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不如以工代赈,让灾民干活,你付给他们工钱,如此双方都有益。”
听了杨承业的话,沈佑笑道:“还是兄弟你想的周到,就这么办。”
二人回到沈家,沈家人已经得到消息,纷纷出门相迎,就连所有难民全部站在两旁,夹道相迎。
杨承业对沈佑说了一声便匆匆离开,他可不喜欢这个场景,让沈佑自己去应付。
回到沈家杨承业返回自己房间,打算继续练功,同时继续他的抓麻雀大业,没想到吴若兰竟然来了。
“继祖,你每日将自己关在房中干什么?”
吴若兰进门对杨承业问道。
杨承业回道:“母亲,大哥平安回来我也就放心了。”
“孩儿打算用功读书,毕竟三年之后就要前往京城参加科举,否则名落孙山如何对得起死去的父亲?”
听了杨承业的话,吴若兰喜极而泣,欣慰道:“我儿长大了!”
“不过你如此闭门造车也无法考取功名,娘已经托你大哥给你聘请先生,让他指导于你,你看如何?”
杨承业笑道:“还是母亲想的周到,一切全听母亲安排。”
闻言,吴若兰笑了,说道:“那好,你也累了,早些歇息。”
看着吴若兰离去的背影,杨承业无奈地摇了摇头。
现在修炼内功,再利用周伯通教授他的内功心法引导内力输出,然后修炼易筋锻骨篇已经成了杨承业每天日的必修课。
沈家后山,杨承业每日都会来此,漫山的麻雀成了他修炼轻功的目标。
从刚开始的抓一只,到最后的抓数十只,逐渐的杨承业的轻功也提升不少。
眼睛、耳朵、皮肤等也能察觉到麻雀的位置,大脑接收到信号然后发出指令,身体按照指令行动,这是锻炼反应能力,配合的越好反应越快。
这个过程中轻功倒是进步很大,与几个月之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杨承业感觉自己轻功进步虽快,但不会一直都快速。
这段时间他感觉进步的速度越来越慢,最近简直就是原地踏步了。
“现在轻功上已经没什么进步了,要想继续进步,只能靠内力补不足了,不过这并非长久之计。”
练完一套抓麻雀神功,杨承业寻思轻功好坏,除了天赋,靠的就是功法。
金大师的书中轻功最为出类拔萃的就属云中鹤、田伯光,还有就是铁掌水上漂裘千仞。
杨承业自认自己的天赋虽然不及他们,但是假以时日定然也不会太差。
至于功法,杨承业根本就没有,每一种优秀的轻功,都有它独特的身法和内力运行路线,使得使用的人不但速度更快,还节省内力。
虚竹从擂鼓山下来之所以跑得快,是因为得了无崖子七十年的功力,自己和虚竹也相差不多,凭着内力发足狂奔,当日那人影想必要逃走也不会那般容易了。
如果云中鹤也与虚竹一样得到七十年的功力,那轻功会牛到什么地步?估计都要要上天了吧!
没有轻功功法杨承业也只能修炼九阴真经里记载的那些武功。
摧心掌、白蟒鞭、蛇行狸翻术、大伏魔拳都有修炼,而且越发的纯熟。
就连上面记载的音功杨承业都修炼到了第二重,提气开声十米范围内所有生灵都会头痛欲裂,最近处都可能被震的七窍流血而亡。
这全有赖于他开挂人生,黄裳给他灌输的几十年内力。
杨承业修炼的是道家功法,又有医武不分家的说法,他还打算淘换几本医术,虽然他出生中医世家,但也仅仅是个法医,俗话说中医博大精深,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能治百病,能提高又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他的想法很快就破灭了。
………………………………
第三十一章拜师
这一日,沈佑来到杨承业的小院,说道:“二弟,快走,哥哥给你找了个先生。”
杨承业顿时迷惑:“先生?什么先生?”
