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5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养济院臣查明白了。”朱瞻墡将一份奏疏递给了兴安,面色严肃的说道:“臣请旨锦衣卫派三名提刑千户,将其一网打尽!”
  朱祁钰看完手中的奏疏,越看脸色越差,他怒火中烧的说道:“今日圣旨已下,皇叔监国自然可以调用锦衣卫提刑千户,按皇叔的意思办吧。”
  “除恶务尽,不留后患,该送解刳院的就送解刳院,该斩首示众的绝不要姑息,无论何人游说!”
  “臣遵旨!”朱瞻墡朗声应道。
  朱祁钰看着正襟危坐的罗炳忠说道:“罗长史,新科及第,这进士的身份,就是让你拿来办案的是吧。”
  罗炳忠去参加了恩荣宴,又参加了三次诗会,终于补足了证据链的最后一环。
  罗炳忠赶忙俯首说道:“殿下回京就去了养济院捐赠,臣就琢磨着怎么能帮到殿下,这考中了,不办案,臣这进士不就白考了吗?”
  “好好说话,不得御前失仪!”朱瞻墡大惊,低声训斥了一句。
  这罗炳忠惯说一些趣话,在襄王府,襄王不在乎这个,和罗炳忠斗嘴,也是朱瞻墡的乐趣之一,但是殿前失仪,那可是有纠仪官的!
  真的会死人的!
  “无妨。”朱祁钰从来对说什么话不在意,他只在意对方做什么。
  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毫无疑问,罗炳忠做的不错,鱼获颇丰。
  朱祁钰有时候就在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大明从于谦到李宾言、李贤、袁彬、唐兴,再到柯潜、罗炳忠等等,一干朝臣都能钓鱼成功。
  唯独他这个皇帝,屡次下杆,都是一无所获?
  这绝对不是技术问题,应当是他在皇位上,太多人盯着他的原因。
  定是如此。
  朱祁钰看着兴安说道:“取两枚头功牌来。”
  朱瞻墡和罗炳忠这次办案有功,当赐头功牌。
  “谢陛下隆恩。”朱瞻墡和罗炳忠大喜,这又捞到了一块牌子,虽然不是奇功牌,但谁会嫌自己的勋章多呢?
  朱祁钰目光一凝,郑重的说道:“皇叔,罗长史,朕交给王翱一件事,就是贡院那三条街,经纪买办代持天价豪奢宅院的贪腐案,王翱还没查完,这件事朕南巡之后,有劳皇叔操持此事。”
  朱瞻墡明白,这是他这次监国的巨大考验。


第六百五十章 还天下万民一个太平盛世!
  朱瞻墡作为监国,并没有立刻调度锦衣卫进行收网,他还在等,等陛下离开京师。
  虽然陛下说了圣旨已经颁下,他已经是监国了,有调动锦衣卫的权力,但是陛下仍在京师,那陛下就是京师唯一的天!
  忠诚!
  这个时候调动锦衣卫,岂不是遂了陛下的意?
  就如同站在北镇抚司门口,大声的叫喊着,孤,襄王要造反!
  他襄王做事,向来保命为先。
  费亦应很快就赶到了讲武堂,十分利索的行了个三拜五叩的大礼,三呼万岁,长跪不起。
  朱祁钰打量着费亦应,这是一个很精明的商人,即便是考中的进士,依旧不掩其商人底色。
  “平身,朕叫你来,是让你说说当初拆股认筹的做法。”朱祁钰叫费亦应来,就是想了解费亦应倒腾股权拆股认筹的细节。
  费亦应不敢欺君隐瞒,自然是竹筒倒豆子,从头到尾,说的明明白白,怎么空手套白狼,怎么寅吃卯粮,用三十万银币滚到了七百万银币的盘口。
  朱祁钰听着不住的点头,费亦应是个很精明的商人,是风口上吹上天的那头猪。
  可惜,他摔得也很惨,被魏国公放弃,被同姓之人背后狠狠的捅了不知道多少刀。
  “听说横林费氏请你回去主持大局,你怎么想的?”朱祁钰拿着茶杯,看着费亦应问道。
  费亦应一愣,随即摇了摇头说道:“陛下有所不知,当初臣一心科举,好不容易中举,可是父亲死的不明不白,只好扛起了费氏大旗。”
  “这家主之位一坐就是十年,费氏从当初朝不保夕,到今天如此规模,臣不自谦,是臣之功,若非如此,他们也不会叫臣回去了。”
  “臣对得起他们了,既然他们要家主之位,臣给了,就没想着再拿回去了。”
  费亦应的语气不疾不徐,泰然自若,横林费氏跟他费亦应有什么关系?
