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话,听听就行了,若是当真……那不是他曹操傻,就是他曹操把袁绍当傻子了。
不过值此时刻,倒也不是不能回答袁绍的问题,只是要讲究一个方法。
袁绍年轻时便与曹操相厚,两家往来频繁,袁绍的那几个儿子,曹操原先倒是都见过。
虽然那时候这几个小子都不大,但曹操对他们的印象还是挺深的。
当然,这其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和他一同在中原与南军对抗过的袁谭。
曹操认真地思考了一会,方才慢悠悠地道:“本初,非我不言,实在是你这几个儿子,当初我见他们的时候都太小了,前番大郎与我同在中原,我尚对他熟知几分,可这二郎和三郎,这些年一直都不曾会过,如何让我来定此事?”
袁绍皱起了眉头,细想片刻,终是长叹口气:“这倒也是。”
曹操试探道:“本初,这三个孩子之中,谁最类父?”
说到这个话题,袁绍的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得色。
“不瞒孟德,三子袁尚虽然年幼,但不论是外貌,气质还是行为举止,皆与为兄相同,看到他,为兄仿佛就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着实是英武不凡呀。”
曹操紧紧地盯着袁绍的脸,揣摩他说话时的表情变化。
当看到袁绍说起自己的三儿子袁尚时,脸上那无法遮掩的自豪与快慰,曹操的心顿时明亮了起来。
“如此说来,本初觉得三郎最类其父,可成大器了?”
袁绍笑呵呵地捋着胡须,并未过多回答,不过脸上的表情却表面了他的心意。
别看袁绍适才吓唬了审配,同时又反感冀州各族诽谤袁谭,但凭心而论,他最喜欢的还是袁尚。
若非袁绍对袁尚过于溺爱,冀州诸族也真就未必敢去轻易掂量袁谭的位置。
“本初若想让三郎继承基业,倒也并无不可……毕竟三郎的母亲乃是冀州大族出身, 三郎若能承继基业,定然会得到河北诸族的支持……只是,这当中或许会有一个隐患。”曹操慢悠悠地道。
袁绍也不是糊涂人,他一下子就明白了曹操所说的这个隐患是什么。
“孟德所言,是指我儿年少,其母的家族又和冀州本土大族往来甚密,一个不好就容易为人所控,是么?”
曹操笑道:“其实也是曹某多心了,毕竟本初正值盛年,有你在,这天下诸族在河北,谁也别想翻出浪花来。”
说者是不是无心不知道,但听者却异常有意。
袁绍沉默了半晌,方才言道:“其实,我这身体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心中有数。”
曹操听了这话,顿时一愣。
“本初此言何意?”
袁绍长叹口气,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自打尸乡一战之后,袁绍就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对劲了。
具体怎么个不对劲,他说不清楚,但就是不舒服。
有时候心烦意乱,有时候坐在那里,好端端的就是一阵头晕目眩,而且总是容易疲乏,动不动还老咳嗽。
尸乡一战,被刘琦打败的袁绍,内心受到了巨大的挫伤。
虽然表面看无事,但其实他的心一直愤恨难平,对刘琦给他的巨大伤害,袁绍一直咽不下这口气。
这股火气实在是太大了,偏偏又无处发泄,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给他的身体造成了无法修复的损伤。
第九百九十章 试探
一想到自己的身体,袁绍就下意识的伸手去摸自己的胸口。
说实话,最近每每一到动气的时候,袁绍就感觉自己的胸口一阵生疼。
袁绍暗地里也没少找医官,但问题是,任凭他找了多少名医,吃了多少补药,也没法解决的他胸口隐隐作痛这个隐疾。
袁绍也是奔五十岁走的人了,在大汉朝这个年代,五十就算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了,袁绍所认识的和他同龄的乡人,已经死了一半,而他认识的这些人,大部分还都是和他处在同一个阶层,在这个年代而言,相对还都是不缺吃不缺穿,生病也能用得起药。
