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俞士悦就当下大明朝衙蠹横行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形制,要严格限制衙役、书吏的数量,衙役书吏等不得在户籍三百里范围内任职,以避免衙门里这些事务官们事实上架空朝廷命官,坐寇倚仗事务官为非作歹,利益摊分。
俞士悦这个法子,不能说完全有效,总比没有要强得多。
朱祁钰朱批了这份奏疏,拿起了徐有贞的奏疏。
徐有贞已经开始疏浚长江水道了,进度符合预期,因为杨翰作为南京镇抚司镇抚使,督办的私设关卡的案子,有序进行,也让徐有贞的疏浚事如虎添翼。
只手遮天的贺章掌控了都察院后,都察院的风气终于在这个狠人的手中,诸步走向了正轨,这一次贺章左手歪歪斜斜的字体里,弹劾了四品的佥都御史吉安人胡炼。
佥都御史胡炼,被弹劾受姻戚贿,欺取官物,诬陷人罪,包庇要犯等数个罪名,人证、书证、物证皆在,铁证如山。
人证是胡炼的侄子,在京为胡炼做经纪买办代持,而书证是大量的行受贿的账本以及银库若干,诬陷、包庇也都是有案卷人证等。
涉案金额高达五十万两白银,绝对称得上贪腐钜万四个字了。
而贺章给出的处置结果是籍家、流胡炼与其家眷至永宁寺。
而兵部尚书江渊、云贵巡抚姚夔、四川总兵官方瑛、督理军务都御史白圭、湖广总兵官李贵进、参将刘玉、镇守太监阮让等人奏捷报,东苗贼首干把猪已被生擒,历时三年戡乱,大明军共克六百余寨,俘斩四万余,边方悉定。
这场自正统十二年以来的东苗之乱,终于在干把猪被俘中落下了帷幕。
说起东苗之乱,这真的是从小没娘,说来话长。
正统九年起,因为无法忍受各种丁银差役、苛捐杂税,湖广等地有逃入山林民众愈三十余万落草为寇,这个雷,连南衙僭朝都不敢点,生怕炸死自己。
随着这几年的农庄法推动,下山的百姓越来越多,这些当年进山百姓,在云贵川黔的十万大山中,安营扎寨的两千多个山寨,随着最顽固的抵抗势力东苗干把猪被俘,终于结束。
自景泰元年起,朱祁钰终于以较小的代价,消化了这个心腹大患,云贵川黔,终于能称得上边方悉定了。
正统年间的旧债,历经十年有余,出清了大半,但仍然留下了许多旧债,需要一笔一笔的去出清。
朱祁钰批复了这些奏疏,给此次帅、将、总督军务、参赞军事发奇功牌和头功牌,论功行赏。
他完成了一天的批奏之后,才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愣愣的出神,已经月上柳梢头。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高婕妤有喜了!”兴安和小黄门耳语了两声之后,面色狂喜的说道。
朱祁钰一愣说道:“好事,好事,赏,赐嫔妃号。”
他站起身来,刚要去看看,就看到一个小黄门又匆匆的跑了进来,小黄门跑的急了,脚在门槛上绊了一下,在地上滚了一圈,跪在地上,大声的说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冉宁妃诞下麒麟儿,六斤七两,母子平安!”
朱祁钰终于露出了一些喜色说道:“先去冉宁妃那边看看,再去高婕妤那边看看。”
朱祁钰走出了御书房走出了很远,忽然开口问道:“这小黄门是故意的吧,每次都摔个跟头在地上滚一圈,表示他很急,所以才没注意脚下?”
