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3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还有个能臣干吏王文,在文渊阁负责具体的考成诸事,陛下对于重大事务,也会自己考成,王直做的并不是很辛苦。
  考成法在某种意义上,促成了南衙僭朝造反。
  如果孙忠、王骥等人真的靖难成功,从南衙打到了北衙,那王直肯定要在奸臣传中,榜上有名了。
  但是靖难这种事,最需要的还是运气,需要一个极度昏聩的朝堂。
  陛下直接亲征平叛,南衙至今依旧不太忠诚,但是已经很听话了。
  所以,王直没上奸臣传,依旧在京师负责吏治。
  王直虽然依旧是个日子人,但是能做到吏部尚书天官冢宰,而且做了十年依旧坐的十分安稳,是有能力的。
  “王翱!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事务要具体,具体!你知道什么叫具体吗?”王直拍着桌子说道:“我死了,老了,病了,你要坐这天官冢宰的。你知道吗?”
  “真是气死我了,是乱法自我始也!是乱法自我始也!”
  王直做吏部天官,也是认真的做。
  但是岁数大了,有点精力不济,陛下先是派了项文渊辅佐,但是项文渊能力才情都不怎么样,这又来了王翱。
  王翱是永乐十三年的进士,随陛下亲征南衙,曾任宁阳侯陈懋的总督军务,短暂任两广总督,负责柳溥叛乱安定之事。
  因为平叛有功,回朝之后,就到了吏部做左侍郎,辅佐王直部事。
  王翱,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王翱也和杨士奇发生过小摩擦,杨士奇在宣德元年搞了个“议罪银”类似的制度。
  大概来说就是「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运砖还职。王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
  这件事明宣宗一想,这议罪银不能搞,那不成了卖官鬻爵了吗?就赞同了王翱的谏言。
  王翱这一下子把朝臣给得罪了,王翱就被扔到了四川做巡按御史了。
  后来从四川到江西、从江西到陕西,接替了陈镒的总督军务和陈懋展开了第一次的合作。
  从陕西短暂回京任职半年多,就又赴任辽东任总督军务。
  陛下南下平叛的时候,辽东在范广手中逐渐安稳了下来。
  景泰三年,王翱从辽东都司回京,扈从陛下南下平叛,成为了大明第一个两广总督军务,虽然只有半年多的任期,但是做的极好。
  王翱在地方做了二十五年的官,比于谦还要久。
  王翱的出身是文进士,但是多数的时候都在安边,陕西总督军务,辽东总督军务,到了两广还是总督军务。
  王翱从宣德三年起,就一直在军旅中做事,做事有点粗狂,考成法推行至今,文牍众多,王翱的考成陈条,写的有点含糊不清。
  事儿没办错,但是容易落人口实。
  王直看着王翱不是很在意的样子,语重心长的说道:“王翱,御史巡方归者,必令具所属贤否以备选擢!”
  “做六部明公,天官冢宰要处处小心,一旦落人口实,就很容易被御史弹劾,做事要精细,精细,你明白吗?”
  “咱们吏部干的都是得罪人的事儿,你这样简单一笔勾勒其御史巡方之事,决计会被那些风宪言官弹劾的。”
  吏部搞了个《宪纲事类》,风宪言官犯案罪加三等,这已经把风宪言官往死了得罪,做事稍有不注意,那就是被连章弹劾。
  王翱看着手中的考成陈条,有些不解的说道:“这不是很具体吗?”
  王直无奈的说道:“你就是地方做官久了,不知道其中厉害,算了,等出事的时候,你就懂了。”
  王翱还是比前一任的吏部左侍郎项文渊要强许多,除了文牍的考成陈条写的不具体以外,没什么让王直着急上火的事儿。
  “王尚书,兴安大珰到了。”一个门房匆匆的跑了进来,说话间,兴安已经来到了吏部衙门。
  “王尚书,陛下宣见。”兴安依旧是那副见谁都乐呵呵的笑容。
  王直站了起来,下意识的问道:“这就去,大珰,陛下寻王某何事?”
  兴安却是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王直走了两步,忽然一个激灵,站直了身子,转过头来说道:“王翱,你过来。”
  “您说。”王翱走了过去。
  王直抓住了王翱的肩膀,用力的拍了两下,满是欣慰的说道:“虽然我一直骂你,但是你做的很好,只是不熟悉吏部事务,你会比我做的更好。”
  “记住了,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成害,这是我最后能教你的了。”
  王翱一听此言,吓得一跳,这跟交待遗言一般,他低声问道:“怎么了?”
