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路军和西路军一起顺着运河进攻,在沛县附近分兵,中路军进攻藤县、邹县、兖州府,然后进入泉城府,攻打泰安,最终直取泉城。
西路军一直沿着运河前进,他们的目标是济宁、东平、东昌、临清。
童贯制定的计划极富进取心,似乎是想要一具占领整个齐省,把齐国的核心领土摧毁。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则完全相反……。
周军的这次行动并未得到政事堂的一致支持,这实际上是隆道皇帝认为机会难得,强令童贯出击的。
作为一介宦官,又是当初主和派最后的余孽,童贯别无选择,只能服从皇帝的命令出击。
但是没有文官的配合,他手下大军的后勤成了个要命的问题。
出击部队再虚数,好歹也有实打实的十五万大军,每天所需要的粮草是个天文数字,要把这些粮草运到前线部队手中,还需要大量民夫运输支持。
但若是动员大量民夫,又需要更多粮草供养民夫。
何况,没有政事堂宰执们的一致支持,周军是无法找到足够多的民夫的——地方官根本就不会支持你,若是强行拉夫,那童贯基本就是要自绝与大周了。
他不敢,也不能让手下部队强行拉夫,哪怕隆道皇帝支持他也不行。
没有民夫就等于没法从江南本土得到粮草支持,那么童贯为什么还敢发动进攻?他不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吗?
他当然知道,毕竟他已经多次指挥大军行动,这种最起码的常识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不过在出兵的时候,他其实并不太担心军粮问题的。
因为淮南东西两路距离齐省并不遥远,而且翁书平鼓动皇帝时曾经说过,这两地经过五年多的开拓,各有公私田产三百五十万亩以上,合计七百万亩,大军行进的时候可以直接从当地就食。
进入齐国后……那是敌国,军粮可以靠抢。
而且民夫问题等到了齐国境内就能迎刃而解,在江南,没有政事堂的支持当然不能强行拉夫,但在齐国就不用顾忌这些问题了。
而且,为了显示自己的“高瞻远瞩”,翁书平还得意洋洋的宣称,8月份发起进攻,可以依靠淮南东西两路的存粮支持一个月时间,到了9月,齐国的粮食开始收割,正好拿来充当大周的军粮。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当时,翁书平在隆道皇帝和童贯面前如此自豪的侃侃而谈
“如此我军必胜!”
“必胜不敢说。”当时童贯很无奈的低声说道“能平平安安把大军带回来就算胜利。”
童贯的军事经验告诉他,大规模军事行动完全指望因粮完全可以说是荒谬。
但还是那个道理,翁书平给出了一个看似能够解决军粮问题的方案,童贯作为宦官和余孽,是没有资格反对的。
他唯一能阻止这次军事行动的办法就是以死抗争,然而他不想拿自己的命去换十五万大军的安慰,那就只能带着大军去执行这个不靠谱的战争计划。
出发的时候,童贯就曾经悄悄的嘱咐东路军和中路军的主要军官专门避开了翁书平负责的西路军)们道
“定的计划是朝着泉城去的,但千万别当真,咱们打不下泉城,能打下几座边境上的城市,对管家有个交代就成了,千万别上头,若是把自己陷进去就全完了!”
童贯自认为对大周是绝对忠诚的,他很清楚,从前两上来说大周或许很富裕,但从军事上来说,大周其实只有目前这一套家当。
若是一把全赔进去,童贯可不觉得齐国会给官家更多时间再购置这样一支军队。
……
童贯知道此战肯定不会顺利,但他没想到居然从一开始就麻烦不断,而且都是大麻烦。
他知道翁书平那个到了齐国抢粮食的计划根本不靠谱,结果大军在淮南就出现了粮食危机。
淮南东西两路确实有大量田地,数量上甚至比翁书平预测的还要多得多,童贯自己考察了一下,他估计仅仅淮南东路就有至少四百万亩以上。
这足以可见徐世松对屯田的重视。
然而,这对周军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随着徐世松下野,没有人护着淮南东路的将兵,江南来的豪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超过两百万亩田地划到了自己的名下。
在大周,有功名的士绅是有免税名额的!
