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3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佛曰涅槃,景教徒说三日复活,孔夫子在文庙的地位两千年内固若金汤,连子孙都世代荣养。
  墨翟可以高呼「我将闪电般归来」,然后墨者们,紧密的团结在这杆大旗下,未必不能千秋万代。
  但是,墨翟如果这么做,他就不是墨翟了。
  朱祁钰很了解墨翟,也很了解《墨子》,所以他才会说,给墨翟立像奉祀,墨翟本人知道会很生气。
  “哦?”胡濙愣了一下疑惑的说道:“陛下以为第二原因是什么呢?”
  朱祁钰平静的说道:“墨翟崇尚鬼神,而战国不信鬼神之说。”
  “善也。”胡濙不住的点头,肯定了陛下的说法。
  墨翟本人有《明鬼》篇,将鬼神尽数归纳为天志。
  这种思想贯穿了墨翟的论述之中,比如在《尚同下》中:「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
  天下想要同一个天下之义,就要选择贤者为天子。
  谁来选择?
  天志。
  但是从颛顼开始绝地天通,再到候春秋时晋国贵族中行寅「亡国怨祝」的典故,都在说明从颛顼开始,中原王朝就开始了从重神到重人的转变。
  晋国中行寅大祸临头,就把太祝简拿来问罪。
  太祝简平静地回答说:「祭祀天神和祖先能祈求福报,有益于国家昌盛,但百姓的诅咒也会使国家灭亡。您横征暴敛,招致了百姓的怨怒责骂。」
  「现在是我一个人为您祝祷,可是每一个国人都在诅咒您,我一个人的祝祷,怎能抵消举国万众的诅咒?」
  「众怒难犯,您的灭顶之灾不是在意料当中吗?我当太祝的有什么罪过呢?」
  中行寅这才感到惭愧。
  太祝,是一种官职名称,专门以言告神,在祭祀中迎神送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
  春秋时候,就连太祝这样祭祀鬼神的专职巫觋,也在从重神向重人转变。
  重鬼神到重人,神权到世俗政治转变,主要有两个标志:其一政治的兴亡不取决于神,而取决于民之背向以及君、臣的政策与品质;
  其二,“天”被改造为一个泛概念,而不是真实存在,神秘感大大减少,具体而言就是从昊天上帝,变成了老天爷。
  这种转变,不仅是文人墨客,也不仅是诸子百家,甚至是王侯将相,比如晋国知武子就曾对献子说:「我之不德,民将弃我」
  墨翟依旧《明鬼》,讲天志,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
  胡濙喝了口茶说道:“陛下其三呢?”
  “其三则是为上者不喜了。”朱祁钰看着胡濙回答道。
  胡濙在问什么?他在问礼法。
  他要知道陛下对墨翟、《墨子》的了解程度。
  墨家的没落,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不仅仅是儒家打压导致,太史公遍访大汉,只有不到四十名墨者了。
  可想而知,墨家的没落是有内因,不仅仅是外因。
  腹(黄享)杀子的典故中,钜子腹(黄享)反对秦惠文王的理由是什么?墨者之法。
  那到底是遵循大秦的法律,还是遵循你们墨者法律呢?
  墨者是墨家一个有严密纪律的团体。
  墨翟死后,墨者推举贤者能担任钜子;墨者出仕,要由钜子派出;墨者出仕所得的俸禄,必须交出一部分供墨者集团使用。
  这种纪律严明的团体,当然会被为上者所不喜了。
  哪个皇帝愿意看到,自己的治下有一个这么有活力的团体?
  而且墨者习文练武,那个从儒家叛投到墨家的禽滑厘,带着人亲自为宋守城,把《非攻》从思想直接物理具现,以理服人。
  这么有活力的团体,自然不会被为上者所喜,所以春秋到秦汉,对墨者的打击,可谓是不余遗力,各国的为上者在这方面非常的有默契。
  其实这个问题,蛮好解决的,但又无法解决。
  那就是墨者钜子,由皇帝亲自担任,就像是讲武堂的山长是他朱祁钰,但是具体负责讲武堂事物的是于谦一样。
  带英的皇家学会,不也是由英王担任保护人吗?
