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伟人意志一定,立刻,东北成了中国**抗战后重点夺取的首选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啥都可以舍弃,啥都可以忍让。
党校,现在地位不如那时候了,看看校长是谁,就明白了它的重要程度,现在从上到下,基本没有一把手兼任校长的。。
那会儿,校长正是毛伟人亲自出任。
副校长,那也是大大的不得了,一个是彭真,政治局委员,一个是林biao,红军之鹰,毛伟人最亲信的高级将领。
延安,杨家坪,破旧的党校教室里,乔向文和来自各地的八路军高级干部们,如饥似渴地恶补着关于东北的知识。
毛伟人说,啥都不要了,只要东北。
为啥呢?
童鞋们看看,就,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的目光远大,判断准确。
以东北为基础成立的伪满洲国,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别笑话,这就是历史,不是给你yy的哦。当年,承认溥仪这个国家元首的,总共有20多个国家,比现在承认台湾的还要多,里面不但有黑帮组织的那伙人,日本、意大利、德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再说一个吓你一跳,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也是大大方方承认的。
懂了吧,啥叫利益,啥叫。
没得利益的,就不是了,苏联这国家一向喜欢这样玩,建国以后,你听他的话,他就拍拍你的肩膀,你不听他的,他就拍拍飞机大炮,制裁你。
伪满洲,就是小日本918以后,打得张学良屁滚尿流的东三省。
前面说过,越来越多的资料早就搞清了,老蒋是要干的,人家只是让你注意方式,张学良是主动撤的,918那晚,正在北京和蝴蝶缠绵着抱一起跳舞呢,风流少帅嘛。
20多万东北军,给2万关东军小鬼子打得魂飞魄散,几百架飞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光。
之后的溥仪这末代皇帝,在土肥原的帮助下,粉墨登场,成立“满洲国”,将长春定为“国都”,改名“新京”,两个意思,一个是伪满新帝都,一个是东京之外的新城市。
由于关内连年内战,蒋、冯、阎、李轮番打,五次围剿与反围剿,大量人口涌向关外,1936年1月,全东北人口3097万,到年底猛增到3701万人,1941年达到4229万人。
日本的倾力投入与扶持,让东三省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1939年东北铁路里程超过10000公里,1945年达到11479公里;
1945年东北公路总里程6万多公里
到1945年,东北工业规模超过日本本土,亚洲第一。
长春,市区人口一百二十多万,超过东京,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城市。
从沈阳到大连,工厂烟囱林立,城市连成一片,成为举世闻名的“绵长工业区”,沈阳铁西区被誉为“东方鲁尔”。
小日本抢东三省,你懂的。
弹丸小国,资源缺乏,老百姓安全系数差,危机感强,尤其那时候日本国内经济危机很厉害,所以,他们动用飞机大炮,抢了东三省,之后大量投资投入,把这里作为新的增长点和庞大的原材料基地。
所以说,日本人把搞经济的一套,移植到东北,能没收获吗?
就说抗战胜利这一年,1945,东三省以占中国九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生产了占全中国49。4的煤,87。7的生铁, 93的钢材,93。3的电,69的硫酸,60的苏打灰,66的水泥,95的机械,形成了庞大的人造石油、特种钢等当时领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业。
再给你一个给力的数据,你就一目了然了。
45年,全中国工业总产值,东北占85,台湾占10,连年内战的“一穷二白”的中国其余部分只占5。
吗?
