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仙官-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宗儒这几天一直在城墙上,他帮着运送滚木擂石,救助伤员,鼓舞士气,除了不与叶行远说一句话之外,能干的活他都干。
  他身边的弟子已经死了几个,而他自己也像已经走到了死亡的边缘。或许是因为看到了太多的惨况,李宗儒的神智仿佛已经不太清楚,他甚至开始将责任归于叶行远,愤怒的咒骂着。
第333章
  叶行远的官服上染上了鲜血,他缓缓拔出蛮人的利箭,将被射杀的年轻士兵平放在地面上。他感觉到很疲惫,甚至于懒得回复李宗儒毫无道理的指责。
  这场围城战比他在子衍墓死后空间所遭遇的规模要小得多,但却更残酷许多。正是因为琼关县小,缺乏高大的城墙将敌我严格的分开,战争便成为了血腥的绞杀,失去了原本的艺术性。
  有人在死去。守城的士兵拼上了一切守护自己的家园,读书人、贩夫走卒、老弱妇孺,甚至城内的妖族都登上了城墙,他们知道一旦城破,等待自己的将是何等恐怖的命运。
  县城中的蛮族早就离去……事实上这是历年的惯例,一旦北方同胞进攻威胁到了边境,他们便回乖巧的消失,以免被卷入其中遭受池鱼之殃,或者干脆成为人族泄愤的对象。
  阿清案之后,少部分蛮族中的激进者更是蠢蠢欲动,不过在叶行远巧妙的统治之下,他们找不到暴动的机会,最后只能与大部分早就决定安生过日子的同胞一起离开。
  而冒险穿过时常有蛮族骑兵游曳的荒郊,逃难往走的平民也不少,另有许多村民一早看苗头不对,就逃离了村庄往南避难。
  现在琼关县中的人口只有平时的一半,但也更为团结,这让蛮族骑兵的攻城战更为艰难,也让双方都产生了巨大的伤亡。
  “是你害死了他们!”李宗儒依旧在尖声斥责着,他背对着蛮族的军队,站在城墙上老泪纵横。
  虽然一直处在边境,但是身为尊贵的读书人,他并没有近距离看见过真实的战争。他所得到的知识都来自与书本,这些是圣人的经典,能够让他理解生死之间的恐怖。
  可是在真切地接触到鲜血和尸体之后,李宗儒的信念仿佛刹那间崩塌了。圣人所构筑的完美秩序,在蛮族粗鲁残暴的攻击和脆弱的死亡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他不明白这些人为何会死去……不,其实他是明白的,只是他从来不愿意相信而已。百无一用是书生,李宗儒最得意的弟子被蛮人的马刀砍下头颅的时候,他胸中涌出了悲哀的念头。
  叶行远今天已经第三次使用了从《子衍子兵法》中参悟的“无攻人之恶”神通,透明的金色光障笼罩城门,让刚刚被蛮人悍不畏死冲出缺口的地方暂时变得坚不可摧。
  参与守城的青壮迅速用石块填充裂缝,在叶行远的神通失效之前,再一次让蛮族骑兵的攻击无功而返。
  神通消耗了叶行远大量的体力,他面色苍白的靠在城墙上,眼神尖锐的望着不甘心失败、仍然在反复冲击城墙的蛮人,思考着应对的方法。
  李夫人站在他身后不远处的阴影中,在攻城开始之后,她停留在县城之中,利用兵法和从子衍处学来的经验默默地辅助着叶行远。琼关县中人并不了解她的身份,但对她却十分信服。
  “蛮人开始着急了。”李夫人同样没有搭理疯疯癫癫的李宗儒,对着叶行远担忧道:“接下来每一天的攻击只会比今天更强。这些蛮人都是不怕死的亡命之徒,所以才会被派来执行这危险的任务。”
  叶行远微蹙眉头,叹息道:“事到如今,唯有死守而已。”
  蛮人也有其极限,正如叶行远预料,发往京师的告急文书起了作用。朝中正在吵吵嚷嚷该由谁挂帅前往边关救援,而省城的救兵也已经在筹备之中。
  尽管磨磨蹭蹭,但是半月之内,他们总该赶到琼关县城墙下,否则无论如何也无法向朝廷交待。
  这样算下来,接下来的十天将是蛮军破城的唯一机会,这两千多蛮军骑兵欺负边境县城没有太大问题。但一旦大军来援,他们就只能望风而逃。
  所以他们将会不计损失的发动攻击,而叶行远也将面临艰难的考验……幸好在子衍墓中他得了兵法神通传承,参悟出了“无攻人之恶”神通的初步使用方法,这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一直站在一旁的李宗儒发出惨笑,“死守?叶大人,你也很清楚,这些蛮人入寇,无非是想要你的性命。你为何还要垂死挣扎,拖着满城百姓一起送死?”