沈佑笑道:“二弟,难道你忘了?母亲说你要参加科举,让我给你找个先生指导你的学业。”
“这位先生是前朝榜眼,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近日告老还乡,我们快去见见。”
这时,杨承业才想起前几日吴若兰对他说过的话,没想到沈佑居然这么快就给他找到了。
沈佑备好礼物,与杨承业骑马前往田家浜。
这个时代文人掌权,武人卑下,有一身文人的皮,做事就容易得多,这是很多人的想法。
现在有时候想想,文人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心虚,怕了武人。
宋朝之前,出将入相才是文人们的追求,前唐李靖、李绩都是这样的人,就连一直做文官、从来没有带过兵的房玄龄、杜如晦,对军事的了解也同样不凡。
现在的文人,被宋朝之前的动乱打断了脊梁骨,越表现得鄙视武将,就越心虚气短,外在高高在上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虚弱而已。
要说金国也差劲,当年仅仅攻下汴梁,却无力灭亡宋朝,还被岳飞这些人反攻一番,差点灭亡,简直是在谁更烂。
认识到这一点的杨承业根本就没有做官的心思,还不如行走江湖来得快活,等南宋灭亡的时候,大不了出海罢了。
同时杨承业暗自琢磨轻功,讲究的是速度,像风像闪电。
风虽然一般速度不快,但是轻柔,闪电速度最快,但是如果用在轻功上却给人一种用尽全力爆发的感觉,刚不可久,轻功不应该只是爆发,而应该像高铁一样,走起来是匀速的。
杨承业一边练一边想道,“我现在也研究得差不多了,花再多功夫也没有作用,不如找一本轻功秘籍来得实在。”
杨承业想着,已经到达了目的地田家浜。
田家浜是一个小村落,村边是一片湖泊,湖水清澈,里面游鱼往来如梭。
而他们要去的就是湖边一座颇为气派的府邸………师府。
沈佑上前敲门,片刻后大门打开,一名仆人走出来看了看沈佑与杨承业还有他们身后的马车问道:“你们找谁?”
沈佑笑道:“我乃沈佑与兄弟杨承业前来拜见师老。”
仆人说道:“我们家老爷正在午休,你们想见就等着吧。”
仆人说完“咣当”一声便关上了大门。
沈佑无奈笑道:“文人风骨当真是见识了。”
杨承业不屑道:“什么文人风骨?只不过是会一些文章,除了摇头晃脑,保不了家,卫不了国的家伙,还不如关起门来做做学问来的实在。”
闻言,沈佑急忙说道:“二弟,不可乱说,本朝是文人的天下,文人自视甚高,得罪了他们颇为不妥。”
“尤其是师老在朝为官数十载,门生故吏无数,我们应该与他打好关系才是。”
杨承业与沈佑在门外足足等了一个时辰大门才再次打开。
“我们家老爷请你们进去!”
还是那名仆人出来说道。
沈佑点了点头提着礼物与杨承业随着那仆人走进大门。
进入大门,入目的是大片花海,各式各样的花争相盛开,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花海后面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形成了一副唯美的画面。
看着如此美景,杨承业腹诽真是会享受啊!
这时,仆人指着一座实木雕铸的二层楼阁说道:“老爷就在上面等你们,你们自己上去吧。”
仆人说完便径直离去了,杨承业与沈佑对视了一眼走进楼阁。
楼阁厅中,一名银丝皓首,白须飘飘,面色红润的七旬老者坐在太师椅上品着香茗。
“沈佑携二弟杨承业见过师老。”
进入厅中,沈佑便对老者施了一礼。
老者慢腾腾得放下茶盏,手抚胡须,说道:“你就是仁义员外郎吧?”
沈佑回道:“正是在下,没想到师老竟然也知道我,真是三生有幸!”
老者赞赏道:“员外义名传播上千里,老夫想不听到都难。”
“不知员外来老夫这里有何贵干?”
