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5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辈对大汉的赤诚之心,便足够了。”
  典韦一个劲地点头道:“是!是!君侯所言甚是!这名起的好!”
  “派人,将这两个字快马加鞭送往蜀中,亲自交于夫人手上。”刘琦一伸手,将那缣帛交给了典韦。
  典韦急忙伸手接过,然后匆匆忙忙的去安排人了。
  “站住!”刘琦突然冲着典韦喊了一句。
  典韦一下子就停了下来。
  “何事?”
  “告诉张允,将我适才说的那三句话,让卫士署的人在各州郡中广为传颂,明白吗?”
  典韦不明所以地看着刘琦,忽然想不起来刘琦适才说什么了。
  刘琦长叹口气,道:“兴国安邦,中兴汉室,扶保陛下……”
  典韦闻言恍然大悟。
  “诺!”
  ……
  不久之后,各州郡都开始传颂刘琦得子之后,为儿子取名,寓意为‘兴旺汉室,扶保皇帝’的意思,其忠君爱国之心日月可鉴。
  刘协自然也知道了这个消息。
  对于刘琦的忠心,刘协很是满意,当下亲自派人前往襄阳慰问,对刘琦得子表示祝贺。
  而河北方面,袁绍派遣使者入京,表示愿意遵从朝廷的旨意,派兵北上征讨三王部和鲜卑诸族,同时还会负责督促南匈奴王庭返回美稷县驻扎,不让它们威胁到雒阳的通知。
  刘协对此很是开心,在他看来,袁绍此举属于自己举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有苦只能往肚子里咽!
  但王允,刘虞,李儒,杨彪,朱儁,士孙瑞等人却不这么想。
  这些人都深知袁绍的秉性,在他们看来,袁绍是不可能让自己吃这种哑巴亏的,他一定是还有什么后招。


第七百九十六章 袁术的需求
  秋收之后,刘琦开始在荆州和益州的郡中进行酒类的管制。
  南方粮食的产量日益增高,税收均入田亩,使得粮食开始出现大批的盈余。
  毫无疑问,粮食的盈余在南方所刺激的第一产业,则必然是酿酒产业。
  而如今刘琦能够想到的,就是完全专卖、间接专卖、商专卖。
  酒业的利润在这个时代是巨大的,但以官署的能力,不可能将所有的酿酒坊都弄成官酒坊,这是完全不现实的。
  所以可以将间接专卖和商专卖的同时进行。
  针对酿酒行业,眼下还是只能由官署承担酒业的某一环节,其余环节由民间负责,荆州方面目下下定的政令就是由官署提供场所,酿具、酒曲、酒户自备,向官府交纳酿酒的税费,酿酒数量不限,销售自负。
  这当中,特别是酒曲的生产,必须要由官署自行垄断,而私产酒曲,将被定性为重罪,决不轻饶。
  庞统如今已经长大了,虽然依旧是有些稚嫩,但却已经到了可以参政的年纪。
  蜀中的政事目下趋于平稳,庞统也被刘琦从益州调了回来,而酒政这件大事,刘琦让庞统参与其中,力争让他得到锻炼。
  十一月中旬,诸葛亮从淮南返回了襄阳,向刘琦禀报这一趟出使的结果。
  按道理来说,作为使者根本用不上在袁术那里滞留这么长的时间,但袁术这块骨头毕竟相对比较难啃,诸葛亮在那里待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慢慢地与袁术磨。
  不得不说,诸葛亮的年纪虽小,但能力还是非常强的,与一方牧守袁术交涉了一个多月,最终将袁术的观念慢慢扭转了过来。
  原先虽然没有答应与刘琦合作,但似乎对荆州一方,也没有了当初那么大的成见,特别是如今袁绍的声势如日中天,他身为大将军几乎占据了北面的半壁江山,势力之大放眼天下无人可及。
  袁术不嫉妒么?那是不可能的。
  诸葛亮抛转引玉,将刘琦给予的利益一点一点地向其徐徐而露,一点一点地赢得袁术的好感,最终又将车骑将军这个重磅炸弹扔了出来,总算是博得了袁术的好感。
  最终,袁术答应了诸葛亮的和睦要求,并命人放诸葛玄和陶商过境。
  同时,袁术派杨弘为使者,反带礼品前来荆州与刘琦交好。
  主动派使者与人交好,这在原先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诸葛亮的表现得到了刘琦的嘉许,当即任命诸葛亮为自己的掾史,先跟随在自己的身边。
  同时,刘琦将诸葛亮引荐给了自己的一众属下。
  大多数人对这个年轻的小掾史并没有什么感觉,看他年纪轻轻的,并没有对他产生太多的重视。
  唯有庞统对诸葛亮上了心。
  因为在刘琦手下的一众人中,只有诸葛亮跟自己的年岁相当,这让一向有些自负的他,在不知不觉间,心中多少产生了一些危机感。
  两日后,杨弘的使者团抵达了襄阳,刘琦亲自接待了他。
  双方一见面,不谈别的,先是一起义愤填膺地痛骂袁绍。
  若想关系和睦,就必须要找一个能够引起共情的目标,不论这个目标是共同喜欢的,还是共同厌恶的,都可以增强双方之间的联系纽带。
  毫无疑问,袁绍就是最好的纽带了。
  痛斥了袁绍一番之后,杨弘义愤填膺地对刘琦道:“刘将军,后将军说了,袁绍乃是袁门中的忤逆之臣,合该讨之,若非后将军眼下实力不济,定当集齐两淮之兵,提兵北上与袁绍一决雌雄!”
