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衣使者出京至战亡之家,赈给之余,令使者就家劳问。”
  “战伤,会免夏秋二税两料三年,若是战亡则是五年免税科。”
  “如果家庭比较特殊,比如无弟而有父母若妻者,给全俸。三年后给半俸,一直到父母妻子去世之前都可领这半俸。”
  收敛尸骨官葬、致祭哀悼祈福、建祠立庙、给丧葬费、派遣使者慰问、免赋役差科、荫补子嗣、优给遗属这些都是大明明文的规定,而且参军之人都清楚。
  “落实到实处,若有人敢在其中中饱私囊上下其手,依军法处置,即便是勋戚,也有锦衣卫,不能让我大明将士牺牲后无法安然长眠!”朱祁钰的语气很重,人死为大,谁敢发死人财,朱祁钰就敢让他们去地底下享受去!
  这是不能妥协的,就想于谦所说的那样,保障大明的战斗力,得做到前面,如果这些明文规定又有人敢公然违背,那就要做好付出代价的准备。
  “臣明白。”于谦长揖,他拱着上台的这位大明新皇帝。
  他其实想劝谏朱祁钰,莫信谗言。
  有些人觉得如此大费周章的抚恤一群丘八,实属靡费颇重,于谦还打算讲讲其中的道理,但是现在看来不用了。
  陛下比他更在意对军士身后事的照顾。
  朱祁钰犹豫了下说道:“朕有个想法,不太成熟。”
  年轻的大明皇帝,想法很多。


第五十二章 英烈册与英烈祠
  朱祁钰接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大明?他心里有数。
  那他的那个摆烂的哥哥朱祁镇接手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大明?
  朱祁镇接手的大明朝是一个仁宣之治后鼎盛大明朝。
  前有太祖太宗两位皇帝武功赫赫,后有仁宗宣宗两位皇帝的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但是朱祁钰接手的大明,完全不是如此,是一个正在崩坏的大明朝。
  东南方向福建有超过百万人的起义,波及数省,声势之浩大,比之黄巢起义,旗鼓相当。
  西南方向麓川之役四战平叛,连年征伐,叛乱依旧,只能以擦屁股纸的盟约束缚,连续十数年,大军疲惫、空耗国帑悬而未决。
  东北方向,瓦剌人击败了女真人,长期威胁大明的广宁、山海关等地,甚至在正统十四年,广宁一度易手与瓦剌人手中。
  西北方向,瓦剌人更是打出了土木堡惊变!俘虏了大明皇帝朱祁镇!将河套平原作为了自己的后花园,山外九州变成了瓦剌人的屠掠之地。
  这是一个在逐渐崩坏的大明,如何重塑大明,就是他这个庶皇帝的职责。
  “朕的想法是,兵部与户部联手,核定战亡战伤军士名录,立英烈册,将这些军士的名字写在这些英烈册上。”
  “在这战场故地,立一个八角亭,立碑刻下这些名字,凡是有人路过,或者逢清明春祭,百姓们也有去处。”朱祁钰说了说自己的想法。
  国家大事,在戎在祀。
  但是每年只有朝廷祭祀,是不够的,百姓们也应该知道他们的事迹。
  于谦呆滞的看着朱祁钰,他还是略微小瞧了这位陛下的体恤爱民。
  连身后名这种事,陛下都考虑到了。
  于谦认真的想了想说道:“陛下,这些战亡、战伤的军士们的家乡也可以立一块碑文,不许几厘地,刻上他们的名讳和功绩,花费不了多少散碎银两。”
  “也可令各县修订英烈册,记录本县战亡、战伤名讳功绩,臣以为此乃上善之举。”
  “只是陛下,军士名讳多数都是比较简单,以数为多数,比如父母生娃娃的时候,父亲十七,则这个孩子就叫徐十七,若是记录名讳,大军就要改名了。”
  “其实也不难,比如勇字营,就可以用姓氏加勇字再加一字定名,臣再琢磨琢磨,写成奏疏,面呈陛下。”
  “上次于尚书说的匠爵的奏疏,还没写完,这件事,交给别人吧,你看这不就来了吗?”朱祁钰努努嘴。
  打德胜门来了一个俞士悦,正式好笔杆。
  俞士悦虽然是个文人,但还是披着甲,来到了朱祁钰的面前,气喘吁吁。
  俞士悦可不是于谦这种全能型人才,骑马射箭驾车样样精通。
  俞士悦就是典型的文弱书生,这一身棉甲,从德胜门跑到彰义门来,累的他脸都白了,满是虚汗。
  “陛下……”俞士悦准备行礼,但是却话都说不全,就开始喘了。
  俞士悦把妻儿老小送到了南方,这件事办得不机密,还被人知道了,言官们天天拿着这件事弹劾俞士悦。
  都察院的御史们,没事还搅三分呢,更别提这种证据确凿的事儿了。
  俞士悦奉命协助都督防守德胜门,连甲都不敢脱,日夜巡视,也算是个可用之人。
  朱祁钰让兴安把俞士悦扶了起来说道:“俞侍郎姗姗来迟啊,这样吧,这里有份差事给你。”
  朱祁钰将刚才和于谦的想法,告诉了俞士悦,这是他擅长的活儿,俞士悦俯首领命。
  夜袭这件事,最后落到了石亨和范广手中。
  两个人颇为得意的领到了兵符,呵呵的傻笑着。
  刘安看着俩人的兵符也是颇为羡慕,这可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好男儿上战场不就是为了建功立业吗?
