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稍稍平静了一下心情,朱棣出于本能地整理了一下衣袍、转身朝乾清宫走来。
其实就在他刚刚进入京城之时,便有人已经报给了皇上,朱元璋听闻后、问道,
“那么、他现在去了什么地方?”
“去了魏国公府。”
内侍回答道。
朱元璋不禁笑了笑道,
“这小四儿看起来是认准了徐府这个地方了,简直拿那里当成了他自己的家了。对了、燕王此次来京,随行一共带了多少人?”
“只带了两个人,听说还是两个很年轻的随从。”
那内侍想了想答道。
朱元璋的脸上现出一丝满意的表情,
“不错,好了,你先下去吧,如果燕王到了午门外、就让他直接来这里即可。”
“是。”
内侍答应一声退了下来。
坐在那里想了想,朱元璋抬头看了看在另一边写字的朱允炆,见他也正在朝自己这边张望,便招了招手,
“允炆,到这边来吧,过一会儿、大概你四叔就会来了,我们两个一起来见他吧。”
“好的。”
朱允炆的脸上流露出一丝的欣喜、忙将面前的书本收拾好,来到皇爷爷的身边。
朱元璋看了他一眼道,
“你四叔来陪着你读书,允炆很开心是么?”
“四叔是位很了不起的人,能和他相处自然是件好事。”
朱允炆老老实实地回答着。
朱元璋点了点道,
“是啊,不过你现在是储君,而他是臣子,这个关系你可千万不能忘记了哟。”
“哦,”
朱允炆愣了愣、才又答道,
“孙儿记住了。”
可皇爷爷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让我在四叔面前保持做君主的尊严,还是在告诫我不要和他走的太近——
朱允炆满腹的不明白,一边和朱元璋看着奏折、一边还在胡乱的猜测着,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过了好一会儿,却被内侍的一声传奏给打断了,
“启奏陛下,燕王殿下在宫门外候旨!”
“哦,让他进来吧。”
朱元璋略略抬了抬头、看了一眼朱允炆,才吩咐道。而朱允炆的目光却早已盯住了入门处,眼珠一动也不动。
时间不大,只见朱棣从外面走了进来,步履沉稳中却又略带着些许的迟疑,一眼看到了朱元璋,便来到近前撩袍跪倒在地,
“儿臣朱棣叩见父皇,愿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
朱元璋打量着自己的这位四儿子,见他虽离京十余年,感觉上竟是没有多大明显的变化,衣着依旧是那样的朴素,若非是其刻意的为之,那么、仅从这点上来看,他还真的如后宫之人所说的那样、很象自己。唯一有所变化的是气质上更加的娴静,倒颇有马皇后之风,另外因常年征战的缘故,虽然身材还是那么修长、却比从前显得矫健结实了许多。
打量了一会儿,朱元璋又指了指朱允炆,
“见过皇太孙吧。”
“儿臣遵命。”
虽然心里还是觉得有些别扭,可朱棣早已能做到隐藏内心的情绪了,便转向自己的侄儿、躬身施礼道,
“臣朱棣见过皇太孙。”
“啊、四叔请免礼。”
朱允炆连忙摆着手道。好在这回皇爷爷没有强迫四叔磕头,不然恐怕自己就要从位置上跳起来了。
该见过的礼也都见过了,朱元璋这才缓和下表情道,
“知道为父这回诏你进京来、所为何事么?”
“儿臣不知。”
很清楚在父皇面前要做的就是不要拐弯抹角,直接回答就好,朱棣便老老实实地道。
朱元璋轻笑了一声道,
“如今允炆是储君,而棣儿你是守卫边境的主将,将来更是肱骨之臣。所以,为父趁着如今北方战势趋于平稳之即,特意将你调入京来,让你和允炆一起在这御书房中好好的读读书,以为将来治理天下做准备。”
“父、父皇您是说、诏儿臣来是为了读书?”
朱棣几乎是呆住了,在此次进京的这一路之上,他曾经做过各种的猜测,可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竟然是为了这个。
………………………………
第三百二十七章 三代同读
() 朱元璋好象还怕他没听清似的,又强调了一遍,
“没错,就是让你来读书。怎么、棣儿你不愿意么?”