至少我信了,因为这是历史事实
伟人这回一挥手,下面咋干呢,关山东八路军啥事,干嘛要把乔向文喊去开会?'(m)無彈窗閱讀'
………………………………
第一百六十八章 钢铁樱花的凋零
第一百六十八章钢铁樱花的凋零
八月九号,那一年,事情真多。苏联对日开战,美军b…29在长崎再次投下原子弹,毛伟人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乔向文结束学习,回到军区的那一天,正是八月九日
斯大林玩完了希特勒,把柏林最好的工厂设备、武器弹药,马不停蹄地运回国内后,就在那一天兑现承诺,发出大元帅令。
顷刻间,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率领60个师、150万苏联红军,沿着四千公里的边境线,兵分三路,潮水般向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发起攻击。
关东军号称日军中的精英部队,不过那也只是针对张学良那些不经打的东北军、蒋介石那些低端武器的中队而言。
虽然有31个步兵师团,11个步兵和坦克旅团,1个敢死队旅团和2个航空军,还有一些重火力,总人数接近120万,与苏联红军的150万来去不算大。
可是,苏联红军那是谁啊,历经战火考验,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刚打完希特勒,士气高昂,锐不可当,那些老兵出生入死,战斗力岂是小鬼子能比的啊。
不仅如此,经过苏德战争血火考验的苏联红军,此刻的武器装备同样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火炮和迫击炮26000余门
坦克和自行火炮5300辆
飞机5200架
潜艇78艘
苏联红军的口味重吧,一出手,就是马哈马哈的,给力啊。
马林诺夫斯基元帅一声令下,万炮齐发,五百架大马力轰炸机,黄蜂一样,专门对着长春的关东军司令部狂轰烂炸。
另外的四千多架飞机,轮番轰炸齐齐哈尔、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沈阳等地的关东军兵营。
一上来,就把关东军朝死里打
看过斯大林传,江湖一个小秘密,为啥苏联红军不惜血本那么干。
当初斯大林答应出兵,人家美英才同意给他那么多好处。在苏军谍报人员精确报告美国第二枚原子弹即将投放的消息后,斯大林赶在这之前几个小时,宣布开战,并让马元帅马上进攻,越快越好。
不是怕关东军不好对付,那会儿,斯大林和他的所有元帅大将,一例外地断定,日本在原子弹攻击下,一定会马上投降。
如果关东军投降了,还要你苏联出兵干嘛,那么多预先答应你的条件,自然也就拉倒了。
如假包换,不信你去看看斯大林的传记。
战争之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说的就这意思,当政治搞定了,摆平了,也就用不着动武了。美国人每次发动战争,一定是与人家在政治上有纠结,南联盟,伊拉克,阿富汗,全一样。
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关东军面对苏联红军的凌厉攻势,很快被分割成七零八散,打得落花流水。
自1919年建军,苦心经营三十多年,转眼间,稀里哗啦。
欲哭泪啊,总共七八天,就寿终正寝了。
关东军几天损失67万人,其中8万人被击毙,59万人打又打不过,投降吧。
苏联老红军,人家只伤亡了3万多人。
情何以堪啊,昔日的“皇军之花”,“钢铁樱花”。
8月19日,苏联红军一上校,胆子够大的,那边还在打,他就奉命带着几个人,在9架歼击机护航下,直接飞到了长春机场,摔下一句话,马上投降,放你们一马,你们敢再打,统统都得死
每天和南京冈村宁次通的山田乙三大将,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为了日本还能有几个青壮男人种田干活,培育下一代,认了。
前面说过,还没发育好的中学男生都已经被征召入伍了,日本国内男人奇缺,年轻女子都被麦帅手下的解放处女运动给办了。
就这样,山田乙三没得办法啊,乖乖向人家交出了象征指挥权的军刀。
苏联红军一出手,使日军丧失了一支赖以屏护本土的精锐战略部队,大大地打击了日本“本土决战”计划,大本营原本希望把关东军和一部分冈村宁次那里的中国派遣军,抽回本土,参与本土防卫,算彻底熄火了。