  他对的起横林费氏的养育之恩。
  朱祁钰这才点头说道:“你这次随行护驾,随朕南下。”
  次日的清晨天刚刚蒙蒙亮,大明皇帝的车驾就收拾停当离开了泰安宫。
  这次扈从南下的第一臣工,是大明少保于谦和最近崭露头角夺得了冠军旗的成国公朱仪。
  于谦作为大明实质上的宰相,百官之首,京营总督军务,留在京师,即便是于谦自己不想当皇帝,也会有人给于谦黄袍加身。
  给于谦黄袍加身,不是为了让于谦真的做皇帝,是为了杀掉于谦。
  大明皇帝的护城河实在是太过于厚重了,于谦作为这一切的基石,用黄袍加身的方法杀掉于谦,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很可惜,这一次于谦再次扈从陛下南下,不给任何人机会。
  皇太后、崇王朱见济、稽王朱见深,也在扈从的路上。
  只是,朱见济和朱见深走的路线和朱祁钰并不相同。
  崇王和稽王将会从永安门出,至保定府、真定府、从大名府入河南、过河南府、开封府、从南阳府入湖广、过襄阳府、德安府、从武昌府沿长江而下,至南衙与皇帝回合。
  而朱祁钰作为皇帝,依旧延着当年亲征平叛的路线,出朝阳门至通州,延运河而下,过济南府不入、直奔徐州、淮安、扬州入南衙。
  一如当初大明军分兵两路平叛。
  夜色渐淡,白象拖着先导车,朱仪扛着龙旗大纛坐在白象之上,身后是旌旗招展,无数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悠扬的号角声在朝阳门的城头吹响,擂鼓之声,响彻城头,无数的前腔封死的礼炮,点燃了火药,轰鸣声传遍了全城。
  嫡皇叔、襄王、监国带领这文武恭候在朝阳门外。
  文官以胡濙、王直为首在朝阳门的北侧,宁阳侯陈懋带着勋戚、负责守备京师的杨俊带领着四威团营的四名指挥使站在南侧。
  杨俊想要扈从陛下南下,但是最后昌平侯的身份,让他只能留在京师。
  太监们声声传递着陛下驾到,陛下的大驾玉轳出现在了朝阳门外。
  朝臣们行三拜五叩大礼,恭送陛下南巡。
  朱祁钰极为平静的站在轳车之上,示意群臣平身,兴安又念了勉励群臣的圣旨之后,整个车驾缓缓向着通州府而去。
  等到离开了朝阳门,朱祁钰示意车驾暂止,他换上了曳撒服,这是一种大明的戎装,也是鞑清黄马褂的原型,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便于骑马。
  曳撒服和飞鱼服,莽服这类一样,都是御制赐服,能获得赐服的文武都是深受皇帝信任的人。
  朱祁钰其实很不喜欢礼部折腾出的欢送仪式,他比较讨厌这种繁文缛节。
  朝臣们很忙碌,朱祁钰也赶行程,这大早上,折腾了将近两个时辰,这个大的仪式才结束。
  朱祁钰稍微流露出一点不愿意朝臣迎送的意思,礼部尚书胡濙就直奔讲武堂聚贤阁,讲了一大堆的道理,国之大事,在祀在戎,陛下不能只重视戎事,而忽略礼仪。
  胡濙年事已高,朱祁钰也不愿他为了这些事着急上火,便应了胡濙。
  该配合演出的时候,不能视而不见。
  朱祁钰的随行人员并不是很多,把侍寝兼太医的冉思娘主仆算上,他这次南下,扈从人员不过千人。
  而且沿途除徐州外,不入城池,沿途一应巡抚、三司、府州县主、佐贰不用接驾。
  徐州乃是四战之地,南衙的门户,这里是必然要进城的,而且朱祁钰在这里,还有行宫,依云龙山而改建。
  之所以不让地方官员觐见,绝对不是朱祁钰要趁机休假,想要摸鱼,而是沿途接待,靡费消耗极大,这些接待他这个皇帝的花费,最后都要加诸到百姓的头上。
  承受代价的,永远是那些最穷的百姓。
  朱祁钰打马前行,看着通惠河上,极少的漕船,有些感慨的说道:“于少保,上次朕出朝阳门,还是在景泰三年,御驾亲征,即便是南衙僭朝作乱,但是这通惠河上,百舸争流,无数的纤夫喊着号子,拉着平底漕船,日夜忙碌。”
  “朕还记得当日的情景。”
  “今日冬序至,咱大明一无战乱,二无天灾,这漕船只有这么二二三三,朕之过也。”
  朱祁钰想到了柳七的失业,拥有一定生产资料的柳七,都因为没有生意,不得不卖到了漕船,躲避这凌厉的冬序。
