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典韦一边琢磨,一边犹犹豫豫地道:“别人不知道,反正、反正某若是郑玄……那、那肯定是说马家没反,他是被其他的士家胁迫的!这样郑门的名声就保住了。”
“郑门是如今天底下最大学派,各州各郡皆有研习郑学的士子,郑门的长者都这么说了,跟郑门沾亲带故的那些儒林士子和各家学派,又得如何说?”
“他们肯定是要跟着师门一起说啊!说马家是被胁迫的,是被其他那些人胁迫造反的。”
刘琦点了点头,笑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典韦还是有些稀里糊涂。
“这跟陛下有什么关系?”
刘琦无奈地拍了拍他的手臂:“那么多大道理你都琢磨出来了,还差这最后的一點關键想不通?”
“嘿嘿,臣愚钝,請陛下指点。”
“马家是关中儒林大族,郑学乃古文经第一学派,北方民间士人十之有四五出自这两个学派,再加上与这两门同气连枝的,北方七八成的儒林风向都可掌握,他们若是都响应馬日磾的说法,说马家是被胁迫的,那是不是就等同于坐实了……这些供词,统统都是对的?”
说罢,刘琦从桌案上拿起了那些供词,轻轻地甩了甩:“那朕现在就算是认定了他们勾结袁绍,想要颠覆汉室江山,也不算是污蔑了吧?”
典韦目瞪口地看着他:“不,不算。”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朕现在要杀人,这一次朕要杀的血流成河,但朕不许任何人挑出朕的毛病,朕要全天下的文人,都认定,朕这一次杀的人,再多,那也统统都是该杀的!”
……
八炷香的时间过去了,牢房的门骤然打开了。
在里面已经不知所措的马日磾,被这一声响吓得浑身一个激灵,差点从原地蹦了起来。
他惊恐地转头看向从牢房内走进来的刘琦,慌张的神情尽皆表露无疑。
“还没死呢?”刘琦的眉毛一挑,似笑非笑地道。
“老、老夫不死!”
“用不用典尉帮帮你?”
“不!不行!老夫不死。”
刘琦轻轻地叹了口气,抱着膀子无奈地看着他:“马公,你这样让朕很难做啊。”
马日磾抿着嘴,一脸苦相。
半晌之后,却见他终于跪下,冲着刘琦低声道:“请陛,给臣一条明路,生路!”
“你真的想要明路?”
“罪臣,为了马家,想要!”
“朕若给你指明了路,那你可莫要反悔,不然下场怕是会更惨。”
“罪臣不会!”
“好,那朕就给你指条明路。”
第九百七十五章 缩短时间
两日后,刘琦离开了雒阳,再次转兵奔向了河南的战场。
袁绍和曹操还在那里与己方对峙,虽然有黄忠,吕布,张辽,高顺,太史慈,赵云,甘宁等名将坐镇,但自己不在阵前指挥,刘琦心中多少还是有些不安,毕竟事关重大,而且前线的战场还有袁绍和曹操这样的巨头在。
雒阳这边,刘琦在离开之前,将所有的事情交付给了尚书台处理。
首先,就是定罪。
所有参与这次事件的公卿士族,全部都定义成谋反。
而为首者则是杨彪,堂溪成,吴硕,吴修,耿纪,赵岐这些人。
罪状的直接证据就是他们的供词。
而证人,就是被他们胁迫的扶风马氏长者,大儒马融之孙,马日磾。
马日磾是被这些人胁迫,不得已而与他们走到一起,不过马日磾知道很多关于他们密谋计划,如今为了清理罪,已经全盘脱出。
包括这些人是受到袁绍的贿赂与许诺,想要借改革的事情抹黑当朝天子,并在推翻天子新政之后,拥袁绍入雒,并助袁绍篡汉登基,结束大汉四百年国运等等。
而且,包括起事时间,编造的理由,袁绍登基之后许诺给他们的官职和族中的利益等等……就连他们给袁绍制定的年号和国号都供出来了,说的真是有鼻子有眼的。
针对这样的局势,当朝天子宽宏,最终还是赦免了不得已而参与其中的马日磾。
朝廷方面下令,马日磾的供词和反贼们的供词将在各郡传递,将雒阳城中反叛的一众公卿的罪名证实。
而随同那些公卿造反门客,死士,家奴全都被判处了斩刑。
