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资历?可自己到刘琦麾下算是最晚的。
看人品……只是,自己做过什么事,能让刘琦觉得自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师弟,朕今日,说的全是肺腑之言,希望你好好牢记,日后若是真有那么一天,希望你不要辜负朕。”
“陛下如此信赖……信赖臣,臣虽万死而不能报陛下知遇之恩。”诸葛亮信誓旦旦地言道。
而随着诸葛亮的话音落下,他怀中的小刘兴则是发出了“嘎嘎嘎”的欢快笑声。
……
晚些,诸葛亮走了,刘兴也累了,被宫女抱回寝宫睡觉,凉亭之内,只有刘琦和蔡琰两个人对坐。
刘琦拿起酒爵,美滋滋地喝了一口,长舒口气。
蔡琰端坐在刘琦的对面,皱着绣眉看他。
“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半晌,蔡琰突然开口:“你还年轻啊。”
“朕是年轻……但谁也不能保证,年轻就一定会没事,有些事早做点安排,不伤大雅。”刘琦澹澹道。
他心中其实一直都装着一件事。
历史上的刘琦,只是活到了中年。
虽然在这个时代,张机给他开了补药,刘琦也注重保养,但他却不敢百分之百的肯定,自己就能比历史上的自己活得长很多。
他会尽力去活,但有些事,他自己也说不准。
谁能妄言自己的寿命?
“朕只是想提前一点给自己的孩子铺路,是,确实是早了点,但朕觉得有必要。”
刘琦是在跟蔡琰说话,但却又彷佛是在跟他自己说。
蔡琰长叹口气,道:“好吧,伯瑜,就算是你想的多,想的远……但是,这个诸葛亮,他才多大啊?这以后的事,谁又说的准呢?他将来又能成长到什么程度?就妾身看来,大司马,徐卫尉,荀司徒……或者是蒯太常,商量这种事,找这几个人,都比找他要来的稳妥吧?”
刘琦摇了摇头,道:“昭姬,你错了,你眼下看到的这些朝廷重臣,是朕用来平定天下的,是朕这一代的人,但是朕告诉你,再过十年或是十五年之后,咱们大汉朝的中流砥柱,是尚书台中朕圈养的那一批妖物少年!这些人完全有能力兴旺三朝……但朕要在这些妖物中,寻出一个能够让朕完全信得过,同时又有能力管得住这批妖物的人,而这个人,非诸葛亮莫属。”
蔡琰吃惊的长大了嘴,不敢相信的看着刘琦。
这叫什么话。
“唉,罢了,跟你说,你也是不会明白的……再过些年,等你年过不惑之后,你或许就会明白朕的话了。”
第九百八十六章 邺城方面的苦恼
诸葛亮离开了皇宫之后,没有回家,而是立刻前往卫尉徐庶的官署。
徐庶身为卫尉,除了负责皇宫的安全,执掌仪仗军器等事之外,还负责统帅卫士署的谋报和流言工作。
两人在卫署见了面,诸葛亮也不客套,直接就说出了自己的意图。
“徐兄,亮此番前来,乃是有家国大事,需要你相助一臂之力。”
徐庶似乎早就猜到了诸葛亮的来意,遂道:“令君是想借卫士署一用吧?”
诸葛亮见徐庶一语说破他的来意,心下赞叹不已。
年纪轻轻的能被刘琦委以重任,确实是有他的独到之处。
“陛下今日着袁谭与赵云共同在京师操练屯骑营,并将接下来对袁诸事统统都交给了亮,但若没有卫士署的帮忙,则事难成。”
徐庶是聪明透顶之人,他明白诸葛亮借用卫士署,针对的是远在河北的邺城伪朝,而卫士署最为厉害的地方,就是他们能善用流言蜚语,蛊惑人心。
不论是在哪个年代,能够控制话语权和舆论导向的人,基本就等同于成功了一半。
江山的一半是人,另一半则是这些人的嘴。
“令君想让卫士署的人,在河北散布什么流言?”
诸葛亮道:“陛下让袁谭替他练兵,不是看中了袁谭的能力,只不过是想向外人释放一个消息,那就是陛下胸怀宽广,可以包容万方,便是人质也可人尽其才。”
徐庶点了点头,道:“令君的意思,是让卫士署的人借由此事,大肆宣扬陛下的胸襟与仁德?”