若是换成普通的氓首齐民,活到快五十岁,基本就可以称之为族中祥瑞了,在年龄方面虽不能说是独孤求败,但至少也能列入到五绝的之列。
到了这個年龄,袁绍也逐渐可以接受自己的情况了,人生半百,算是够本了。真要走了,那就走吧……毕竟这一辈子纵横天下,该有的都有了,不白活。
当然,他虽身体有恙,但还不至于立刻就死。
以袁绍对自己身体的估计,他再活个三五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若是能够利用这数年的时间,将刘琦灭了,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不过袁绍也不是傻子,他心中明白,若是刘琦一方的内部不出现重大变故,别说三五年,二十年都灭不了对方。
若是真要南北长久对峙,让大汉天下一分为二,成对立之势,那自己后方的稳定就是重中之重。
需知,这不到十年的时间,荆、益等地的发展迅速确实迅速,特别是粮食方面,目前大汉十三州中,能够让辖境内的氓首全都吃饱饭的州郡,也就只有益州和荆州,当然交州和淮南等地,也正在大力的推广镇西稻,就粮秣储存量而言,刘琦的辖境要远远超出北方。
但是南方毕竟是近十年才开始发展崛起的,但大汉过去百年,乃至于大汉建立前的前年间,中华的发展底蕴和文化输出之地,都是在中原以及黄河流域。
荆,益如今虽然后来者居上,但要在整体上完全的碾压北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只要在内部不出问题的情况下,双方保持平等对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这只是袁绍自己的设想。
现在关键问题是,若自己三五年之后真的不在这个人世了,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后代依旧能够在本朝掌握最大利益。
“孟德,依照你之见,袁某若是真有一天去了,而尚儿还未长成,其受冀州本土诸族控制,不能自立,若如此,袁氏当如之奈何?”
曹操闻言没有说话,只是若有所思。
半晌之后,方听他缓缓地说出了两个字:“制衡。”
“制衡?”袁绍眉头瞬时间皱起,道:“何以制衡?”
曹操淡淡一笑,道:“本初,冀州本土势力,你不觉得这些年来,势力愈大了吗?新朝建立,几乎所有的重要位置上,坐的都是冀州本土士人,而在汝颍一系人中几乎无人得坐高位,南阳方面也就是逄元图勉强算是个高官,其余诸人,六百石以上的几乎没有,便是如同许子远,那可是咱们昔日的雒中的挚友,如今也不过是一个郎官,在这么下去,你我百年之后,河北结果如此,你自知晓。”
袁绍闻言不由沉默了。
过了一会之后,方听他道:“其实,袁某当初杀了田丰,虽是因为他有犯上之嫌,其实却也不乏想要打击一下冀州诸族的目地,但是就目下看来,对于冀州中人来说,似乎并无什么用处。”
曹操轻叹口气,道:“所以,南阳人还有汝颍系的人,该提拔,就得多提拔提拔了,至少两面的力量均等,日后不论是谁坐在你的这个位置上,制衡起来,也方便一些。”
曹操的话,也是袁绍心中一直在思量的。
宛雒、汝颍之地,在大汉朝正中,自古便是士族云集之地,士族中的英才辈出,而身为四世三公的袁氏,在这些地方的影响力都非常巨大。
而袁绍入主冀州之后,也曾重用过汝颍系士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各样的偶然事件,汝颍系士人在袁氏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此消彼长,河北本地士族在袁氏集团中占据了重心。
而现在,是时候该重新调整一下手下人的权重比例了。
思虑了一会之后,突听袁绍道:“孟德。”
“兄有何事?”
“你昔日在兖州时,手下有不少英武之士,如今坐镇地方,实在可惜……依袁某看来,不如调来邺城,为朝廷所用,如此也不会亏待英才,如何?”
