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3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宾言笑着说道:“我知道,大道之行。”
  “其实,是我着相了,我痛恨他们害死了大明军卒,但是的确,冤有头,债有主啊。”
  袁彬歪着头对着徐承宗低声问道:“这吵了半天,最后不是一样吗?最后还不是抓着不放,送去京师查补?”
  徐承宗认真的想了想说道:“性质不太一样吧。”
  “李贤这个挨打的事主,都没有追究了,还有冲击府衙,这一下子少了两份罪名。”
  袁彬点了点头,应该如此。
  “那李贤这顿打,岂不是白挨了吗?”袁彬忽然意识到一个事实,开口问道。
  徐承宗一愣,的确如此,笑着说道:“那谁让他倒霉呢?”
  李宾言拿着手中的那本万言书,这是呈送御前的万言书。
  大明在之前,有没有万言书呈送陛下面前?
  洪武二十二年,解缙中了进士,授其中书庶吉士。
  高皇帝对解缙甚见爱重,在光禄寺大庖西室吃饭的时候,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解缙上《大庖西封事》事,万言奏于御前,高皇帝大喜过望。
  高皇帝在洪武初中时,以刚猛治国,给大明留下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遗留问题就是困扰晚年高皇帝的最大心病。
  在《大庖西封事》万言书中,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比如抽分减税,从一成降至六分,就是基于此。
  解缙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朱元璋和朱棣对解缙,都有着极大的期许。
  如果解缙像胡濙一样,不深度参与到永乐年间太子和汉王争储之事之中,老老实实做事,解缙绝对不会死。甚至可能成为大明辅国之臣。
  但是解缙非要在太子这种事上,深度参与,最后被纪纲给杀了。
  李宾言手中这本万言书,却是废话连篇,这帮人诚不如解缙。
  李宾言将南衙发生的诸事,写成了奏疏,将三个案犯押解入京。
  朱祁钰收到了他们的奏疏,看了许久,笑着说道:“这俩人差点就犯了大错啊,瞎折腾。”
  兴安看了许久,知道陛下说的什么,笑着说道:“臣以为还是因为李宾言被仇恨冲昏了头脑。”
  “要是换做臣,臣怕是会做的更过分。”
  李宾言不领兵,但是密州市舶司、松江市舶司,李宾言兼任密州市舶总督军务,跟京军厮混了几年了,就是块石头也捂热了。
  换位思考一下,自己抵背杀敌的战友,因为腐烂食物死了三百余人,李宾言做的过分吗?
  兴安一点都不觉得过分。
  朱祁钰笑着说道:“对是对,错是错,冤有头,债有主,这些人摇唇鼓舌,按律也不当斩,让卢忠仔细查补,再无大错,就流放烟瘴之地吧。”
  “至于李宾言和李贤,下旨申饬一番便是。”
  “钓鱼这件事,还是没学到位。”
  “若是朕在南衙,会教谕,会拱火,但是绝对不会夸赞,更不会带头作乱。”
  “过犹不及。”
  “申饬的话,就这四个字。”
  申饬是一个很轻微的处罚,如果日后不再犯,这申饬的诏书就是废纸一张,如果再犯,那就是抗旨不遵。
  李宾言、李贤、袁彬本来是钓鱼,结果亲自跳到水里。
  李宾言在南衙主事,他的战友死了三百人,他已经很克制了。
  李宾言是个人,不是神佛,他有感情,他被激怒了,他的愤怒,连朱祁钰在北衙都感受到了,做事稍微失去了那么一点分寸,朱祁钰可以谅解。
  但好在,李贤也在南衙,李宾言并未大错铸成,这些人被捕还是因为指使和收买游堕之民,围困市舶司府衙。
  冲击府衙和殴打朝廷命官,两件事,李贤和李宾言并未作为罪名,放在奏疏里。
  “李贤这顿打,岂不是白挨了吗?”朱祁钰忽然开口问道:“他怎么这么倒霉,本来没事了,结果摔了一跤,被解祯期,却被误会为了摔杯为号,也真是……倒霉。”
  “李宾言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为何受伤的却是李贤呢?”
  兴安笑着说道:“这可能就是命吧。”
  朱祁钰手里点着手中的万言书,满是嫌弃的说道:“方孝孺。这帮人还想给方孝孺翻案!做他们的春秋大梦!”