刘琦走后,整个雒阳陷入了一片腥风血雨之中,被杀的公卿加上他们的附庸在雒阳全部被判处斩刑。
万余人在雒阳被杀,自然是天下震动。
与此同时,以长安为中心,文聘率军开始在关中和司隶境内,捉拿反叛公卿的三族。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事情已经闹到了这个地步,刘琦一定是要斩草除根的。
而在马日磾出面对公卿们反叛的事情作证之后,以扶风马氏为首的关中学派和郑学学派,在态度上一致向着朝廷,各地古文学派士子之中,所谈的都是这些人如何罪有应得,袁绍如何大逆不道,当今天子如何的英明果决,将灾难扼杀于无形之中。
当然,雒阳的消息很快也传到了前线袁绍和曹操的耳朵里。
曹操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派兵偷袭敌营……雒阳城中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刘琦不可能还在前线,他一定是返回了雒阳。
当下,曹操就想要派兵出击偷袭,但却因郭嘉谏言而放弃了这个想法。
郭嘉谏言的内容很简单——荆州军猛将如云,大多能够独当一面,天子不在阵前,偷袭也不能使其溃败。
刘琦手下的人,非偷袭可胜。
曹操三思之后,遂按兵不动。
但袁绍那边,在得知了刘琦不在前阵之后,随即派兵颜良,牵招,张南,焦触四路兵马南下,偷袭刘琦本阵。
但刘琦的大军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黄忠早就已经在袁绍的必经之路上,安排了吕布,严颜,甘宁,高顺等分兵四路埋伏。
袁绍的大军一来,等候他们的,是汉军锋利的弩箭和已经掘好的陷坑。
袁绍南下偷袭的兵马大败,张南亦是中箭身亡,袁军士气大跌,不得已只得撤回。
双方又再一次陷入了僵局之中。
刘琦返回到了前阵之后,亲自写了一封书信,着伊籍为使,前往袁绍大营议和。
一众战将知道刘琦要与袁绍议和,急忙全都过来参见。
“陛下,我军与袁绍和曹操两路交锋,犹能陷入不败之地,且日益占据上风,久后必可战胜袁,曹……陛下这个时候与反贼议和,实在是有辱我大汉天威。”
说这话的人,乃是吕布。
在诸多将军之中,敢跟刘琦如此肆無忌惮说話的人并不多,吕布算是其中一个。
當然,他敢这么向刘琦谏言,也自然是有他的资本。
刘琦手下虽然猛将如云,但论及综合实力,能与吕布相比的人并不多,综合来看,也只有黄忠全方位的能力在吕布之上。
刘琦也不着恼,他只是来回扫视着前来谏言的诸将,道:“在场的诸愛卿,和吕爱卿都是一个意思吗?”
黄忠迈步出班道:“温侯之言虽然有些耿直,却也是忠心之言,袁曹叛汉,另立新朝,实乃罪大恶极,陛下与他们议和,未免跌了我大汉正统朝廷之威,恐失天下人望。”
刘琦笑道:“黄将军此言甚是,不过朕也有朕自己的想法……说是与袁,曹两方议和,但朕不会派人直接与袁绍和曹操议和,伊侍郎持朕的议和书,是前往邺城,面见伪朝廷的皇帝,也就是咱们的东海王刘袛……论谈判,曹操和袁绍和朕并不在同一个段位上。”
赵云有些犹豫地道:“东海王乃是伪帝,陛下就算是与他议和,也未免有失身份。”
刘琦笑道:“放心吧,朕给东海王写的并非国书,而是家书,就地位上而言,朕并没有承认对方的皇帝之位,只是借同宗叔侄的情谊,与对方闲话家常而已。”
黄忠不解地道:“陛下,为什么一定要与对方议和呢?”
“若是这么打下去,朕相信朕一定可以打赢袁绍和曹操,但想要花费的时间可太多了,以朕估计,若是要正面交锋,逐步收服中原和河北,朕最少要花费十年的时间,同时还有可能会受到孙坚的掣肘和骚扰……朕不想将有限的时间浪费在这上面……朕要做的,是尽快缩短统一的日程,早日建立新的秩序,还大汉昌隆。”
众将彼此互视。
“依陛下之意,只要与对方议和,就能缩短一统的时间?”
