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闲唐-第1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戴亭几人在旁边守了一夜,都立誓要忠心跟随李元婴一辈子。
  接下来几天,李元婴都病恹恹的,皇后亲自来看过几次,在李元婴稍稍好转之后把他接到大兴宫住下。
  戴亭从此一心一意地在李元婴伺候。
  自从大病过一场之后,戴亭发现李元婴时不时会做出一些古怪的举动,有时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和某个看不见的人在对话,后来还会拿出一些并不是膳房送来的食物。
  戴亭并没有和别人提起,而是每日尽量寸步不离地跟在李元婴身边伺候,并且在李元婴拿出那些奇怪的食物时提出先由他试食。
  李元婴很大方地和他分享自己的秘密食物。
  戴亭渐渐也就习惯了,不时帮李元婴打打掩护,让别人不至于对李元婴生出疑心。
  随着李元婴渐渐长大,有些东西越发隐瞒不住,李二陛下这个兄长兼一国之君也开始注意到李元婴。
  李元婴想做的事也越来越多。
  戴亭原以为自己这一辈子只会伺候在李元婴身边,和其他内侍一样在宫中或在诸王封地慢慢老去。
  可李元婴却对他说,伺候人的事谁都能做,他应该去做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他应该去做一些别人无法取代的事。
  李元婴和其他人都不一样。
  他希望身边的人都能活出自己的样子来。
  谁愿意一辈子都做随时能被人取代的事?
  至少戴亭不愿意。
  戴亭带着人去了高昌,第一次感觉到什么叫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接下来几年,戴亭去了洛阳、去了吐蕃,去了很多很多地方。
  一开始跟着他出去的人大多攒下颇为丰厚的家业,很快娶妻生子。
  每回一起出去,他们都在讨论家中父母、讨论家中新妇、讨论何时可以回去见媳妇孩子,有的人跟着他久了,还会壮着胆子问他:“听说有些内侍也能娶妻,你何不也娶一个,再收几个义子承欢膝下?这样每次回去也有个家可回。”
  戴亭一如既往地惜字如金:“不必。”
  他不必有另外的家,他只需要一个归处即可,不需要更多了。
  戴亭在洛阳对付郧国公时,其实曾见过他的兄长。当时他的兄长见他地位不凡,曾有过相认之意,怕他拒绝甚至还让侄子先来试探。
  戴亭还是说:“不必。”
  他并不怨恨兄长,甚至也不怨恨把自己卖入宫中净身为阉奴的父母。
  但他同样不在意他们。
  从他坐上那辆开往长安的牛车开始,他就没有亲人了。
  戴亭没有和李元婴提起过这件事。
  他不需要父母兄长,也不需要后代。
  后来李二陛下因为占婆之事对他起了戒心,问他愿不愿意入朝为朝廷效力。
  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他也不需要功名利禄。
  如此过了许多年,戴亭曾穿过沙漠、跨越草原、远渡重洋,所有车马能到的地方他都去过,所有海船能到的地方他也尽数踏遍。
  他在许多大小国家留下过不少传说,却从来没有长久地停留在某地,不管走了多远,他总是要回去的。他最后一次远航,把大唐的旗帜和滕王的旗帜同时插在一片从来没有大唐人踏足过的大陆上。
  他在那片大陆上停留数月,留下不少滕王府的人曾来过这片大陆的证据才载着一船船珍宝返航。
  他的身体已经经不住再也远航。
  他回到了滕王府。
  他们殿下和过去无数次一样热络地拉他坐下,问他此去遇到了什么,问他那片大陆和大唐所在的大陆有什么不同之处。
  他们挑灯夜谈,没有半点久别的生疏。
  第二日府里几位小郎君归来,对他也敬重有加,年纪最小的还亲厚地跑过来抱他腿,问他有没有给他们带礼物。
  戴亭把人抱了起来,拿出早早准备好的礼物哄几个小郎君,当然,每样礼物都多备了一份,专门留给他们殿下的。
  他们殿下收了礼物,果然非常高兴,得意洋洋地和几个孙子炫耀:“你们只有一份,我样样都有!”
  戴亭抱着年幼的小郎君莞尔。
  不管多少岁,他们殿下都是小孩子心性。
  他不必有另外的家,他只需要一个归处即可。
  滕王府的大门永远会向他敞开。
  这便是他的家。
  作者有话要说:
  小王爷:?孙子?
  小王爷:我孙女呢?


