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俊的怒气很复杂,他说不清楚自己怒气何来,但是他很愤怒,所以他就把王骥立下的碑文给砸的一干二净。
“杨都督,播州来使者。”一个裨将神秘兮兮的说道:“是个巧娘们!”
杨俊看着军士把王骥立下的碑刨了出来之后,砸的稀巴烂,才松了口气,来到了府衙大堂之内。
兵部左侍郎吴宁,内官李永昌也都到了。
的确是个巧娘子,这未摘下帷帽,就是一股灵秀的气质。
“诶,别摘帷帽。”杨俊看着冉思娘的动作,赶忙说道。
这摘了帷帽,就没法处理了!
冉思娘停下了摘下帷帽的手,叹息的说道:“我家族长说,将奴家送于大将军了。”
杨俊摇手说道:“相比较之下,我更关心你家族长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准备跟大军硬碰硬,还是准备投降啊?”
冉思娘赶忙说道:“我家族长不知道大军何意,才派思娘前来询问。”
“将军容禀。”
“王骥逆贼,悍然起兵谋反谋叛,我播州只有两万土兵,实在是无法阻挠,只能无奈附逆,还请大将军向陛下禀明,我播州土司并无谋反之意。”
杨俊了然点头说道:“好了,这位娘子还请暂且下去休息。”
杨俊知道了土司齐聚海龙屯的想法了,他们主要还是想要历史固有地位。
这种想法是不符合圣意的,打还是打的。
大军的牙旗不插在海龙屯上,这帮人是不知道改悔的。
没有人会在大军还未到时,就先投降。
当然杨俊不知道巴黎可以在德军未到巴黎之前投降,在巴黎投降之前攻占巴黎,是一个历史性难题。
杨俊拿出了堪舆图说道:“龙岩山的防线,整体分为了三部分。”
“一线由娄山关、三渡关、上渡关、老君关、乌江关、河渡关、黄滩关、崖门关、落濛关等组成,这些眺望警戒阵地,迫使我们不得不在山下,提前展开攻击阵形。”
“二线由养马城、养鸡城、海云囤、龙爪囤等组成中间拦敌锁,迫使我军不得不再次变阵展开阵形。”
“同时,由东面的养马城、养鸡池、养鹅池等组成后勤补给线,屯驻大量粮食、军马等物资,满足长时间兵力消耗需要。”
“三线则是由铁柱关、铜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太平关以及万安关、城墙等,构成的龙岩山核心阵地,是敌人主力所在,也是最后一道屏障。”
“四勇团营在休息半月之后,将会兵分七路,在五日内,攻破第一道,在十日内攻破第二道,云集在龙岩山之下。”
杨俊手里的堪舆图十分的详细,如何攻伐海龙屯,杨俊有自己的想法。
杨俊继续说道:“围困海龙屯之后,围而不攻,围三缺一,让龙岩山之地,可以内外沟通,我们在各地设伏,打掉对方的敌援!”
“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兵部侍郎吴宁摇头说道:“将军家学渊源,屡有战功,我没有意见。”
李永昌更是摇头,跟军将讨论怎么打仗,那不是班门弄斧吗?
杨俊看了许久,笑着说道:“那就暂时定下这个战略规划,因机而动。”
杨俊要围点打援,要知道土人的土酋,都在海龙屯了,还有比这更好的围点打援的机会吗?
只要将龙岩山的海龙屯团团围住,那些忠于土酋的土人就会从四面八方不断赶来。
只要占据有利地形,将援助敌人尽数消灭,可以利用海龙屯决战,对日后战局大有益处。
杨俊坐直了身子说道:“那么现在就剩下一个问题了,那个冉思娘怎么解决?”
杨俊是不能留冉思娘在军中的,不是刺探情报之类的问题,而是因为因为军纪不容。
李永昌想了想说道:“不如送于陛下?”
“好主意!”杨俊左手握拳打在右掌之上,满是笑意的说道:“留在军中是个祸害,对女人动手又非大丈夫所为,送于陛下最合适。”
吴宁眉头紧皱的说道:“陛下能要吗?”
