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三十五倍的兵力优势,一千一百阵亡者换对方两千两百兵,这个伤亡不可谓不重,不过徐世杨对此心中毫无波澜,甚至还有点想笑。
因为华军自身没有任何伤亡,细算起来,这可是一次“零伤亡”胜利。
不仅如此,这次胜利还给徐世杨带来了很多更现实的好处
首先当然是华军彻底控制了墨龙江两岸,辽北方向最后的威胁被彻底清除,吉、墨两省的大开发已经可以开始。
其次,是徐世杨通过这场战争,在辽地生女真部落中确立了无上的权威。
这不仅仅是通过杀戮确立的,还有最后时刻徐世杨刻意让外蕃兵洗劫瑷珲,获得好处的行为。
这意味着,下次再有别的部落叛乱,华夏还是可以召集其他生女真部落联合镇压,都不用出钱粮,就以叛乱者的财产子女做报酬就可以了。
最后嘛,当然是彻底消灭金国之后的政治利益。
至少如今,不管是哪路鞑子,他们绝对不敢对汉人……,至少是华夏人说什么“满万不可敌”之类的笑话了。
有了这种优势,徐世杨当然要把它运用起来。
按照原计划,徐世杨命令从跟随出征的三万外蕃士兵中抽调一万人在本地编户齐民,以庶民的身份驻防、开拓北大荒。
同时,辽东所有外蕃部落都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第一个改造是限制人口。
九月二十,徐世杨在瑷珲召开辽东全部外蕃部落长会议,他在会上给所有部落长发放牌照,分封了一百五十个上百户一百五十户人口以上,但上限二百户),三百三十个中百户一百户以上,上限一百五十户),五百一十个下百户六十户以上,上限一百户)。
总计九百九十个百户,因为汉人讨厌女真这个名字,因此全部统称索伦只是个统称,不是民族称谓)。
没有百户牌照的部落,不管是索伦还是蒙兀,或者是别的什么民族,一律以敌人论处,各部落可以进行攻伐。
但是,领到牌照的部落必须每年向华夏进贡所有百户每年每户上贡一张鹿皮,每十户额外进贡一张貂皮。
这样990个百户,每年仅贡品就要有十万张鹿皮,一万张貂皮。
这个数字对索伦人来说十分沉重,各百户可以用其它皮草、鹿茸、人参之类顶账,但是这个贡品是不准拖延的。
徐世杨还严格规定了索伦百户的人口上限,各部落多余出来的人口必须分家,然后到华夏户部领取新的百户牌照,并且按照帝国的要求迁徙到别处居住。
若是有百户隐瞒户口不报,视为叛乱,会被取缔百户牌照,并遭到帝国的攻击。
徐世杨希望以此来限定索伦各部的人口,免得再出现一个过于强大部落把这些人统一起来,对帝国构成新的威胁。
除了以上这些以外,徐世杨要求所有百户各出一个嫡子,到汉地服役,组成一个新的禁卫部队。
这支部队有点类似与质子,预计由990个部落兵和10个汉人军官组成,这些部落长的子嗣将在华夏接受全套儒家忠君教育,服役十年之后回到他们自己的部落,徐世杨会支持他们接替成为新的索伦百户。
而他们留在家乡的兄弟,就只能迁徙到别处去。
最后一项,是给索伦百户的胡萝卜帝国每年开榷场,按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收购索伦百户的皮草、人参、鹿茸等产品,并且出售铁器、粮食、棉布和棉花,以及盐,从经济上完全控制各索伦百户。
这样,用不了几代人,辽东各部族就完全没有对抗帝国的可能了。
不论是从实力上还是心理上,都失去这种可能。
第572章 北行记4
又是一次露布飞捷。
我为什么要说又呢?