“不、儿臣不敢,父皇的意思、儿臣当然要听从。”
读书——
虽然嘴上不得不答应,可朱棣心里真的是不知有多郁闷,读书这种事、不应该是自己那三个十几岁的儿子们要做的么,为什么现在要他到御书房来、还是和皇太孙一起读书,那些可恶的伴读们都跑到哪里去了。
朱元璋看了看他,目光中也流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道,
“你进宫来时带随从了么?”
“哦,对了,儿臣带了一名内侍来。”
朱棣连忙回答着。
朱元璋想了想道,
“也好,你要在这宫中住上一段时间,身边有个贴身的侍从倒也不错,就让他也留在这里吧。”
“可……”
一提到郑和,朱棣猛然又想到了柴靖南,心道、这下可坏了,自己要真的在宫里住下来,而那孩子长时间没有得到消息,还不得仗着他的武功闯到这皇宫里来么。想罢、便道,
“父皇,与儿臣同来的还有一名护卫,另外魏国公府的四公子增寿也在等着我,还望父皇允许儿臣让那名内侍回去和他们打个招呼,也好让他们放心。”
“好吧,对了,往后从皇宫来回出入的事可能还少不了,让你的那个内侍去领个腰牌,出来进去的也方便些。”
朱元璋点头表示应允。
朱棣站起身、来到外面,正看见等在那里的郑和、便道,
“三保,我带你去领出入皇宫的腰牌,你先回到徐府和靖儿、增寿说一声,我得住在这宫里了,暂时还不能回去。”
“到底是为了什么?”
郑和看着他、有些吃惊地问。
一句话问得朱棣的脸上顿时现出一种哭笑不得的古怪表情,继而又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道,
“父皇让我留在御书房里读书……”
“什么?”
郑和当时也有些无语了,停了停才又道,
“好,三保这就回徐府,之后呢?皇上会不会允许我回到宫中、在您的身边服侍?”
“父皇允许了,”
朱棣点了点头,
“所以才让你去领腰牌,在这皇宫大内出入起来会方便些。”
“哦,明白了。”
郑和边跟着他走、边又问道,
“还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么?”
“对了,你告诉靖儿要听话,不要到处惹事,更不能在徐府胡闹、给人家添乱。”
朱棣不放心地嘱咐着。
郑和连连地点着头,心里也知道最不让人放心的就是那个孩子。可他同时也非常了解柴靖南,虽然外表看起来天真,可实际上他能将任何事情都看的很明白,所以也不必太过于担心,相反倒是四爷才更让人放心不下,毕竟伴在君侧的人是他。不过一提起柴靖南来,朱棣那一脸的牵挂还真的让人有些羡慕。
送走了郑和,朱棣对着天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然后硬着头皮回到了乾清宫。一进门、便看见朱允炆那双好象很期盼的目光正在朝他这边望着,见他回来了,连忙又低下头去看面前的什么东西。
就算是成了皇太孙,可他的性格却还是一点儿都没有变嘛——
朱棣在心中暗道。缓了缓气息,之后来到父皇身边、请示般地道,
“父皇,接下来儿臣要做些什么?”
“哦?啊,”
朱元璋抬头看了看他,然后指了指离自己最近的一个书架道,
“那上面的书都是为父我看过的,你的任务就是也都将它们看完,看过之后再和朕说说都有什么想法。”
什么?这么多的书、要看到什么时候去啊!
