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9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西海岸的山地开发,朱见深才没那么头铁。
  那不是山,是天堑。
  朱祁钰沉默了许久,孩子们已经慢慢长大了,他再不舍得,也得舍得,他点头说道:“着礼部议礼就藩吧。”
  “朱愈打算随孩儿一同前往。”朱见深试探性的说道。
  朱愈是朱祁钰的养子,这孩子父亲是墩台远侯,母亲死于难产,家里被叔伯们吃了绝户,送到太医院的时候,连个人都没有,是陆子才救了他,被朱祁钰亲自收养,也算是为当年的解刳院站台。
  现在朱愈长得人高马大,膀大腰圆,长时间跟随卢忠习武,悍将也。
  朱祁钰几次都想让朱愈上战场,汪皇后都心疼孩子,朝臣们也不同意皇嗣上战场,这要是打着打着,再打出个燕府燕王那样的悍将亲王来,大明岂不是要再上演一场靖难之变?
  朱愈的武学成绩极好,也参加过几次大阅。
  朱祁钰思考再三说道:“愈儿,你切记,战场上,箭矢、铅子、开花弹、铁蒺藜,可不长眼睛,不会因为你是朕的子嗣就避开你,切记,活着才能消灭敌人。”
  “孩儿领旨!”朱愈大喜过望,他还以为自己去不了,没想到陛下同意了下来!
  朱祁钰本来打算把朱愈放到西域为王,仿黔国公之事,但朱愈最大的问题是身上没有军功,其次西域已经有了五皇子康王。
  朱愈现在跟着朱见深去开拓,若是活下来,是朱见深的助益,也是他自己的成就。
  若是没有活下来?那就是命该如此。
  当年稽戾王在德胜门竖龙旗大纛,朱祁钰还得上战场拼命,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才是道理。
  朱见济并没有说话,但是他的父亲知道他的志向,朱见济的目标是锡兰、印度,他现在还没有加冠,等到加冠之后,就会动身前往。
  印度这个词语,出自唐三藏西天取经的翻译,在大明可以叫那边为天竺,也可以叫那边为印度。
  朱祁钰早就做好了皇嗣们出海的准备,这里面有政治意义,即便是人亡政息,难道还能去北大洲把朱见深这个沂王府给叫回来?也有现实意义,连皇嗣都在积极出海,这是一种巩固开海的手段。
  只是孩子都大了,这便离开了父母的庇护。
  “孩儿告退。”朱见深颇为兴奋的离开泰安宫。
  天明节后,礼部议沂王就藩之事,这件事朝臣们反对的声浪极大,并不是说沂王不能就藩,稽戾王的忠实拥趸,就只剩下了一个徐有贞,连刘永诚都投献了。
  徐有贞到底是不是稽戾王拥趸,徐有贞说了不算,大明皇帝说了算。
  大明朝臣反对的是沂王跑去海外开拓,大明皇帝给的实在是太多了些!
  遴选平波健儿六千人,作为沂王就藩开拓军队,这已经是极大的恩赐了,陛下居然要把庐江号也一并赏赐给沂王!
  大明眼下宝船级的一级战舰,就只有六艘,大明皇帝居然把庐江号这样的镇国之宝都赏赐了,其他的财货自然是数不胜数。
  尤其是户部反对声浪极高,在经过了长达两个月的磨牙之后,大明朝臣们还是没能拗得过大明皇帝的旨意,一应赏赐,一点折扣没打,谁让陛下的内帑财力丰厚,就藩一应支出,皆出自内帑。
  一支由一艘宝船,十三艘三桅大船,近百艘的战座舰,近万余人的沂王就藩的仪仗,在松江府云集完毕。
  在景泰十八年的夏天,沂王就藩的船队,从松江府新港出发,开始了漫长的开拓航行。
  这次就藩,沂王的母亲钱氏仍然留在沂王府内,而沂王的生母周氏,还住在白衣庵,沂王并没有让母亲随着他冒险。
  后世将其称为沂王西渡。
  而随着沂王就藩是大明的第九次官船官贸,在大明朝臣看来,这就是当年永乐、宣德年间南下西洋事的延续,所以称之为第九次南下西洋。