我买了北方的邸报——北方叫做报纸的,这些邸报似乎很喜欢把一切都说清楚。
《华夏日报》说的是
十天前,北军占领伪金所控制的最后一座城市,完颜宗干自杀,北军全歼伪金最后一直成建制军队,伪金彻底灭亡。
《帝国新闻》的说的更精确一点
北军阵斩鞑虏两千两百级,目前除了完颜宗望下落不明之外,所谓的女真四太子中三个人都已经授首。
至此,北方战争算是彻底结束了。
我们赢了……,不,准确的说,是我们汉人赢了。
但这不是说大周也赢了。
相反,我估计,用不了多久,江北新的露布飞捷中,大周就会成为变成战果的那一方。
——张宗的北行日记。
泉城大街上到处是欢呼的人群,以至于连本应该接待张宗的华夏地方官员都不顾形象的上街庆祝去了。
于是,张宗只好自己决定自己今天的行止。
换句话说,他今天只能无所事事的逛大街。
带着一个伴当,挤过到处载歌载舞欢呼雀跃的人群,张宗在泉城集市上逛了一圈,采购不少很有北地特色的货品。
如一套玻璃器皿、两瓶装在玻璃瓶中的烈酒、两瓶据说是北地自己酿造的葡萄酒、几块肥皂、一个有玻璃罩的煤油灯、一大包火柴、一匹棉布、一匹柞丝布、一匹毛布以及几件成品衣裳和一斤崂山茶。
东西很多,基本是看见什么新鲜的都要买一点,以至于最后张宗不得不命伴当回去交车,把东西先拉回去一些。
这些东西的价格对张宗这样豪绅出身的儒士来说不算什么,其实他在江南照样能买得到江北产的商品。
不过他本人倒是更喜欢自己采购,顺便对比分析一下同一种商品在江北和江南的价格。
嗯,基本情况是这样的
玻璃器皿在江南仍旧是奢侈品,但在江北似乎已经逐渐向日用品转变,张宗自己就亲眼看到街边很多大商铺或富裕人家在窗户上装着玻璃。
他大概问了一下,这个风气似乎是从美泉宫传出来的,北边的皇上又向来不太在意越制的问题,因此北方的建筑风格似乎变得更加喜欢起高楼,装大块玻璃等略显奢华但粗犷的风格,与江南精致的园林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江北的玻璃器皿在价格上也能支持这种大量消耗玻璃的风格,张宗自己计算了一下,同样的玻璃器皿,泉城的价格大约是临安的二十分之一。
玻璃之外,烈酒和葡萄酒都很有北地风格,烈酒烈的吓人,喝一口跟吞烧红了的炭一样。
葡萄酒则偏甜,据说很受北方贵族女性的欢迎。
价格方面,烈酒跟临安正店自酿的女儿红价格差不了多少,葡萄酒价格比胡商运来的价格则要低不少。
肥皂、煤油灯、火柴在北方都是典型的日用品,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但在南方则比较少见。
特别是有果香味的香皂,据说是用鲲鱼油制作的,不论南北都很受大户人家的喜爱。
汉人都是喜洁的,有肥皂和香皂,清洁自己就变成一件不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问题。
还有很多传统儒士,在读书的时候习惯性的要净手,以前用皂角或草木灰,很难真正洗干净,现在有了肥皂,这件事情就简单多了。
对了,北方还有一种名叫洗发露的特殊清洁工具,专门用来洗头发,这对习惯蓄发束冠的汉人来说,甚至可以算得上天降甘霖。
用洗发露洗头发,再用香皂洁净身体和衣物,难怪张宗在大街上见到的青年男女总是显得那么干净、整洁、有朝气,甚至还散发一种淡淡的甜味。
价格方面,北方的肥皂、香皂、洗发露等价格大概是南方的一半,考虑到距离因素,这个价格不算低,张宗估计也就铺开到中产人家。
但是煤油灯和火柴,则是家家必备。
无需多说,人对光明的渴望总是无穷无尽的,安全而且比蜡烛更加明亮的煤油灯自然销量惊人。
还有方便引火的火柴,张宗一直很好奇为什么这样一根小木棍在“砂纸”上轻轻一擦就能得到火种。
他在江南的时候就认为这小木棍头上那层似土非土的小块肯定不简单,现在来到江北,自然很想得到答案。
然而,没人告诉他,因为火柴厂是国营工厂,现在并未对私人开放,张宗没法进去参观一番,也没法以投资者的身份一窥究竟。
张宗觉得这肯定涉及到什么机密。
由此他又想到了火枪,他觉得,火绳枪也好、燧发枪也罢他还没见过火帽枪),说到底,实际上都是用火点燃火药,射出铅子杀敌。
只不过火绳枪是用点燃的火绳直接引燃火药,而燧发枪是用火石撞击出火花点燃火药。
那么,更容易引火的火柴,是不是也能用在火枪上呢?