第三百七十五章 四万里水路
“陛下要不要冉思娘,我们臣子哪里知道?送走了再说,若是留在军中,等着被陛下治罪吗?”杨俊才懒得管陛下要不要。
陛下要不要是陛下的事儿,他送不送是自己的事儿。
杨俊是个军中悍将,死战不退他眉头都不皱一下,但是让他面对朝中那些个御史喋喋不休,他也有点畏惧。
万一再扣一顶不忠、枉顾军法的大帽子下来,他可担不起。
正统年间,那种兴文叄涞穆易樱墒遣幌氤惺堋
军队就该想的简单些,想的复杂了,既退不了敌,更保不住自己。
陛下治军极为严苛,临阵连坐,堪称酷烈,但是军将们都知道,严明了军纪,反而不会给御史们落下口实。
他们随便折腾随便喷,抓不到痛点,无法查实,才是根本的立身之法。
这冉思娘倒是极为灵秀,可是再灵秀,这是临阵,杨俊虽然远在靖远府,但是军纪常悬颅顶,他可不想给自己惹麻烦。
“吴侍郎,熟苗寨主、苗酋领来了吗?”杨俊问到了正事,召集这些熟苗,宣谕陛下政令,和大军的掌令官息息相关。
吴宁赶忙说道:“都到了。”
熟苗,有的是汉化的苗民,有的是从中原迁徙之九溪十八洞的中原百姓,汉蛮都有,但是无一例外,都是心向王化之人。
上次广通王造反的时候,许多熟苗都走到了各个生苗寨子里,安定苗寨。
杨俊站起身来说道:“我也去,他们畏威,以为大明军队平叛之后,要烧杀抢掠,大屠苗寨,这个传闻非常的广泛。”
“陛下说过,我们不仅要军事胜利,同样要政治胜利,更要宣谕胜利。如果我们只是拿下了城池,攻城拔寨,是无法安定地方的。”
“宣谕教化万民,乃是大军前来的主要目的。”
杨俊乃是太平伯,四勇团营左都督,乃是大明的勋贵,大军的元帅大将,他如果不出现的话,这些熟苗会很惊恐。
这些熟苗的心思,都无法安定,何况生苗?
府衙的偏堂十分的安静,许多熟苗都是面露惊恐,他们有些惊惧,每到大军至,那就是血雨腥风一片。
大屠少有,但是贼过如梳,兵过如篦,大军劫掠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尤其是王骥带领大军在贵州作威作福,军纪败坏,可是没落下什么好名声。
但是这次来的大军,军纪严明,从不滋扰百姓,即便是城门前的军士,只要安安稳稳,从不怒斥辞色。
劫掠从未有之。
杨俊以为人数不多,因为未进门的时候,十分的安静。
但是他一进去,才看到挤满了人,至少有七八十人,这些都是附近的熟苗。
杨俊走到了正中央,大声的说道:“大军并不是为了带来杀戮,而是为了平叛!除了平叛之外,也为了安土牧民。”
“我在这里,跟你们约法两章,杀人者死,扰民者诛。”
杀人者死是朱祁钰讲的第一个公平,那么第二个公平就是扰民者诛。
相比较手无寸铁的百姓,大军显然是强势的那一方。
杨俊话锋一转,厉声说道:“但是若是有扰军者,干扰大军调动延误军机,袭扰大明军队平叛安民者,一律按叛军论。”
“莫要自误。”
大军是暴力机器,如果有人胆敢袭扰大军,干涉大军的平叛,大明军队肯定不会饶恕他们。
权力和义务,从来都是对等的,没有只享受权力,而不履行义务的说法。
大明军队带来了安定的同时,对百姓的要求并不多,如果这么简单都做不到,那和叛军无二。
军队条例上,从来没有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条例。
朱祁钰用厚赏增加军队犯罪的成本,但是并没有没收大军安定四方的武器,对于什么行为是等同叛军,大明军队也有着严格的规定。
其中的界限就是袭扰。
袭扰就是袭击扰乱。
杨俊要跟熟苗说清楚,哪些是绝对不要做的事儿,比如投砸石块、张弓瞄准等等这些都会立刻引起反击。
大军是强势方,手中握有火铳,是训练有素的暴力工具。
杨俊先划出了线,这条线很低很低,大低到熟苗们议论纷纷,一个熟苗试探的问道:“军爷,就是说,我们不扰军队,大军就不会侵扰我们了吗?”
杨俊点头。
“烧杀抢掠都不会?”
杨俊再次点头想了想,解释说道:“苗民苦寒,颇为穷困,一家资财,还没有一把火铳贵,为何要抢?”
