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兴-第3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国仍然继续执行各种人口调换行动——大约180万党项奴隶中,至少有一半要迁往辽东北大荒开垦,另外有30万人左右要分散安置在帝国国内,在国营农场工作,或者年轻女子分配给较为贫穷的帝国平民为妻。
    除此之外,徐世杨提出迁徙十到二十万党项人到扶桑,用这些西北鞑子压制扶桑人。
    作为替换,今年多达四百万的扶桑奴隶中,有一百万人会被安排在北大荒——这样北大荒的人口会有将近一百五十万以上,这已经算是初具规模了。
    另外迁徙五十万扶桑奴填充原党项地最肥沃的兴灵不去),五十万扶桑奴去西域种树挖矿,二十万扶桑奴去台岛开拓。
    这些地方在如今仍旧都是苦寒之地,不过多派人手加以改造,总是能取得成绩的,之后再把剩下的奴隶向新的苦寒之地迁徙,把开拓出来的土地留给汉民。
    徐世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把边荒地区变成汉人的实际控制区,当然,这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第628章 1793年年终总结
    共和1793年12月。
    趁着各方面战局都趋于平稳的时机,华夏帝国如期召开年度总结大会。
    根据各方面汇总的统计资料,帝国在这一年年末,共有公、平民总人口322万户,1310万人;庶民40万户,130万人;奴隶总人口则因为平夏和扶桑两场战争,迅速增长到630万人。
    这样,帝国人口总是突破2000万,将将达到江南(预测)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对于经历过几十年战乱的江北来说,这是个令人欣喜的巨大变化。
    不计算直接缴获,帝国今年的财政收入是一亿四千万新币两,从党项人和扶桑人那里的直接缴获价值几何,目前还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不过估计不会低于四万千新币两。
    这其中,为财政收入贡献最大的是异军突起的金融业,各大国有银行上缴的利润远远超出其他方面,成为帝国财政的支柱。
    其次是工业。
    在帝国成立之后的三年时间里,工部在户部和银行的帮助下,向民间投放了1500万件各式铁制和钢制农具;生产了8万辆带板簧的新式牛马骡车;建造了大约20万栋楼房(工厂宿舍和城市居民楼)、170万间瓦房,翻修旧式房屋150万间以上。
    再加上纺织服装(含成衣)、食盐、玻璃、酒、香水、皮革、搪瓷、食品加工、造纸等轻工业以及军工、造船、化工(肥皂和火柴如今被划分在化工里)等重工业和矿业,帝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已经超过百分之六十五,妥妥的成了一个“工业国”。
    虽然这工业国的桂冠细看起来其实蛮搞笑的——帝国工业产值如此之高,是因为帝国的很多工业品处于垄断地位,不是因为帝国工业已经真的工业化了。
    垄断总是能带来大量利润的,因此帝国工业带来的直接财政收入只比直接向全国甚至整个东方世界放贷的金融业少一点,最近三年基本上处在轮流成为帝国第一财政收入大项的地位。
    财政收入的第三项是贸易税收。
    帝国进出口规模很大,主要是进口原材料,出口轻重工业品和军工产品,此外还直接控制着高丽和琉球两个国家的海关,以及江南的转口贸易——占领台澎和三沙后,不论是海外商人前往大周还是大周商人出海,都要在帝国控制区过一遍手续,这也是一笔很大的利润。
    传统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支柱农业,如今在帝国已经成为收入最低的大项。
    这还是帝国的耕地年年大幅增加,水利建设速度始终如一,经济作物种植逐渐推广以及畜牧业和林业飞速发展之后的结果,如果依旧只是维持小农经济,估计农业连这点收入比例都达不到。
    如果只看财政收入,帝国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最富裕的政府,收入世界第二的大周(总参情报部估计大周财政收入折合五千万新币两)与帝国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但是,帝国的财政支出也是世界第一的高,而且同样把世界第二的大周甩开数个档次。