  朱祁钰和胡濙的奏对,虽然子句不多,但是每一句的信息量都很大。
  在一旁听政的兴安陷入了迷茫之中,这云里雾里的对话,都在说些什么?
  朱祁钰放下了茶盏说道:“节葬、为上者不喜,不是坏恶的主张,它甚至是至善至仁至理的主张。”
  “而且墨者钜子到墨者,他们都在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自己的主张。”
  “他们是一群心安的人,一群把自己安顿好的人,他们至死之时,可以说自己一生无憾、无愧,是对天下有益的人。”
  “甚至朕观墨子,认为其明鬼之论,不过是寄希望于天下,都相信鬼神可以赏善罚恶,天下就会大治,是谓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
  “在墨子《贵义》中,墨子遇到了算命先生,算命先生阻止墨子北上,说有凶兆,墨子曰: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也证明了墨子对鬼神之说的态度。”
  “墨子更是在《非命》之中言: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
  “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
  《明鬼》篇,单独去看,似乎在论证鬼神真实存在,但是从《墨子》全篇来看,朱祁钰认为,那不过是墨子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工具罢了,类似于「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
  一个主张鬼神说的人,居然不信有命定论,对算命先生更是不屑一顾,可见其行。
  朱祁钰讲明了自己的立场,墨子,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
  他向来都是光明磊落,有话明说,不让谗言趁机离间。
  在景泰四年,他明明白白的告诉胡濙,墨子比孔子更加高明,就是不要让胡濙误判。
  “臣明白了。”胡濙松了口气,陛下态度明确事情才好办。
  但是他很快就有点为难起来,他往前坐了坐说道:“陛下啊,咱们得慢慢来,这墨子和孔子到底谁高明,可以暂时先不提,先集校《墨子》,然后开办墨学堂,分科研修。”
  “等到这墨学堂有了成果,然后再移风易俗。”
  墨子和孔子到底谁高明,这件事,当然是陛下说了算,胡濙也不会跟陛下讨论到底谁高明的问题,陛下说谁高明就是谁高明!
  哪怕陛下说建文帝高明呢,胡濙也能洒水洗地。
  但是陛下说了,天下就认了吗?显然不是。
  移风易俗,是件大事。
  《管子集校》已经校对完了,再校对一本《墨子集校》也不是不能,虽然胡濙不是很懂,但是大明有懂的人。
  “就像是颛顼绝地天通那般?”朱祁钰点头说道。
  颛顼绝地天通,是标志性的事件,标志着神人各司其职,而后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政治哲学,才从重神向重人的世俗化社会转变,这个时间很漫长。
  胡濙点头说道:“就像是绝地天通那般。”
  朱祁钰若有所思的问道:“如果有人反对呢?”
  “那就科举考墨子管子,不考四书五经。”胡濙对答如流。
  在景泰朝为官,谁还不会一手掀屋顶的绝学呢?


第四百四十四章 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中原王朝有许多的至圣先师,比如三皇五帝,颛顼、尧、舜等等,比如诸子百家。
  但是至圣先师里,被骂的最狠的绝对是墨翟。
  墨翟南游楚国,楚献惠王嫌弃墨翟出身卑贱,就让手下的大臣穆贺去见墨翟,穆贺就把墨翟的学说骂作低贱之人之所为,墨翟和穆贺争辩。
  墨翟是一个很善辩的人,他举了许多例子,比如负责商汤伐桀的丞相伊尹,他父亲是庖厨,母亲是桑女,都是奴隶,但是依旧成为了丞相。
  墨翟被骂的最凶的是他定下的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这种法令是约束墨者的,并不约束其他人,但是还是让有些人害怕了。
  诸子百家几乎都主张法无偏私,但是又有不同,更多的讲究亲亲相隐,尤其是儒家,即便是法家,也仅仅到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刑其师。
  法家已经足够严厉了,但也说「君嗣也,不可施刑」,商鞅以暴著称,秦惠文王犯错,商鞅也仅仅处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
  墨家钜子腹(黄享)以墨者之法杀子,让孟子直接骂作:「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无君无父,不就是不忠不孝吗?所以就是禽兽也。
  最严苛的法家都讲究君嗣也,不可施加刑罚,墨者们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法无偏私,这一下子就让所有人都变得警惕起来。
  因为,墨者们,真的是这么做的!