一次两次还是意外,三次五次,那就是故意为之了。
兴安听闻也赶忙说道:“陛下圣明。”
陛下都看出来了,再说不是,就是欺君了。
朱祁钰也多少理清楚了其中的逻辑,前辈都摔了,他们不摔,岂不是不够紧急?为了表示慌张,自然而然就摔了,他摇头说道:“啊,没事,看赏便是,朕起初以为他办事毛毛躁躁,不是便好,摔的挺好的,下次不要摔了。”
“臣遵旨。”兴安松了口气,还以为陛下看出了这等把戏,要打板子,结果也是轻轻放下而已。
无论如何,兴安都无法把陛下和朝臣们口中那个喜怒无常、暴戾无度、心狠手辣的形象匹配起来。
上次那个喊叼毛的娼妓,陛下不准追究之后,这娼妓依旧不知道她骂的是大明皇帝。
朱祁钰来到了冉思娘的花萼楼,母子平安,稳婆们都已经离开,只有两个奶娘,生怕六皇子饿了,一直恭候在侧。
其实在朱祁钰看来,完全不用请奶娘,冉思娘的大小他心里有数。
“躺好,躺好,何必虚礼。”朱祁钰伸手示意冉思娘不必行礼,老夫老妻,又在花萼楼之内,自然不必起身。
冉思娘的脸上都是汗,脸色有些苍白,她略显虚弱的说道:“孩子一切都好,夫君不必担心。”
“你呢?怎么样?”朱祁钰抓着冉思娘的手,她的手有些冰凉。
冉思娘挤出一个笑容,生孩子是个体力活,她有些虚弱无力说道:“还好,就是有些累了。”
“累了,就多休息。”朱祁钰将冉思娘的手放入了薄被之中,站起身来看了看孩子。
他说的就像是渴了多喝水的废话,但是作为日理万机的皇帝,此时的陪伴,才是冉思娘要的,说什么,其实不重要,冉思娘当然不会认为陛下不解风情。
新出生的孩子,大抵是有些丑,脸上有些褶皱,两眼深黑无神,绝说不出什么好看。
朱祁钰逗了逗孩子,和冉思娘说着话,说着说着,孩子先睡了,而后冉思娘也安心的睡着了。
“照顾好冉宁妃和六皇子。”朱祁钰站起身来,向着高婕妤的花萼楼而去。
“陛下,是不是再纳个良人入宫?”兴安见缝插针的说道。
朱祁钰想了想还是摇头说道:“不必了吧,冉思娘坐完了月子,也就可以侍寝了,不用扰民了。”
“臣……遵旨。”兴安还是有些不甘心,他可是花鸟使,他辜负了朝臣们和宗亲们的殷切期盼,没能让陛下的主要精力放在女人身上,是他失职。
礼部早就拟定了许多个名字,男女都有,朱祁钰最后选定了沛,取意盛大旺盛。
这是喜事,连已经赶至镇南关的大明诸将领,也在于谦的率领下,写了贺表。
除了贺表以外,还有一份触目惊心的塘报。
大明的墩台远侯已经开始再次渗透,侦查敌情,这是惯例,要在接战前,再次进行一次渗透侦查。
塘报之所以触目惊心,是因为墩台远侯深入百里,未闻人声,白骨累累。
为了防止安南丁口出逃大明,黎宜民在镇南关外制造了一条阔百里的无人区,安南百姓踏入就会被射杀,有骑卒等在此巡弋。
而一旦大明军从陆上踏出镇南关,黎宜民就会仿照大明在集宁一带的烧荒一样,烧出一条没有任何补给的百里荒原。
“这黎宜民,还真的是……天怒人怨,人神共弃。”朱祁钰已经尽量用低道德去想象黎宜民的施政,但是他还是高估了黎宜民的道德底线。
黎思诚用我只要足够烂你就没法王化我,威胁大明不得出兵,但黎思诚没那么做。
黎宜民没那么说,但实实在在的做了。
“大明军何时入安南?”朱祁钰放下塘报问道。
兴安抽出了当初的决议说道:“八月末。”
一个小黄门举着一份塘报大声的说道:“报!陛下,安南聚兵千余,立栅挑堑,攻广西凭祥地方!”
朱祁钰看着手中的塘报说道:“黎宜民非但不投降,还敢进攻!”
第七百七十五章 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烧开水
朱祁钰即便是生气,惊讶于黎宜民的大胆,依旧没有下达任何的指令,比如让大明军前往击退敌军,而是静静等待着前线的战报。
仅仅三日之后,一个小黄门举着塘报冲进了御书房,大声的喊道:“报!报!”
“广西凭祥地方大捷,敌两千余众,被我大军悉数歼灭于凭祥城下!”
