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祁钰拿着杨俊的奏疏,笑着说道:“虎父无犬子啊,杨洪为国戍边四十余年,杨俊到了十万大山,不堕其父威名,作战进退有度,颇有名将之风。”
“跨重冈复岭以疏疆,介绝涧茂箐以设险。丹岩紫涧,常截地而肠回;翠壁苍峦,每横天而嶻嶭。羊肠鸟道,一夫可以当关;虎啸猿啼,万骑总为却步。”
“加以腥烟幕覆,毒露纵横。上漏下蒸,坐见飞鸢之堕;前溪后陷,常多有蜮之灾。”
这是杨俊的奏疏,主要说的是云贵地区的地形,山重水复冈岭极多,很多地方,都是一夫当关,骑卒只能望而却步。
朱祁钰继续说道:“我们可以从这只言片语之中,看出十万大山的地势地貌和气候等自然状况,更可以看出该区域地势之险,同时也能够了解其自然条件之复杂。”
“在如此复杂的地形地貌之下,能够快速的进军,离不开杨俊亲自前往各地勘路,做到了心中有数,作为前军指挥,四勇团营左都督,朕以为,他是极为优秀的。”
“同样,朕以为他的围点打援战术,是极为合适的,地形如此复杂,将其土酋蛮主尽数围困之后,将这些死硬分子,在龙岩山附近一网打尽,为大明后续改土司世官为流官,设立府州县进行管理做了铺垫,是有积极作用的。”
于谦俯首说道:“陛下言之有理,臣以为杨俊当得当世猛将。”
当世能战者,杨洪、石亨、杨俊。
毫无疑问,于谦的评价是极为中肯的。
于谦俯首说道:“陛下,保定伯梁珤遇难的事情,已经查明了,他是被播州宣慰同知杨文援所害。”
朱祁钰一愣疑惑的说道:“这杨文援不是举报了杨爱私铸火铳,才得到了宣慰同知职位吗?”
于谦无奈摇头,这又是一桩陈年旧案。
“杨爱其实算做是僭越自封。”于谦将其中的旧事讲了出来。
杨辉才是大明册封的播州宣慰使,但是杨辉和王骥不合。
王骥是个很有办法的人,他就挑唆着杨辉的两个儿子,杨爱和杨文援两人内讧,将杨辉架空。
土木堡之变之后,王骥将杨辉毒杀,随后将杨爱扶为了宣慰使,把杨文援任命为了宣慰同知。
自此,土司正式成为王骥作乱的左膀右臂。
事实上,杨辉是很不愿意配合王骥的养寇自重,但是他一人独木难支,正统年间,先是主少国疑,而后是国家利器,假手于人,王振擅权。
朝廷哪里能顾的上土司诸蛮?
朝廷内依附于王振的官僚和不肯依附的官僚,斗的你死我活,朝中党祸盈天,大明在土司之中的统御,才变得如此糜烂不堪。
朱祁钰这才了然,王骥在阴谋诡计这方面,和会昌伯孙忠,不分上下。
“这种手段要不得。”朱祁钰认真的想了想之后,十分确信的说道:“用这种办法去挑唆土司内讧,反而会让大明在云贵之地的统治力,愈加薄弱。”
“王化教谕大道,方可期许。”
不止一次证明,鬼蜮伎俩只能维持一时,决计维持不了一世,甚至撑不了多久,就会爆发剧烈的无法调和的矛盾,最后就是兵祸至,民生调令,百姓不知朝廷,朝廷不知百姓。
就连财经事务上,魏国公徐承宗的阴毒手段,也不能阻拦利欲熏心的巨商富贾。
于谦说这件事,只是交待保定伯梁珤之死的前因后果,当然,还有提醒陛下,大道之行,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于谦笑着说道:“陛下,杨俊在奏疏中说乌江疏通水道之后,会泽滇铜可运送至乌江南下了。”
“叙州府(宜宾)以上长江水道,道阻且长,水流湍急,不宜航船,但是乌江水道不同,只要能够疏通潮砥、新滩、龚滩、滩漩塘滩、镇天洞、一子三滩等等断航险滩,大明在云贵统御,方才固若金汤。”
其实大明对云南、贵州等地的态度是比较暧昧的,这地方穷的鸟不拉屎,除了有点铜以外,就这点铜,还运不出来。
洪武年间,大军征伐,三十万大军,死了四万多人,其中三万五千人是非战斗减员,多数都是不适应烟瘴之地,准备不够充分导致。
但是就那点铜,还运不出来。
叙州府上游的水路根本无法航船,滇铜难运,也是出了名的难。
大明不铸钱有政治原因,更有资源的原因。
穷,道路不便,是无法统御十万大山的主要原因。
于谦面色犹豫的拿出了一本奏疏说道:“陛下,趁着大军还在贵州、湖广、江西、南直隶,是不是可以整体疏通一下水道?”
