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上南下-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 网'

    这正是许世友的厉害

    这正是毛伟人早年的知纠

    这个,毛伟人想到了东北,拿下东北,必须的,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人家老蒋也在重兵赶往东北啊。

    所以,这个电报,是发的比较早的。

    这也证明,伟人并不永远都是正确的。

    要是山东八路军真的只去三万人,后来的东北压根不是这样一番情景了。

    不信,再给你看看毛伟人几天之后的一封电报,建国以前,虽然党内一言独尊,但是,他还是知就改的,后来,呵呵,那就没法说了。

    “山东除留武装两个师,作基干不调动外,第二批去东北部队,竭力争取出足5

    万,这些部队到东北能起大作用,故须为你部主力,愈快愈好。

    看懂了吧,斗争形势变化那个快啊,开始两三万,转眼五万,还要是主力,过几天,由变八万十万了。

    这还不算,几天之后,002代表中央发来电报,那内容就比较缓和了,但更直接一点,山东抗日的总设计师嘛,党内二号人物,对待山东班子,知根知底:

    ‘在胶东和辽东,立即采取必要的确实的办法,组织部队和干部渡海,是目前决定一切的一环,必须在二十天至一月内渡过所需部队和干部,否则决不能完成你们的战略任务,因那时国民党军必将进入东北。你们双方必须用全力迅速组织渡海,再不能容许片刻迟缓。”

    这样的口气,这样的命令,罗荣桓能不着急吗,乔向文能不着急吗,万毅能不着急吗?

    就这样,乔向文和许世友最快速度,硬是用速度最快的汽艇,立刻把万毅的人马送上了路。

    三千多人,有渔船,有帆船,没有对讲机啊,难度特别大。

    四顾茫茫,根本看不见前方的位置,转眼后面的胶东也看不见了。

    要命的是,小船啊,抗风险能力差,海风一起,波澜汹涌的,把小船弄得不停地颠簸飘摇。

    就这样,几天以后,十万大军的先锋队到达了兴城。

    满族将军万毅,回到了的家乡。

    这支部队,就是山东八路军到达东北的第一个,抢占东北,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再说,乔向文送走了万毅,马上和许世友投入了主力部队的运输之中。

    那里,江主任把干部选好了,李处长把部队派好了,谁走谁留,上面说了算,不准任何人讨价还价,军区党委之前已经严令:

    此次任务,事关全局,凡有违令者,立刻免职。

    这里,乔向文和许世友两个人,当起了运输大队长。

    十万大军,都要从胶东走,从海上走,哪来的运力,哪来的物资保障,哪来那么多配套的玩意。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绝不把困难还给领导。

    两人骑着马,带着一批参谋,在沿着胶东海岸一大圈,快马加鞭,再喊来当地老乡,以及根据地的县乡政府官员,细心打听。

    闯关东,大伙啥意思吧,对了,李云龙演的同名电视剧,说的也是这个。

    ,山东人往东北去,那是糊口,那是为生存。

    这会儿,山东八路到东北区,那是为了抢地盘,建立的新政权。

    乔向文许世友最后商量,就听大伙的建议,十万大军渡海,还是走老路………当年山东老乡闯关东的海路。

    主要码头有三个:

