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工科生-第4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现在是不同了,好几十万人在这里讨生活。巴蜀丝绸前往苏州的运输承包商又在这里,对于长孙皇后来说,蜀丝出口的收益,那绝对不能突然就断了。
  而李道宗作为仅剩拿得出手的宗室,封地又是江夏,哪能说淹就淹。
  “荆江口过来,江水由南向北有个地界,乃是云梦泽的残余。眼下叫做马骨湖,就在蒲圻县江对岸。”
  “那是复州地界?”
  “归监利县管,贴着夏水。”
  老张一琢磨,嘀咕了一声:“妈的,反正唐朝就开始给公安人民送甘露了,老子一不做二不休,也来个洪湖水啊浪打浪。”
  “观察?”
  幕僚们一看某条江南土狗的眼珠子又开始转,顿时觉得酸臭的主意味道又飘了出来。以前总瞧见突厥、契丹、高句丽等奴工苦逼的不要不要,心说这要不是烂了心肝脾肺肾的,能干这种事?
  “张利。”
  “下走在。”
  “马骨湖有多少人家?”
  “不多,三五百户的光景。”
  “带人过去,跟监利县打个招呼,这些人牵汉阳去。”
  “观察……这……不太方便吧。丁口计算,乃是政绩,这不是坏了监利县令的好处?再一个,马骨湖鱼虾丰富,越是雨季,收成越好,这等地界,怕是不愿意随便牵……”
  “给监利县令递个条子,就用江汉观察使的名义,就说愿意在夏水之畔,修个甚么碾米磨面作坊。你就直接问他,有没有甚么亲戚是愿意出来风餐露宿劳苦操持的。就那穷地方,刮地皮一年也刮不了几个钱,送他一桩物业,还不能塞住他的嘴?”
  “那……马骨湖湖畔的住户呢?”
  “老子给他们汉阳户口!”
  “观察英明!”
  张利一听,顿时服了,汉阳城的户口,这得砸多少钱进去?就说这城内的小学,想要进去囫囵一圈,你没有坊间的两间进出宅子,那就压根送不了束修,就算凑了点猪肉银钱,人先生也未必收你呢。
  平白弄个落魄户子弟进来,这不是拉低了教学能手的社会层次吗?
  “还有,这个马骨湖,以本府之见,买马骨的千金看不见,买人命的洪水倒是不差。我看,不如就跟复州说一声,把这地界改个名字,叫洪湖算了。”
  “接洪水就叫洪湖啊,观察,是不是有点随便?”
  “带人去一趟监利县,记得在夏水南岸堵好缺口,这洪峰过境,我看还是先在那地界放点水。免得冲了江汉。”
  “是,下走记下了。”
  站在土包上,嘴里有吐了一颗杨梅核,老张看着远处的江堤,惊涛看上去是拍不了武汉的岸,不过拍武汉上游或者下游的岸,那就保不准了。
  “谁叫你是洪湖呢。”
  老张嘟囔了一声,将杨梅篮子递给了旁人,负手而立,心情有点小复杂。
  有句“**汝老娘”憋了一千多年的公安县人民群众,在贞观十五年就愉快地在洪水中摸鱼,梅雨季的鱼,它肥啊,不但在水里游,还能上房顶呢。
  “孰能分贵贱耶。”
  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苦聊生”能在报纸上伤感悲秋,当然她嘴炮起来,更是让人觉得这世上的正气,都跑到报纸上去了。
  尽管老张时常说在报纸上舞文弄墨的,必须得有两斤硬骨头啊,硬骨头的价钱,江夏城的西市都能卖不少钱了,熬汤的底子,骨髓一出来,那叫一个香……
  “阿郎,你是江汉观察使,便不顾公安县的百姓了么?怎可如此无情?”
  “水火无情,淹死人还是烧死人,是我能管的么?天地伟力面前,人类太渺小了。”
  “予说的不是这个。”
  崔珏气的不行,葱白指头遥遥指着张德,“公安县贫苦,你既是江汉首长,又是巨富家资,为何不去支援一二?便是施舍一份口粮,也能救人啊。”
  “妇人之见。”
  摇着头的张德将手中的茶杯放下,正视着崔珏,“你当救人布施是儿戏,想做就做的?且不说汛期行船不利,就说往常,公安县灾民多少?分布何处?这些都不知道。就算知道了,粮食运多少,谁来运,谁接受,都要通力合作。仅从江夏汉阳出发,溯流西进,沿途多少州县?又知道不知道是不是也有灾民?难道公安县的就要更惨,所以要救,石首县华容县的呢?就不救了吗?”