  最怕的就是这种,大家都是口头上说说,但是他们真的在做。
  墨子的认为天下丧乱的根源,便是一人一义,不仅只知自爱,人人为私,甚至导致:厚者有斗,而薄者有争。
  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天下人如都能按照这种精神行事,爱别人如同爱自己一样,万祸皆消。
  所以,墨者没了,是几乎所有食肉食者共同的选择。
  墨者,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墨子的思维是跨越时代的,即便是到了大明,于谦理国家之制,也只是说,天下人人为私,陛下一人公耳。
  即便是到现在,于谦也从未说过,要废除八辟八议。
  朱祁钰都做不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他现在看着倭国的银矿眼馋的很。
  朱祁钰点头说道。“去芜存菁吧,好好集校。”
  “十大历局,隶属于钦天监,那就暂时这么办吧。”
  “陈循完成了寰宇通志之后,立刻开始集校诸子百家吧,这都是中原王朝的文化瑰宝。”
  胡濙正打算告退,本来都要站起来,忽然开口说道:“陛下,今年内阁大学士王文和东阁大学士陈循的儿子,都要参加秋闱。”
  朱祁钰眉头一皱,胡濙单独说这件事,显然有点不正常。
  胡濙这很像是打小报告,只见他继续说道:“户科给事中李侃,刑部右侍郎罗绮,大理寺左卿李奎最近可能会上书言科举事。”
  “想干嘛?”朱祁钰平静的问道。
  胡濙犹豫了下说道:“大理寺左卿李奎等人想要废除南北榜,以永乐旧例八科,所取进士不分南北。”
  “永乐年间的科举不分南北榜、南北卷吗?”朱祁钰这才有些惊讶的问道。
  胡濙面色为难的说道:“陛下,永乐共二十二年,开八科,皆为三场文字合格者,不举多寡,庶有学之士,不为定额所拘束。”
  “户科给事中李侃,刑部右侍郎罗绮都是北人,肯定要反对大理寺左卿李奎的谏言,怕是又要闹起来了,毕竟南北榜也是洪武年间的祖制,都是祖制。”
  朱祁钰坐直了身子,科举,国朝选仕的大事。
  “朕听明白了,大理寺卿李奎要奉太宗文皇帝的祖宗之法,废除南北榜。”
  “户科给事中李侃、刑部右侍郎罗绮,要奉太祖高皇帝的祖宗之法,支持南北中分榜,南北中分卷考试,是这样吧?”
  这涉及到了考试公平的问题。
  尤其是分卷考试,其实北方卷的难度低于南方卷,而中卷的难度又远低于北方卷,这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公平导致。
  大明为此费尽心机,从洪熙年间开始,就一直在做南北分榜分卷,到了宣德年间,又增加中榜中卷,占总人数一成。
  “然也。”胡濙为难的说道:“陛下啊,这分榜分卷之事,废不废?”
  胡濙这位为皇帝洗地多年的人,首先要得到陛下的首肯,才能够动手去做。
  如果要废南北榜南北分卷,就奉太宗文皇帝的祖宗之法,对宣德年间和正统年间的弊政全面革除,废南北榜卷,大家考一张卷,同台竞技,这是公平。
  如果不废南北榜南北分卷,那就奉太祖高皇帝的南北榜案,不对宣德年间和正统年间的弊政全面革除。
  大家依旧是分三张卷去考,这看起来不公平,但是教育资源本身就不公平。
  搁以前胡濙要猜上意,猜出来的时候,朝中党争已经起来了。
  但是现在,胡濙干脆直接问了。
  朱祁钰思考良久说道:“依旧为南北中三榜,按宣德年间旧制即是,分卷亦同理。”
  胡濙俯首说道:“永乐十三年二月,三百四十九名进士之中,只有二十一人为北榜。”
  “永乐十九年三月会试,山西、陕西有四百举人入京参考,无一人中榜。”
  “永乐二十二年二月,河南近五百举人入京,只有一人中进士。”
  朱祁钰忽然开口问道:“那朕要是说,废南北榜呢?你待如何?”
  胡濙知道陛下在问什么,关于南北是否分榜,陛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