  朱祁钰本来以为刘永诚会跟随稽戾王的孩子朱见深,前往北大洲,但是刘永诚选择了留在了大明,因为大明官船官贸,还需要刘永诚。
  而这一次,唐兴和今参局这对狗男女,把两个儿子留给了皇帝照看,再次选择了出海。
  只是这一次,唐兴不会再丢下今参局了,唐兴要进行第二次环球航行,继续探索海域。
  这一次唐兴离开的时候,郑重的拜别了皇帝,大明镇海侯,再回大明之日,不知何时。
  在沂王西渡出发三个月后,住在慈宁宫的大明孙太后病重,朱祁钰让大明的命妇们前往拜见,省的朝臣们以为是什么大皇帝的阴谋。
  孙太后本来就病了,沂王一走,最后一桩心事就放下了,这便一病不起,而太医院用尽了办法,仍然是没救过来,实在是病人不配合治疗,景泰十八年八月十四日,孙太后撒手人寰。
  朱祁钰到最后,都没有去看一眼,自从登基之后,朱祁钰从来没有去过慈宁宫晨省昏定,逢初一十五,也就是兴安代表皇帝去太后处一趟。
  大明朝臣们都知道皇帝陛下心眼极小,对当年会昌伯在南衙僭朝搞的那些事儿,始终耿耿于怀。
  会昌伯孙忠,临死都恨自己,恨大儿子孙继宗出生的时候,没把孙继宗活活掐死,直接把会昌伯府满门给送进了地府。
  孙忠是个极其擅长阴谋诡计之人,他对新皇帝极为不恭顺,但是新皇帝国事繁杂,只要会昌伯府不跳出来,皇帝才懒得搭理他们这个伯府,到时候,弄几条船,趁着海贸大风起,做个富家翁,何尝不是一个美事?
  孙太后合葬宣宗陵寝。
  孙太后刚刚下葬,大明庶长子崇王朱见济就藩的部议再次展开,这次去的地方比较近,是印度,而这次的赏赐,仍然极为丰厚,大明另外一条宝船,也就是一级战舰,被赏赐给了崇王。
  景泰二十年,朱见济拜别皇帝,前往松江府,由松江府南下西洋至锡兰就藩。
  这走了大半年,朱见济这就藩船队就到了锡兰陈伦坡,锡兰总督陈寿延还准备迎奉,为此专门恶补了胡濙所著《藩国仪注》,陈寿延久居海外,不通大明礼节怕闹出笑话,专门进行了数次演练。
  结果大明崇王就藩的船队,压根就没到陈伦坡,直接就奔着印度去了。
  刚刚二十岁的崇王迎面撞上了在印度吃香喝辣、过得好不惬意的卜撒因,六千军士就能征服一片广袤的大陆吗?
  答案是肯定的,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帖木尔王国国王卜撒因,就选择了投降。
  崇王朱见济居然亲自率领了两百人,直接闯到了卜撒因的王帐内,将永乐剑架在了卜撒因的脖子上,这不投降也得投降。
  朱祁钰一直不知道,他的几个孩子里,只有一个人有军事天赋,而且是顶尖的孤军深入的军事天赋,那就是庶长子朱见济。
  朱见济深知父亲的心病,没有军事天赋。
  这是他父亲的一个心结,甚至能影响到皇位更替,朱见济知道,自己若是早早展现出军事天赋来,皇帝怕是要动易储的心思来。
  卜撒因被俘,械送大明,消息传回大明的时候,朱祁钰才知道,给自己的大儿子给演了!
  “混账小子!”朱祁钰拿着手中的塘报,拍桌而起,气的走来走去,突然停下对着兴安说道:“传旨西洋,让崇王回京,居然敢骗朕,看朕揍不揍他就完事了,居然瞒了朕整整十九年!”
  这战报太离谱了,朱见济带领两百人,突袭卜撒因,这是什么打法?
  这是袁彬战法!
  这什么人才能用这种战法?!没有军事天赋,敢这么干?
  朱见济在讲武堂九年多,武学成绩始终平平,连负责教授孩子习武的卢忠,都没发觉朱见济还有这等本事。
  朱见济也有话要说,就大明朝的历史教训而言,一个有军事天赋的皇嗣,那是什么?那是燕王在世,他在大明,有军事天赋根本没有发挥的余地。
  朱祁钰越想越不对,对着兴安说道:“朕知道他有鸿鹄之志,朕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他就这么看不上了吗?朕就是他的枷锁,大明就是他的枷锁是吧!”
