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煜本纪-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齐王李景达则是一直以为担任了重任的,在皇族之中的地位一度也仅在被李景封了皇太弟的李景遂之下。
    而自从李景遂死后,他的权力和地位也是在悄然间水涨船高了的。
    他一开口,仁王李天天也没有说什么,这位他也是得罪不起的。
    于是,一行人便又重新争执了起来,最后还是七皇子李从善,也就是李煜名义上的七弟提出的“唐子”获得了在场人的认可。
    ()

第127章 126:皇袍加身,欺孤儿寡母【上】【求订阅】
    960年正月,这个公元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一年。史称北宋建隆元年的特殊年份,一件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事件正在后周疆域内酝酿着。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逝。面对刚刚即位的七岁的小皇帝,后周大将赵匡胤终于按捺不住对“万人之上”地位的渴望。他联合属下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如愿以偿地坐上了龙椅。从此,自唐末以来五十余年的分裂局面基本结束,古中国重新开始了再度统一的步伐。
    这是史书上所着重记载的一件兵不血刃的战争,这可以说是一场教科书式的造反了。
    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影响到后周诸多大臣和皇帝,都城里并没有发生多大的骚动,就达成了偷天换日的举动。
    而此时此刻,虽然李煜在南唐境内搞风搞雨,举国庆祝元正节之时。
    此刻处于中原地区的后周的都城开封,正一副戒备森严的地步。
    兵士们从自己温暖的家里或者兵营里走了出来,穿甲执锐的全城进行着戒严。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上面发布了命令,全城戒严,以防宵小之辈。
    不过虽然是这样,却有着一个消息悄然在这群进行值守戒严的兵士们之中传播开来。
    那就是,这次全城戒严,是因为有人来报,说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
    当朝的符太后慌了神,幼主又年幼不懂事,朝堂里的大官们都不知如何是好,商议了好一会。
    最后,还是当朝的太后,和宰相范质商议。
    宰相范质思来想去,觉得唯有派出点检赵匡胤带兵出征才能击退来犯之敌。
    于是便派出了点检赵匡胤统率大军,向北开拔。
    本来这么点事情,是不会这么风声鹤唳的,但是妙就秒在,随着这条消息一起的还有一则消息被散布在开封城内:“说这次的事情,是点检赵匡胤安排的,为的就是重握大军,将皇袍加于己身。登临天子位,原本听者只是当做笑料罢了。”
    可是,在朝廷象征性的派出一队监察兵去探查大军动静的时候,这才发现事情似乎不是那么的简单啊。
    被派出几天的大军,在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的时候,忽然停了下来。
    并且派出的那队监察军只有一人回来,其他全部被扣押了。
    据说他们一到大军,就被扣押了下来,这位兵卒是聪慧,才侥幸逃了出来。
    得知了这个消息,朝廷自然是震怒,太后先是下令将举荐点检带军的宰相给下了狱,然后派出了内宫宦官去催促大军动身。
    与内宫宦官同行的还有男女三人,听说他们还肩负了一些职责。
    如今,整个开封城的局势随着这几个消息,开始风云变幻起来。
    整个开封城似乎被围上了一层阴云,压抑的民众有些难受。
    “你说,这次我们开封是不是也要发生战争了?我听说,当初我们这位点检大人,可是在唐国里掀起了一番血雨腥风。你说,朝廷这次能赢吗?”开封城正街上,人们三三两两的走在街上,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热闹,突然没了往年的兴致,而是纷纷议论起来。
    比如这两位穿着粗布衣的男子,他们就在议论着这些事情。
    于此同时,酒楼青楼里面,素以风流快活出名的文人士子们他们正酌着小酒,看着美姬弹曲,说书人说书。