此时的朱棣真想大哭一场。倒不是因为他不喜欢看书,但就算是书也得分个类别吧,有关用兵方面的书、他当然喜欢看,可那些专门讲一些大道理的、在他看来纯粹就是在浪费时间。在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人中、还不是有一大群的阴险小人么,相反、在军营中的将士们倒是个个的忠肝义胆,还有自己结识的那些江湖豪侠,和他们在一起时、就会觉得心情畅快。
可不管如何的不情愿,既然父皇已经说了、就不会有丝毫的让步,朱棣只好答应了一声、来到书架前,上上下下地扫视了好一会儿,果然一本儿能让他提起兴趣的都没有,筛选到最后,只好拿起一本《春秋》来到一旁端端正正地坐了下来。
之所以会选这本,是因为他记起幼年之时、也曾在宫中读过书,那时听先生讲过这本书,只是好象没学完,现在看起来觉得眼熟、才会出于本能地将它拿了起来。
反正这读书是逃不掉了,只能安下心来了。朱棣只好认命般地坐在那里看了起来,而朱元璋也不理他,自顾自地批阅着奏折,朱允炆更是安静到连呼吸都恨不得能做到最轻,这样一来,这御书房之中、竟是安静的有些不可思议。
终于、大概是将折子都看完了,朱元璋才抻了个懒腰、道,
“唉,这身子骨越来越僵硬了。”
“皇爷爷,孙儿来给您揉揉。”
闻声立刻放下了手中的书,朱允炆很熟练地来到爷爷的身后为他揉肩捶背,好一会儿,才见朱元璋道,
“嗯,这下觉得好多了,我这还有点儿口渴了。”
“孙儿为您沏茶去。”
朱允炆连忙要转身去沏茶,却被皇爷爷一把给拽住了。
扭头瞧了瞧捧着书在发愣的朱棣,朱元璋叫了一声,
“棣儿!”
“儿臣在!”
本来正在发呆,猛然听见父皇在叫自己,朱棣忙放下手中的书、起身来到近前道,
“不知父皇有何吩咐?”
“棣儿,上次你在草庐之中曾给为父沏过一次茶,你可还记得?”
朱元璋瞧着他问道。
朱棣点了点头、回答道,
“回父皇,儿臣当然记得。”
“那好吧,你再去沏上一壶来,为父要喝,”
边放松着身、朱元璋边说道,
“对了、多沏一些,皇太孙也一块儿来品尝一下你沏的茶。”
“儿臣遵命。”
朱棣躬身施礼,向后退着转过身去,二话不说地开始寻找所需的茶具、器皿等物,然后按部就班地烧水、洗杯子,最后将两杯沏好的茶、分别端到了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面前。而将茶杯放在朱允炆那里时、还特地说了一句,
“皇太孙请慢用。”
………………………………
第三百二十八章 茶热心冷
() 从看着对方开始准备、直到将茶端上来这一过程中,朱允炆的视线始终没有从朱棣身上离开过。不知为什么,他就是觉得在自己的这位四叔身上、有着什么十分能够吸引人的地方,好象是某种温暖的、让人特别想接近的特质。
看着他在忙碌中、却又有条不紊的身影,之后又将沏好的茶送到自己的面前。而早已习惯了忙于照顾身边的亲人、今天终于被亲人来照顾了一回,朱允炆更是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真希望四叔能够一直就这样守在自己的身边。
然而这种热切的感觉却被四叔在送上茶时、所说的那句话一下子便给驱散了。
那是听起来很是恭敬、可恭敬的背后却是非常冰冷的一句话,这种带着冰冷的恭敬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朱允炆想得到的是四叔身上的那种温暖的随意。
等喝过了茶,朱棣又将茶具收拾了过去,然后转回来问道,
“父皇、皇太孙,茶的味道如何?可还能入口么?”
朱棣现在是学乖了,看起来、父皇让自己来就是为了让他多和朱允炆相处一段时间,从而习惯一下这位未来的新君。那么、自己何不干脆就凡事恭恭敬敬的,让老人家看着君臣分明的样子。
另外,如果真的还有道衍大师和二哥秦王所说的那种可能,父皇立皇太孙、只是为了稳定住朝中百官之心,然后再对诸皇子进行观察。而自己身为北方重镇的重要守将,也不能说撤就撤回来立为太子,象现在这样以读书为名、将自己调回京城在宫中考验,边境那边逐渐培养齐王、宁王他们,谁能说这不是他老人家的另外的一种策略呢?
所以、还是大师说的对,只要当心别做多余的事情,处处小心着点儿,别惹父皇生气就好。
听见他问了,朱元璋含而不露地微笑着道,