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2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书人最擅长什么?看起来很有道理的废话。
  王复脸色变得无奈的起来,颇为感慨的说道:“某依稀记得当初大石在京师之地,何其意气风发,这短短三年时间,瓦剌局势已经糜烂如斯。”
  “那我还有下策,就是寒碜了点儿。”
  也先略微有些失望,他看着火盆里的火苗,低声问道:“你且说,我瓦剌哪里还能顾及颜面不成?”
  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这不怪人家王复没本事,只能是瓦剌实力不济,而且还净出一些不肖子孙。
  也先一时间有些怅然,失神的看着帐外的小雨,今年比往年更冷了些?还是错觉呢?
  也先的感觉不是错觉,景泰三年的的确是比之前那些年,都更加凉一些。
  王复定了定神说道:“瓦剌有急证,大明看瓦剌示弱,务必进犯,一旦和鞑靼人一起攻伐瓦剌,瓦剌必然死无葬身之地,如何强兵?”
  “除练兵之外,也需要庶弁将得力,皇帝在京师办了一座大明的讲武堂,为何大石不再和林办一个瓦剌人的讲武堂呢?遴选能战之士,亲自教谕,庶弁将得力,则军政可望振兴。”
  “若是随时都有倾覆之危,人心汹汹,某诚无良策。”
  也先眼前一亮,讲武堂?
  也先认真的想了许久说道:“先生大才!”
  “好!极好!对,庶弁将得力,才能振兴军务,我怎么没想到呢?若是庶弁将得力,集宁之事,断然不会发生!”
  这其实是个大坑,王复给瓦剌的人埋下一个十分恐怖的大坑。
  皇帝利用这讲武堂把所有庶弁将变成天子门生,那其他的势要豪右之家,自然也可以把讲武堂变成瓜分军权的饕餮盛宴。
  这也是当初陛下办讲武堂之前,反复筹措,最终陛下自己坐班讲武堂,谁伸爪子就剁谁脑袋,这才无人敢做。
  但是瓦剌有这样的决心吗?也先有这种野心吗?台吉们可不会老实的。
  真的想弄一个行之有效的讲武堂,需要什么?
  需要一个威望很高的皇帝和一位善战之将坐镇,需要有运转正常的朝廷,需要内廷有能干内官、需要有兵部尚书,需要遴选功勋之人。
  办讲武堂,绝非是脑袋一拍,我要办军校,就可以完成。
  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它。
  否则这瓦剌办的讲武堂,就会变成刺向瓦剌咽喉的剑。
  大皇帝一直等到授勋、大阅,才开始让军生入校,前前后后,经过了多少博弈?
  瓦剌一拍脑袋,我要办军校,我要让庶弁将得力,我要振兴武备,就能成功?
  而且,大明的讲武堂是需要兵书教授,瓦剌人有这些吗?
  瓦剌人并没有。
  若是朱祁钰知道王复的想法,就知道王复的这些担心都是对的。
  比如鞑清朝小站练兵的袁大头,直接把鞑清给拱了,最后自己复辟当了皇帝,当然也只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比如黄埔军校,革命的摇篮。
  王复的担心都是对的,但是谁让太宗皇帝是个造反起家的人呢?