沈佑回道:“素闻师老学识渊博,才高八斗,一生教书育人,门生故吏遍天下。”
“今荣归故里,欲收一名关门弟子,我家二弟不才,前来拜师。”
沈佑说着将礼盒奉上,再次说道:“听闻师老也是好酒之人,曾尝遍天下美酒,外面有几种酒是二弟亲自酿造,还请师老不要嫌弃。”
闻言,老者眼睛微眯,仔细地打量着杨承业,良久之后说道:“看着还可以,只不过将精力浪费在酿酒上面,将来难成大器。”
“美酒老夫不缺,你们还是回去吧!”
闻言,沈佑神色一紧,真想抽自己一个大嘴巴子,干嘛要说是二弟酿的酒呢?
“师老,您误会了!”
沈佑急忙解释道:“二弟不光会酿美酒,而且耳聪目明,文采不凡,只是缺少科考经验而已。”
“哦?”
老者再次看了看杨承业,说道:“一个十四五岁少年能有什么文采?员外莫要夸大了!”
此时,杨承业也有些火气,说道:“师老此言差矣,君不闻甘罗十二为宰相,莫欺少年穷,他日必龙腾九霄!”
“哼!”
老者冷哼一声,神色不善道:“好大的口气,老夫今日就考教考教你。”
“先看看你的书法造诣。”
老者说着来到一张案几前,案几上铺着宣纸,旁边是文房四宝。
“少年郎,只要你在半个时辰内写出《论语》,老夫就佩服你。”
闻言,杨承业心中暗笑,这老家伙也奸诈,这是不光要考自己的书法,还要考教自己的文学功底。
《论语》杨承业自小就倒背如流,至于书法,杨承业偏好宋体。
在宋朝,最流行的便是宋体字,文人都喜欢宋体工整。
杨承业二话不说,拿笔蘸墨,在宣纸上写起了《论语》。
仅仅一刻钟的时间,杨承业就写满了一页纸,并且字迹工整,书写流畅。
“好了,停下吧!”
看到杨承业写下的《论语》,老者突然喊停。
沈佑看着杨承业写的字,对老者欣喜的问道:“师老,二弟写的可还入您的法眼?”
………………………………
第三十二章震惊师老
老者摸着胡须,笑道:“还行,字写的不错,对《论语》还算纯熟,第一关算是通过了?”
“不过,这还不够,你还需接受老夫的考教。”
“古有曹植七步作诗,老夫也不为难你,只要你能在三十步内作出一首诗,老夫立刻收你为关门弟子,如何?敢不敢?”
杨承业笑道:“何须三十步,我现在就给你做一首。”
闻言,老者笑道:“小家伙,你可不要将牛皮吹破了噢!”
杨承业暗自好笑,对于他一个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还有明朝时期的诗词知道的不知凡几,自己虽然作不来,但是引用还是可以的嘛!
杨承业想到了明朝时期的风流才子唐寅,他所做的诗飘逸灵动,但是却风流不羁,老家伙为人古板,估计是不会喜欢的?
突然,杨承业又想到了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辛弃疾现在还未出世,想必他应该能应付吧。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杨承业将《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念罢,厅内顿时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足足过了一刻钟,老者和沈佑才回过神来。
“好!”
老者鼓掌,赞叹道:“词风优美,层次分明,首位呼应,引用恰到好处,是难得的好词。”
“员外,没想到你给老夫送来了一个天才,真是令老夫喜出望外呢!这个关门弟子老夫收了!”
此时的沈佑也惊呆了,他万万没想到杨承业竟然能作出这么好的词,虽然他不懂,但是也将自己融入了进去,并且还得到了师老的赞赏。
“二弟,还不快快拜师!”
沈佑急忙对杨承业使眼色,让他行拜师之礼。
杨承业拱手弯腰,一辑到地,说道:“学生杨承业拜见老师!”
师老抚须,笑道:“好好好!”
“你姓杨名承业,可有表字?”
杨承业回道:“家父给学生赐了表字为继祖。”
师老继续问道:“不知令尊如何称呼,现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