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之风采依旧-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特征:

    一、重道德、崇操守取向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道德修养、注重个人品德的民族。这在古代人才统计中得到充分体现,即以德为先的人才观。如孟子提出:“莫如贵任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苟子则主张“论德而定次,是能而授官”(《苟子·君道》)。在儒家看来,“德”是人才所具有的高贵人格和理想境界,“德”是智慧的源泉。当一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最高境界时,他就能获得天与地、过去和将来的相关知识,增长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以德为先的人才观,在历代官修的正史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史记》到《清史稿》,循吏传、游侠传、独行传、逸民(隐逸)传、孝友传、忠义传、列女传、卓行传、死节传等等,这些人可列入忠孝类、操守气节类人才,反映了古代人才统计中重道德崇情操的价值取向:讴歌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讴歌面对邪恶奸馁,铁骨铮铮,为民请命的忠义之士;讴歌“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即使身处无道乱世,处于人欲横流的污掉之中,也能如青莲“出淤泥而不染”的明哲君子;讴歌光明磊落,笃诚守信,为正义舍生忘死的侠义之士。当然,古代这种人才价值观中,难免带有时代的局限,如愚忠、愚孝、“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清高孤傲、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消极隐遁等,都是不可取的。尽管如此,以德为先的人才观,对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重政治军事型人才,轻经济型人才的取向

    早有人指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帝王将相史。这实际上从人才学的角度反映出古代重视政治军事人才的价值观念。本纪实际上是帝王家史,列传所收录的绝大多数都是政治军事方面的人物。有关经济方面的材料主要集中在货殖列传和食货志中。而经济类的人物在正史中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披阅卷帧浩繁的二十五史,我们发现,汉朝时,史书中尚有经济型人才的记录,如《史记·货殖列传》、《汉书·货殖列传》对一些经济人才作了简单介绍:经商致富的范蠢、白圭,与国君分庭抗礼的子赣,以卖盐起家的猜顿,以畜牧致富的乌氏赢,以铁冶致富的蜀卓氏、孔宛氏、丙氏,以力田畜起家的宣曲任氏等等。粗略统计,《汉书》列传共收录了250多个政治、军事类人物,而经济类仅有l3人。而汉代以后,经济人才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

    这一现象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与古代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重农轻商,崇本抑未的观念根深蒂固,工商业被作为末业而受到冷落甚至打击,反映在人才观上,就是轻视、歧视经济型人才,将之排挤在人才之外。

    三、重人文型人才,轻科技型人才的取向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成就非凡,除了拥有惠及全球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外,在数学、天文、地理学、医学、陶瓷、纺织技术等领域都成就卓异: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墨子、哈雷彗星、日月食、流星商的记录,有世界上最早的开平方、开立方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有世界上最早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有世界上第一台测天仪、地动仪,古代农业科学也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然而,在传统的古代社会里,科技人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古代社会重文轻技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封建社会一直主张以伦理道德治天下,漠视科技,以致把科技创新看作是“奇技淫巧”,从事科技的人只能恭列末技,有“君子不器”的价值观。“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重文轻技这种思想观念的反映。在汗牛充栋的史籍中,介绍科技人才的可谓少之又少,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引以为自豪的诗人、词人和思想家、文学家等,而对科学技术人才有所忽视。反映在人才选拔考试上,看重的是诗词歌赋和策论;反映在人才统计上,看重的是人文型人才。从二十五史的统计中可以清楚看到,从《史记》到《清史稿》,人文型人才占有较大的比重,除散见于各列传中的文学人才外,几乎每一部正史都有专门介绍人文型人才的《儒林传》、《文苑传》或《艺术传》、《文学传》、《道学传》,而且比重越来越大。初步统计结果表明,从《汉书》、《后汉书》到《旧唐书》、《宋史》,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27人、64人、142人、300余人,重视人文型人才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方术传》、《日者列传》、《方伎传》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天文志》之中,而正式人选列传的科技人物则是寥若晨星,仅有汉代张衡、蔡伦、扁鹊、仓公、宋代沈括、元代郭守敬等人。到了民国修《清史稿》才专门列有《畴人传》,介绍了清代数十位科学家,如王锡兰、梅文鼎、明安图、许如兰、时曰淳、李善兰、华衡芳等。有些人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政治背景,如张衡、沈括等。蔡伦乃是作为宦官而被列入《宦者列传》。

    四、官本位取向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官本位”的国家,“学而优则仕”。以做官为择业本位的社会价值系统坚不可摧,深入人心,官位成为评价一个人成就价值的重要标志。于是“做宫”成为读书士人的人生追求。这种人才价值取向还突出体现在人才选拔制度上。科举制的实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人才统计方法,即按秀才、举人、进士等资格进行分类统计。状元是顶尖人才,可出人卿相,这是当今按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学历划分的传统人才分类法的前身。据粗略统计,从隋朝确立科举制到清未废止,古代科举考试共产生了700多位状元,10多万进士,100多万举人,秀才、贡生等则数不胜数。科举制作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人才选拔制度,强化了官本位意识,强化了官位作为衡量人生价值标准的意识。