    间隔之中,有些一些偏激的士子文人正大声发泄着自己的不满和愤怒,斥责点检赵匡胤是叛逆之徒。
    斥责他就会欺少主年幼,同时也在说着当朝太后的懦弱和妇人之见。
    不管这些下层的舆论,后周百官府中如今皆是府门紧闭,不去早朝,也不出府门。
    他们各自在府里邀请好友同僚,考虑着自己等人今后的未来。
    到底是站在孤儿寡母的幼主与太后身边,还是站到声名显赫的点检赵匡胤一边。
    这是一个关系到他们未来荣华富贵的事情,所以他们考虑的很仔细、也很小心。
    毕竟比起没有地位的万民来说,他们的决定关乎这自己和家族的兴盛荣衰,一个不甚,可能就是满门抄斩。
    为了别人的天下江山,他们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有可能他们才不想经历战火。
    不过也就是目前占据不是很明朗,他们难以抉择罢了。
    等过段时间,结果可能快定之际,他们自然会选择充当锦上添花的角色。
    雪中送炭最好,但是风险太大,他们只是普通人,不愿意去做满门老小的命去赌。
    他们惜命,惜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还有家人孩子的。
    他们享受高官厚禄,自然是可以为国效命,鞠躬尽瘁;但是他们的家人却并不是都愿意啊。
    所以,有着很多官员在自己府中家人的劝说下,准备尽尽人事就好。
    其他的就看周国有没有那个天命了,想来是有的吧。
    毕竟在得知点检停驻军队后,整个朝廷都在想办法消弭这场危机,比如安抚那位点检大人,提提他的位置,让他去管理一些偏僻的州,去当个节度使。
    然后等他的势力在朝堂渐渐消失后,在进行清算。
    不过这一点,朝堂的百官能想到,他们不相信手握大军的点检就想不到了。
    所以,这场棋局就在悄然间开始摆了起来。
    朝堂百官一边选择派出人去安抚点检,另一边便是下达密诏号令各地亲王节度使来勤王了。
    可以说,这场战局已经是蓄势待发了。
    同时,太后还派出了兵部精锐去探查辽国联合北汉,进攻发起战事的事实了。
    可以说,这一次,是后周内部势力的一次真正博弈了。
    只不过,在这次博弈之中,多了一条大鱼在其中翻江倒海,使得这次皇袍加身,并不会那么容易。
    这条四处搞事情的大鱼,便是处于江淮唐国的几个颇有权势之人搞出来的。
    为的就是消耗后周国力,挑起后周内部大战,以待浑水摸鱼,渔翁得利。
    而这几个颇有权势之人,有一个点检赵匡胤曾经见过他,还与他称过兄道过弟。
    他的名字就叫做李天风,只不过当初他们二人相识之时,李天风叫做赵凤阳罢了。
    陈桥兵变,在这一刻似乎陷入了胎死腹中的感觉。
    可接下来的事情,谁又说的准呢。
    在这些原本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组织和人物出现的时候,历史的结局早已注定会发生改变了。
    ()

第128章 127:皇袍加身,欺孤儿寡母【中】【求订阅】
    那么处于事件重心的赵匡胤和大军们在陈桥驿干什么呢,他们先是扣押了太后派来的监察军。
    这些监察军倒也硬气,被抓住后全部咬舌自尽,没自尽的也都选择不吃一口食物,饿死了自己。
    这一幕,令心中本就有些不安心思的赵匡胤,更加有些不安了起来。
    他在想自己要筹划的事情,是不是暴露了。
    他将这大军停在这里,根本就是有心思的。
    所谓的辽国联合北汉进击的事情,不过是他派人夸大了事件的危害罢了。
    只是一场很正常的边境战争,他为的就是养着自己的名气,策划出自己是迫不得已称帝的局面。
    是手下人要推举他,他是众望所归的现象。
    但是出现这一幕,赵匡胤坐在将帐之中心里有些烦闷,他派人叫来了他的弟弟赵匡义,商谈此事。
    “大哥?到底怎么了?”赵匡义看着自己的大哥有些摸不着头脑,现在他正负责着如何在大军里散播消息的重任。
    刚刚他正与谋士赵普正在进行着商谈,突然就被他大哥给派人打断,将自己叫了过来。
    “兄弟啊,哥哥我的心里实在是有些不安呐!你说前几天被我们抓到的兵士们是谁的人啊?
    太后和幼主是不是已经发现了我们的算计呢?”赵匡胤越想越觉得不安,便开口问询赵匡义道。
    “大哥啊,不是当弟弟的说你。
    平日里打仗你是一把好手,但在这件事情就不如我了,你说说我们兄弟两做的是什么事情。
    不说没可能泄露风声,就说纵使泄露了又如何?朝堂里又有谁能讨伐我们弟兄不成?