  说着,张德又道:“就算这些都齐备,到时候谁来派粮?是公安县还是荆州?是朝廷民部派人斡旋还是荆州都督府联络?为了保证粮食到灾民手上,谁来盯着?是御史台的人还是朝廷特派内史?”
  “好,这些也就罢了。我以什么名义去救灾?一腔热血还是你那慈悲心肠?武汉不要盯着潮汛了?如果我去支援公安县,武汉这里出了岔子,谁来担责?是荆州还是鄂州?更何况,我真要是去了,名声算谁的?官声算谁的?你信不信我真要是自行其是,公安县荆州乃至整个武汉上游的官吏,不但不会领我的情,还会恨之入骨?”
  一番话下来,崔珏顿时愣住了,半晌,才憋出一句话:“妾……妾没想那么多。”
  “好好做你的才女美女奇女就行了,你以为就眼下长江的水浑浊幽深?”
  老张又拿起了茶杯,呷了一口气,“官场比长江深多了。”
  


第四十八章 合法抗洪
  “决口啦”
  “哪里?!哪里!哪里决口了!是樊口还是江夏”
  “马、马骨湖!”
  江夏人松了口气,然后在江夏的汉阳人脸色一变,纷纷表示:老子日尼玛先人哟。
  所以说,这世上人名可能会被叫错,地名么……呵呵,总归是有点来历的。
  “这才刚改了‘洪湖’的名,这就洪峰到啦!这地界不会是江水龙神的老巢吧。”
  张松白就没见过这样的事情,刚给“马骨湖”改了个响亮的名字,立刻湖口低洼处就响亮无比,那滚滚江水,跟瀑布似的,哗啦啦的拦都拦不住,才一天,就把这片湖泊的南部低洼处给抬高水面接近两尺。
  “郎君,还是郎君英明。提前在这地方东北西北垒高了堤坝。”
  “我英明个屁啊英明。”
  要不是那点黑火药起到了作用,炸石头炸的飞快,这一波洪峰过来,指不定汉阳江夏成什么鬼样子。
  万幸,浪打浪的洪湖,它有容乃大!
  老张松了口气,又连忙给长孙无忌派了加急,眼下不加急也不行,得让“大区书记”赶紧的给中央来点建议啊。不然就这么挺下去,损失到底算谁的?
  保武汉是肯定的,就好比上游保江陵是肯定的。可补偿工作也得做到位,不然底下的兄弟们觉得公司待遇不好,可能就要学公安县人民群众,来个浑水摸鱼啥的。当然了,可能最后直接就连浑水也不需要,尽特么剩摸鱼了。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光靠给点“土特产”,也收买不到传统的“诗书传家”等乡野贤者了。人民群众靠着“雅俗之争小说家言报纸广告”,精神文明建设光靠乡贤的嘴也不是那么好用,尤其是某些“德外之地”,简直是“唯利是图”到了极点。
  这些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一条标准:检验精神文明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唯一标准,就是能不能多来几个开元通宝……
  人心不古啊。
  “郎君,那眼下是不是要赶紧的先抗洪?”
  “要紧时候还没到呢,抗屁的洪。”
  老张嘴巴一咧,他眼下还不能开弄,得等长孙无忌从中央请了“尚方宝剑”,才能奉旨抗洪。
  要不然,事情万一做的太漂亮,搞不好会惹毛了长安的大老板。
  掀桌就算是未必,可把武汉录事司弄成筛子,这可没什么难度。
  贞观者,天地之道也。
  法理这玩意儿……特么上哪儿说理去?
  因为上游公安县人民群众的博大胸怀,本着雷霆雨露皆是天恩,于是公安县的广大百姓,含着泪也要站在洪水里“奉旨受恩”。
  天降甘露……总之,万一三个月后它就旱灾了呢?这一年平均下来,不就风调雨顺了么?