“敬请安心。”
杨俊这番话颇为瞧不起苗民,但是就是这番话,却让熟苗松了口气。
原来是看不上啊!
杨俊无奈,宣谕政令他们不听,大军说他们不会烧杀抢掠,他们不信。
但是说他们穷,抢他们浪费铅子火药,他们反而觉得合理了。
杨俊厘清了双方权力责任之后,笑着说道:“我们将会在附近的地区,陛下手中持有湖广等地的田契,会在贵州等地,更换一批田亩作为官田,进行耕种,若是手中有地契田亩,可以前来更换,或者贩售。”
“这些田亩都是官田,关于农庄法诸多事宜,还是请掌令官宣谕政策。”
对于农庄法,贵州百姓了解不多,十万大山信息闭塞,又不住官道附近,比湖广那些偏僻地区都不如,他们甚至连大明发生了土木堡之变都不太清楚。
但好在农庄法并非新鲜之物,在百姓看来,不过是更加复杂一些的军卫法而已。
这让杨俊松了口气,大明当年四处设立卫所,即便是在永顺宣慰司、播州宣慰司,也有军卫所。
对于百姓而言,他们还是以甲里生活,只不过多了掌令官管理,多了人教他们读书识字。
虽然他们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同,但是有书读,有军卫儒学堂设立,对于百姓而言,乃是好事。
杨俊全程都在,认真的解答了一下百姓的意见之后,继续说道:“明日之后,诸多掌令官会跟随你们前往苗寨,宣谕陛下谕旨,我这里要警告你们,这些掌令官都是天子门生。”
“每一个都是陛下亲自教授之后,才到了大军做了掌令官,现在他们到各苗寨宣谕,还请诸多土蛮,力保他们的安全。”
这番话有很强的威胁的性,就是告诉熟苗,掌令官在军队的地位极其特殊。
若是宣谕之中,因为意外死去,那是天命,若是人祸,那就不能怪大军无情了。
“几日后我们将开始对龙岩山海龙屯进行进剿,若是有想看看大军实力的,也可以等几日。”
“看看,号称永不陷落的海龙龙宫,抵抗大军,会是什么下场!”
“想来,没有苗寨的地形比海龙屯更加险峻了吧。”
恩威并重,是陛下登基之后始终如一的执政方式,大军也是如此,威以武彰,恩以文显。
在冉思娘坐上船南下乌江至重庆府,然后顺长江而下前往南京的时候,四勇团营的进攻开始了。
这一次的进攻,如同狂风暴雨一样,比杨俊设想的速度更快,前两道看似固若金汤的防线,在大明兵锋之下,如同一张纸一般,迅速崩解。
杨俊的战术很简单,每一路都是集结优势兵力以点破面,由点及面,迅速瓦解敌人的防线,先大水漫灌,然后在攻克难点,这种推进,让土酋杨爱等人,不得不收缩防线,龟缩在龙岩山之上,不得寸进。
这种强大的武力,立刻让那些墙头草的山寨,望风而倒,不再生事。
只有死硬分子,还在向龙岩山挺近。
为期两个月的围点打援开始了。
围三缺一,大明军并没有封死土司土酋们下山请援的路,他们可以随时请援,大军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由长江顺水而下,在三月春光烂漫的时候,朱祁钰收到了来自杨俊的奏疏,当然还有冉思娘。
对于冉思娘,朱祁钰也很头疼。
朱祁钰安置冉思娘在了南湖别苑之后,宣见了于谦,讨论贵州平叛之事。
他对大军的进展速度非常的惊讶,本以为要打几个月的南下平叛,湖广、贵州的残存叛军,如同秋风扫落叶,就剩下了最后一个抵抗之地,海龙屯。
他满是笑意的说道:“我军进展神速,到贵州仅仅用了不到一月有余,作战英勇,不怕吃苦,也不怕牺牲,朕非常的欣慰,明军威武!”
于谦俯首真心实意的说道:“陛下威武!”
大明军求胜的意志和作战手段,都不逊于永乐年间,这种百战百胜的大明军队,像什么?
像大明军。
永乐年间正是有这种战无不胜的军队,才有了永乐朝安定的四方。
朱祁钰拿着杨俊的奏疏,笑着说道:“虎父无犬子啊,杨洪为国戍边四十余年,杨俊到了十万大山,不堕其父威名,作战进退有度,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