“哦?”
朱祁钰拿过了奏疏,瞪大了眼睛说道:“四万里水路?!”
于谦点头,十分确信的说道:“四万里水路。”
第三百七十六章 亡国之策、亡国之臣、亡国之君
“太长了。”朱祁钰摇了摇头说道:“于少保,这真的是太长了。”
四万里水路的疏浚,不是简单的一个数字。
在纸面上,它只有四万里,但是在现实中是一个个险滩,是一道道天堑,是一个个埋藏在水底的暗礁,是大明无数百姓的噩梦。
征调多少民力,才能做到这件事?
于谦却是据理力争的说道:“陛下要设立松江市舶司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打通长江水路,让这条大江沿岸的百姓受益吗?”
“臣以为可行,自重庆府至松江府,自贵州至南直隶,这条水路完全贯通之后,多少商舶可以由西向东,直至松江市舶司?”
“陛下,四万里而已!”
朱祁钰依旧摇头,四万里还是太长了,他想要振兴沿江经济,沟通东西不假。
但是这四万里的水路,很容易就变成了杨广征调百姓大兴土木,很容易就变成了元朝征调百姓疏通黄河,很容易就变成了大明的催命符。
于谦猛地站了起来,俯首说道:“陛下,臣有另外一封奏疏。”
于谦又拿出了一本奏疏,朱祁钰打开看完之后,认真看完,吐了口浊气。
他满是感慨,这是于谦完整版的长江水系疏浚疏,这才是催命符!
以重庆府为集散地,长江干流、大渡河、沱江、涪江、渠江、乌江、嘉陵江、赤水河、綦江、横江、牛栏江等为主的水路网;
以长沙府为中心的洞庭湖集散地,包括湘、资、沅、澧和洞庭湖区水路网;
以武昌府为中心的汉江水路网,包括长江干流、汉江及其他支流等;
以九江府为中心的鄱阳湖水路网,包括赣江、抚河等;
以庐州府为中心的巢湖水路网,包括了淝水、巢湖等;
最后是南京、苏州府、松江府为中的水路网,包括了运河等。
一共六个水路中心,水路无算。
仅仅最后一个南京、苏州、松江府三个地区为核心的水路网,就将近四万里。
而整条水路,在于谦的第二封奏疏中,于谦并没有核算出一共多少里,因为涉及到的支流就超过了三千六百余条河渠。
最少也有二十余万里。
而于谦给出的第一个四万里的水路,仅仅只是乌江至重庆府,再从重庆府到松江府长江主河道的水路疏浚。
仅仅如此,就四万里。
朱祁钰理解了于谦的野望。
在有生之年,这条沟通东西的大江,终于要变成一条与大明万民息息相关的水路。
而位于最末尾的松江府市舶司,在未来可见的岁月里,都将是大明最繁华,货物集散最大的港口。
这是一份企图心极强的奏疏,即便是仅仅四万里的水路被打通,大明的货物就会如同百川入海,汇集在南京等地。
朱祁钰深吸了口气,他承认自己有些被说服了。
“多久?第一阶段的四万里的疏浚,要多久?”朱祁钰问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四万里的河道疏浚,这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征调民力过多,最终就是大明重演隋末和元末之乱局。
但是一旦成功,四川、贵州、湖广、南直隶将会因为这条水道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国士无双。
“十年。”于谦赶忙俯首说道。
“陛下,第一个十年只是疏浚,炸毁暗礁,清理险滩,大学士陈循等人不是在修寰宇通志吗?可以以此为契机,现将所有的断行险滩逐渐清点出来。”
“紧要的滩淤可以先做疏浚,用十年的时间,一点点将这条大江打磨到浑然天成的地步。”
朱祁钰犹豫了片刻,继续问道:“那第二封奏疏,这二十万里的水路,于少保以为需要多久?”