  “没什么,好好干。”王直双手背负在身后,稍微停顿了下,挺直了腰板,大踏步的走出了吏部衙门之后,回头看了一眼吏部的衙门。
  这衙门十多年没什么变化,不知不觉中,他已经为大明做了十年的吏部尚书。
  这十年的时间里,他自问没什么大的功劳,但是绝对没犯什么错误。
  杨士奇和王振先后把持朝政,王直都人如其名,跟他们展开了斗争。
  王直只是个日子人,斗不过权臣那不是他的错,但是并没有对不起大明,正统十一年,他差点就被流放了。
  王直并不知道解祯期在惠山榕园里,借着他的名义要围困松江市舶司府衙。
  但是兴安传递了圣命,转身就走的态度,让王直立刻明白自己怕是大祸临头。
  兴安宣见之时,若是有事,一般会说出来,这次转身就走,王直已经敏锐的察觉出了事情不妙。
  “臣王直,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否?”王直不动声色的行礼。
  朱祁钰笑着说道:“朕躬安,王尚书坐。”
  兴安将李宾言的奏疏递给了王直。
  王直看完了整本奏疏,背后冷汗直流,他俯首说道:“陛下,臣虽然和解祯期有旧有戚畹,但是这等不法之事,臣绝无参与!还请陛下明察啊!”
  王直拿着奏疏手都在哆嗦,他当了一辈子日子人,见风使舵顺风倒,他也习惯了,这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朱祁钰十分认真的说道:“朕知道。”
  王直是个日子人,他不愿意当乐子人,不愿意被人笑话。
  朱祁钰对王直在吏部的工作非常的认同,至少在京察、《宪纲事类》、大计、考成之事上,极力配合朱祁钰推动吏治。
  不论正统年间反对杨士奇、王振等人的擅权,王直都是个很能干的臣子。
  朱祁钰对王直没什么不满的地方,他十分确信的说道:“吏部的事儿,交给王尚书朕很放心。”
  王直松了口气,人不就求个功名利禄吗?
  他思考了片刻说道:“陛下,王翱可用。”
  王直岁数大了,又不如胡濙那般善于养生,精力不济,考成法事务繁多,他的确有点忙不过来了,有王翱照看着,他也轻松了许多。
  已经到了这一步,致仕,似乎成了王直唯一的选择。
  王直和解祯期最大的交情,就是同乡,大家都是江西人,入朝为官,老乡见老乡,平日里叙叙旧,喝喝茶。
  王直的母亲是永丰欧阳氏,解祯期的母亲是永丰欧阳氏的欧阳晚,两家,勉强算是亲戚。
  解祯期致仕离京的时候,王直写了首诗给解祯期。
  但是解祯期借着王直的名头在南衙闹事,王直并不知道,交友不慎。
  晚节不保,是王直这个时候,最大的憾事。
  朱祁钰摇头说道:“王翱多履军旅,做事有些粗糙,朕听说了,吏部还是需要王尚书照看。”
  王直嘴角抽动了一下,他在景泰朝为官,做吏部尚书,得罪了京官、得罪了风宪言官,又得罪了天下官僚,没事的时候还会被弹劾,有事自不必说,那自然是连章弹劾。
  继续栈恋权柄,会被人骂的更狠。
  不做官致仕,多少还能留下名声。
  胡濙没什么好名声,胡濙甚至打算死后埋在金山陵园,不打算落叶归根回苏州去了。
  王直若是打算继续做吏部尚书,那他也没法落叶归根了。
  王直离开江西已经四十余年,三十多年未曾回去过。
  但他的先祖是东晋王导,王直乃是正经的琅琊王氏出身,就是那个在东晋的时候,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
  先祖历代为官,王直的父亲王泰,是洪武十五年诏对第一,官至广州肇庆府知府。
  诏对,是洪武年间选仕的一个手段,那会儿太需要官员了,朱元璋求贤若渴。
  诏对,就是大家举荐官员,方孝孺两次诏对,都被朱元璋给否了,太差劲了。
  王直认真的想了想说道:“陛下要臣做事,那臣就做吧。”
  骂名而已,他的老上司胡濙,还被人骂无德呢,胡濙就不过日子了吗?