刘琦笑着点了点头:“据朕分析,若是进攻的太急,要拿下河北中原,怕是需要十年时间,但若是能够暂缓攻势,这个时间最少能缩短一半。”
第九百七十六章 两汉议和
邺城的大殿之上,伊籍奉命来见东海王刘袛,也就是在邺城这边承继了大位的伪皇帝。
在刘琦一方人的眼中,他自然就是伪皇帝,但在邺城这一班人眼中,他们的皇帝却是货真价实的存在,比谁都真,这就是立场问题。
但伊籍却并没有用对待皇帝礼节来对待对方的这位君主,而依旧是对其以诸侯王之礼。
这让邺城朝中的一班位高权重者非常不爽,当下便有人向刘袛谏言,请皇帝下旨诛杀伊籍。
但刘袛在看过刘琦写给自己的书信之后,却没有这么做。
他力排众议,在宫殿内亲自设宴招待了伊籍。
刘琦写给刘袛家书中,并没有提及到任何有关两方前线战事的情况,他只是很礼貌的尊刘袛为族叔,并询问他的身体是否健康,家庭是否和睦,有没有再生几个儿子的打算。
还有现在每天工作几个时辰,吃多少饭,锻炼身体的频率等等。
总而言之,那确确实实的是一封族中的家书。
不管是出自真心还是假意,刘琦的举动让刘袛颇为感动。
以审配为首的一众人不断谏言,请刘袛诛杀了伊籍以彰显天威,但刘袛给他们的回答却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虽然是傀儡皇帝,但一些最基本行政空间还是有的,只要是不涉及到经济和军事,包括河北的政令这些敏感问题,袁绍对这位伪皇帝还是相对宽容的。
虽然没有杀伊籍,但刘袛的行为并没有跳出袁绍给他画的那个道道,因而审配也并没有过分的去难为他。
在审配看来,左右伊籍也不过是一名使者,他想做什么就让他去做。
宫中也并非不是没有审配的耳目,若是伊籍真有什么不轨的行动,审配也能知道。
伊籍在与刘袛共同饮宴的过程中,除了向刘袛表达了他的侄儿刘琦对他的问候,同时也讲了一些关于刘琦登基后在司隶做的大事说给刘袛当故事听。
这些内容都是闲话家常,并没有涉及军政,所以旁边伺候两人用膳的宦官们也没有听到什么对审配有用的信息。
不过,宦官们没听出有用的信息,但刘袛却听到了让他心潮澎湃的内容。
伊籍夸大其词,将刘琦在雒阳如何整治士族公卿,铲除异己,维护汉室正统权力的事迹,用类似于‘演义’的方式,向刘袛好好吹嘘了一番。
这刘袛听了心中不羡慕吗?
那是不可能的。
同样都是皇帝,看看自家这个大侄子这个皇帝当的,那真是一个风起云涌,多姿多彩。
那些豺狼之辈,弹指间便被他灰飞烟灭,英雄之气尽显。
一万多人在雒阳,说被他杀了就被他全杀了,何等的快意!
反过来再看看自己。
刘袛的心中都有点瞧不起自己了。
同样都是皇帝,你看看人家那皇帝是怎么当的?
自己别说杀万人了,就是要杀个把宫中的宦官,也得看看人家背后站的是什么人!
刘袛心中深感郁闷。
伊籍随后又向刘袛献上了一些白瓷,蜀锦等物,言此乃刘琦相赠给其同宗族叔的一点薄礼,请大王笑纳。
同时,他又向刘袛表达了一些希望和平的请求,毕竟都是同宗叔侄,亲情犹在,天下又是汉室的天下,很多事情是可以在谈判桌上进行解决的,又何必非要扯到战场上来呢?
伊籍的说辞算是说到了刘袛的心坎了,虽然他并没有像是刘琦那样直接在前线指挥战斗,但作为邺城政府名义上的一把手,刘袛对这场战争心中也确实比较反感。
他自己心中没明白自己的立场,若是就这么打下去,不论最终是胜是败,他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胜了,刘琦不会放过他,败了……袁绍一统天下,还留着他做什么?
刘袛心中也谋划过自己的未来。
若是刘琦和袁绍谁也灭不了谁,他才能继续苟延残喘下去。
其实刘袛当初也并不想当这个皇帝,可是曹操大军压境东海,将执意要他送往邺城,就算是他献出所有也不行。
面对对方凌厉的威压之势,东海王根本就没有反抗的余地。
无奈之下,他最终走到了当傀儡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