  他神智昏乱,说话也就没了顾忌,言语中带着一股刻骨的恨意。
  “大胆!”李夫人大怒,喝道:“我们敬你是文坛前辈,但怎可胡言乱语?县尊乃是守城的主心骨,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满城百姓都得面对蛮族的屠刀!”
  叶行远一摆手,阻止了她,并不动怒,温言道:“战场之上,先生也总算说了真心话。蛮军南下,竟然只是为了在下一人?我自问行事合于圣人之道,不敢有任何行差踏错,与朝中诸公纵有不合,亦非不共戴天之仇,为何要心心念念,一定要置我于死地?”
  生死边缘,他说话也懒得再兜圈子,干脆直接向李宗儒提出心中的疑问。李宗儒面色惨白,虽然宇文经与他强调过数次叶行远此人的威胁,但他其实并没有那么坚定的信念。
  便硬撑道:“你心知肚明,何必问我?你虽有惊世之才,却离经叛道,走幸进之途。圣人云见微而知著,日后必是奸邪之辈,此时不除,定然危及天下!”
  叶行远啼笑皆非,他大致能够了解以诸位大学士为首的官僚逻辑。圣道传承三千年,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种刻板迂腐的东西,当然仍有劝人向善的闪光一面。但在具体执行之中,却试图将任何预期之外的变化都扼杀在萌芽之中,让一切变成一潭死水。
  很不幸,叶行远就是圣道之中无法把握的变化,故而这些官僚们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要将他除去,甚至不惜勾结蛮人,让一县之地的百姓陪葬。
  想到这里,叶行远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愤怒。他冷笑道:“在下虽然不肖,但无论如何,也不曾害民。如今蛮兵围城,分明是有人搞鬼,孰是孰非,孰正孰邪,岂不是摆在眼前?先生难道要闭目塞听,还要怪到在下头上么?”
  李宗儒满面沉痛,一时语塞。宇文经此次的设计,实在是超出了他的底线太多,尤其是亲眼看到死亡的恐怖之后,他更开始怀疑所谓“一时”与“百世”孰轻孰重。
  为了所谓百世安稳,所作的牺牲到底值不值得?尤其是那些被牺牲的草民,他们的痛苦和冤屈,又有谁来承担?
  仁者爱人,圣人一向悲天悯人,重视每一个升斗小民。这种牺牲,真的是从他的教诲之中可以得出的结论么?李宗儒读书破万卷,心中却无结论。
  叶行远沉声道:“李先生,我知你是一个真正的仁人君子,并非欺世盗名之辈。故而你放不下心中之疑,甚至愿意来琼关县赴死。此志此情,令在下十分佩服。
  但是反过来想一想,所谓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与其在此处枉送性命,你不如好好想一想,圣人之道究竟所求何物?秉持本心,方能见真知。”
  送死这种行为,叶行远自度做不出来,他再怎么受天命陷阱鼓动,但心里始终还是有一条底线。这或许是因为前世而拥有的顽固实用主义思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当然这不影响他对李宗儒这种坦然赴死的行为表示尊重,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不惧死的志士在,圣人之道才在腐朽中仍然闪烁光华。
  叶行远见李宗儒呆若木鸡,又接着说道:“在下为官,只求心之所安。既然赴任琼关县,便只知保境安民,造福乡里,自问并无大错。理念有殊,自可著书立说,百家争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何至于要杀人灭口?”