  刘琦叹道:“说句实话,鲜卑乌桓入境,南匈奴王庭南迁,在我看来,背后的推手一定就是袁绍,可惜我没有证据,不能指责他的罪行……不过袁绍有此想法,其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杨弘叹息道:“可惜我家后将军如今实力不济,难能为国分忧啊。”
  说罢,一个劲地摇头苦叹。
  刘琦何等精明的人,只是大略地一瞅,就知道对方说这话的意思。
  说白了,适才所有的话不过都是铺垫,依照袁术的性子,派人为使者回礼,肯定是想从自己手中索取更大的好处。
  只是这好处是什么,刘琦还真得好好听听。
  “后将军占据两淮,兵精将勇,实力强劲,怎么会实力不济?”
  杨弘长叹口气,道:“近年来,两淮之地连遭大旱,水患频频,江淮百姓颗粒无收,饥荒遍地,后将军为救济灾民,几乎耗空了府库,如今又如何有实力能够远征呢?”
  刘琦做出恍然状一拍额头。
  “原来如此……唉,难怪以袁公这等雄伟善谋之士,现如今还困守于淮地而不能展足,原来竟是因为粮草所累……这样吧,袁公若果真能够匡扶汉室,与我等共抗强敌,袁公出兵所需的军粮用度,全部由刘某承担,如何?”
  杨弘长拜道:“君侯高义,实在令人敬佩,只是我淮南军民百万,纵然能得君侯解救一时,难道还能指望君侯解救一世不成?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啊。”
  刘琦轻轻地一挑眉毛,道:“杨君眼下何意?”
  杨弘轻轻一咳:“两淮百姓也是大汉黎民,可眼下却因为天灾人祸,吃不饱穿不暖,大多数人生活在垂死边缘,君侯于心何忍?”
  虽然没有明说,但刘琦心中也差不多明白了。
  他对杨弘道:“先生之所请,我大概清楚……先生一路劳顿,且先去驿馆休息,晚上自有人替刘琦设宴席招待先生,至于江淮百姓衣食不暖的事情,容我细细再思。”
  杨弘站起身,向刘琦施礼拜别。
  此时,暖阁之侧的木屏后面,尚有蒯良和贾诩两个人在旁细听刘琦接待杨弘。
  待杨弘走后,便见贾诩和蒯良一同走了出来。
  刘琦伸手请他们二人坐下。
  “二位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吧?”
  蒯良和贾诩都是老谋深算、精通谋略之人,虽然杨弘说得隐晦了一些,但他们两个人都是听出了杨弘的话外之音。
  蒯良转头坐在座位上,他低下头,捋着自己的须子,突然一阵剧烈的咳嗽。
  “咳、咳、咳!”