  如何防止京营造反,文皇帝说的很清楚了,每日操阅军马,只要没死,天上下刀子也得去,刀把子握不紧,就会被人利用刺向自己。
  王复笑着说道:“若是军务振奋,可以强纳鞑靼和兀良哈两部,介时瓦剌方有一战之力。可汗之位,大石唾手可得。”
  王复对天发誓,他对也先说的话,立场完全站在瓦剌这边,他说的每一个字都是真的。
  但是瓦剌做不到,唯一有点戏的讲武堂,也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
  赛因不花将渠家人杀死几个,偷梁换柱送进了北海,然后换出了几个夜不收,还找到了四十多个信牌。
  让赛因不花没想到的是,夜不收的远侯们,面对有机会逃脱瓦剌魔爪的时候,居然出现了谦让。
  伤病先走,是让赛因不花连骨头都震颤的一幕。
  王复的书信远比赛因不花卖俘虏要走的快,几个夜不收打马将书信射到了宣府城墙的五凤楼上,即便是夜里,居庸关夜不开关门是铁律,但是依靠夜不收,依旧将消息传递入了京师。
  朱祁钰在去早朝前,收到了王复的书信。
  伤病先走。
  同样让朱祁钰愣了许久许久,他叮嘱卢忠说道:“赛因不花第一次交接的时候,务必保证不出意外。”
  “可派一名天子缇骑至兴和所督办此事,务必保证大明忠义之士回朝。”
  朱祁钰完全没想到王复在和林如此不惜身,还要想办法营救夜不收。而且真的要被他做成了。
  卢忠犹豫了下说道:“陛下,若是大动干戈,岂不是让瓦剌人察觉有异?臣以为若是派天子缇骑出京,天下侧目,反而不美。”
  朱祁钰连连点头说道:“是朕心急了,你说的很有道理!那就按着正常的流程走,但是务必保证其安全。”
  朱祁钰将书信递给了兴安说道:“还有名单之上的人,准备厚赏,上英烈册、建英烈祠,这些夜不收,都是硬骨头啊。”
  王复还干了件事,就是真的拿到了北海被羁押夜不收的殉难名单。
  夜不收都是有身份铭牌的,若是死在了草原上,就把信牌交给袍泽,让袍泽带回去。
  共计四十三名夜不收,他们被俘的时候,并未来得及将信牌交给袍泽,或者整小队被俘,最终在北海殉难。
  “朕有一天,定要迎回他们埋在雪原上的尸骨!”朱祁钰将名单交给了兴安,十分严肃的说道。
  “会有那么一天的。”兴安捧住了名单,放在了袖子里,俯首说道。
  朱祁钰深吸了口气,走出了门房,翻身骑上了大黑马,直奔承天门而去。
  今日是朝议的日子。
  朱祁钰打马从御道直奔奉天殿而去,群臣们早就知道了陛下会骑马过来,所以早就让开了一条路。
  马蹄声阵阵,朱祁钰至奉天殿翻身下马,一步步的走进了奉天殿内。
  卢忠站在丹陛台上,用力的甩了三鞭,这奉天殿朝议终于开始了。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否?”群臣见礼。
  朱祁钰点头说道:“朕躬安,平身。”
  兴安大声的喊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王直、王文出列俯首说道:“陛下,臣等请大计闰察,以一贪,二酷,三浮躁,四不及,五老,六病,七罢,八不谨为计,考绩擢黜。”
  胡濙出列俯首说道:“《礼》曰: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臣亦请大计,庶察典肃而人知劝惩。”
  吏部、都察院、礼部三部已然沟通了大计之事。
  于谦本来有话说,突然意识到了自己是武勋了,也不再言语,默不作声。
  于谦忽然觉得,站在了武勋这一列后,无比轻松。
  这朝堂上的议论,他都可以站在干岸上看着,颇为有趣。
  朱祁钰深吸了口气说道:“历年吏部、都察院虽有填注考语,但不过虚文。龙钟庸劣,既得姑容,即才具优长,亦无由自见。于培养人才,澄叙官方之道,盖两失之。”
  大明每三年一次大计,都是怎么计呢?
  就是碳敬、冰敬的孝敬,这个时候都察院的填注考语,多数都是虚假的,把那些庸人劣人都比作是人中龙凤,这对国家培养人才,澄清官场的初衷是完全背道相驰的。
  比如那福建布政使宋彰,一十六年的时间里,得了三次一等甲上、两次二等乙中的考语。
  结果宋彰干了什么?
  把百姓逼得走上了绝路,把福建搞得一团乱麻。
  朱祁钰继续说道:“同榜、同乡、同师,朋党横结,上下沆瀣一气,官官相护,姑息、因循、怠玩、玩愒、偷玩、贿政,谄媚阿谀之风盛行,屡次大计,如同儿戏。”
  朱祁钰点出了第二个大计困难的地方。
  那就是大明的朋党之风,虽然未曾酿成党祸,但是因为同榜、同乡、同师出身,导致地方官员官官相护,最终导致了姑息养奸、有法不遵,有例不循、怠政懒政、崇尚空谈、善推诿等等,这些官场的陋习,成为常态。
  朱祁钰说到第二点的时候,吏部尚书王直满是羞愧俯首说道:“臣羞愧。”
  王直正统八年升为吏部尚书,至今已经有七年有余,大计两次,未能把事情做好。
  但是王直之说自己惶恐,未说自己有罪。
  正统年间就那个氛围,连皇帝身边的太监都以索贿闻名天下,就是王直有力气,他能用得上吗?