诸葛亮点头道:“正是如此。”
徐庶有些不明所以地道:“宣扬陛下的仁德与胸襟,这本无可厚非……只是徐某不甚明白,此事对于袁氏而言,又有何弊?”
诸葛亮摇了摇头,道:“暂时是不会看出任何弊端的,不过有些事情,是随着时间越长,流言愈多……味道慢慢地就会变了,流言这东西,每一个人传到下一个人嘴里的内容,都不一样,传的人愈多,那内容变的就越多。”
徐庶带领卫士署也有几年了,自然是明白了诸葛亮的话中之意。
他甚至比诸葛亮更明白其中的道理。
“既如此,那就全凭令君的安排。”
……
袁谭在雒阳和赵云一同练兵,并得了两千石的秩俸,借着这股东风,卫士署开始在民间大肆宣扬刘琦的仁德与英明神武。
同时,一个代表刘琦的新词,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而通过这件事,刘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英明帝王的代表。
袁谭并不是一个只有花架子的人,他确确实实的有真本事。
赵云与袁谭共同练兵,发现袁谭在练兵、特别是训练骑兵这方面,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强将。
在己方军中,在练兵方面能够说完全凌驾于袁谭的,在赵云看来还真不是很多。
袁谭与赵云练兵不到二十日,刘琦就在雒阳郊区,举办了一场军演,而这些新组建的京中宿营就是这场军演的主角。
如今雒阳城的编制,除了保全过去的北军五营的体制外,另外再南军还增加了和北军五营一样的编制,并称“北五营”“南五营”。
而在这一次的军演中,由赵云和袁谭所训练的南屯骑营的表现格外亮眼,他们的战术与配合不但有汉军骑兵的传统战法,且还囊括了一些北方鲜卑的草原战法模式,让大部分都是南方出身的荆州系将领刮目相看。
在军演过后,刘琦重点称赞了南屯骑营,并当中下旨赏赐南五营将士,同时赐蜀锦长袍,精铁兜鍪铠甲和长槊给赵云和袁谭,以为嘉奖。
同时,军演结束的当天晚上,刘琦还在雒阳郊外大犒三军,酒宴厚赏诸将。
那一天晚上,军中不少六百石以上的军校,都特意向袁谭敬酒,表达他们对袁谭的敬意,很多人都是对袁谭的练兵本领赞不绝口,竟无一人用有色眼光看他。
就连大汉第一名将黄忠,都不吝对袁谭进行褒奖。
那一晚,袁谭仿佛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也就是凌驾于人的感觉。
那一晚,他深沉地醉倒在了雒阳的南郊。
……
与此同时,雒阳一面关于刘琦任用袁谭的流言很快地传到了邺城。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刘琦因为此事得了美名,但却重重地给了伪帝刘袛和丞相袁绍一个响亮的耳光。
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却让邺城政权方面的胸襟和气魄,已经远远落后于雒阳。
特别是经过卫士署在民间的流言以及推波助澜,倒是令刘琦的声势在某种程度而言,达到了一个顶峰。
袁绍在知道这件事之后,大为震怒。
他在府中拍案怒骂袁谭是个蠢蛋,居然任凭刘琦驱使,让己方的政权陷于被动。
可叹,袁绍刚开始送袁谭去雒阳的时候,对这个儿子是满心的不舍,同时还觉得亏欠了自己的长子。
但是现在,袁绍恨不得将这个没有眼力见的儿子打回到娘胎中去。
当然,袁绍此刻也不过是一时之气,回头等事情淡了,他也就不会这么埋怨袁谭了。
不过,他纵然不想埋怨袁谭,但有些人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比如说袁绍的后妻,比如说以审配为首的冀州本土势力。
三日一朝的朝会上,少府陈琳向皇帝刘袛谏言,说是雒阳方面,因为刘琦重用袁谭的事情,而令刘琦声名直涨,己方在这方面已经是落后了刘琦方一头,陈琳谏言天子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刘琮,以震天子名望。
但陈琳的谏言,让很多臣工觉得不妥。
首先,刘琮能干什么?
论身份,刘琮是雒阳的宗正,虽然身份高……但这个职位,干的却是掌控皇帝亲戚和外戚贵勋的活。
若是让刘琮进宗正府……多少有点不是那么回事。
邺城和雒阳政府互为对立,彼此都称对方是伪朝。
如今邺城方面若是让一个伪朝皇帝的亲弟弟,进入他们的宗正府帮忙掌管正统皇族血脉查录……
让赝品管理正品,这传出去,不是闹笑话吗?
