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在太仓中转了一圈后,一起走出。
随后,刘琦又着人带他去巡览尚书台。
如今的尚书台诸事已经走向正轨,以诸葛亮为首一众青年才俊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尚书台支撑了起来,运作的速度和效率比起原先不遑多让,甚至还隐隐有超越之势。
而诸葛亮等人的能力,则是在随同刘琦处理各项政务的时候,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陛下,刘都护那边传来消息,说是交州的士燮请旨,希望能够举族迁往荆南居住,刘都护特差人来问,允许还是不允。”
刘琦闻言,哑然失笑。
所谓的刘都护,指的是镇南将军,长沙郡守刘磐,他也是刘琦登基之后,唯一一名持假节的将军。
刘琦虽然人在雒阳,但他的主要根基还是在荆州,荆州那边一定要有嫡系的将军镇守,刘磐自然是当之无二的人选。
而讨虏将军黄叙和虎威将军魏延,依旧是南郡太守和江夏太守,只不过两个人都得了将军之位,同时又都封了亭侯。
李典则是搬移到了宛城,迁中郎将,南阳太守。
四个人一同在荆南坐镇,保护刘琦最重要的基业。
而荆州南面的交州,则是在与周瑜交手前就被黄叙讨平,士燮举族归顺,不过当时刘琦为了维护南境的统治,依旧让士燮在交趾执政。
但很显然,如今刘琦的势力愈发巩固,特别是他一手除掉了雒阳的诸多与他不同道的公卿,此举虽然引起了许多士族的不满,但同时也让很多士族群体心惊胆寒。
而士燮,毫无疑问就是这心惊胆寒的一员。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士燮都觉得,他不应该继续担任交趾太守了。
时间长了,真的很容易被刘琦清算。
孙坚还在江东做他南天王的美梦,但士燮已经认清形势,主动要求交权迁移了。
根据刘琦对待‘自己人’的宽仁,士燮相信刘琦一定会善待他一族的。
当然,士燮之所以如此懂事,想来也是这段时间,刘磐不断派人前往交趾对他进行‘规劝。’
“士公既有北归之意,你等就代朕写一封书信给他,就说……他是有功之臣,既想回来,那这襄阳,成都,汉中,宛城,长安,长沙,江陵诸地,他想在哪安居,那朕就准许他在哪安居……地方由他选就是了。”
“诺。”
诸葛亮当即领命,不过他随后似乎又反应过味来,奇道:“陛下适才所言的那些地方,怎么却不包含雒阳?”
“嗨!”刘琦摆了摆手,道:“人家主动请旨北归了,朕若是将他们一家都弄到雒阳来,岂不是好像朕信不着他们似的……再说了,人家士公全族北归放下兵权,诚意满满,也就是想求個安稳,朕将他们全族迁到雒阳,人家会不自在的。”
诸葛亮恍然:“陛下真是心胸宽广。”
就在这个时候,庞统急匆匆地走过来,对刘琦施礼道:“陛下。”
“士元有何要事?”
庞统双手持一份简牍,呈给刘琦:“此乃从叔特意写给陛下的书信,说是有要事请陛下处置。”
“恩师?”听了是庞德公的书信,刘琦不敢怠慢急忙接过。
当他看过内容之后,不由哈哈大笑,然后瞅向诸葛亮。
“师弟,又一年将至,你也是十八虚岁的人了,虽然尚不足双十,但恩师之意,你如今在朝中为官,总管尚书台,所谓事急从权,早些就早些吧,也是时候该冠礼行表字了……就如同士元一样。”
庞统去年被庞德公赐了表字,他虽也不满双十,但很多大家族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为了防止一些特殊事件(如游学,入仕,离家,父母病逝等多种原因),都会先行取好表字,用作备用。
至于这个表字谁取……
在这个时代,相比于父辈,恩师或是族长为徒弟取表字的情形更多,宗法社会的‘孝’,并不仅仅止于父母。
师族之长的地位,有时候乃至于超越父母。
诸葛亮忙道:“既是恩师之意,亮自当遵从,只是不知恩师给亮取了什么表字?”
刘琦继续看着手中的那份简牍,道:“庞老师和德操先生,在荆州时都有授业于你,于情于理都算是你的恩师,两位恩师各有一个主意,恩师尚长公意为你取表字‘子明’,而德操先生则更倾向于为你取表字为‘公明’……你喜欢哪一个?”