    我们手握大军,夺得都城不过是费点难度罢了。”赵匡义颇不在乎的说道。
    因为这些事情在他眼中,根本就不值得去考虑。
    身逢乱世,他们弟兄手握大权,那就是活该他们弟兄两人去坐坐那皇位。
    优柔寡断,当了婊子还想立贞节牌坊的事情,岂不是想的太过好了些?
    若是能做到也就罢了,做不到那就杀他个血流成河又如何?
    政变什么的,见血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在这一点上,本来就是成王败寇的事情。
    本质上没有谁比谁更高贵,毕竟只要你当了皇帝,那就是天之骄子,天命所归!!!
    “既然如此,那你抓紧办吧。兵贵神速,到时候就是出了问题,那我们也能抢占先机。”不得不说,赵匡胤不愧是经历百战的大将,他在决定了后,便有了自己的想法。
    让他的弟弟赵匡义尽快去办,不要拖延了。
    “是,大哥,你就瞧好吧!弟弟办事你就放心好了。保证明日早上,大军就没了继续前进的想法,全都对于那个皇位上的孩子充满了仇恨。”赵匡义冲着赵匡胤跪下来九拜道,提前行了臣子礼。
    “嗯,去办吧。你我弟兄同荣同衰。将来我要是当了皇帝,必然也要让你当。”赵匡胤许诺到,毕竟这么个掉脑袋的事情,没有点激励,就让自己弟弟为自己去拼命。
    实在是不太现实,因为最亲的人,相反是最了解和不会被你的话撩拨起来的人,但是有好处就不一样了。
    赵匡胤的提议,估计没有那个弟弟会拒绝的。
    于是,赵匡义退了下去,回到了自己的将帐,见到谋士赵普已经走了,他便命人将赵普给唤来。
    谋士赵普进了他的将帐后,看着在将帐里踱步的赵匡义便是直接开口问道:“将军,怎么了?可是有什么变数?”
    见谋士赵普进来了,原本踱步,紧张的一批的赵匡义,忽然就冷静了下来,上去就是抓着谋士赵普的双手,声情并茂的看着眼前万能的谋士赵普,开口道:“求公教我,今次……”
    赵匡义很快的就将赵匡胤将他叫去说的事情,简短的对他说了下。
    “将军,此事当立办,速办。臣现在就去宣传散布消息。”谋士赵普听完就要离去。
    赵匡义看着如此果决的谋士赵普,他也立马追了上去,冲着谋士赵普喊道:“等等本将,本将也去!!!”
    于是,点检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就飞速的在军中散布着言论,说此次出征极可能是被政敌打压,出征是有去无回的。
    而今皇帝年幼,也未必能记得将士们的功劳,恐怕战死的人会白白死去,不会有什么好处。
    这些将士们听了这种言论,刚开始还没什么,到后来便是人心惶惶,变得无心出征起来。
    甚至于,闹到了此次负责带领大军的点检赵匡胤的面前,赵匡胤见这架势,便是立马趁机宣布,暂时驻扎陈桥驿维稳军心,等一切都解决好,再待大军顺利开拔。
    这边赵匡胤在下了大军无限期停留于陈桥驿的时候,开封城派出的宦官已经在接近各地和这里了。
    后周境内的大军也开始被飞速调动起来,毕竟如此好的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没有那个节度使和大将愿意放弃。
    如果说,他们能成功的帮助朝廷度过危机,必然会得到非常大的权柄。
    对于他们立足乱世是极有帮助的,哪怕日后他们去做这些事情,也会获得一些人心。
    当后周的局势开始乱起来的时候,李煜正在东宫里从龙缘楼探阁成员接过后周内的局势消息汇报。
    这份局势消息汇报有着几个很有意思的点,一个是龙缘楼的布局,另一个就是龙缘楼前方布局人员对于后周布局后各方的反应,以及局势分析。
    李煜看完后,写了回复。
    一:压榨消耗周国国力,趁机加快对于周的权力渗透。
    二:必要时候,将幼主带回来,将太后留在周国的顽固派手里,让其拿太后做些号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
    三:灭口,此次行动,除了可以绝对信任的人,余者全部灭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