  朱祁钰那叫一个气,自从稽戾王死后,他就没有这么生气过。
  “陛下,于少保上书致仕。”一个司礼监的秉笔太监,风风火火的闯进了聚贤阁,惊恐不安的说道。
  朱祁钰用力的握住了扶手,语气里带着颤抖的说道:“把奏疏拿过来。”
  他手有些抖,这几年老臣一直在离开,他将奏疏摊开,才略微松了口气。
  于谦不是病了,只是觉得岁数大了,精力不济,想要致仕歇一歇,把身上的担子卸一卸,给年轻人一点机会。
  “朕就说嘛,要是有恶疾,太医院应该奏禀才对。”朱祁钰拿着于谦的奏疏,算是松了口气。


第九百九十六章 胡濙教育理论,于谦教育实践
  于谦上奏疏要致仕,就是卸掉少保的担子,然后转上书房教育皇嗣。
  王文的教育工作,得不到大多数皇子的认可,尤其是得不到大明太子的认可,给皇嗣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的困难,师生矛盾让王文有些难办,毕竟是他教的是太子,不能打不能骂,关键是也有点辩不过。
  皇太子殿下,对王文的讲课产生了质疑。
  而胡濙那个无德的谄臣,讲的那些东西,又很难反驳,胡濙活着的时候,让朝臣们极为难受,胡濙死了,还是让朝臣们如鲠在喉。
  很多话题,是碰都不能碰的滑梯,连讲都不能讲,太子能讲,王文不能讲,这不是打瞎子骂哑巴,欺负哑巴不能还嘴?
  王文就找到了于谦,希望把上书房的差事让出来,同时把内阁首辅让出去,王文岁数也大了,这旧党党魁也当腻歪了,还不如跟着旧友,一起好好教皇嗣妥当。
  其实于谦要领上书房事,最主要的考虑,是担心旧党会铤而走险,对太子下手,毕竟太子表达出来的政治主张,实在是不符合旧党对帝王的要求,大明已经出现了一个离经叛道的大皇帝陛下了,再出一个,旧党真的承受不住皇恩铁拳。
  朱祁钰经过了反复的权衡后,朱批了于谦的奏疏,于谦为大明奔波了将近四十年,该稍微歇一歇了,反正朱祁钰圣眷仍在,朝里出了点事儿,随时起复就是。
  于谦致仕,不代表着于谦失去了权势,作为晋国公的于谦,没了朝中的担子,还有五军都督府的担子,还有尚书房的担子,于谦依旧处于大明制度设计权力的核心位置。
  谁让皇帝看于少保忠心体国?
  只是朝局已经极其稳定,于谦的岁数也越来越大,没必要为了些不重要的事儿继续劳心劳力了。
  于谦的致仕在朝野内外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因为他的致仕引起了一连串的人事调动,大明兵部尚书江渊,年事亦高,选择了致仕,将兵部尚书的位置让渡给了王复,文渊阁中极殿大学士王文,选择了致仕,把文渊阁首辅的位置让给了从应天府回京的李贤。
  这是重大人事调动,很多人都以为朝廷要变天了,但是很快朝臣们就发现,压根没有什么变化,于谦是致仕了,但是并没有回到原籍闲住,更没有离开权力的核心。
  一个臣子没有了文官职务,但是这个臣子在皇帝身边,事事都能发表自己意见,而且皇帝这个决策者,对这个臣子极为信任,对他的意见极为重视,他的意见权重极高。
  这是失去了权柄吗?
  在朝中,一个进士出身、得封火寻侯的武勋,堂而皇之的占据了兵部尚书的位置。
  一个松江巡抚入京,牢牢的掌控着大明帝国财税监察职责的李宾言。
  火寻侯王复,三司使李宾言,这两个人是什么?是大明海陆并举的代名词。
  朝局的方向依旧是坚若磐石,依旧是海陆并举,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于谦察觉到大明没有大规模、需要朝廷组织进兵的战争需要总督之后,卸掉了文职,颐养去了。
  李贤在一般情况下被视为旧党,因为他的履历从哪个角度看,都跟新党不沾边,而且还背负着在僭朝任职的履历,旧党们以为李贤能够很好的接管王文的职责。
  然后李贤履任的第一天,就给了旧党一击重击。
  李贤在邸报上,将自己在南衙的见闻,写成了《大明财经事务二十四问》,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李宾言的《大同疏》是在入京前就刊登在邸报上,就表明了要依靠圣眷入京来,谁拦都拦不住。
  李贤没那么多的圣眷,他讲方式方法,他选择了迂回,看似和旧党们你侬我侬,一入京,立刻翻脸不认人,捞到了印把子,还看别人脸色做事,那不成了跪着当明公吗?
  当年李贤在应天府随驾,就问了陛下七个关于财经事务的问题,每一个都是直奔旧党的核心利益重拳出击,包括了大地主阶级利益,势要豪右利益、巨商富贾阶级利益。
  李贤在表达自己的政治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