“这个……”诸葛亮有些犹豫了。
子明……公明?
刘琦继续道:“伱的名中一个‘亮’字,自有取光照耀之意,所谓‘照临四方曰明’,两位老师给你的表字中,有这一个‘明’字,却是正与你本名相合……关键就是在另外一字。”
“子字为尊乃自古之理……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公’字历来都显方正之道,这两个字,倒是都挺合适的。你喜欢哪个?”
诸葛亮犹豫了一下:“不知陛下对此有何高见?”
第九百九十二章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操作
说实话,刘琦不怎么想掺和诸葛亮表字的问题,因为对他而言,这表字取什么意义不大,只要诸葛亮还是那个诸葛亮,对他有用就足够了。
管他字什么公明、子明、孔明、无明、小明、明明的……终归只是一个代号,刘琦需要的不是这个代号,而是需要诸葛亮这个活生生的人。
不过,这事对刘琦不重要,但对诸葛亮而言却非常重要,古人士子的表字的命名,都是掌控在师长的手中,别人的一句话,就能决定自己一生的命运,而自己毫无选择权,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无力。
刘琦拽着诸葛亮来到尚书台的院内,问他道:“适才在厅内,人多嘴杂,有些事朕不方便问你……如今四下无人,只有你我两個人在,你且说说,对此事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诸葛亮的表情颇为尴尬:“表字之事,两位恩师皆有所提,并各自赐予,以臣的角度而言,无论选谁,对另一方长者而言,都有不敬之意,实不可取,故想请陛下帮忙,以解此小小困境。”
“小小困境?”刘琦的眼睛微微眯了起来,道:“只怕不是这么回事吧?”
诸葛亮被刘琦给说得愣了。
刘琦慢悠悠地道:“两位老师既然互不隐瞒,共同商议了两个表字来请我定夺,就说明这两个表字,无论怎么选,他们都不会有异议,毕竟两位老师都是居于长沙学宫,若是有什么分歧,彼此之间在来信之前,就会商议妥当……况且荆州官学之中,隶属于两位老师们的学子何止百千?需得两位师长取表字的,不说日日有,但每月怕是最少得有一两位,若是各个都要争一争的话,彼此间怕是早就不能一块共事了,想来,针对为学生命字之事,两位老师彼此之间早就有了默契。”
诸葛亮露出了一副恍然的神色:“原来如此,还是陛下高瞻远瞩。”
“装?接着装!”刘琦笑道:“以你的智慧,朕旦夕间能够想明白的关键,朕不信你就偏偏想不明白……说吧,是不是你族中先辈,早就为你取好了表字。”
诸葛亮长叹口气,道:“陛下果真是高瞻远瞩,臣万万不及,回陛下的话,严君故去之前,确实已经替我们兄弟取好了表字,家兄诸葛瑾冠礼之时,便与其师言明此事,得恩师应允,赐表字子瑜,实乃严君所出……如今,亮身为诸葛氏子弟,就算是为了慰祭父母在天之灵,也不好……不尊先君遗命。”
“唉,伱此举乃是尽孝,让人无话可说……只是朕不明白,令尊君贡先生,享六百石秩俸,身为郡丞,如何连这点浅显道理都不知晓?他留下表字与你兄弟,岂不知若你兄弟长成,此事或可令你们师门不和?”
诸葛亮忙道:“严君在世之时,其实已是为我兄弟等人找好了师门,皆是我本土乡人,乃琅琊郡人,师傅昔日也曾与严君相善,严君行此事时,家师亦皆知晓,故而严君病重尚在世时,就与家师协商定下了此事,只是没有想到……”
刘琦轻叹口气:“只是没有想到,等你将要成年之后,反倒是来了雒阳任职,更有襄阳名士庞德公做你的恩师,这给你起表字的事,与你原先的老师,只怕是没有什么相干的了。”
诸葛亮亦是尴尬地笑了笑。
“对了,你的父亲给你起的表字为何?”