    龙口、黄河营、栾家口。

    一声令下,警卫连马上把这三个码头给管了起来。

    地点定了,船呢。

    最头疼的就是运输工具,没有军舰,没有大型客轮

    土办法吧,胶东火速开会,所有下面的军分区、县委,每人领任务,筹集船只,渔船,帆船,汽船,凡是能运人的,来者不拒。

    做事,方便就在这里,老百姓齐心啊,一发动,老根据地乡亲觉悟高啊,一听要去打东北,争先恐后把家里的船给拿出来。

    乔向文喊人统计,凡是贡献船只的老乡,每人一张光荣榜。

    门上一贴,在当年,这可是上荣光的美事。

    很快,150多帆船,40多汽船,齐刷刷摆在了三个港口。

    许世友看着直乐,胶东老乡,就是好啊,多少年后,当了副总参谋长,军区司令员,他还经常托人给认识的几个老乡捎点呢,当然,主要还是的小酒。

    有了船,还不行。

    军区布告一贴,招人

    凡是有过航海经验,体格强健的,报名当船员,只要表现好的,可以直接参军。

    这会与从前,大不相同了。

    抗战刚开始,说实话,参军的,不管是,还是八路军,山东老百姓积极性不算太高,兵荒马乱的,人家心里没底。

    到后来,老乡才搞清了共军不是一回事,慢慢地,参加八路军的人开始多了起来。

    鬼子一投降,山东子弟参军热情高涨得很呢,这不,布告一贴,两天就有三千多人报了名。

    挑挑选选,专拣那些出过海的,身体好的,指挥部一下子录用了一千多。

    剩下的一千多急了,我们也要参加八路啊,干嘛欺负人。

    乔向文和许世友一商量,主力全走了,胶东部队太少了也不行,不去东北,你们留在胶东吧。

    那些天,三个码头,人山人海。

    一批批来自山东各地的八路军,一批批穿着便装的地方干部,整整齐齐排着队,口音迥异,天南海北到处有,歌声嘹亮那个震天响啊。

    北上,八路军的方向。

    北上,中国的方向。

    许世友和乔向文正给部队编号,安排上船顺序呢。

    延安电报又到了,这一回又是毛伟人亲自草拟,直接发给了许世友,把罗荣桓也给跳了

    啥情况那么着急?
………………………………

第一百七十一章 万马千军抢东北

    胶东区党委:

    近日部队渡海情况如何,千万要多要快,不得片刻迟误,将此当作第一位工作,派大批干部和主力准备渡海,其他工作均属次等,否则将贻误战机。

    后来的分析表明,毛伟人对于东北的心情大家可以理解,但是,对于渡海,包括解放金门这样的渡海作战,他和其他领导成员还是没有经验的。

    为啥这样说。

    在缺乏现代运输工具而又十分紧迫的情况下,要将十万人的部队,短短一个月之内,就从海上运送到东北,几乎不可能。

    当时,许世友乔向文等人所能筹集到的汽船,单船每艇最多装载80人,而帆船,当年是没有动力装置的的,就是靠着风吹船帆往前跑。海里那是不能玩船桨的,这样的帆船每只最多装得下30人。

    别看垂直距离近,船舶差啊,也没科技含量,就算你完全顺风、顺水,单船单程也需要一天一夜,要是不遇到风浪,就没法算了。

    这次海运,前所未有,谁都没干过。

    人多船少,没有气象预报,没有通讯工具,一切都是靠责任,靠信念,靠精神。

    举个例子,

    当时的海军支队,那是许世友的心肝宝贝,八路军最早的海军部队,为了让他们早点到达东北,派上用处,许世友安排他们早点出发,可是,谁都没想到,一百多海里的航程,你猜走了多久才到。

    三天三夜

    那木帆船,抗不了大风浪,同时没导航啊,稀里糊涂,就找不到北了。要是在岸上,爬也爬到了,这就是走海路的风险。

    童鞋们算一算就了,十万人要多久才能运。

    后来打金门,也是一个原因,叶飞没经验,只算去的人,没有算回得来的船,结果第一批九千人那里一上岸,就被人家打了伏击。蒋军有经验,不打人,先打船,把你的船都给打沉了,炸毁了,看你咋办。岸这边呢,大部队早已整装待发。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一个师的战友牺牲掉,这是中国**自打成立以后,近万人全军覆没的唯一一次。

    海战,海上运输,到现在,依旧是中**队的一个短腿。

    延安焦虑,语气不断变硬。

    十万大军,那是要一船一船运的啊。

    乔向文看下眼里,急在心上。

    从事秘密工作那么多年,就没遇到这样靠头脑,靠智慧解决不掉的问题。

    他反复思量,把已到达码头的部队,即将到达,还在驻地没出发的部队,一一统计,征求了许世友的意见后,他给罗荣桓提了个建议:

    那么多人员,全部从海上走,绝对法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是否可以分出一部分兵力,战东北。