因此,持两种意见的两拨臣子,在朝堂上进行了激烈的争执。
第九百八十七章 矛盾
针对如何用刘琮这件事,邺城朝堂上的两方臣子,争的面红耳赤。
双方各有各的理由,而且说的都有几分道理。
同意陈琳意见的,自然是因为刘琦通过袁谭的事情,博得了声望,他们不想让己方的皇帝输给雒阳的那位。
而另外不同意陈琳意见的人,则是认为邺城中枢此刻既然已经失了先机,那就没有必要去跟风追随刘琦,别人家干什么己方就干什么,弄的好像是拾人牙慧一般。
而且就目前这个情况来看,就算是己方做了和刘琦一样的事,邺城的皇帝也未必能够得到和刘琦一样的名望。
如此自掉身份的事,还是不要做的好。
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当然,事情最终的决定权,还是落在了袁绍手中。
陈琳望着袁绍,作揖道:“还请丞相决断。”
一旁的一众人一起道:“还请丞相决断。”
袁绍缓缓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旁边的刘袛见袁绍站了起来,自己也慌忙跟着他站了起来,不敢吭声。
一国天子,居然是不敢独坐于袁绍面前。
袁绍冷冷地环视了一圈众人,最后方才缓缓地开口道:“陛下,散朝吧。”
“啊?”旁边的刘袛好像有点没太听清楚袁绍的话:“丞相说……什么?”
“散朝!”
“哦、哦!对,散朝……散朝!”
随着刘袛下令,一旁的宦官高声宣布散朝。
随后便见袁绍一脸阴沉,气呼呼的下殿,直奔宫外而去。
满朝臣子中,只有袁绍一人可以着履佩剑上殿,其他人下殿的时候,都得由宦官伺候着将鞋子穿上再走。
等他们下殿之后,袁绍已经气呼呼的消失在了众人的眼帘中。
“丞相怎么走的这般快!”后将军牵招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随后看向曹操,道:“曹公,我观丞相似心中不愉,你与丞相一向相善,可知这个中隐情?”
曹操此刻刚刚穿上鞋子,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朝服,哈哈一笑,道:“丞相何等样人?他的想法,岂能是我等庸碌之辈所能猜度出的?丞相心中有气,就让大司农他们去劝,你我还是各自干好本职,莫要去做一些与我们无干无益之事。”
说罢,便见曹操冲着牵招拱了拱手,迈步离开。
牵招哼了哼:“故弄玄虚。”
曹操如今也已经入朝,随同袁绍一起在邺城扶君,而他麾下的诸多英才也在此处,袁曹两方的势力联合,方才拱卫出了这一个可以和刘琦政权可以相庭抗礼的政权势力。
但曹操心中也清楚,己方的这个势力并不稳固。
当然,刘琦一方的势力也不稳固,但己方的隐患比起刘琦一方来说似乎更大。
刘琦一方不稳定因素,是因为刘琦皇权的绝对集中,而导致他与下辖的士族群体而产生的巨大摩擦,当然这些摩擦已经通过前一段时间刘琦在雒阳诛杀了半朝公卿,同时又砍了万人,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
在砍了这些人之后,雕版印刷术和新纸被刘琦大面积的普及于世,士人百余年来垄断的晋升机制和他们家族的根,彻底被刘琦给打破了。
当然,刘琦断人活路,曹操也不觉得他会轻松好过,从此时开始,刘琦辖境内将会陆续出现原本的士家进行结党反叛,而刘琦则将处于无休止的平叛之中。
但相对于刘琦的问题,己方在士人集团利益这方面,因为袁绍的坐镇,而暂时没有什么凸显的矛盾。
虽然袁绍和自己当初因为刘协的死被辖境内的诸族势力反叛过一阵子,但随着新朝的建立和政治利益的给予,袁绍又重新在河北笼络了一大批人心,重新凝聚了属于他的政治势力。
虽然在曹操看来,这个政治势力并不怎么牢固,但最终还是成型了。
眼下己方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是最高权力的矛盾尖锐。
袁家之中,袁谭和袁尚、刘氏的矛盾不可调和。
袁绍和曹操……说实话,在曹操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