    1793年,帝国支出项目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军费,帝国在这一年同时进行了两场远征,目标都是人口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强国,直接参战的部队超过25万,间接参战的人员数以百万计,消耗弹药数千吨,粮秣物资无数。
    军费外还有阵亡士兵家属的优抚工作,受伤士兵的后续生活安排等等,军事上的开销已经超过九千万新币两,占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四以上。
    财政支出的第二大项是官员和公务人员薪资,帝国奉行高薪养廉政策,官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普遍很高,而帝国又是个政府触角能直抵村落一级的“管家婆”政府,因此公务人员绝对数量和比例都很高。
    1793年,官吏俸禄直接财政支出四千万新币两。
    接下来是公共基础建设投资,八百万两;教育投资,六百万两;公、平民医疗和卫生投资,三百万两;国有工农业投资,三百万两;科技创新投资三十万两;替他支出(包括国债利息),一百五十万两。
    实际总支出15180万新币两,财政赤字1180万两。
    这是帝国财政从节度使时代有预算规划以来,第一次出现财政赤字,数字出来的时候颇有些户部的官员吆喝国将不国,要求降低财政支出。
    但实际上,如今的华夏帝国财政仍旧是十分健康的。
    毕竟今后估计很难出现同时打两场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了。
    何况,直接战争缴获的那四千万两并未计入财政收入,帝国新征服的领土在未来也会带来更多利润。
    那些瞎吆喝的官员,在徐世杨看来,大都是些以大言言博出位的家伙。
    剩下的小部分,估计是想给自己所在的部门争取些权益。
    ……
    根据国家战略,徐世杨希望在明年解决扶桑问题,然后集中精力,寻找机会,准备解决江南大周,完成帝国的真正统一。
    为此,包括军费在内的全部财政支出,明年都不会有所减少,甚至在进攻江南的过程中,还要因为必须安抚战争难民,稳定江南经济,不使江南产生太大社会动荡,而编制庞大的特别经费——不低于五千万新币两,与大周一年的财政收入相当。
    大规模增加支出,自然要通过大规模增加收入抵消。
    明年的财政收入(依旧不计算直接战争缴获)要求至少达到16000万两,把明面上的财政赤字控制在6000万两的水平。
    这样,加上今明两年的直接战争缴获,帝国的财政实际维持在收支平衡的地步。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此时帝国国库还有折合18000万两的存款。
    此外,帝国的民间存款同样有很大富裕,如果有必要,帝国也可以加大国债的发行量——目前帝国有内债2000万两,外债3000万两,算不得什么大数字,因为利息给付及时以及抵押物始终在升职,因此帝国外债在江南销路很好,由此户部认为国债翻两番都可以接受。
    当然,徐睦河和徐世杨都不可能同意一下子发行如此大量的债券,帝国的财政也没窘迫的如此地步。
    但这个数字至少表明了,即使帝国继续像今年这样不断进行大规模战争,只要还能获得胜利,财政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汉兴
    汉兴

第629章 去江南
    军事上超越一个时代以上,经济又不会出任何问题,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十分好战的。
    华夏帝国就是如此,在扶桑战争尚未结束的时候,帝国实际上已经开始考虑与大周之间的战争了。
    当1793到94年度会议季上,有人试探性的提出进攻江南,结束中原分裂状态的时候,会议现场氛围迅速变得及甫文相公病重,估计已经时日无多了。
    作为亲外孙,徐代灼必须前往江南文家一趟,一起回江南的,还有文相公之子文季夫妇,以及徐代灼的母亲,华夏帝国太子妃文月。
    这是汉人最重视的孝道,作为标榜汉人帝国的华夏,不可能夺情,只是现在江南大周对华夏的态度并不是很友好(帝国对大周朝廷也是一样),因此这次江南之行必须有多重安全保障。
    海军决定直接抽调一支分舰队,就在临安外海停泊,一旦有事,他们就沿江而上,强行进入临安救援。