“好!”朱祁钰拿过了塘报,认真的看了起来。
在塘报中,这股攻打凭祥的军队,是安南军,不过可不是黎宜民的命令,而是军队独走,甚至和之前劫掠大明军备的安南军没有关系。
黎宜民一如既往的无法控制安南的军队,军队独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这股军队,在无法领到军饷的情况下,摇身一变成为了流匪,沿路抢劫,最后撞到了铁板之上,撞的头破血流。
不是所有的大明军都是京营,不是所有的军队都是大明军。
大多数的军队,都是类似于安南军这等模样,由匪入兵,由兵入匪,亦兵亦匪,兵匪不分。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如果不维护军纪,军队就成了亡国的祸患,也会成为了野心家们手中的工具。
战斗的过程是一边倒的,如同秋风扫落叶一样,将敌人击溃,悉数歼灭于城下,俘虏了近万余人。
对于俘虏的处置,大明前军指挥、征夷将军陈懋,提督军务文安侯于谦,给出的意见是阉割后送往六枝厂挖煤到死。
杀俘不祥,但是阉割俘虏,送入官厂劳作至死,并不是不详。
一向劝仁恕的于谦,在兵事上,始终展现出他慈不掌兵的一面。
这群安南敌军是匪,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人渣,若非杀俘不祥,早就被大明军砍了脑袋。
朱祁钰看完了奏疏,才笑着对兴安说道:“旗开得胜,算是好兆头了。”
兴安俯首高声说道:“我大明军声威大震,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这不是一场可以决定胜负的战役,甚至有些无足轻重,但却是大明和安南第一次正面冲突,而大明以完胜结束了第一次接战。
朱祁钰合上了塘报,递给了兴安郑重的说道:“留好底档,日后论功行赏。”
战争结束后才会论功行赏,是朱祁钰和于谦一贯的态度,大明从来没有半路开香槟的做法。
大明得胜之后,朱祁钰立刻变得神清气爽了起来,开始批复起这一日的奏疏。
佥都御史胡炼的案子终于落地,已经被卸了官职,正在送往辽东永宁寺,一般被流放到永宁寺的便再无起复的可能。
能够在弹劾之后东山再起的朝廷命官,大抵是罢官或者革除功名,比如商辂就在夺门之变后被罢免革除功名返乡,但在在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又启用了商辂。
亦或者是流放云贵川黔赣等烟瘴之地,朝中局势变幻之后,还有可能起用,但是送到了永宁寺,基本代表着自生自灭了。
胡炼,已经没有任何起复的可能。
而胡濙作为礼部尚书,上了一份谢恩疏,同时汇报了弹劾他的京官们真的在誊抄《诡辩二十四法》,用的是台阁体。
在奏疏中,胡濙高度赞同了陛下《诡辩二十四法》的精准和透彻,同时对陛下批评现象而不批评个人或群体的做法,高度赞同。
批评现象而不批评具体个人或群体,是一种在政治倾轧过程中留有余地的常见做法。
具体到《诡辩二十四法》中,陛下骂的是这种朝中文臣诡辩的普遍现象,而不是大明的科道言官,不应该弹劾胡濙。
科道言官干的活儿就是弹劾官僚,如果陛下今日因为科道言官弹劾胡濙,就批评申饬这些科道言官,那日后科道言官们还能弹劾他人吗?那都察院为首的监察手段,是不是完全失效?
而贺章拿到了《诡辩二十四法》也就拿到了陛下的尚方宝剑,在整治都察院不良之风上,就有了具体的纲领,有了具体的要求和考成。
这是一件对大明有益的事儿。
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没有任何缓冲和余地,在国事中尤其是大忌。
比如正统十四年十月瓦剌南下,瓦剌围困京师,那是救大明,还是不救大明?
如果奉行非黑即白的二元论,大明已经失去了最精锐的京营,福建有百万民乱,湖广有超过三十万的乡民上山落草,麓川反复,天下疲惫,有倾覆之危。
大明已经烂到了这个地步,干脆出城以迎瓦剌王师好了!
反正大明的正统皇帝朱祁镇,高举他的龙旗大纛就在德胜门外叩门!
但是没有人会选择开门揖盗,就连徐有贞都没这个想法,没有说出城迎回上皇这等话,徐有贞可是南迁的代表人物,在瓦剌围城的时候,徐有贞在在朝阳门上五日未曾卸甲,与大明京师共存亡。
那时候的大明虽烂,但共识仍然是大明不该亡,再烂也要救一下,求存图强,这是共识。
这一点的反面,则是苏献帝的作为。
苏联烂了,在阿富汗这块帝国坟场里折戟沉沙,遭遇了巨大的军事危急,而苏联因为轻工业的萎靡不振,农业上的分配产生了问题,导致民生悲苦。
几乎和正统十四年的大明相同,内忧外患之下,苏献帝的做法是什么?
既然烂了,那就没必要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