  眼瞅着这功劳被石亨和范广拿去,刘安也只能干瞪眼。
  谁让刘安此时是戴罪之人呢?这等好事,自然落不到他头上。
  “广宁伯,你领五千人殿后,准备随时接应二位将军,若有危难而不救援,斩!”于谦又取出了一块兵符,递给了刘安,让他殿后掠阵,接应石亨和范广。
  “好勒!”
  刘安蹭的站了起来,美滋滋的接过了兵符,这也是功劳!聊胜于无。
  若是石亨、范广两个人冒进,他救援有功,那就是大功一件了,至少能够把斩监候的罪,给摘了去。
  石亨和范广打仗,都以忘战而暴名于野,打起仗来不要命,刘安这个接应的活儿,大有可为。
  “夜袭以骚扰疲惫敌军为主,切记不可恋战,冒险深入。”
  “军士乃是新军,极有可能陷入进退两难之地,两位将军,切记,不可贪功。”于谦安排好了夜袭的诸多事宜之后,又语重心长的叮嘱。
  从八月十五中秋节,朱祁镇在塞外搞出了土木堡惊变之后,于谦的一系列反应,包括立朱见深为太子,让郕王监国。
  随后又因为朱祁镇的两次叩门,他又一力促成朱祁钰登基。
  这些事情,其实于谦的内心认为大明的存续远比大明的皇帝更加重要。
  社稷为重,君为轻,是他的理念。
  朱祁镇在敌人阵中,最大的害处就是有可能对大明这些备操军的军心造成影响。
  这是他唯一担心的点儿,所以他宁愿放弃战机,也不愿意进行孤注一掷的军事冒险。
  “末将领命!”石亨和范广两人俯首领命,他们知道于谦那没有说出口的担心,都是战场的老油条了,这点分寸,他们还是拿捏的死死的。
  于谦手里握着一本奏疏,吹干了墨迹说道:“此战暴露了我们的一些问题,我总结了一下,第一,我们的反应速度极慢,很容易给敌人带来各个击破的可能。”
  “今日彰义门之战,西便门的驰援到了最后才到,也只有马军,而右安门的援军居然打完了才到。”
  “敌军有二十余万,如果以优势兵力全军压上,我军有可能会被各个击破,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
  于谦就今天的防守战展开了分析,首先就是援军太过于迟缓。
  “还不是瓦剌人不堪一击嘛。”石亨满不在乎的说道:“若是瓦剌人撑得久一点,那援军来的不就正好吗?”
  嗯?
  这个思路……
  于谦差点被石亨给气笑了,这人思考问题的切入角度,实在是刁钻。
  “末将以为,应该让城墙上的锦衣卫起点作用。”范广认真的说道:“城外毕竟传递不便,还是应该让城头以狼烟为号,若有急情,也快得多。”
  “看到狼烟就开始筹备驰援,接到军报就可以随时出发,这样安排就妥帖了一些。”
  “好主意。”于谦点头,不过这就是要城头上的锦衣卫配合了。
  “第二个问题,怯战畏敌之心。”他颇为无奈的说道:“本就是备操军、备倭军,预备军士们,面对敌军的马刀、弓箭、火铳、弩炮多有畏惧,颇为贻误战机。”
  “这事好办的很啊,彰义门大捷,传播城内城外,咸使闻知,自然可振奋人心,亦可破灭瓦剌鬼神之论。”石亨继续说道:“自古这提升士气,则是赏罚分明,畏战者罚,有功者赏。”
  于谦再次点了点头说道:“我会向陛下请旨犒赏,不过御史和给事中们,怕是要说我们未胜先贺了。”
  石亨满不在乎的说道:“几个措大喋喋不休,又有何惧?有本事让他们出城来啊!在后面狺狺狂吠,让某抓到了,必拔了他们舌头!”