  就比如京察,就是他请旨的,他知道怎么做,但是正统年间,他能怎么做?
  除了随波逐流,即便是有想法,也只能叹一声世态炎凉。
  难道仅凭他一人就可以澄清寰宇,就可以把这浑浊的世道,变得天朗水清吗?
  他王直何德何能?
  区区之力,怎复清天?
  朱门迷醉权贵喜,囹圄沧桑生民怨。
  朱祁钰很不喜欢朝臣们说自己无能,显然王直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世道不让他那么做。
  朱祁钰挥了挥手,示意王直站直便是,他继续说道:“人浮于事,官场糜烂之风,甚至及于讲学之书院,此风若是再不止,窃权罔利、流毒善类、燎原之形,不殊董卓,卒以亡国。”
  这玩意儿的风气不止住,朱祁钰会被人评价为明实亡于景泰了。
  岂不是遂了那些读书人的愿,真的成了亡国之君了吗?
  朱祁深吸了口气说道:“朕今日以立限考事、以事责人为则,定天下考成大计,月有考,岁有稽,三岁考满,名曰考成法。”
  朱祁钰将手中的一本敕谕递给了兴安,让兴安诵读。
  群臣莫不变色。


第三百一十四章 天下焉有如此酷烈之法?
  兴安知道手中的这份圣旨的分量,陛下在京师搞了这么多的新政,可是从未向天下推行。
  并不是不能,而是陛下睿哲天成,英明天授,深知这新政,不是一蹴而就,更非一旦一夕之间可以完成。
  和群臣们不同,兴安知道陛下身后没有高人,他将陛下的所有决定理解为了睿哲天成,英明天授,就是天生干这个事儿的。
  草率推行,只会是党祸盈朝,最终惨淡收场,且不见王安石的青苗法,最后都变了青稻钱一般的高利贷,为祸乡里?
  朱祁钰面色平静的看着朝臣们的脸色。
  纵观古今新政,全都是以军队为压舱石,方能推行。
  商鞅变法的第一条就是奖耕战,奖励耕种的同时奖励作战勇武;
  范仲淹变法,是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定边患,随后入朝做了枢密副使,以《答手诏条陈十事》开启了庆历新政。
  枢密院的职能和大明的五军都督府等同,都是最高军事机构。
  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更是打出了纵观北南两宋三百年的唯一一次开疆拓土、大展神威而大获全胜的战例,熙河开边,拓地两千余里,三次开边,抚羌族三十万帐。
  当时西夏、辽国还以为那个武德充沛的中原王朝,又回来了!
  次年,王安石就被罢相,启用,再罢相,最后,在神宗崩后,高太后临朝称制的元祐年间,所有的新法政令皆被罢黜。
  张居正在万历元年三月,甲申日,对九岁的万历皇帝进讲帝鉴图说:「汉文帝劳军细柳事,因奏曰:古人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今承平日久,武备废弛,将官受制文吏不啻奴隶。」
  「夫平日既不能养其锋锐之气,临敌何以责其有折冲之勇?自今望皇上留意武备将官,忠勇可用者,稍假权柄,使得以展布庶几,临敌号令,严整士卒用命。」
  张居正以汉文帝劳军细柳营为由,说将官的地位如同奴隶一般,必须要提高忠勇可用的武人地位,授予权柄。
  从一开始,张居正的所有新法改革的核心,就是把军队当做压舱石。
  张居正跟谁的关系最好?抗倭名将、镇虏大将戚继光。
  张居正在未做首辅的时候,就力主把戚继光从南方调往蓟门,作为压舱石。
  蓟门在京师东北方向,不到一百里的地方,属于京畿。
  在20世纪红色浪潮奔涌的年代里,有一位通过选举要走红色路线的南美理想主义者,阿连德。
  在当选之时……
  就直接说道:「我得提醒你注意另一件我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一小部分军人接受了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如果不特别注意这个问题的话,还有出乱子的可能,这个乱子就是军事政变。」
  阿连德当选的三年后,被陆军司令军事政变,最终以身殉道,英魂长存。
  历朝历代,无不说明一个问题,一个政权的稳固,没有武装力量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朱祁钰对官僚常怀警惕之心,即便是大明开边四府之地,但是他依旧没有推行他在京畿等地区的新政,而是先拿出了考成法来。
  政策的推行的确需要武装力量的支持,更需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