    此外帝国内阁还专门联系了江南的友好人士——包括徐世松、文仲、包拯等人,向他们取得了一定确保一行人绝对安全的保证。
    江南一些跟帝国有经济关系的豪绅,也同意担保。
    安全上没问题,那么徐代灼就得尽快出发,回国跟母亲和舅舅他们汇合,然后乘船前往江南。
    文相公的身体情况很不好,他们必须争分夺秒。
    汉兴
    汉兴

第630章 安全
    “上尉,你现在回自己的舱室收拾东西,一个时辰以后要,快速风帆通报舰‘飞燕’号会与本舰对接,你乘坐‘飞燕’号直接回国。”
    “是。”
    徐代灼不想走,他从未见过自己的外公,对文相公感情并不深厚。
    何况战争还没结束他就离开战场,会让他产生一种自己是逃兵的感觉。
    尽管现在扶桑人的水师已经没有还击的能力了。
    然而很遗憾,他不得不走,这是皇室和内阁直接下达的命令,海军司令部方面都已经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给自己准假了。
    “上尉,先等一下。”
    舰长叫住转身准备离开的徐代灼,在后者疑惑的目光中,将一枚带绶带的八角银星勋章挂在徐代灼的脖子下面:
    “这是奖励你在服役期间英勇作战的事迹和为海军做出的贡献。”
    “属下受之有愧。”
    要说英勇作战,徐代灼确实没在战场上退缩,濑户内海海战的时候他甚至还参与了加过织田水军旗舰的跳帮行动,并且杀死了两名扶桑水兵。
    但是,这种程度的英勇在帝国海军中根本不算什么,更加不值一枚第二等的银星(金星只授予将帅)。
    至于为海军做出的贡献……,一个一年前的预科少尉,一个刚刚才升职的上尉,能为海军做出什么了不起的贡献?
    要知道,帝国九成的舰长连铜星都没拿到呢。
    “不要想太多,我也不想避讳,以你的身份,只要你是海军的一员,对海军来说就是最大的贡献。”
    舰长笑着解释道:
    “等你从江南回来,海军部就会提拔你为少校……,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回海军,如果是那样,我希望你记住,你曾经是一名光荣的帝国海军战士。”
    “我明白了,谢谢您,中校。”徐代灼再次敬礼:“我永远都是海军军官。”
    “永远都是。”
    ……
    一个时辰后,“飞燕”号准时与“登瀛洲”号接舷,徐代灼背着个人行李,通过踏板登上这艘快速风帆通报舰。
    离开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来送他,没有感人至深的战友告别也没有任何人表示对“逃兵”的不满,这让徐代灼多少感到有些落寞。
    实际上,水兵们并未觉得徐代灼离开是件什么大不了的事,相反,少这样一个背景通天的衙内,至少不用分太多功劳出去了。
    “飞燕”号张起全部风帆,用最快的速度,与五天后抵达登州军港。
    之后徐代灼换乘快马,在十个近卫骑兵的保护下从登州一路赶往泉城。
    此时,徐世杨和他所有儿女都已经从燕京回到泉城,这位37岁的帝国全军最高统帅跟自己的家人吃了一顿团圆饭。
    家宴上,徐世杨心情显得很不好——他的长子在燕京的时候就提出要去西域开边,徐代炫的理由很充足,但徐世杨总觉得自己儿子不过17岁就要远行万里出去闯荡,就算是天家这未免也太不近人情了。
    只是,徐世杨没有反驳的理由,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那么他这做父亲的除了支持之外,根本无法阻止。
    这次徐代炫愿意来泉城,纯粹是为了给弟弟送行,跟家人吃顿团圆饭——他不去江南,徐代灼的外公又不是他的亲外公。
    然后他就会去西域,在左鹤林、徐世桢以及王启年的帮助下,准备筹建远征军事宜。
    估计几年甚至十几年内,他都不会回家了。
    徐世杨突然有了一种萧瑟的感觉——天家家事果然比国事还要难处理啊。
    家宴过后,徐世杨亲自把文月、文季一行送上前往江南的船队。
    为了规避航海风险,文月这次回江南乘坐的是内河船,直接走大运河航线——帝国统一北方后,一直在疏通大运河航线,而且还建造了数座水库用于储水。
    如今的南北商贸,走海运的运载量最大,其次是运河,陆路运输排敬陪末座。
    但是安全性上又要倒过来,陆路最安全,因为帝国和大周都曾经多次剿匪,沿淮河为界的两国路上交通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