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闲唐-第1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事好办,李元婴好歹是个进士王爷,给他加个有巡察职责的官职便是,不算搞特殊。要是别的藩王也想要这样的权限,那就叫他们也考个进士!比起李二陛下的弄出来的大手笔,李元婴这个要求实在太好打发了!
  争议告一段落,就藩诏书很快在各处盖好戳,送到李元婴手里。这份诏书上自然都是溢美之词,李元婴听完都没太懂,拿到手里重看了两遍才确定自己提的要求全满足了,自己和李二陛下要的人也全在随行名单上!
  李元婴高兴到睡不着了,第二天就开始跑来跑去和认识的人道别,表示自己会想念他们的。
  虽然李元婴嘴上这么说,但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李元婴一点不舍都没有,整颗心都已经不在长安了!与其说他实在告别,不如说他是在到处炫耀自己马上可以自由玩耍!
  李二陛下看着李元婴遍地撒欢,觉得这小没良心的当真没心没肺,生在长安长在长安,对这地方却一点眷念都没有,就藩的日子没定下来前他就天天来找他明示暗示想去封地,定下来之后更是一刻都坐不住了!
  李元婴把能想起来的人都告别个遍,毫不意外地多捡了几个人才。
  比如欧阳询的幼子欧阳通,欧阳通今年不过十九岁,还未及弱冠。
  这几年欧阳通一直在苦练书法,但是眼下他遇到了瓶颈。得知李元婴要带着一批青年才俊前往封地,欧阳通也起了跟去开阔开阔眼界的心思,毕竟他一个人出门母亲不放心,跟着这么大一队人马母亲总能放心了!
  李元婴一家一家地挖过去,就藩队伍越发壮大。到临出发的前一天晚上,他才想起自己没好好和李二陛下话别,赶紧拎着醇厚甘美的高昌葡萄酒去和李二陛下把酒夜谈。
  李二陛下本来没给他好脸,但李元婴一向最能迎难而上,愣是磨得他没了脾气,兄弟俩坐下来聊到夜深,没说什么家国大事,只聊什么拔胡子什么气走先生。
  到李元婴要回去了,李二陛下才绷着脸要他去了封地不可任性,要当真能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能再把自己当小孩。
  李元婴自是满口答应,撒腿跑了。
  第二日,李元婴便要启程去滕州。一大早李元婴就带着车队浩浩荡荡地出宫,他带的人多,带的东西也多,长长的车马长队便从天街头延伸到天街尾,引得不少百姓跑出来围观,看得目瞪口呆。有人闲着没事数这车队到底带了几车东西,数着数着自己数晕了,只能放弃!
  再看看人,马车里的看不到,但骑在马背上的人有男有女,都长得极俊,气度不凡!以前他们可都不知道长安城里藏着这么多俊男美女啊!
  这都是谁?!
  有的人消息灵通,告诉身边的人这是滕王要就藩了,一传十十传百,出来围观的人全知晓了,自然都感慨李二陛下对这个幺弟的疼爱——
  瞧瞧吧,这是给了多少宝贝、给了多少人啊!
  除了出来惊叹惊叹的百姓,还有一些受过李元婴恩惠的人一路送到城门外,依依不舍地看着车队往外走,瞧着倒有几分万人空巷的架势。
  李承乾亲自送李元婴到城外,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行到长亭外便不能再送了。他有些舍不得李元婴这个幺叔,李元婴却很潇洒:“承乾你回去吧,我们要走了,这么多人堵在城门外不好,回头老魏要说我们扰民了!”
  李承乾便不再相送,驻马看着李元婴领着他那长长的就藩队伍往东行去。
  作者有话要说:
  小王爷:再见了,长安!
  空巢皇兄:今天我换个昵称。
  小王爷:?
  注:唐代的河南道,不是现在的河南,而是山东半岛那一块,李二陛下的想法简单来说就是把整个山东半岛扒拉给小王爷。就是这么大气!