  不就是不能落叶归根了吗?
  死后住金山陵园了!


第四百二十二章 人生有很多种选择
  王直说王翱可用的意思,就是自己想致仕,陛下说吏部还需要他照看,等待王翱成长,意思是不让致仕。
  大家话没点透,但是王直最终选择了继续为官。
  这样选择,他就背弃了自己的宗族,背弃了琅琊王氏的荣耀。
  他选择了继续在朝为官,就不能落叶归根。
  他们家是琅琊王氏的一个分支罢了,王泰在洪武十五年的诏对之中,夺了第一,他们这支旁支,才被归宗。
  王直深受家族恩惠,从读书识字,再到入朝为官,三十四年混日子,也都是王氏供养。
  他选择继续做官,就是对家族的背弃。
  王翱的资历够厚重了,但是吏部诸事,考成法的推行都在开辟之时,他走不脱。
  一个政策三年才会稳定,五年才会成熟,王直要保证考成法瓜熟蒂落。
  陛下执掌神器,六部尚书分掌公器,他此时若是一走了之,那是背叛大明。
  在背叛大明和宗族之间,王直选择了背叛宗族。
  其实这不是王直第一次选择,在正统七年的时候,他作为杨士奇的同乡,想要倒杨,就是第一次背弃。
  事实上,各大宗族更希望朝廷里这些同乡们,能够紧密的团结在一起。
  但是王直当时没有,现在也没有。
  朱祁钰看着王直,低声问道:“没有什么困难吧。”
  “没有。”王直回答的很轻松,自从住进了官邸之后,王直其实和宗族的联系也断的差不多了,不过是一次彻底的割裂罢了。
  朱祁钰点头。
  他强行留下了王直,并且把王直放在了火架上烤,自然是有他的考量。
  六部尚书,在眼下的大明朝,位高权重,如果六部尚书的权力不能顺利交割,会出很多的乱子。
  陈汝言当初就是这样的例子,资历足够,但是能力不足,于谦封侯,陈汝言当了兵部尚书后,于谦其实一直负责着兵部诸事。
  直到陈汝言主动让贤,江渊上位,兵部的权力交割才落下了帷幕。
  王翱的能力足够,资历足够,但是对吏部的事务还不完全熟悉,他还需要一段时间。
  崇祯皇帝十七年换了十九位首辅,六部尚书走马观灯一样,导致了朝中权责不清楚,最后落得煤山吊死的下场。
  在原来的历史线里,景泰三年,明代宗废明宪宗朱见深太子位,胡濙主持更换太子廷议,在经过了廷议之后,太子更换为了朱见济。
  在这之后,明代宗因为朝中剧烈的党争,频繁的更换六部尚书,这种更换导致了朝中为了六部明公的位置,展开了极为激烈的争夺,这种争夺促使了一大批的投机者出现。
  这些投机者发展到最后,都成为了明代宗的催命符。
  六部尚书的更换,兹事体大。
  朱祁钰想了想笑着说道:“王尚书,朕给你太子少师之位,负责教授泰安宫皇嗣课业。”
  这是一个保证,王直不会被反攻倒算,不会被挖坟掘墓,会在金山陵园为王直留下一席之地。
  王直满是笑意的俯首说道:“臣,谢陛下隆恩。”
  王直俯首离开了聚贤阁,走出讲武堂的时候,王直阵阵眩晕,这个抉择对他来说,也不是个轻松的事儿,但是他还是选了。
  人生有很多的选择,王直选择一条路走到底。
  而且陛下也给了承诺,太子少师,算是给了他平稳落地的台阶,只要不犯错误,身前事,身后名,都不必担心。
  朱祁钰看着王直的背影,揉了揉眉心,走到了宝座之上,靠在椅背上,软篾藤椅,很是舒适。
  但是他略微有些累。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王直的故旧之情、戚畹之谊解祯期犯了错误,必然有人扣在王直的头上,接下来的弹劾,就会如同雪片一样飞到文渊阁,来到朱祁钰的御前。
  而且很有可能会发生胡濙杀卢忠类似的事,让王直持续犯错,然后皇帝陷入两难的境地之中。
  明明是解祯期犯错,跟王直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朝中狗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