也就是说,童贯没有在淮南两路直接征收军粮的资格!他想要粮食,就只能拿钱买!
童贯气的跳脚,然而他依旧毫无办法,只能伸手跟朝廷要钱购买粮食。
结果士绅趁机抬高粮价,童贯七拼八凑的财帛,只能按平时五倍以上的价格购买了够用七天的粮食。
七天时间,若是一切顺利倒是足够进入齐国,不过童贯为了买粮,把隆道管家给士兵的赏钱和开拔费都拿出来花掉了。
江淮东路军的士兵倒是没多说什么,不过禁军士兵不干了,他们强烈要求发开拔费,发赏钱,否则就不向前走了!
于是童贯又不得不单独返回临安,向隆道皇帝和一些支持伐齐的宰执讨要了部分财帛,多少给禁军官兵每人发了一点,这才再次开始进攻。
然而这一来一回,四天时间已经过去了……。
第540章 兵力
等到童贯终于催促士兵发起进攻,时间已经到了八月初,周军的军事行动已经搞得人尽皆知,就连远在大同城下的徐世杨都已经知道了。
徐世杨一直没能想通,到底是什么给了朝廷这么大的自信来发动一次针对齐国的主动进攻。
实际上齐王徐睦河也没想明白,毕竟齐军如今是威名赫赫,连伪金的老巢都被掏了,仅剩的两个勃极烈一个已经西迁,不知踪迹,另一个则缩在冰天雪地的墨龙江流域,跟狗熊野猪野人作伴,最后的覆灭已经指日可待。
这些都是齐军靠自己的硬实力做到的,相比之下,对伪金从未取得过任何胜利的周军哪来的胆子主动攻击实力比伪金还强的齐国?
在齐国人看来,这是在是一个谜。
不过想不通没关系,这并不耽误齐王在得知消息后首先狂喜乱舞,然后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痛斥朝廷对自己这个收复江北的大功臣的背叛。
“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为仇寇!”
在童贯发起对齐国攻击的那一刻,齐王迫不及待的宣布彻底脱离大周的桎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其实徐世杨觉得自家老爹应该再等等的。
因为这实在是显得有点太过于迫不及待了,连传统的三推三让程序都没有,直接宣布分手……,连千年后的离婚都没这么简单呢。
不过,算了。
反正这方面的坏名声是老爹自己背的,跟徐世杨没多大关系,徐世杨也懒得反对徐睦河那已经传出去的决策。
毕竟无论如何都得跟朝廷决裂,无非就是少几道表面程序罢了。
……
隆道六年八月初三,周军东路军首先开始进攻在齐军控制之下的赣榆。
此时的赣榆守军共有野战军和预备役部队各十五个连,总兵力差不多三千人上下。
按照周军宣称的数目,他们拥有一百倍的兵力优势;按照周军实际兵力,他们仍有接近17倍的数量优势。
然而战斗力上,双方的对比却是截然相反。
一开始赣榆守军确实有些担心高达三十万的周军有可能瞬间淹没这座小小的城市。
然而等真的打起来,他发现自己实在是太过多虑了。
周军的进攻毫无威胁,甚至可以说是软弱无力。
他们八月初三发动进攻,对外宣称三十万大军的东路军当天其实只投入了不到两千人,而且全都是淮南东路军。
结果战斗一开始,齐军就以一次凶狠的燧发枪近距离齐射打退了周军的进攻。
周军伤亡超过一百五十人,不得不暂时撤退。
过了两个多时辰以后,周军再次发动进攻,这次人多了一点,不过参战兵力仍旧不超过三千,而且还是淮南东路军的人,禁军还是缩在后面看热闹。
有了之前的经验,赣榆守将觉得周军不过如此,于是他在依靠一轮齐射再次击溃周军后,立刻下令部队发起全军刺刀冲锋。
结果,雪亮的刺刀造成了整个周军东路军的全面崩塌,淮南东路军的溃兵直接席卷了禁军的阵列,禁军一矢未发,跟着淮南东路军一起逃了……,不,不应该这样说,实际上禁军比受到齐军打击的淮南东路军逃得还要快,所以事实是后者跟着前者逃,而不是相反。
三千齐军追着五万周军,从赣榆城下一路追到海州苏省的海州)附近,一口气追了一百二十多里!
