说起北面和西面的兵势,顿感头都大了。
  “公孙瓒南下,曹豹已经率兵前往抵御,但战况一直不佳,这个时候如果曹操又出兵犯境,我等实难抵御,还请子仲帮忙,给我想个办法才是。”
  糜竺道:“如今之际,一定要与曹操议和,予他钱粮财货,恳请两家和睦,只要是能够稳住曹操,单是公孙瓒一路兵马虽然难敌,咱们却也不至于有灭顶之灾。”
  在这个时空,陶谦因为当年陶商被牵制在刘琦手中,故而一直不敢得罪刘琦响应袁术,因而徐州方面没有和袁绍曹操形成对立关系,而也就没有曹操大举破陶,血屠彭城的事件。
  而曹操的老爹曹嵩,也没有死在徐州人手中,目下已经是平安的抵达了濮阳。
  故而,曹,陶两家在关系上,虽然相对一般,但也绝不是如同历史上的那般苦大仇深。
  只要陶应给出的条件足够丰厚,想来还是可以稳住曹操的。
  而徐州诸郡,虽然这些年也经历了不少战争的洗礼,但好歹没有致命的打击。
  因而还算是丰饶。
  “行,那就依子仲先生所言,派孙乾为使者,去往濮阳见曹操……至于我那个兄长,罢了,好好待他,让他安安生生的来,安安生生的回荆州,只要他不惹事便可……”
  “少君英明。”
  ……
  陶商回了郯城,祭拜亡父,然后又看了他的弟弟陶应,兄弟俩在灵堂上抱头痛哭。
  当然,陶商的眼泪真一些,陶应的眼泪假一些。
  随后,陶应当着众人的面,拿出了徐州牧的印,请陶商接下,并言自古家业当由嫡长子继承。
  但陶商却死命不从。
  他说徐州牧乃是朝廷职位,非是陶家私产,当遵循朝廷旨意,而朝廷木下雨已经下旨敕封他为犍为郡守,并夺情上任,他守孝之后,自当返回益州,这徐州牧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陶应再三请求,但陶商只是不从。
  眼见兄长如此真诚的退却,陶应心软了,同时心中也有些自责,是不是对自己的兄长过于防范了?
  从小到大,陶商一直都是让着自己的,实有君子之风。
  陶应于是便收了印绶,兄弟俩坦诚相待。
  一晃三个月过去了,陶商向陶应请命,想去琅琊郡的诸葛家,替刘琦拜访琅琊的名士诸葛玄。
  诸葛玄昔日乃是刘表从吏,后辞官归乡返回徐州,这点陶应知晓。
  陶商代表刘琦去拜访他,想来说的也都是荆州之事,对陶应并无什么大的影响,于是他慨然应允。
  陶商随即前往诸葛家。
  诸葛玄当年在刘表属下为吏,后闻其从兄诸葛珪病逝,便辞官归乡,代替其从兄打理家业,一晃经年。
  诸葛家昔年曾与袁术有过交际,袁术敬慕诸葛玄的声名,去年来信,想要表奏他为豫州郡守,让他全家南下移往庐江,授予重任。
  诸葛玄对此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直到陶谦病故,公孙瓒率兵南下讨伐徐州,诸葛玄隐约感觉到,徐州这地界似乎有些不太平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代表刘琦的陶商前来拜见诸葛玄。
  陶商是陶谦的儿子,又是刘琦的使者,诸葛玄不能不谨慎对待。
  虽然原先没见过,但诸葛玄还是很热情的迎接了陶商。
  陶商也不客套,一见面就向诸葛玄表达了刘琦想要诸葛玄移家中人去荆州的事。
  同时,刘琦还表示,愿意上表朝廷,附和袁术奏请诸葛玄为豫州郡守,只是希望诸葛玄不要去庐江,而是来荆州受任。
  毕竟豫州目下大部分的地域都在孙坚手中握着,诸葛玄就是受了朝廷的敕封,直接去上任的话也不过是找死而已。
  诸葛玄闻言很是犹豫。
  “镇西将军的美意,玄心领了,只是诸葛玄原先与镇西将军从未有过交集,镇西将军为何要这般善待于我?”