第165章 
  李元婴说得好听,说是会天天写信回长安,可事实上长安离滕州并不相近,否则魏征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劝阻李二陛下的泰山之行。
  李元婴的就藩队伍着实庞大,走到哪都备受瞩目,为了不惊扰沿途百姓,李元婴下令说除了女眷们去驿站休息之外,李元婴都领着人在县城外安营扎寨,免得一群人呼啦啦涌进去把人家的县城挤满了。
  唐观等人还好,和李元婴凑一起玩多了,对于扎营之类的事情已经习以为常,很是利落地配合侍卫们选营地扎营。
  欧阳通和卢照邻等人对这种事就陌生多了,有些茫然地立在原处不知自己该干什么。
  李元婴自是不会冷落朋友们,而且难得有他能摆显的机会,他也很乐于表现,很臭屁地过来指导他们一起搭营帐。
  卢照邻算是知道李元婴的东西为什么那么多了,李元婴显然一开始就没打算住驿站,早把要用的家伙都准备得满满当当。
  既然是跟着老师王义方一起上的贼船,卢照邻不好说什么,只能趁着还没入夜筹备离京后的第一次露营兼野炊。
  李二陛下点给李元婴的藩佐不仅是李元婴自己相中的王义方,还有几个同在弘文馆的学士,对于藩王来说规格算是非常高了。许是李二陛下亲自过问过,点的学士都不是张口经义闭口经义的迂腐之人,李元婴没叫他们动手,他们便歇在李元婴叫人先行打理出来的落脚处坐下看年轻人们忙碌。
  李元婴挑人自是年轻的居多,年长的少,年纪稍长的只有随行的禁卫,比如李靖儿子李德謇算是所有人里头年纪最大的。一群鲜活的少年人高高兴兴地在营地里跑来跑去,光是看着就能让人跟他们一起开心起来。
  王义方也在观察李元婴。
  长史这份工作不是那么好做的,若是遇上个安分的藩王还好,遇上不安生的藩王可就糟糕了,你劝阻吧,可能让他记恨你;你不劝阻吧,回头出事了李二陛下清算你。总之,这事实在吃力不讨好。
  尤其是李元婴这人比较复杂,说他名声坏吧,有的人又对他赞誉有加;说他名声好吧,骂他的人又多不胜数。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不是那种会安安静静待在王府里啥都不干的安分藩王,光是这次就藩闹出来的动静就可见一斑!
  滕王府的长史不好当啊!
  他好好地在弘文馆当值,李二陛下怎么会突然选上他?难道是魏征提议的?想到曾经想给自己做媒的魏征,王义方觉得好像有点可能。
  王义方正琢磨着,李元婴已经摆显完一圈,屁颠屁颠地跑来寻王义方几人说话。这都是弘文馆学士,皇兄把人给他们做什么?当然是让他建大书院的!
  李元婴快快活活地安置完自己的小伙伴们,便领着魏姝去见自己的长史和其他学士,以免让他们觉得自己受了冷遇。
  听他们都对在县城外扎营没有意见,李元婴觉得李二陛下给挑的人都棒极了,又和他们说起他建大书院的构想。
  李元婴决定把滕王府后头那一大片山地和平原都划入书院范围,平原上的田地正好作为学田供给书院运转。但凡来读书的、能通过考核的,不仅免除赋税徭役,还可以往家里领钱!
  这书院不拘特别去学哪方面的学问,只要有用的都教,有读书天赋的便冲着科举去,没有读书天赋的便学点手艺、学点本领,总归会成长成对大唐有用的人。
  书院里的学生既然拿着书院发的钱、吃着书院发的粮,那也要尽点教化义务,在书院学了认字便该轮番回去教人认字,学了算术便回去教人算术,一教十十教百,他要滕州境内再没有不识字、不识数的人!
  王义方等人精神一振。明明他们是坐在京畿县城的东郊,没有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没有美艳动人的歌姬舞姬,天气已转凉了,吹来的风有点冻人。但,李元婴这番话却驱散了他们所有冷意,甚至觉得体内有什么东西正激越翻腾。
  李元婴若说要培养多少进士、培养多少国之栋梁,他们会觉得李元婴好大喜功,不切实际,但李元婴说的却是要叫滕州人都识字、都识数!
  百姓不识字、不识数是再正常不过的字,农户家出个识字的孩子可都是家里合力供出来,哪有那么容易?若是认得几个大字,又能算数,那就足以去城里当个账房先生了,指不定还特别吃香!
  谁要费那个劲教所有百姓都认字识数?
  李元婴没那么多想法,他是觉得书像是宝山一样能够承载不少道理,文字更是顶好顶好的发明,但是哪怕他开了图书馆,出入其中的更多的也只是些读书人,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会踏入其中。
  这是因为书虽然是宝山,但他们还不得其门而入。像许多养殖和种植经验,其实写下来照着操作就行,但是想要真正教会大多数人,还是得面对面、手把手地教!