  与官僚系统的矛盾,主要就是理念上的分歧。经过这一段日子,叶行远心中恍如明镜一般,朝廷诸人对他近乎发自内心的厌恶,绝不仅仅是因为他投靠皇帝一边,也不是因为他在几件小事上驳了大学士们的面子。
  归根结底,是叶行远内心深处的桀骜不驯,他的修行越深,体现出来与圣人之道的背离就越明显。在考上进士之前,叶行远或许还比较像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
  但随着他锋芒毕露,这种内心的光彩也不可抑制的流溢出来。这是几千年见识在他胸中的累积,近乎是两个文明的撞击,必然是火星四溅。
  轩辕世界是个有神通之世,朝中大学士更是饱学之士,火眼金睛。他们或许看不穿叶行远的底细,但是对那种散发着离经叛道气息的内在,却不可能不引起警惕。
  所以与其说是少数几个奸人在排斥叶行远,倒不如说是整个圣人教化之下的僵化官僚系统在自发的抵制他。
  这种矛盾不可回避,叶行远在这白热化的琼关守城战中明了此理,也完全没有了回避退缩的想法。他想要在此世立足,唯有争斗不休。所谓与人斗争,其乐无穷。
第334章
  李宗儒就是在这一场道统之争中的第一个牺牲品。叶行远此时的思想,还远没有形成体系,他只有数千年文化传承所积淀起来的零碎闪光,但这已经足以对既有的观念产生极大的冲击。
  尤其是在这可怕的战场上,李宗儒本身信念已濒于崩溃。再被叶行远一逼问,只觉得失魂落魄,竟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能呆呆的站在城楼之上,恨不得蛮人的箭立刻将自己射穿,好免去脑中如同熔岩爆发一般的痛苦。
  “蛮人又整队冲击了!”李夫人提醒叶行远。
  叶行远淡然一笑,撇下了混乱的李宗儒,昂然走向城墙前方,镇定自若的派下命令,守城部队尽管几乎人人带伤,但还是有条不紊的运作起来,凭着众人的微薄力量,阻挡着凶残的蛮人。
  战况再次陷于胶着,琼关县伤亡惨重,但是强悍的蛮人骑兵,暂时还没办法攻破这座小成。
  省城之中,宇文经面色阴骘,一个人喝着闷酒。一直招待他的李宗儒已经奔赴琼关县送死,得知这个消息的宇文经大惊失色,胸中就像是堵上了一块骨头,无论怎么样都不舒服,甚至肺叶都能感到一阵阵的刺痛。
  难道是他错了?不!宇文经固执的摇头,他坚信自己采取了最正确的办法。叶行远这样的人物,绝对不能留在世间,这或许违背了为人的道德,但却应该是圣人的大义。
  “圣人诛少正卯,曰其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此亦叶行远也,诛之便是圣人诛邪之意。。。。。。”宇文经自言自语,似乎是在说服自己。
  李宗儒弃他而去,甚至要舍身之行,对宇文经来说是个极大的震撼。但他并没有动摇信念,心中的阴翳很快就能抹去,他更关注的是琼关县的战况。
  “叶行远居然已经守了十日,他手中什么都没有,还能抵抗蛮人最强的骑军。真乃天下奇才也,若是他有正人之心,必可平复乱世,惜哉!”宇文经叹息着,将自己的评价记下,但略一犹豫之后,又将其放在火上烧了。
  更要注意不能让叶行远之能让那些惜才的老人知道了。宇文经暗暗提醒自己,会试中叶行远的状元卷其实就展露了出众的军事才华,百崖矶一战以弱胜强,大胜妖兵,此后四处救火,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挽救延南晋国祚二十年。
  这种人才要是被几个军中的死硬派知晓,只怕都会护在手心里当块宝。幸好如今朝廷文武殊途,军种带兵的将领尤其不重视学问,大概没人会想到去查看会试的考卷。
  这一次琼关县一战,却不可能不受人关注。只怕西军诸将应该都听说了一个书生守城十日传说,省城中的说书人已经喊出了“子衍再世”这样的噱头,万万不能让叶行远再出名了。
  “还得想办法拖延援军。。。。。。”原来觉得半月之期,琼关县无论如何也该告破,没想到还是小觑了叶行远。如今西凤关紧闭,再想放蛮军入关不太现实,只有想办法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时间。
  宇文经想到这里,终于放下了酒杯,回到房中奋笔疾书,又在四处写信。
  省城要派出的援军原本已经准备好,但因为粮草准备失误,又耽搁了几天。这几天对于水深火热的琼关县来说,可以说是生与死的考验。
  叶行远已经守城超过了十五日,城下未收的蛮族尸体堆积如小山,发出熏天的臭气。嗜血的苍蝇嗡嗡而飞,在琼关城门之前像是一团污浊的黑云。
  守城的兵丁损折了一半,剩下一半也都是个个带伤。他们疲惫而麻木的射箭、投石、泼油,机械的完成守城工作,但就像是绷紧到了极限的弓弦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断折。
  叶行远满面尘灰,嗓子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