曹操自然不会将袁绍这番话当成真心实意。
摆明了是试探自己。
“朝廷中的职位,尚不够河北诸人分的,如何能再予以兖州诸士?本初切莫急功近利,还是稳扎稳打的好。”
曹操如此知晓进退,倒是让袁绍颇为满意。
看来,孟德即使是入了邺城,与自己站在同一阵线,也是知晓轻重的。
他终归还是知道自己的定位,不想旁人那般,稍稍得势,就失去了自我,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了。
“孟德,你且回去,此事容我细思……对了,你手下的人,纵然暂时不能来邺城,但伱回头也还需列一份名单给袁某,该用的人,还是要用的,纵然不能全用,也得适当提拔,不让恐凉了中原英豪之心啊。”
曹操这一次却是不再拒绝,起身道:“回头,曹某列一份名单,寻一日给本初送来。”
……
离开了袁绍的府邸,曹操返回了自己的府中。
郭嘉暂时没有入仕,只是作为将军府的长史,跟随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
“袁绍今日试探我了。”
曹操找来了郭嘉,刚一见面就没头没脑的将话题扔给了他。
郭嘉急忙细问,袁绍遂将个中缘由讲与郭嘉。
“如此说来,袁绍是打算启用汝颍人士了?”
曹操慢慢地捋须道:“正是如此,不过想来他一开始也不启用太多……似许攸,逄纪等人,最近一定是会被朝廷提拔的,至于其他人吗……特别是咱们这一系的人,想来还是需要再等等的,本初他毕竟对我还是不放心。”
郭嘉笑道:“若是想让袁丞相放心,那将军此番给他呈递的这份名单,务必要仔细斟酌,这上面要列举的人,万万不可太多,以免让袁绍觉得公有争权之心。”
曹操赞同道:“曹某也在仔细的思考此事……那依奉孝看来,曹某当举荐些什么人……若为避嫌,这曹氏族中的英杰,想来不能向袁绍举荐吧?”
郭嘉摇了摇头,道:“不可!将军若想去袁绍之嫉,恰恰相反,则一定要向袁绍举荐曹氏和夏侯氏的族中英杰!”
第九百九十一章 子明,公明?
雒阳城,太仓。
“启禀陛下,这是今年的粮收账目,请陛下查看。”
新任的大司农刘先,命人将简牍一盘又一盘的端到了刘琦的面前。
刘琦只是随意的扫了一眼,之后就摇了摇头:“不必看了,朕今日来此,也不过是为了巡视一下太仓而已,至于这当中的具体数目,大理寺署下面刚刚成立了专门的审计署,那里有精通数术的干吏,让他们定期检验就是了,朕没必要亲自清点。”
“是,臣明白了。”
刘琦举目望去,太仓之中视力所及的地方,到处都堆满了稻米,同时还有一些贵重的物资等等。
“雒阳的太仓,眼下共有几处?”刘琦一边在太仓中来回巡视,一边问刘先道:“回禀陛下,算上陛下如今看到的这一处,共计四十一处。”
“还够用么?”
“回禀陛下,暂时还是够用的,不过依老臣推断,若是我朝继续休养生息,再过三年……哦,不应该是两年不到,这太仓怕是就不够用的。”
“那就再修建一些吧……不过不要光在雒阳修建,包括长安,成都,汉中,襄阳,长沙,江陵这些地方,都要修建由朝廷直属的仓禀,用以充实中枢可控物资,以备随时调用。”
“诺。”
“回头朕还会落时新的分税制度,地方和中央的税务分配,要重新进行调配,地方的郡署和县署,只留下一些固定税种进行维护,其余的由中枢统一运筹……这事尚书台自会拟定。”
刘先跟在刘琦身后,闻言道:“陛下,臣有一点比较担心。”
“何事?”
“陛下将大部税种,全部收缴于朝廷中枢,此乃富国之策……只是臣看过陛下草定的分税,地方所能使用的税赋是不是有些太少?只是占了三成多一些……地方每年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啊,包括练兵,修葺,农桑,治水诸事。”
“地方缺钱,让各地郡守直接上表问朝廷要,朕又不是舍不得给?真要是办实事,朕一个子不少全部给地方拨!要钱要物要粮,想要多少都可以。”
刘先有些疑虑地道:“先是每年大费人力的收缴到朝廷,然后再大费周章的再下发下去……陛下,这不是有些过于虚耗了?”
“没错,是有些虚耗。”刘琦坦言道:“但是比起朝廷绝对权威的养成,这点虚耗也值得的。”
刘先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些什么。
但是当他看到了刘琦不容置疑的表情之后,最终还是将嘴闭上了。
想想刘琦为了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在登基后所做的那些事情,倒也是能够理解了。
两人在太仓中转了一圈后,一起走出。
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