  胡适评价方孝孺说:「方孝孺之后明朝200年,再没有政治思想家。我国政治思想在14世纪以前,决不逊于欧洲,但近500年来何以不振,这是由于方孝孺被杀的惨剧所造成的。」
  方孝孺根本没有科举功名在身。
  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三年一次,这方孝孺若是真的把学问学明白了,还能连个举人都考不中?
  连儒学的学问都没学明白,如何谈得上政治家和思想家两个词汇呢?
  方孝孺的老师是宋濂,就是那个《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那个给元封衍圣公孔克坚写墓志铭还用元朝年号的宋濂。
  宋濂做大明的官很是问题,但是宋濂做学问是没问题的。
  方孝孺师从宋濂,却连个举人都考不上,那是宋濂的问题,还是方孝孺的问题?
  方孝孺两次被吴沉举荐做官,第一次朱元璋说: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第二次朱元璋说:今非用孝儒时。
  大明立国之初,求贤若渴,方孝孺若是有点才华,就会被重用,第一次朱元璋说他太年轻了老了可以用,第二次直接说没什么才能。
  方孝孺是如何做官的?
  做了蜀王世子的老师,才入朝为官。
  朱棣奉天靖难入南衙,殉节这一百四十一人,其中有太监、有官僚、有戍卒,朱棣刻石记其忠义,其中没有方孝孺。
  这一百四十一人不比苟活的方孝孺更值得吹捧?
  方孝孺在朱棣入京的时候,躲起来了,希望躲过去,然后被抓了起来,最后论罪处斩,连坐兄长。
  方孝孺死后,是他的学生,德庆侯廖永忠(把小明王沉江)的孙子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
  诛十族,这俩学生不算十族?
  大明有十五岁减罪不杀的律法,即便是靖难清君侧的首恶,齐泰、黄子澄也有后代传世。
  相比较方孝孺苟且偷生且不成,景清刺杀朱棣,岂不是更值得大书特书?
  景清是建文旧官,假意投降之后,清衣绯怀刃入,被锦衣卫发现之后,大吼:欲为故主报仇耳!被狂怒的朱棣凌迟,族诛。
  真的论忠义二字,景清不值得大书特书吗?
  但是谁关心过景清刺朱棣之事?
  不就是因为景清是陕西人吗?
  为什么方孝孺会被翻案?以为方孝孺案,依旧有风力。
  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南衙士林将给方孝孺翻案视若斗争胜利的标志,所以一直有人孜孜不倦的为方孝孺翻案。
  宁海方氏,到了朱叫门复辟的时候,在皇帝的准许下,为方孝孺建坊立祠。
  方孝孺的后嗣始得归宁海方氏宗祠,然后复振重修宗谱。
  什么叫做投降?
  稽戾王朱祁镇赦免方孝孺及其后人,就是投降。
  洪武年间、永乐年间、宣德年间、景泰年间,都没有给方孝孺翻案,到了天顺年间,给方孝孺翻案了,这不是投降是什么?
  朱祁钰当然不可能同意给方孝孺翻案。
  “他们不是要翻案吗?若是宁海方氏,一律不得科举,准其投效他堂。”朱祁钰做了一个决定。
  朱棣还是太仁慈了。
  既然要族诛,那就把事情做绝。
  宁海余庆堂方氏,一律不准科举,但是可以投效其他河南郡方氏,就可以继续科举了。
  树都倒了,树倒猢狲散便是。
  一巴掌呼在他们的脸上,就知道疼了,也不会有那么多方孝孺是不是被诛十族了。
  一个连举人都不是的人,居然比景清刺朱棣还要出名!
  朱祁钰对着兴安说道:“王直王尚书和解祯期有旧啊,你去宣他觐见。”
  ……
  《宁海方氏正学先生故里发派总序》:「我宁海方氏及至英宗复位大赦天下,为我孝孺公建坊立祠诏求后嗣始得归宗,然后复振重修宗谱。派下又有分迁异地者,咸登诸系图,以备后之稽考。」大明族诛具体规定:「凡谋反(谓谋危社稷)及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其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若女许嫁已定、归其夫、子孙过房与人、及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十五岁以下给别人家为奴。


第四百二十一章 死后住金山陵园还是落叶归根?