    山东一把手罗荣桓,此刻正为这事发愁,胶东的所有船只已经全部搜刮出来,按照目前运力,两个月之内完成任务不太可能,但中央的大政方针他是参与讨论的,举双手支持。

    对了,中央关于罗荣桓的任命也刚刚到达,本来,指派军区政治部主任负责山东八路军进入东北以后的指挥,但考虑到人员、级别,威望等各种原因,虽然罗荣桓身体非常不好,急需手术,还是经常便血,但是没有办法,山东八路军主力全部北上,没有一个压得住的人坐镇东北,那也是不太合适的。

    所以,罗荣桓也是刚刚得知,他本人也正在准备前往胶东,司令部机关人员也正在收拾家伙。

    对于乔向文的意见,罗荣桓很是惊讶,因为从陆路走,绕了大弯。

    海路虽近,但是运力有限。

    陆路好走,但是距离遥远。

    其实,因为信息的闭塞,**各部队互相之间通气很少。

    实际上,此刻,除了山东八路军,还有两支部队,正在遥远的地方,沿着陆路赶往东北。

    毛伟人要拿东北,哪个部队能不给力啊。

    一支在南边,比山东八路军部队路途远了很多的,那是新四军一支三万人的部队,奉命紧急赶赴东北。带头的人,正是后来的开国大将黄克诚。

    另一支部队,人少一点,那是晋察冀,晋绥边区的,在北面,直接往东北赶,那是以根据地干部为主,准备开辟东北农村根据地。

    想像一下吧,四面八方的八路军、新四军,正同一,由南向北,在数千里战线上移动着。

    山东军区党委反复研究之后,最终通过了乔向文提出的海陆两路同时开拔的方案,不过,罗荣桓加上了一句的意见:

    陆路的部队,首先是要选战斗力强的,其次军区机关主要部门必须挂靠一支陆路部队,捆绑前进。

    这就是罗荣桓的细心,一个具有很高指挥艺术的战略家的谋划。

    海上部队,集中在胶东,好指挥,好联络,他亲自把控同行,出不了问题。

    陆路呢,千里奔波,地形复杂,敌情不明,如果机关的领导干部亲自和官兵们在一起,让大伙感受的,绝不仅仅是上级的重视。

    童鞋想想看啊,那时候,多复杂啊。

    这里,小鬼子刚投降,但是主要城市还在他们手里,等着**前来接受。

    那里,苏联红军占了东北,和老蒋签了友好协议,八路进东北困难重重。

    一边呢,国民党的军队虎视眈眈,早就准备对八路下手,只恨没机会。

    如果是一支八路军的地方部队,镇守山东一个区域的二级军区司令员,师长们,带着部队,独自面对这么复杂的局面,保不准要出乱子。

    这不是不的干部,而是各个人角度不同。

    那些带兵打仗的,特长明显,但是短处也很明显,形势看得不如上面准啊,大局观相比要差不少。

    前线打仗要很,后方政策吃得要准。

    这不是谁好谁坏,谁优谁次,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规矩,屁股决定脑袋。

    军区一征求意见,乔向文二话没说,回独立支队去。

    看到他回到娘家,大家那个高兴啊,尤其是老虎团的官兵们,对他尤其亲近,因为这支部队是乔向文亲自策反的,很长一段,为了便于开展思想转化工作,他还兼着这个团的政委。

    马司令和蒋政委请他为团长以上的干部介绍了东北的形势、中央的要求,乔向文把东北对于中国**、对于国共两家的重要意义一说,听得大家都热血沸腾,收拾行李更快,行军速度更欢了。

    与此同时,胶东码头,数万大军经过了初期的航行摸索后,开始加大运力。

    路上万马齐鸣

    海上百舸争帆

    那一幕幕,许多参与了北上的老战士终身难忘,那场面,那气势,那紧张的气氛。

    再把社会部的骨干全部分到了独立支队的每个团后。看着战斗了八年的这一片热土,乔向文依依不舍。

    临出发之前,他拨通了一个人的。

    '(m)無彈窗閱讀'
………………………………

第一百七十二章 王牌之师

    第一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