  即便是通过海路而不是通过水路的江南米粱,一般也会来到通州集散。
  所以这漕船少了,是冬序的原因,并不是时节的缘故。
  “这怎么是陛下的过错呢?是臣等未能辅佐陛下开创蒸世,乃大明百官之过。”于谦非常确信的给大明冬序定了性,是百官的错。
  陛下不会有错,陛下也不能有错。
  大明朝臣没应付过这种事,能够借鉴的历史经验也非常的少,群臣们也都非常惶恐,他们也是第一次面对冬序。
  “钱荒引起了恐慌,大明上到势要豪右,下到普通百姓,都是持币观望,现钱为要。”
  “这导致了大明货币的流动性不足,通渠堵塞,这百货自然不通,这冬序之凛冽,比朕想的还要严重。”朱祁钰看着通惠河两岸吊着的黑眚,这都快九年了,这吊黑眚的的旗杆,只剩下了旗杆,但是依旧没人拔掉它们。
  李宾言所言的冬序,是一种国家状态,不仅仅是经济,还有军事,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
  在狭义的经济领域,冬序就是后世的经济危机。
  在朱祁钰看来,经济危机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常见想象,而且在肉眼可见的未来里,长期存在,这是一种社会活动的必然,并不会因为你的社会制度而改变。
  确切的说,在朱祁钰这个皇帝的眼中,无论是什么样的理想国或者大同世界里,四时之序,就会如同四季一样周而复始,经济危机也不能幸免。
  朱祁钰坐在奉天殿的宝座上,根本看不到冬序之下大明经济的现状。
  一出城就看到了。
  其实在安排陛下出行的时候,胡濙曾经和于谦商量过,要不要找一点百姓在通惠河上拉动漕船,制造一种繁荣的假象。
  这种装门面的做法,遭到了于谦的反对。
  不是于谦不懂如何应付巡查,他在地方干了二十五年,巡抚、巡按御史一波接着一波,于谦知道这是一种迎检的规矩。
  于谦主要是怕瞒不住陛下。
  陛下又不是稽戾王,能被这种伎俩给骗了?
  朱祁钰勒着黑马,看着通惠河,眉头紧锁。
  通惠河是大明政治的晴雨表,只要通惠河堵塞,那朝中必有奸佞!
  从永乐年间迁都起,就是如此。
  比如永乐、宣德初,这条河就不会堵塞,但是到了宣德末年,正统年间,这条河堵的一塌糊涂,黑眚这种妖魔鬼怪都出来吓跑了闸夫。
  因为京师人口众多,从通州向京师贩卖粮食是门大生意,只要人主昏聩,朝中山头林立,党争不断,这条河就会堵塞,因为有人要赚这个黑心钱。
  现在,这条河,成为了大明经济的晴雨表,通州是大明北地货物集散的重中之重。
  无论是从密州市舶司还是从津口来的海货、从运河水路来的陆货,都要在通州集散。
  这条河不忙碌,那证明大明的经济出现了问题。
  坐在千灯琼华辇上的孙太后,打开了车窗,看着策马前行的庶孽皇帝,对着通惠河和于谦反复沟通着什么,心中升起了许多的怪异感。
  如果当初坐上皇位的是郕王,而不是她的亲儿子,大明会不会更好?
  这个念头稍起,孙太后就惨淡的笑了笑,合上了车窗,转动着手中的佛珠,闭目假寐。
  如果当初登基的真的是眼下的陛下,大明也不会更好。
  稽戾王初登基的时候,才九岁,主少国疑,张太皇太后还活着,而且是临朝称制。
  稽戾王把朕与凡殊,理解成了他是圣天子,不是人,很大程度上是内廷外廷的共同选择。
  大明皇帝的权柄实在是太大了,内廷外廷一直认为,应该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可是……帝制之下,把皇帝关在笼子里,培养成为一个废人,不利于天下,更不利于社稷。
  那利于什么?唯独利于内外廷操持权柄。
  君父?
  那也要有本事才能当。
  时也,命也。
  孙太后有时候就在想,陛下为什么不把她杀了,到时候对外就说暴疾而亡,这样一来就永绝后患了。
  但有时候她也在想,她不过就是个妇人罢了,她对皇帝能有什么威胁呢?她值得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