  王直本质上是个日子人,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其位,谋其职,干好自己的活儿,不被陛下找麻烦。
  像大多数的翰林一样,王直先入了文渊阁,起草诏书,被授予了修撰,最后进侍读学士,质史籍疑义。
  永乐二年中了进士,一直到正统三年,整整三十四年,他就这么一直混天度日,得过且过,有琅琊王氏的支持,他的日子从来不难过。
  正统三年,王直修《明宣宗实录》,才正式做了礼部侍郎,但主要工作依旧是侍读学士。
  自从到了礼部,当时的礼部尚书胡濙,就开始分派给王直一些具体的部政事务,王直做的不够好,但也不算差。
  正统八年,王直接替了郭陌啵绷死舨可惺椤
  王直先后和杨士奇、王振发生了一些小摩擦。
  杨士奇,是宣德、正统年间的朝堂执牛耳者。
  李贤也曾经和杨士奇发生了点小摩擦。
  李贤宣德八年进士及第,去河津考察治理蝗灾,杨士奇要见他,李贤一句我很忙打发杨士奇。
  因为当时河津蝗灾闹得真的很凶,李贤忙得脑子都要裂了,当然没空。
  王直也和杨士奇发生了点摩擦。
  杨稷不法,具体而言,就是在杨士奇在江西吉安府老家,仗势行恶,手上有数十条的人命官司。
  《我的父亲是杨士奇》
  王直就是督办此案。
  王直也是江西人,按朝堂的规矩,乡党应当留情。
  当时杨士奇还不知道儿子的案子案发了,回老家扫墓。
  王直思前想后,就抓在京的杨稷,国法和乡党之间,王直选择了国法。
  本来王直打算赶紧查补清楚,办成铁案,但是杨士奇又回来了,杨士奇大怒,王直被从礼部扔到了吏部去。
  但是终究是国法无情,杨稷毕竟手中数十条人命官司,最终被皇帝判斩,杨士奇因此致仕。
  王直做了吏部尚书之后,稽戾王将神器假手于人,朝堂变得更加光怪陆离。
  王直、于谦、赵新等人,经常弹劾王振独揽朝政,擅作威福,王振就让户部侍郎奈亨构陷王直。
  这件案子闹到了三法司会审的地步,最终奈亨被斩首,王直被判流放,赵新、曹义等人被判罚俸,才算是了结。
  王直最后被私宥了。
  土木堡这个小小的城堡,若非发生了大战,可能没有人会记住这个名字。
  正统十四年,这个小小的营堡,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土木堡变乱发生仓猝,留守京师的朝臣屡呈奏议,纷纷称王直为首。
  但王直认为自己不如于谦,所以每件事都多加谦逊,极力推举于谦,甘心居于其下,本人则只是镇静持重、抚慰群臣罢了。
  王直知道自己担不住事儿,他一辈子都在做日子人,哪个京师混了三十四年的翰林,混了那么久,才到礼部侍郎的位置?
  王直又没有出京任推官、巡抚,一直在京师,而且多有活动,爬的这么慢,完全是他的性子,本质上就是个日子人。
  日子人的特点就是没啥大的企图心,不希望改变,因为改变代表着他这种老官僚利益受损,一个成熟稳定的朝堂,跟符合日子人的心态。
  但是土木堡之变来了,他不变也得变,大明都这个样子了,再混下去,皇帝就该褫夺他的功名利禄了。
  人活一世,不就求功名利禄吗?
  所以,王直一直在努力的适应新朝雅政。
  而且他做的还不错,京察他请旨督办的。
  九十五条的《宪纲事类》,是在王直的手中诞生的。
  都察院、按察司、六科给事中等风宪言官犯九十五条,则从重处罚,比常人犯法罪加三等。
  罪加三等,肃清风宪言官才能继续推动吏治。
  之后,王直就开始请求大计,在大计之后,王直立刻开始了考成法的推行。
  所以,自从景泰元年起,王直相继做了京察、立法、大计、考成,四件大事。
  虽然考成法很是辛苦,但是王直一直做的不错。
  毕竟还有个能臣干吏王文,在文渊阁负责具体的考成诸事,陛下对于重大事务,也会自己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