  陶商道:“镇西将军横跨荆,益两州,乃是当世英雄,他从刘荆州治学,心中常挂念这天下有名望的经学贤士,琅琊诸葛家乃是士族名门,镇西将军久仰大名,他希望诸葛家能够去往荆州,安居乐业,治学为官,这也算是镇西将军为大汉朝保全了一个名门,这是镇西将军的初衷,仅此而已。”
  诸葛玄心下感慨,道:“可是,袁公路先邀请我去往庐江,若是不应,恐为人所指。”
  陶商道:“袁术志大才疏,如今占据江淮却横征暴敛,不懂体恤于民,而荆州乃是丰乐之土,被镇西将军保护的犹如铁桶一般,诸葛公只有去荆州,才能使家族安泰长存,您还是要考虑清楚才是啊,”


第七百一十章 诸葛瑾的理想
  陶商的话说的挺真诚,而且也很符合当下的形势。
  放眼烽烟四起的大汉朝,目下最为安泰的地方,也就是荆州,大批量的人口南迁,安居于楚,这事诸葛玄不是不知道。
  相比于袁术的庐江郡,还是荆州这个世外桃源最适合安居了。
  只是四年前,诸葛玄曾在荆州任刘表麾下属吏,但他并没有跟随刘表干多久,在初平二年就返回了徐州的的故乡。
  所以对于诸葛玄而言,他内心中也对刘表也有几分歉疚之情。
  如今又让他回荆州为官,他也着实落不下这个面子。
  但是今天,陶商却代表刘琦,主动来给了他一个台阶下,这让诸葛玄的心中很是舒服,同时他心中对山阳刘氏父子的感激之情更甚。
  当天,诸葛玄就留了陶商在自己的庄园中过夜。
  晚上,安顿好了陶商,诸葛玄随即让人将他的从兄的三个儿子召到了自己的书房。
  诸葛玄的从兄诸葛珪去世后,留下了三个儿子,老大诸葛瑾,现年二十一岁,老儿诸葛亮现年十四岁,老三诸葛均,十岁。
  三个孩子年岁都不大,却都异常懂事明理,平日里不但肯学用功,且还知书达理。
  诸葛玄回琅琊之后,除了主持家业之外,还一门心思的培养这三个侄子,特别是诸葛瑾和诸葛亮。
  诸葛玄常对族中人言:“日后能扬我诸葛家之威名者,必瑾儿与亮儿也。”
  三个孩子进了诸葛玄的书房,向他问安,随后在诸葛玄的示意下,跪坐于书房的两旁。
  饶是一家之亲,三个孩子在诸葛玄面前,也非常恭顺,他们在诸葛玄面前从不踞坐,必须是挺直腰背的跪坐着。
  诸葛玄随即认真地将去荆州的事对他们说了一遍。
  说完之后,诸葛玄问他们三人道:“去荆州的事,你们三人以为如何?”
  说是问他们三个,但诸葛均此时年纪尚小,虽然比同龄人懂事,但对政治和家族上的事还涉猎不深,所以诸葛玄这个问题,主要针对的还是诸葛瑾和诸葛亮。
  诸葛瑾听完之后,道:“荆州丰乐之土,太平之地,叔父又承蒙刘将军看重,比起徐州四战之地,实在是要强出太多……对于此事,瑾甚感赞同。”
  诸葛玄满意的点了点头。
  诸葛瑾已是加冠之年,为人老成持重,眼光深远,颇为可信,他既同意了自己的意见,那想来此事无差。
  诸葛瑾继续道:“只是,我诸葛氏一家若要举族而往,却多少有些不妥,侄儿认为,叔父可带两位弟弟并族中亲眷前往荆州……侄儿就不同叔父一起去南方了。”
  这一反转来的很是突然,把诸葛玄给弄愣了。
  他疑惑道:“子瑜,你此言何意?难道你不想随我们一同去荆州?”
  诸葛瑾摇头道:“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叔父可还记得颍川荀家?”
  诸葛玄点了点头,道:“自然知晓。”
  “颍川荀氏,据侄儿所知,依旧有在本家赋闲不仕者,有在袁绍麾下者,有在刘琦麾下者,亦有在曹操麾下者,他们分散于天下各大势力中,游刃其间,家族策略既清楚又明晰。”
  诸葛玄有点没太明白诸葛瑾的话中之意。
  “这与咱们家去荆州有何关系?”
  就在这个时候,一旁的诸葛亮发声了。
  “叔父,兄长的意思是荆州虽好,但若是举族入仕于南方,日后万一山阳刘氏败落了,我诸葛氏一门尽皆受其牵连,非明智之举……兄长如今已是过了冠礼之年,不需和我们一起走,我们去荆州,兄长可往他处入仕,如此,日后万一山阳刘氏落败,我诸葛氏一门也有兄长在外可撑大局,不至于满族都被其牵连。”
  诸葛玄闻言,顿时恍然大悟。
  他欣慰地看着诸葛瑾和诸葛亮,感慨道:“唉,真是后生可畏,你二人的见识,如今已是超过了叔父……叔父老了,想法过于简单,比不上你们年轻人了……兴旺咱诸葛氏一门的重任,日后就要交到你们手里了。”
  诸葛瑾和诸葛亮一同作揖应命。
  诸葛玄问诸葛瑾道:“子瑜,如今天下诸雄之中,你想往何处投奔?”