第236章 番外:劳碌命
  从李治记事起; 李元婴就整天在他面前摆幺叔架子; 明明比他还小; 一天到晚都在说什么“雉奴啊你吧啦吧啦”。
  李元婴特别横。
  每次李元婴和高阳见面,都会大眼瞪小眼; 谁都不服谁; 只差没打一架。
  后来熟悉起来; 他们还真打起来了。
  李治看着都替他们母后心累; 两边都不是自己亲生孩子; 两边都又倔又犟,帮谁都不行; 得和他们摆事实讲道理; 也就他们母后才有耐心。
  可惜好景不长,他们母后很快也不在了。
  李元婴和高阳倒是握手言和,只是李元婴越发变本加厉地要给他们当“幺叔”; 天天带兕子她们到处玩耍。他怕兕子她们受伤,只能每天跟着他们一起跑,他可不是想跟着玩; 他是想保护妹妹!
  不知不觉间; 李元婴便成了他们兄妹几个最亲近的人之一。
  父皇日理万机; 长姐早已出嫁,太子兄长和四哥都忙着自己的事,每天能和他们呆在一起的也就只有李元婴了。
  李治必须承认,在玩这一道上李元婴敢称第一没人敢称第二。
  日子高高兴兴地过着。
  他们一起玩耍一起长大,不知不觉便都到了要就藩的年纪。在就藩之前他要先成婚; 王妃是太原王氏的女儿,世家之女,样样都好。在成婚之前,李元婴悄悄拉着他问:“你喜欢她么?”
  李治觉得没什么喜欢不喜欢的,婚姻之事自古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能由他们自己做主。
  李元婴偏不,李元婴说:“我一定要娶自己喜欢的,不能皇兄说什么就是什么。”
  李元婴的很多想法都和别人不一样,天知道他到底那冒出那么多天马行空的念想来。他连挖到副龙骨,都能给它起个新名字叫“恐龙”,还往外卖对应的模型。
  李治觉得模型没什么好玩的,到封地后他拆了李元婴送他的几套模型,没事的时候随手拼一拼,陆陆续续过了几个月才拼好,真是又耗时又麻烦。
  他可不是喜欢捣鼓这些幼稚的玩意,他只是觉得这是李元婴送他的,好歹是李元婴的心意,还是把它拼起来吧。
  李治原以为他们一辈子就这么舒舒坦坦地窝在封地过自己的小日子,只偶尔从书信中了解一下彼此的近况。没想到他安逸地在太原生儿育女好些年,竟接到一纸诏书要他回京任职。
  王家大舅子悄然过来找他,告诉他长安出事了,大哥竟被侯君集挟持胁迫,引得他们父皇非常不满。他发现王家大舅子的目光变得异乎寻常地亮,这种亮光也陆陆续续出现在他身边不少人身上。
  李治本来就是很容易受人影响的人,心里也不由自主地开始动摇起来。
  他从来没肖想过那个位置,但,要是父皇说要给他呢?
  李治怀着忐忑的心情和王妃一起回长安。
  在长安城门前,他们的车马和四哥李泰的车马不期而遇。
  李治有些炙热的心蓦然被浇下一盆冷水。
  他想起过去自己感叹过四哥和大哥兄弟相争,真情实意地难过了许久。
  现在他怎么会生出那种心思来?
  李治觉得自己最近可能着了魔。
  他很快歇了心思,专心和李元婴他们一起准备万国博览会。
  这时候他怎么都没想到,这会是他劳碌生涯的开始。
  在接下来长达十几年的日子里,他不是连续抽中留守签,被迫留在长安天天读他们从外面写回来的信,就是被安排去蜀中那种道路崎岖的地方修路通山组织万国博览会。
  李治还以为这已经到头了,没想到父皇也不知怎么回事,突然把他叫到跟前问他对高丽有什么看法。问完之后,父皇就让他负责经略高丽,先是让他配合薛仁贵他们出征,接着高丽纳入大唐版图了,父皇还让他接着管,看起来很相信他能管好一样。
  李治一点经验都没有,什么都要重头开始,好在他也不必事事亲力亲为,只要把人妥当地安排下去就好,也还算应付得来。
  李治勤勤恳恳地把高丽之地治理得妥妥帖帖,任满三年才回长安复命。
  这时在位的早不是父皇了,而是他太子大哥。大哥竟也对他十分信重,特地设宴给他接风洗尘,然后,再第二天又给他安排了新差使。
  大哥拉着他的手说道:“雉奴啊,我们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大唐想要长治久安,少不得你们一起出力。”
  李治:“……”
  他横看竖看,从大哥的行径里看出了一种强烈的熟悉感:大哥这是彻底被幺叔教坏了吧?