  李元婴觉得要是能普及基础教育,在滕州境内进行全面扫盲,这样很多事做起来就更方便了!他希望将来他的儿女孙子孙女们出个门,遇到的人都能与他们聊上两句,即使出不了什么鸿儒,那也都能接上话。
  封地在哪不是他能选的,但封地的未来是他能改变的。这可是他留给后代的根底啊,当然得好好打基础!
  李元婴一点都不掩饰自己的想法,把这些考虑一股脑儿告诉王义方等人。他不要什么经天纬地的大才,要有那样的好苗子一定双手奉上给他们教导,将来让这些大才报销朝廷。他只希望王义方等人助他搞好教化,不要阻拦他开些杂学课,让学生有什么天赋就学什么。
  王义方虽觉得李元婴想得太轻松,但这种有助于教化的事他们自然不会反对。
  李元婴也说了,好苗子会优先挑来学圣人之学,余下那些学个百八十年也不会有出头之日的教他们学点别的也不错,至少随行的人之中就有一批当初葵园学堂教出来的人。
  虽说这批人顶了天只学了三年多,但李元婴让较为年长的那批连学带练,如今也看着都是得用的人才!那些天赋实在差的也在葵园或丰泰楼谋了差使,未来都算有了着落。
  以李元婴的身份地位和财力,他想培养人断不会养出废物!
  李元婴与王义方等人推心置腹地聊了许久,王义方等人也不再干坐着,撩起袖子表示要露一手给李元婴看,给李元婴的野炊大业添两个菜色。
  李元婴拉着魏姝一起给他们打下手。
  大伙见李元婴和王义方等人都动手了,自是各显神通,把县里能买来的、周围能采来的、水里能捞来的,全给祸害了一遍。虽然最后做出来的成品并不算色香味俱全,但没有人在意这点小事,吃的时候都觉得挺香!
  李元婴这边还没歇下,他们头一天学人安营扎寨的事就传回了京城,听人说,王学士他们还动手做菜了!
  这年头《孟子》还不怎么流行,所以君子远庖厨的话还不是很多男人拿来拒绝下厨的借口,不管男女,会整治一手好菜款待亲友都是值得称道的雅事。
  王义方出身寒门,他会下厨倒是不让人意外,让人意外的是他居然跟着李元婴在野外玩露营!
  这个滕王长史真的靠谱吗?不会没两天就被李元婴拉拢过去,李元婴做什么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李二陛下对此很快也有所耳闻。他对李元婴这种做法嗤之以鼻,毕竟他年轻时就曾和将士同吃同住,好得跟亲兄弟一样。李元婴玩的都是他玩剩的!
  李二陛下回想了一下当年,有些惆怅,想叫个人来陪自己一起回忆回忆,却想到当年陪自己征战天下的人死的死、病的病、外放的外放,留在长安又能来和他说话的着实没几个。他叹息一声,打消了宣人进宫的念头。
  结果第二天一早,李二陛下就收到了李元婴的信,李元婴信写得贼厚,对李二陛下一通赞美,大意就是皇兄你太好啦皇兄你怎么这么好!看完好几页浮夸的夸赞,李元婴才说到为什么要写这封信,他说他昨天邀请王学士几人秉烛夜谈,发现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几个学士都很不普通,个个都很厉害,他有他们的帮助简直如虎添翼!
  接下来就是李元婴阐述他的扫盲计划,李元婴对他家大书院的规划是比照着国子监的规模来想的,不招个三五千学生绝不罢休!李元婴表示等他去了封地,马上就让阎立德给画个设计图往回送,让皇兄也能第一时间看到书院长什么样!
  没错,李二陛下把阎立德塞进了李元婴的就藩队伍里,他知道李元婴肯定得改建王府之类的特意,叫阎立德过去帮他参谋参谋。
  最后,李元婴还首尾呼应地狠夸李二陛下一通马屁,表示这才刚走一天,他就十分挂念皇兄,希望皇兄身体康健、长命百岁,好叫他能继续当个无法无天的混世魔王!
  李二陛下每天收到的各方来信不少,但是,像李元婴这样一句一个皇兄你真好,一句一个皇兄真是无比圣明,一般人真写不出来,人家是要脸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