  诸葛瑾认真地思索了一下,道:“侄儿想往河北袁绍处,寻求发展。”
  “袁绍……”诸葛玄默默地念叨了一下,道:“此言在理,当今天下,南有刘琦,北有袁绍,刘琦为宗室英杰,袁绍为门阀之首……他们两个人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阵营,谁最后能够压过谁,叔父我也看不出来……如此,你我一南一北而行,却也是好的,不论哪路日后得势,咱们也都可以给诸葛家留一条后路。”
  诸葛瑾道:“叔父明鉴。”
  ……
  叔侄几人详谈许久后,兄弟三人才离开了诸葛玄的书房。
  诸葛均年纪小,在这样的场合下,也不过是听个过场热闹,他自己也不甚感兴趣,随后便回房间去睡了。
  诸葛瑾却是和诸葛亮坐在院内详谈。
  “唉,今日白天还在一起读书,不想今夜一番谈话,却要彼此各奔东西了……”诸葛瑾无奈地摇了摇头:“真是世事多变啊。”
  诸葛亮道:“兄长其实早就有入仕的打算,就算是没有今日之事,也一样会有其他的借口,咱们兄弟分开,是早晚的事,今日一切尽在兄长算计之中,何须过谦。”
  诸葛瑾闻言一愣,接着哑然失笑道:“果然,在咱们诸葛氏中,不论老幼,还是你最有远见……早知道我瞒不过你,适才你当着叔父的面,为保全发扬诸葛家的一番言语,也令为兄深以为赞。”
  诸葛亮摇头道:“其实……我们一家也大可不必如此,就算是咱们全去了荆州又能如何?只要咱们兄弟都在一块,不管日后天下局势有何等变化,以咱兄弟之才,想要保全诸葛氏也非难事,为什么兄长偏要单独行事呢?”
  诸葛瑾摇头道:“二弟,你还小,不懂……为兄想要的,并非保全诸葛一门这么简单,而是将诸葛氏一门发扬光大。”
  诸葛亮闻言沉默了。
  诸葛瑾年纪轻轻,胸中志气高远,有雄心壮志,仅仅只是简单的守护家族,并不符合诸葛瑾眼下的志向。
  他不想跟随诸葛玄的脚步,而是想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诸葛亮轻叹口气,摇头不再言语。
  聪明如诸葛亮已经看出,眼下的诸葛瑾是无法劝服的。
  诸葛瑾突然对诸葛亮道:“二弟,那刘伯瑜乃是当世英雄,你随叔父到了荆州,在他面前务必要好好表现,也好为自己谋一个好的前程。”
  诸葛亮却是摇了摇头:“英雄不英雄,雄主不雄主,却还需由弟弟我自己来审度判断……”
  诸葛瑾看见诸葛亮认真的神情,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
  但最终诸葛瑾还是将话头咽了回去。
  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个二弟为人极有主张,不是谁来都能劝的明白的。
  希望二弟有个好的前途。


第七百一十一章 徐州第一富豪
  次日,诸葛玄开始让家中的人收拾东西,并着人开始往外变卖族中的田产和屋舍。
  北方不宁,时局不定,兵荒马乱的,既然要走那就干脆走得彻底一点,索性将族中基业变卖,不留一点念想,让自己家族彻底地离开这个地方。
  陶商在得知诸葛玄的动作之后,极为高兴,他先行向诸葛玄告辞,返回郯城。
  三个月的守丧之期一转眼就要结束了,陶商也向陶应告辞,准备返回荆州。
  与此同时,从雒阳那边,天子的敕封使者也抵达了徐州,他带来了刘协的圣旨,敕封陶应为徐州牧。
  这一下,陶应喜不自胜,睡觉都能乐出声来。
  亲哥走了,徐州牧是他的了,从今往后,他将成为搅动一方、拥兵数万的一方牧守,何其快哉!
  他实不知,表面上的荣光和地位其实都是虚的,此刻的他和他的徐州,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这个危机一旦处理不好,结果就是失地败亡的结局。
  就在陶商离去前的几日,有一名徐州本土的豪强富户亲自找上门来为陶商践行,同时赠予其重礼,包括两千万钱和上百名随行的年轻仆役,外加驮马五十匹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