第237章 番外:不思量
  柳宝林出身南方; 初到北方时不是很习惯干燥的天气。不过兴许是因为年纪小; 没多少乡愁; 安安分分地跟着年长的宫女当差。
  十几岁的女孩儿,虽还不太懂怎么妆点自己; 更不懂该怎么展现自己的美丽; 看上去却还是花儿一样。
  太上皇退位后没什么别的喜好; 只爱酒色琵琶; 远远见了柳宝林一眼; 觉得她笑起来挺好看,便让人把她带来伺候。
  不想只一晚; 柳宝林便怀上了。
  太上皇前几年陆续添了许多儿女; 倒不怎么稀罕孩子了,但这两年他身体逐渐空虚,很少再添儿增女; 乍闻柳宝林怀孕还是挺欣喜,连要搬出大兴宫、入住大安宫的不乐都少了大半。
  生下儿子后,柳宝林从此成了宝林。
  因着大安宫中再无别的女人怀孕; 这孩子便成了太上皇的幺儿。
  都说幺仔幺心肝; 太上皇对这孩子也格外喜爱; 时不时会叫人把他抱去逗着玩,没过多久便给他取名为“元婴”。
  有太上皇惯着,儿子没忧没愁地到处撒欢,每个来访的人但凡有胡子的都被他揪过,但凡有簪子的都被他拔过; 偏太上皇还一脸“我儿真厉害”的得意表情,让柳宝林也不好说什么。
  有次柳宝林远远看着儿子爬到李二陛下腿上,胆大包天地伸手去扯李二陛下胡子,吓得柳宝林差点跪地求李二陛下不要和他计较。
  好在李二陛下十分大度,没和一个没长大的小娃娃生气,只和太上皇他们说:“我们这幺弟手劲还挺大。”
  太上皇哈哈笑道:“那是自然。”
  这样的日子过了五年,太上皇就去世了。
  柳宝林原以为自己和儿子会随便封个地方安置出宫,没想到皇后居然做主要把儿子养在大兴宫中。
  柳宝林当初也去过大兴宫,那时太上皇已经退位,朝廷还有不少事会找上太上皇。后来找太上皇的人渐渐少了,太上皇也按着李二陛下和朝臣的意思搬出大兴宫。
  柳宝林没想过自己还有机会踏入其中。
  相比太上皇在世时,他们母子俩的日子没那么好过了,主要是她要约束着儿子不要和从前一样放肆。儿子也不知道有没有听懂,见她哭了几次便比从前听话了许多,每日乖乖认字学画。
  柳宝林逐渐放下心来。
  儿子渐渐长大,想法也多了,柳宝林心里有些矛盾,既想让他自由自在地成长,又担心他活得太过张扬、太过惹眼。毕竟儿子是太上皇的幺子,并不是李二陛下的儿子,在大兴宫里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
  好在皇后去世之后,李二陛下没怎么管过她儿子,只由着他和兕子他们几人一起读书玩耍。
  直至儿子的聪慧逐渐显露在人前,李二陛下对他的关注也多了起来。
  柳宝林心里隐隐有些不安,儿子却总是报喜不报忧,从不与她说起在外面遇到过什么,只挑拣着高兴的事告诉她。
  有些事她们母子俩其实心知肚明,只是很多话其实都不能宣诸于口,她们住在大兴宫里,伺候的人里只有那么几个是一直跟随她们的人。
  虽然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他们说了什么,可有些话还是能不说就不说。
  这个道理连她年幼的儿子都懂。
  她儿子其实比谁都聪慧。
  两个人心照不宣地计划着就藩之事。
  在滕州的那几年,柳宝林体会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和轻松。
  儿子也顺顺利利地娶了妻。
  只是儿子有些重女轻男,儿女还没生就说什么女儿要好好疼儿子随便使唤,柳宝林觉得还没出生的孙子着实可怜,自己一定得好好疼爱他们。
  她的两个孙子在华亭出生。
  当时外面大风大雨,儿子不在,她急得团团转,儿媳还反过来安慰她让她安心。
  柳宝林怎么能安心,寻常女子生一个就已经够艰难了,儿媳这可是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