    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古代人才观的反映。这种人才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可取的因素,如重道德崇情操的以德为先的人才观。但更多的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为什么近代以来,我国的经济远落后于西方,科学技术也被抛在后头,而处处受掣于西方列强、任人宰割这实与我们民族轻视经济、科技人才的传统价值取向不无关系。特别是官本位的价值取向,几乎支配了全社会一般人的现实生活,把人仕做官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惟一途径,视做官以外的追求为旁门左道,人们对仕途的关心超过了对科学的爱好,势必弱化社会机能的多样性和限制人才的多向拓展。结果是既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严重限制和阻碍了民族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人才是值得尊重,但是古代驾驭人才对于帝王君主也是尤为重要。选拔人才驾驭住人才又是另外一回事,驾驭人才方法就是通过一些细微事情,让他们付出结果,再者就是用一些套路让他们知道帝王手段,或者自己主人的手段。如果这个都不行,就只能使劲去敲打一下,让他们知道自己这个人能够重用他们,同时也能够毁掉他们,具体的还是要看他们这群人怎么做?

    这个时候赵丹李斯他们也是在苦苦的等着赵胜这群人,一场说长不长的等待已经开始起来?真正好戏已经开始,时间也是已经开始好戏在后面呢?
………………………………

第五十一章 毛遂到赵丹测试

    此刻的赵丹也是总算与毛遂有了初次的见面,只见毛遂虽然年纪二三十岁,但是中间透着一股独特的才华之气,扑面而来。从他的眼神中有一股愤世嫉俗的感觉,但是又存在着一丝不甘心。

    而毛遂也是同样如此在远处眺望,赵丹的年纪虽然只有十八岁但是给人感觉就是一个年少有为的才子,此刻的赵丹确实没有穿着身份的衣服。他却觉得这个人给赵丹身份绝不是那么简单呢?

    此刻的赵丹心里也是在暗想此人就是毛遂吧!果然是年少多才,如此人才幸好寡人能够懂得如何去看待人才,不然寡人就已经错过如此优秀的人才。得人才胜过于千军万马呢?

    毛遂心里有点怀疑,因为他无法猜出赵王的年纪,而且他自己也是不敢去问赵胜,毕竟他自己本身来说就是赵国人,如果连自己家大王的年纪都不知道,不是平白让人看笑话吗?再说他自己也不傻这些东西他自己能够看不穿吗?他知道赵王以及赵胜的目的就是在考验自己这个人,是不是传说中那样的名副其实的人呢?

    赵胜看到了赵丹朝着自己,并不怎么说话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别说话,因为一旦说话很有可能会坏了他大王的大事情,所以这个时候只能看着他赵王丹的表演,看看他接下来情况将会怎么表演接下来的好戏,具体怎么做还要看怎么表现。

    在古代识人的方法很多,但是在用人识人方面,魏征给李世民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建议:“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才而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

    这个建议的内容最早可以上溯到《吕氏春秋》,里面记载了看人识人的“八观”要诀。魏征的“六观”是“八观”的简化,都代表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在看人上的基本态度,就是看行为、看表现,通过行为和表现去推断当事人的内心世界,预测当事人的未来行动。

    八观

    八观,就是依据人在不同环境的表现来识才。《吕氏春秋》中的“八观”包括:

    (1)通则观其所礼。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遵守规则。

    (2)贵则观其所进。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

    (3)富则观其所养。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人穷的时候节俭不乱花钱,那是资源和形势造就的;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行的体现。

    (4)听则观其所行。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不怕说不到,就怕他说了做不到。

    (5)止则观其所好。通过一个人的爱好,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

    (6)习则观其所言。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他说的话不算什么。等相处得久了,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是不是跟当初一致,跟当初的差别越大,人品越不好!

    (7)穷则观其所不受。人穷没关系,穷人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本质好。

    (8)贱则观其所不为。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本质特好。

    “八观”中至少占六条,才能算本质好;战五条算及格;五条以下就太可怕了,不能考虑。

    各个历史各有不同,而赵丹的是从现在来的讲究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所以他要亲自测试这个人,才有刚才赵胜那么问题。

    毛遂好奇地询问赵胜道:“你不是让我来见大王的嘛?那大王他人在哪呢?是不是平原君你随便找了一个人说就是大王啦!我真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大王这个人呢?”

    赵胜也是笑着安慰对毛遂说道:“先生您多等会,我估计大王已经来了?再说您来都来了?多等会也不会影响您多长时间。先生您现在不妨猜猜看,这里面谁是大王,反正您也不会影响你。”

    此刻的毛遂心里暗骂这个赵胜明知道我已经等的不耐烦,还在这里浪费我的时间,不对这里面有问题他不可能突然这么问,难道是有人故意让他这么问的。难道是大王这个人,看来这里面还是我这个时候想问题想的实在是有些太过天真。

    赵胜心里暗想这个时候并不是我自己是想要问,而是自己的大王突然让自己这个人这么问的,目的就是想要看这个人反应看看他的才华,是不是真像传说中那么厉害呢?看来大王是不相信我赵胜,估计也不是不相信我赵胜,而是他没有见过毛遂,目的就是要测试这个毛遂的才华呢?大王真是越来越可怕呢?

    此刻的毛遂也是笑着开口说道:“我觉得这个身边那个年轻人虽然英气勃勃,生机盎然,但是怎么看就是一个大将军,而那个站在那个年轻人绝不是大王,我像是一个谋士吧!我想这个时候大王已经离开,我估计到时候你们会向大王反应情况?这个里面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