一路上周军死亡一千七百五十人,被俘超过一万两千人,齐军自己阵亡五人,受伤三十二人。
双方战斗力差距已经到了一种骇人听闻的程度。
而且直到这时,周军的中路军和西路军仍未发起进攻,他们似乎是想把淮南东路军当做肉盾或炮灰,其他人全都踌躇不前。
双方僵持了几天,八月初六齐军第一批民兵动员完成并抵达前线,齐省南方的防守兵力由原来的两万人不到瞬间扩充到35万人。
虽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预备役和民兵,但所有人都有过最基础的军事训练,至少一半人有过服役并且参加实战的经历。
而且,在这些部队手里,即使不算民间自己制造的火门枪,也至少十五万条枪火绳枪或燧发枪!
齐军在兵力和火力上开始具备双重优势,周军更加不敢前进了。
八月初十,齐军开始发起反击,童贯立刻放弃进攻转为撤退,他扯的是如此之快,以至于都没跟翁书平的西路军通报一声。
结果,反应过慢的翁书平在徐州附近被齐军骑兵追上,随后齐军步兵迅速跟进,对翁书平进行包围。
周军也是缺马的,他们的机动性远远不如整天锻炼铁脚板的齐军步兵,况且淮南西路军周围还有齐军骑兵骚扰,更要命的是,周军的粮草也见底了……。
简直四处漏风。
八月十二西路周军两万人被十三万齐军包围在徐州以南五十里处两天时间走了五十里……),用力过猛的齐军在第二天解决战斗,周军阵亡三千七百人,其余全部被俘。
这其中包括了翁书平本人。
八月中旬,齐军推进到淮河一线,与童贯隔河对峙。
而此时经过第二批动员民兵,齐军在前线的队伍已经接近实打实的五十万!而且后续还不断有建制部队加入。
这让只剩下十万可战之兵的童贯遍体冰寒,在他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得到的经验,一个国家的军队要不就是兵力少而精,要不就是更少的精锐带大量炮灰,他还从未见过,也从未想过世界上居然能有动员五十万精锐的国家!
有时候,童贯甚至都想跑到淮河以北,找齐军的将领问一下“不是说江北百废待兴吗?你们怎么养活这么多部队的?”
实际上,不仅童贯觉得难以置信,就连齐王徐睦河本人都觉得这事太过不可思议了。
没错,徐世杨曾经告诉过他,现在齐国的军事动员能力可以达到百万以上。
只是当时他觉得这个数字可能是个虚数,也许动员民兵后能达到三十万或者四十万?有这个数字的话,对外宣称百万其实满实诚的。
他怎么也没想到,徐世杨所说的这个数字没有一点折扣其实是有的,对齐国来说百万大军的总动员实际上是一种自己吃自己的天魔解体战术,不可能轻易使用,只是齐王看不出来这一点而已)。
第541章 落幕
徐睦河对齐国展现出来的超强动员能力感到十分自豪,五十万兵三十万条枪依旧不算极限,而他认为,这样的力量足够横扫天下了。
当然,他现在不能这么做,毕竟刚刚脱离大周,现在就直扑临安,之前在世人面前的哭诉就成笑话了。
天子不能成为笑话,所以金军江南的事还得等几年。
嗯,其实这个理由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北方战乱还未彻底解决,以及齐国的经济并不能支撑五十万大军动员太久。
他需要解散一部分部队,让出人口收割今年的秋粮。
因此齐军抵达淮河一线后,就不再继续前进了。
随后徐睦河通过江南的传媒集团,向世人宣布为了展现齐王脱离大周确实是迫不得已,虽然齐军有能力立刻横扫江南,但齐国仍然愿意与大周以淮河为界,两相无事。
如果隆道皇帝感念百姓的辛苦,那么以后就不要再作这种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了。
作为对朝廷最后的诚意,齐王宣布释放此次所有被俘的周军军官,包括督淮南西路翁书平翁大人在内。
民间传言,齐国之所以释放这些人,主要是他们实在太弱了,根本没给齐国带来什么损害,若是还有下一次,齐国希望还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