张宗一时半会想不出怎样把火柴或类似的东西固定在火枪上,不过他越想越觉得事实很可能就是如此。
棉布毛布都是北方特色,张宗参观过纺织厂,自然知道如今北方户部在鼓励种植棉花,毛布的原材料主要来自蒙兀草原,北方自己也有不少羊,能够供应一部分纺织厂。
柞丝的话,齐省以前就有养柞蚕的传统,不过大周南迁之后,北方的柞蚕养殖业彻底灭绝,现在北方的柞蚕都是齐国时代徐家专门从外地引种而来,目前在江北依旧算是价格昂贵的产品之一——张宗自己的对比是,棉毛布匹,江北价格大约是江南的五分之一,丝绸等物,即使是柞蚕丝也比江南质量更好的桑蚕丝贵不少。
崂山茶也是如此,北方原有的茶叶种植早就在战乱中彻底毁灭了,现在的茶都是徐家专门从外地引种的。
江北人也有喝茶的风气,口外的各路鞑子更是完全离不开茶,因此北方一直在扩大山区的茶叶种植规模。
尽管如此,江北还是要每年从江南大规模购入一些茶叶,张宗听说,好茶一般供应国内,质量较差的茶则制成茶砖出口到口外的鞑子那里去。
张宗对成衣的兴致不高,他认为这种数万件甚至数十万件以上完全一个样的产品似乎只适合供给军队,让民众人人都穿类似的衣裳可未免太无趣了。
他购买这几件成衣只是顺手为之,反正也花不了多少钱。
不过,虽然每样东西对张宗来说都不贵,但他买的也太多了,从岛城登陆时用周钱置换的北币很快花光,于是他只好再去找当地的银行,兑换一些新的北币。
第573章 北行记5
江北人也有喝茶的风气,口外的各路鞑子更是完全离不开茶,因此北方一直在扩大山区的茶叶种植规模。
实际上,刚来江北的时候,张宗对北币很没有信心,他觉得那张花花绿绿的纸当钱用是很荒谬的一件事。
可是,偏偏这看起来很荒谬的事实际上并不荒谬。
在江南大周,现在通行的货币实际上是铜钱,但金银布匹都可以当做一般等价物使用,实际上,涉及大额交易的时候,用这些价值更加高昂的轻货流通更加流行一些。
但在江北,现在直接拿铜钱、金银和布匹已经没法买到东西了。
张宗从江南带来的财帛,想要买东西必须去华夏的银行兑换成被南方人称为北币的货币。
一开始,他换的基本都是硬币银币,但即使这样,买东西后找回来的零钱还是纸币华夏的辅币已经全面纸币化了)。
而且,若是采购超过十贯的大宗货物,用纸币确实比用硬币方便。
因为华夏这边的硬币其实只有十两面值的金币和一两面值银币两种。
随着采购之旅的进行,张宗不得不越来越多的使用纸币购买他心仪的东西。
好处是,北币的购买力确实还可以,面值一两,它就确实跟一两银币购买力相同,面值十两,它就是相当与一枚金币。
而且没有人拒收这种纸币,这意味着至少在北方,纸币流通的很顺畅。
张宗的伴当用丝绸和银块去银行换取十枚北方银币,十张一两的纸币和三张十两的纸币,总计五百两,这可是一大笔钱,足够这位豪绅继续好好的逛下去了。
接下来,张宗逛了一家糖果店,购买了很多不同口味的糖果。
在华夏崛起之前的时代,世界糖业中心在大周,虽然产量不大,而且质量不太高,但架不住别的地方根本没有糖这种玩意啊。
但华夏崛起之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江北的糖产量和质量都已经隐隐有了超过大周的势头。
张宗得到的信息是,江北蔗糖主要出自附属国琉球,此外江北还在本土种植甜菜,并且生产麦芽糖。
产量方面江北目前并不比江南多多少,但质量方面要好很多。
江北的红糖、白糖都比江南更加细腻而晶莹,卖相就好了不少。
此外这边还有很多特殊的糖类产品,比如水果口味的硬糖,以及一种长条状的牛奶糖。
奶糖的名字叫做“大白兔”,据说是北边的太子徐世杨命名的,没人知道为啥叫这个名字,不过徐世杨特别喜欢给类似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