第五十三章 朕,朕,朕,狗脚朕!
  “尽快落实赏赐,尤其是功勋,畏战之心自然消散。”范广同意了石亨的说法。
  刘安想了想说道:“本就是破釜沉舟,我军布置在城外,人心汹汹流言不止,比如这瓦剌人鬼神之说,甚嚣尘上,也需要治理一番。”
  朱祁镇在迤北搞出了土木堡之变,瓦剌人刀枪不入、三头六臂的传闻就很多。
  于谦又总结了一番,点头说道:“如此甚好。”
  “第三,敌人投石车、弩炮、火器的数量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最大的伤亡就是被敌人石块所击中,在这一方面,几位有什么好想法吗?”于谦继续着自己的战后部议,他提出问题,大家集思广益。
  这是大明军的一个传统,就连徐达、李文忠、冯胜等人都是如此,每战之后,除了论功行赏,就是找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部议还在继续,而此时的瓦剌大营内,也先面对跪在身前的两个人,愤怒到了极致。
  一个是孛罗,他的亲弟弟,一个是卯那孩,所谓的长生天下第一勇士。这是何等的荣耀?
  彰义门外瓦剌人的先锋军,居然被一个文弱书生的于谦击败,这是耻辱!
  “昨日我反复提醒你,不要轻视你的敌人,那是大明的军队!你居然觉得只要接战必定溃散,用马军冲进了民舍之中!”也先举起手中的鞭子,用力的挥在了孛罗的身上。
  啪!
  一道血淋淋的伤痕随着鞭子甩落从孛罗的背上浸出,孛罗吃痛的咬着牙,却不敢有任何的反驳,只是闷哼了一声,跪在地上一动不动。
  “还有你,让你压阵,结果你倒好,一拥而上,毫无章法!如同你们在草原上放牧一样,杂乱无比,结果进不能进,退不能退!”也先举起手中的鞭子,再次落在了卯那孩身上!
  他无比的愤怒,大明军队出城寻求决战,他本来以为可以轻而易举的获胜!
  但是大明的军队不仅赢了,而且是大获全胜,他如何不生气呢?
  “你们两个心里挨这两鞭子,心里要是有气,我们就升帐,战败什么后果,还用我多说吗?”也先看着两个壮汉跪在地上,再次冷冰冰的问道。
  “臣弟不敢!”孛罗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寒战,战败升帐的话,他和卯那孩的结局,真的会死,这两鞭子他们俩挨得不冤。
  “眼下该如何是好?”也先将鞭子扔到了地上,一时的前锋受挫,其实没什么关系,顶多证明了大明军队善守而已,这无关紧要。
  “太师,要不然问问喜宁那个宦官?此人颇有一些想法,紫荆关就是他带的路,而喜宁久居京师,必然有什么好主意。”孛罗想起了喜宁来。
  喜宁作为朱祁镇身边的太监,打小住在京城,而且朱祁镇被俘后,喜宁跑到了大明京师,索要了大量的财货回到了迤北,甚至连只有皇帝可以用的九龙锦都弄了不少。
  而后喜宁更是带着瓦剌人首先攻破了紫荆关,此乃画策之功。
  “哦?也对,叫来喜宁!”也先重重的点了点头,他让二人站了起来,等在旁边。
  没过多久,喜宁就披左衽走进了太师大帐之中,大明的前襟向右掩,而瓦剌则前襟向左掩,以此来区分华夷。
  在大明,前襟向左掩,一般死人才这么掩。
  但是喜宁丝毫不以为意,甚至还披头散发,弄了个瓦剌人的发型,顶发剃掉,两侧头发编成两辫或合成一辫,就像一条鲶鱼一样,喜宁当然知道丑,戴了一顶圆帽遮丑。
  “拜见太师。”喜宁走进来之后赶忙行礼。
  也先示意喜宁平身,随后将自己的困扰告诉了喜宁,他很想听听这个大明太监的想法,在对付大明这件事上,这些内鬼比他们这些外人更擅长。
  喜宁听完之后,沉吟了很久才说道:“皇上下诏一力议和,可是朝中一些朝臣行大不逆之事,奉皇上为太上皇,另立了皇帝,咱家以为是太后受人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