于谦感慨,摇头说道:“陛下,这谁人能够推算呢?最少也要百年吧。”
百年大计。
这就是于谦这封奏疏极致的企图心。
“于少保先坐。”朱祁钰再次拿起了于谦第二道奏疏,无奈的说道:“于少保,好一封亡国之策啊。”
“朕要是做了,怕是又要被骂做是亡国之君了。”
朱祁钰看着那至少二十万里以上的水路图,就是一阵阵的恍惚,这东西到底需要多久?
“此乃定国兴邦之大策,为何要被骂呢?”于谦眉头紧皱的说道。
就是十年之期的四万里水路疏浚做完了,长江两岸,能够为多少生民谋福?
这怎么会是亡国之策?!
朱祁钰拿起了那封奏疏,放进了袖子里,满是感慨的说道:“于少保百年之后,若是朕一意孤行,这天底下,谁又能拦得住朕呢?”
“这不是亡国之策,又是什么呢?”
没有人可以长生不死,朱祁钰不能,于谦也不能,只能以名长存。
一个会死三次。
第一次是生物性死亡,心脏不再跳动,不再呼吸,不再思考,意味着身体死了。
第二次是葬礼,意味着自此一生停滞在了最后的时刻,一生的荣辱在这一刻被顶格,那些遗憾再无法弥补。
第三次是遗忘,这世上再也没有人想起你了,被彻底的遗忘,那就是完完全全地死透了。
杨洪的一生都在戍边,人生的最后一仗,也是在宣府,差点把也先主力尽数吃掉,最后的弥留时刻,也是看到了大明的太阳再次升起,所以胡濙说杨洪是喜丧。
以名长存,就是名垂青史,永远被人记住。
于谦完全没必要上这道奏疏,无论是从什么角度而言,他已经功德圆满了。
只需要在皇帝陛下手下,兢兢业业的完成自己分内的事儿。
救时宰相,大明忠骨。
但是于谦还是上奏了。
“陛下英明天成。心中常怀警醒,万事考虑周全,特别是心怀万民、民为邦本,一旦涉及民生之事,都是能缓则缓,陛下不会犯错,若是有错,都是臣之错。”于谦笑意盎然的说道。
人一旦开始求那些自己都管不了的虚名,那便陷入了名利的陷阱之中,就此沉沦。
于谦不是很在乎自己的名声,他只在乎自己的品行,只在乎大明是否能够再兴。
陛下也不是很在乎那些虚名,这对儿君臣坐在一起,讨论自然是亡国之策,亡国之臣,亡国之君了。
“陛下,臣请陛下移驾。”于谦为了说服陛下,可是准备了后手。
陛下迟迟没有下笔朱批,那是以天下生灵为念,但是于谦的谏言,何尝不是以天下生灵为念?
朱祁钰站起身来说道:“那就走吧。”
车驾从南湖别苑向着西北方向而去,没过多久,便来到了一处连绵的破败之地。
于谦叹息的说道:“陛下,这里是龙江造船厂。”
朱祁钰点头说道:“朕知道。”
他当然知道这里是哪,他自金川门而入,远远就看到了位于长江沿岸,秦淮河尾巴上龙江关造船厂。
大明的皇宫破败了,这造船厂,也破败了。
一入造船厂的门廷,就看到了七条作塘,作塘之上有泊位。
这个船厂,告诉朱祁钰一个答案。
大明永乐年间建起,一直到宣德九年还在正常运转的无敌舰队,大明那支让世界颤抖的无敌舰队,消失的无影无踪!
它们到底去了哪里?
它们就静静的停在这船厂所设的码头之上,水闸之外则是码头,码头上的泊位上,停着不少的船舶。
因为长期无人维护打理,那支无敌舰队的船舶停泊在龙江造船厂,最后腐朽在了泊位之上。
一只长达四丈有余的桅杆,就倒在了岸边,长满了苔藓。
这些船烂在了这里,甚至还不如沉到大洋之中!
至少还能作为鱼儿栖息之所,日后有一天被打捞,重见天日!
宝船的桅杆早已倒塌,有些船舶已经腐朽只剩下了龙骨,铁锚已经完全锈蚀,看不到本来的模样。
宝船腐烂在了这里。
朱祁钰站在秦淮河畔和长江交汇处,沉默不语。
正统三年,朝廷对宝船进行了销毁,三桅以上的大船被毁,二桅小船被扑买掉。
这里这是一部分未被销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