诸葛亮施礼道:“严君赠亮表字孔明。”
“果然。”刘琦颔首淡笑:“这人世间虽因我而无序,但天道有序,你终归还得是孔明啊。”
诸葛亮的脸有些红,道:“只是此事乃是严君生前所定,而且那时候亮还尚幼,有些事是说不清楚的,若是因此惹两位师长不愉,终归还是不好的。”
“按照常理来说,你这个事若由你直接与两位老师说,必得责怪,这不是什么孝顺不孝顺的问题,而是关于两位大儒颜面的问题……别说是令尊已不在世,便是他在世,以两位师长如今在南方儒林中的声望,令尊想要亲自给你表字,也得去征询一下两位师长的意见。”
诸葛亮苦恼地长长叹息。
“唉。”
“不过,你还是很幸运的。”刘琦笑道。
诸葛亮闻言顿时精神一震。
他自然是明白,刘琦是愿意帮他处理好这件事了。
“陛下愿意帮臣?”
“虽然以尚长公和水镜先生的儒林名望,此事有些掉颜面,但在这中间斡旋的人,若是皇帝的话,效果自然与旁人不同,而且有些事,要看你怎么说。”
“臣,谢陛下厚爱。”
“哈哈,何必如此,你与朕师出同门,乃兄弟也!朕帮你,便如同帮朕自己了。”
“臣岂敢!”
“对了,最近邺城那边有什么消息?”
诸葛亮闻言,面色顿时一正。
“袁绍比臣想象的要厉害的多。”
“哦?哪里厉害了?”
“亮派人在河北散布消息,意图使袁绍恼袁谭之行而转扶幼子,但出人意料的是,袁绍并无过大反应,他虽然将三子袁尚扶持到了少府,却并未真正动手削减袁谭在青州的兵马,而且据说袁绍还以朝廷的名义,启用了一批汝颍名士……听说,连曹操的亲族重将,都被袁绍敕封了几个将军号。”
“袁绍敕封曹氏宗族将军号?”刘琦闻言颇为惊讶:“袁绍何时居然这么大度了?他不怕曹操坐大?”
诸葛亮摇了摇头,道:“这个臣也不甚清楚,不过有卫士带回来的传言说,似乎是袁绍想要主动重用曹操麾下的人……而这些曹氏宗族,都是曹操自己亲自向袁绍推荐的。”
“曹操亲自向袁绍推荐曹氏宗族的人?”刘琦皱起了眉头:“这是什么操作,难道他就不怕袁绍怀疑他有结党图谋,回头暗自提防,或是处置了他?”
诸葛亮摇了摇头:“这个,臣实不知……袁绍和曹操,相比于当初在荆州对付孙坚父子,这两个人的行事之风着实让人看不透。”
刘琦没有说话,不过他心中也明白这是必然的。
袁,曹!汉末天下最为强大的两个人,如今汇聚在一处。
让十九岁的诸葛亮去看清他们两人,对现在的诸葛亮来说,还是有些困难的。
就是刘琦自己也不能完全做到。
纵观朝野,能够完全揣摩袁曹之心的,或许也只有那么一个人。
回头问问他吧,若是他不知道,估计己方也没人能够想明白这当中的关键所在了。
第九百九十三章 谁真厉害
出了尚书台,刘琦准备回皇宫,他上了马车,同时又命宦官前往贾诩府邸去宣他入宫觐见。
贾诩最近身体不太好,连续两个朝会都没有参加了,据说是感染了风寒。
眼下天气还不算太热,此时得风寒,应是热伤风了,怕是比寒冷时节得病更不容易痊愈。
刘琦派人去贾诩府邸之后,便有些后悔了。
一时情急,他忘记了,贾诩既然有疾,如何能折腾他自己来一趟皇宫,这也太不体恤人了,还是自己亲自去一趟贾府为上。
随后,刘琦便领车马转头,摆驾前往执金吾贾诩的府邸。
来到了府邸门外,正好碰见前来传旨的宦官出来。
宦官见了刘琦吓了一跳,急忙行礼参拜。
刘琦冲着那名宦官挥了挥手,道:“再进去通传一声吧,就说朕已经是亲自来了,也不必让贾诩迎接,朕自进去看他便是。”
那宦官实在是不明白,陛下怎么就想一出是一出。呢。
但他可不敢多问,立刻转身再次走进了贾诩的府邸去传话了。
刘琦随后也进了贾府。
还未等入内院,便见府中的一众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急奔出来,他们仓惶着跑到正院,向刘琦行跪拜之礼。
刘琦环视一周,问道:“贾府就你们这些人了?”
回答刘琦的是贾府的管事。
那管事年纪很大,看着比贾诩还老,他颤巍巍地道:“回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