  蒯良咳嗽的声音极为空洞,让人听着很不舒服。
  “子柔公,你没事吧?”刘琦关切地道。
  蒯良拿出袖子中的巾帕,擦了擦自己的嘴,轻轻地吐出了一口痰。
  低头看去,触目所及的是一片鲜红。
  蒯良面色不变,将巾帕折上,握在手中,不以为意地道:“不妨事,只是一点小风寒,回头找张神医开些药,调养调养就好了。”
  刘琦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却见蒯良长叹口气,道:“君侯,袁术这是想要来问我们要镇西稻的稻种了。”


第七百九十七章 稻种之争
  听了蒯良的话,刘琦和贾诩的表情并没有任何的变化。
  因为他们两个人也已经猜到了袁术派人来此的用意。
  镇西稻一开始被刘琦广为推广的时候,各路诸侯牧守或许不会将这什么劳什子镇西稻种当回事。
  但是如今,益州和荆州连续一年几熟,刘琦辖境内的水稻总产量每年成倍数的往上翻长,如今刘琦下辖的郡县库府仓禀丰腴,粮食多到用不完。
  在这个人人都以粮食为天的世界,刘琦手中所掌握的,就是天下间最锋利的武器。
  但很可惜,水稻只能够在南方种植,像是曹操和袁绍这一类的人,就算是眼馋镇西稻的稻种,但这稻种只能够在南方生长,不适用于他们的辖地,就算是刘协的雒阳,也根本无法让镇西稻成活,不然以朝廷的立场,或许早就问刘琦伸手要稻种了。
  朝廷还有北方的诸侯牧守虽然眼馋镇西稻,但即使得到了镇西稻却没有用。
  但坐守在江淮的袁术不一样。
  九江郡和庐江郡的气候,包括种植的农作物跟荆州基本无甚差别,镇西稻能够在荆州生长,那也自然能够在淮地生长。
  寿春周边经过袁术多年的横征暴敛,早就已经是破败不堪,而且近些年来淮地也确实如同杨弘所说的,天灾人祸不断地袭扰着淮地,百姓易子而食的事情已经成了普遍现象,百万人众,皆饱受水深与火热。
  而袁术本身,也已经支撑不住了,九江郡的库府根本无法支撑他巨大的开销,说实话,袁术虽然有军队、有将领有谋士,但在财政上,他目下正处于崩溃的边缘。
  虽然财政处于边缘,但在这个时代,特别是战争年代,想要救他的方法也很简单,因为这个时代的经济形势也并不复杂。
  说白了就是粮食够,让军民都能吃饱就行。
  看似很简单的一个要求,事实上目前在大汉境内,除了刘琦之外,谁也做不到。
  故而,镇西稻稻种可谓是弥足珍贵的。
  “君侯是什么想法?”贾诩问刘琦道。
  刘琦呵呵一笑,道:“按照常理而言,我当然是不愿意给了。”
  很正常,镇西稻乃是粮食量产的利器,是他称雄于天下的一大支撑,这样的好东西,神经病才会愿意拿出去给人分享。
  但是……
  蒯良一边咳嗽,一边道:“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只是镇西稻如今已经大面积地普及于荆州、益州……何止一郡耕种?何止百万黎民用他做稻种?荆州辖境何止千里,田亩之数何止万亩?数百万百姓用它作为耕种,难道君侯还能看住他们每一个人,不让他们将这稻种传到淮南去?”
  蒯良说的话,刘琦心中明白,这种事情,当然是看不住的,也没法看。
  这稻种又不是国家机密,只能藏在他一人手里,别人想拿也拿不走,一旦问世,传遍世间只是早晚的事情,就看他到底能看住多久的问题。
  “话虽然如此,但我若是下达严令,禁止稻种外流,袁术想要拿到稻种最少也要拖上一段时间,而且这稻种与原先各郡县所用的水稻不同,想要每年多几熟的话,还是我荆、益中人眼下最有话语权了。”
  蒯良无奈道:“可是,就算是拖上一段时间,又能拖延多久呢?几个月?就因为这几个月的时间,为了一个早晚都会被袁术拿走的稻种,我们何必要得罪他呢?”
  刘琦砸吧了一下嘴,虽然有点不爽,但道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咳咳咳!”蒯良突然一阵剧烈的咳嗽。
  刘琦吓了一跳,急忙起身走到蒯良身边,替他抚胸顺气。
  但是蒯良一个没注意,却终归还是咳了一口血出来。
  鲜血落在手掌上,红彤彤、红艳艳的。
  刘琦吓了一大跳:“子柔公,你咳血了?”
  蒯良轻轻地摆了摆手,道:“不妨事,不妨事。”
  “还不妨事?”刘琦急了:“来人,速速去找张神医。”
  ……
  蒯良不愿意离开,但刘琦已经明显看出他眼下身染重疾,若是再不回去好好休息,只怕会危及生命。
  蒯氏首领,乃南郡重要的柱石,不能有失。
  刘琦让自己府中人将蒯良送往家中,并卓人通知张仲景,赶紧去蒯府替蒯良诊治。
  蒯良被送走之后,暖阁内便只剩下刘琦和贾诩两个人了。
  刘琦看向贾诩:“文和,你觉得这镇西稻种的事情,该如何处置?”
  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