靠老蒋的,或者的八路军,当然,最终还是会把山田乙三和冈村宁次给灭了,持久战嘛,但是,一定不会是45年。
苏联红军的对日作战,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原因,谁愿意冒险出兵,帮人家打架啊。
江湖说起过,三巨头,雅尔塔会议,正文之外,还有一秘密协议,实际上就是撇开老蒋的中国政府,由美英两国承诺,相当于现在的风险担保吧,斯大林,收拾完希特勒,只要你出兵中国东北,帮着姓蒋的,灭了关东军,我们就保证你在中国东北的一切权利,如大连的军港、旅顺的海军基地,外蒙古的独立,等等。
英队,那是战斗力很次的,美国大兵,那是有几手的,但是美国人怕死,只要能用钱能解决的问题,美国人一定不打架,不信,你看看如今世界,美国人出去打架,肯定是对方不听话,不谈判,不合作。
就像打败了希特勒,苏联美国把德国一分为二,各管一块,中间竖块墙,所谓柏林墙。就在日本投降的前夕,蒋介石也与苏联签订了一个《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从苏军手中接管东北,按照国际惯例,苏联收拾完关东军,要在东北驻军一段,那时候,这个地方的政权术语空白期。
空白的,就是有机可趁的
谁不想去空白的地方捞一票。
更何况,东北这个时候,是亚洲最大的工业区,是全中国的钱袋子,米袋子。
谁不想谁傻
毛伟人、蒋校长同时看到了东北对于全局的重要性。
查查资料,国共双方下达收复东北的命令几乎同时到达。
所以说,谁都不比谁聪明一点,差别在于,执行力
光有领导力,光有决策力,那是远远不行滴
换句老话,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就这意思。
天时地利虽好,还得有人和才行。
国民党最快速度任命了东北行辕主任,够狠的吧,刷刷刷,把东三省分成了九省两市,任命了各级长官。
毛伟人喜欢挥手,伟人风采,风采限,蒋介石长不喜欢这个,他喜欢玩密谈。
原因很简单,主要将领,系出黄埔,见了他,都要叫校长,校长和学生和之间,那个距离,永远比你上下级之间,要亲切,要贴心。
可不,老蒋用人还是有一套的,关起门来骂人,众人面前,鼓励为主。
毛伟人不太一样,庐山会议,彭老总写了封私人信件,反应点大跃进,浮夸风问题,本来实事求是,人家压根就没打算扩散,私信嘛,那是个人意见,跟你老领导说说,童鞋们看看一些回忆录就了,伟人当面点头,很好嘛,欢迎对我的工作提出意见,转身大会上,把私信高高一举,从前盛赞的“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顷刻间变成了“反党反集团”的首领。
说远了。
老蒋在公开会议上很少骂人,那是给人面子,维护部下的权威,对人家的误,他作为校长,私下那是骂得很凶的,这点,值得童鞋们学习啊,你要是当了领导,也要注意方式,部下办了事,该骂,当然这场合和方式上,你要讲究一点,这正是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高低之所在
话说,封了一大批东北大员,大部分都是他信得过的文臣武将。
作为校长,他把这些人分别叫,新官上任嘛,提点要求,发点指示,啥个优缺点,啥个注意事项,必须的。
之后,搞了一次集中谈话,话不多,史料记载很少,江湖就记住了一句:
东北不是的结束地,而是中国的策源地
这一句啊,让他的黄埔学生,让他的那些幕僚们大为震撼:
作为中国国民政府的一把手,作为昔日黄埔军校的精神领袖,这一句话,当然不是随口说的。
很多人看来,抗战胜利,结束,刀枪入库,天下太平。
可是,对于老蒋而言,情况远非如此。
谈判,是要谈的。他也很重视,先后派出几个代表,陪周恩来他们谈,有空也出来接见一下。
但是他心里明白,一山不容二虎。
一个国家,两支军队,两个核心,两个主义,两个利益集团,而且是对抗性的,可能玩到一起去?
那么多年的征战围剿,那么多年的暴力对抗,如果不是因为小日本横插一杠,中央军逼着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一路躲藏好不容易到了陕北,国民政府早已派出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等在那里,准备打响最后一战。就在这节骨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