  再说了,又没逼着“奉旨捐躯”,这就不错啦。
  有了公安县人民群众作了表率,新改名的洪湖表示不亮亮相,对不起武汉领导的栽培,一口气把上游吐下来的洪水,猛吃了一通。于是,洪水被捋顺了后颈毛,有惊无险地过了汉阳和江夏,奔着武昌去了。
  武昌县人民群众一看这尼玛不科学,黄冠子真人在汉阳修行时说过:死道友不死贫道。
  然后一群不怀好意的武昌老哥,就把樊港镇某个口子给挖了……
  该来的还是会来的,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荆襄大地踊跃挖坑、筑坝、决堤、泄洪、分洪等等行径,终于让看不下去的长孙无忌受不了了。
  于是老阴货跟妹夫嚷嚷了两声“再这么下去,我看全喂王八算了”,本来李董是不想让某条土狗好过的,眼见着大舅哥要这么帮衬,就琢磨着是不是回一句“你有种喂王八,朕就敢弄大唐鳖精补补”,最后一听老婆那里还攥着十好几条船,还特么都是新制的贞观十二年造新式三桅帆船。
  都是两千四百石的大船,一条船就能养一个旅的府兵,十好几条大船,李董听了就肉痛。
  终于,捏着鼻子,让马周起了诏书,让某条土狗领旨抗洪。
  老张终于弄到手了护身宝物,这才全面抗洪。之前都是小打小闹,全看武汉录事司的同僚们表现。地方州县现在还没适应“行省”这个概念呢,服不服老张且先不说,不服录事司这帮牲口那简直是一定的。
  而老张要是大包大揽,表示老子就是老大,老子说要抗洪就是抗洪。那么,抗洪这事情不论成败,事后都不好说。
  成了么,董事长小手这么一抖,指不定功劳全落在大舅哥“总制全局”上,然后录事司的小哥们纷纷吃点汤。
  事情要是不成……非法抗洪罪加一等。
  什么武汉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自发抗洪救灾……不存在的。
  问为什么?
  王八的屁股……龟腚!
  当然了,作为一条非法穿越的工科狗,在工程领域违规操作这是常识。想当年,违规操作一年死上几百条工科狗,能阻拦违规操作吗?
  这当然不能了。
  抗洪救灾既然也是工程,那么肯定也要违一下唐朝规,闭着眼睛操作一下。
  “人呢?!死哪里去了!队长呢?!”
  江汉观察使的幕僚们披着蓑衣,都在工地上咆哮着,宛若一条条疯狗。
  “在的,在的!前头编织袋缺了,小的去领家什了。”
  “坝上队长不能撤!老子他娘的和你说过几回了”
  “不会了,不会了,小的不会了!”
  嘀嘀嘀嘀嘀嘀……
  轰隆!
  抛锚停下的特制两千石大船,从船的一侧,放下了一种用竹条捆扎,填充了石块的特殊截流土石方。
  这是一条支流的低矮堤坝处,迅速增加坝底强度之后,又有竹制的覆网固定沉底的土石方。想要百年大计还得靠平时的维护和加固,眼下的所有动作,都是为了短期内对付洪水。
  另外一处坡地,伴随着哨声,从临漳山抽调来的工坊工人,在监工的指挥下,埋头干着体力活。
  挥舞铁锹挖着土方往编织袋中装的工人皮肤黝黑,时而下雨时而出太阳,使得这些赤膊的工人,很快就皮肤红黑交织,稍作休息,只要身体一干,立刻就脱皮,看上去极为吓人。
  而在汉阳和江夏,分别设有“南岸抗洪抢险司”和“北岸抗洪抢险司”,这是江汉观察使临时增加的衙门,长孙无忌眼睛一闭,只当没看见……
  


第四十九章 做官
  八月只要一过,夏天的洪涝,就算是挺过去了。再要有,也不会有六月份七月份那般厉害的大洪水,洪峰过境,还能在江心洲看个“卷起千堆雪”的景色。
  当然了,对上游公安县人民群众来说,这特么就是个“无尽的八月”……
  用惨无人道、惨不忍睹、惨惨惨惨来形容,肯定是不会过的。
  荆州的府兵又不会真的下水去抗洪,更别说背着老乡上上船,转移安全地带。正常范畴的军队,主要工作就是杀人。
  这个时代的军队,只要不在大灾面前拦路抢劫,那就是天良不曾泯灭。
  “死了多少人?”
  武汉录事司的衙门里头,穿了几件纱衣的官僚们泡着茶,吃着桃酥,柚木的桌面上铺着今年的财政预算表,还有上半年的各项支出。再上面,压着一块平板玻璃,然后才是一张八月中旬的《武汉晚报》。
  敲着二郎腿,戴着老花镜,四五十岁的老官油子不管事儿,但是在办公室里唠嗑吹牛逼,那是浑身充满了力量。
  “哪里?”
  “荆州哇。”有个老货将价值不菲的老花镜往下顶了顶,“没瞧见报纸上都说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